南音二弦

合集下载

南音二弦与二胡的演奏技法之比较

南音二弦与二胡的演奏技法之比较
二 弦独特 而又 丰 富的演 奏技 法 , 是 福建 、 闽南 民间音 乐演 奏 艺 术 中重 要 的组成 部 分 , 也 是 我 国众 多 民族
乐 器 中古 老并 具有 特 色的 弓弦乐 器之 一 。


南音 二 弦 、 二 胡 源 于 同脉
泉州 南 音 中的二 弦与二 胡 源于 同脉 , 都 是 出 自古 之奚 琴 , 有 关 奚琴 的 由来 , 刘再 生 在《 中 国音乐 史 简 述》 中 曾写道 : “ 奚族 是 我 国北 方 的少数 民族 , 原 居 辽水 上 游 , 汉 时称 乌 恒 , 北 魏 时 自号 库 真奚 , 隋唐 时 称 奚 。奚琴 即 由奚族 传人 中原 。它 的形 制特征 是 圆形 琴筒 , 有 两根 琴 弦 , 以竹 片为 弓夹 于两 弦 间 , 奚 琴后 来 也 叫嵇 琴 , 后世 胡琴 的形 制特 征与 它基本 相仿 ” 。宋 代 陈 饧《 乐书 》 记有 : “ 奚琴 , 胡 中奚部所 好 之 乐 , 出 于 奚鼗 而形 亦类焉 , 其 制两 弦 间以竹轧 之 ” 。 [ 1 ] 卷 。 奚 琴与 南音 二弦 以及后 来 二胡 等胡 琴类 均 演 化 为 弓弦 乐器, 但 二 弦历千 年却保 留着古 老奚琴 形制 与构 造 , 定 弦法 及 把 位指 法 、 演 奏 姿 势 以及 一些 特 殊 的演 奏 技法, 具 有其 独特 艺术 特色 和人 文价值 。
称 捂 弦) 。一 系列 的动作 均于 瞬 间完 成 , 充满 律动 感 的 断奏 , 使 音 符 的结 束 干 净利 落 , 富有 弹性 , 此技 法
在南 音二 弦 中称之 为“ 束 弓” ( 速 弓) , 也 称“ 倒 弓” , 即结 束运 弓后 重新 开始 的意 思 。南 音谱 《 四时景 》 第 八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有效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内容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有效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内容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有效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内容摘要:该单元教学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课堂上引入福建南音乐器知识,穿插现代音乐学对于传统乐器的新观点,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将南音乐器知识引入普通中学音乐教材《八音之乐》单元,有利于对教材学习进行必要补充,开阔学生视野。

有利于将素质教育方针贯彻于音乐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材八音南音乐器分类教学模块引言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普通中学音乐课中的基础音乐知识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依靠教师的引导,立足于自主学习,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

中学生因为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原因,缺乏课外自主自主学习能力,且对于本地民间音乐知识知之甚少。

提倡学科综合、课内外综合是《素质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强调教师不但要学会“教教材”,更要学会“用教材”。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的教学内容,以故事、知识讲述,民族乐器听辨与乐曲欣赏为主要线索。

该单元第一课时大纲即要求学生掌握“八音”的基本概念,进而分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类乐器的制作材料和代表乐器的音色。

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乐史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笔者认为:该单元教学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课堂上引入福建南音乐器知识,穿插现代音乐学对于传统乐器的新观点,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笔者在进行《八音之乐》课程教学时,即为之设计了两个教学模块,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本文拟以此两个教学模块为例,初步探讨怎样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课本与本地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

同时,充分开发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努力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一、福建南音与南音乐队简介教学模块(一)南音简介艺术学理论中的“边缘储存论”指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推动了新旧文化层更替的同时,旧文化层中的某些文化因素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却仍然在相对保守、边缘的地区保存着。

浅谈“二弦”的结构和演奏技法

浅谈“二弦”的结构和演奏技法

浅谈“二弦”的结构和演奏技法作者:吴旭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9期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二弦”在潮剧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二弦”的结构,以此为铺垫,笔者详细阐述了“二弦”的演奏技法,探求出“二弦”独特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二弦;演奏技法;音乐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00-01一、“二弦”的作用潮剧是潮汕传统文化艺术,它富有地方色彩和独有的风格,而潮剧中的“二弦”是最具潮乐特色的一种乐器,发音独特,音质坚实,刚柔兼备,音色高吭尖脆、穿透力特强,是潮乐的领奏乐器,为更好地起到“头弦”主导作用和表达音乐情绪,演奏者首先必须认真理解和掌握乐曲的情感内容,从乐曲之起承转合,强弱快慢、音准、节奏旋法、剧情色彩等韵律都必须用心设计和处理,引带整个乐队,达到一定的演奏效果。

二、“二弦”的结构“二弦”是由弦杆、轸、蛇皮、蛇皮筒、竹码、弓、丝弦、千金八个部件构成。

弦杆用一支长77厘米乌木制成,杆的长短直接关系到音域的效果;弦轸也由乌木做成,长17厘米,尺寸长短会影响两条丝线的张力,致使出音慢、指力重、音色差;千金是用一条铜丝绕在弦杆的中心处,为操作方便,千金与弦杆的距离应在0.6-0.7厘米间;蛇皮筒其形状是用蛇皮紧镶在长形乌木圆筒的正面,圆筒长约11厘米,内直径4.5厘米,外直径7.5厘米,是弦音共鸣箱;竹码也叫琴码,是用竹片做成,琴码的高度与音色有关,一般0.2厘米为宜,竹码在蛇皮筒上的位置是2:3,弦的拉弓长度应为80-85厘米,丝弦分为粗、细二根。

“二弦”的运用始终遵循“强弱、快慢、轻重、长短”及“凝神于运弓之始,着力于行弓之终”的原则,这样才能使“二弦”演奏出优美清、柔顺委婉、典雅古朴、多姿多彩的特色和美妙乐曲。

“二弦”左手的提弦杆法以“龙头凤尾”式(即拇指向上与弦杆平行,而第五指向下形成凤尾式),提弦姿势以弦杆直为好,身要挺直面自然,握力度,音色较好,同时要注意,重心稳定,克服弦杆摇晃,主要左手用力向下压“弦杆”使弦筒稳紧左脚,弓法以八字运弓要求,”文武病狂,长半碎顿”弓法,动作要和左手协调,发音才饱满,挽弓刚中有柔,行弓流畅不断,文弓;畅中要柔,武弓:刚中要实,病弓:满中要匀,狂弓:快中要稳,长弓演奏首先要自然协调,运弓要平直,半弓主要适用于快弓,快中不乱,把握手腕灵活,发音富有弹性,碎弓,主要是快而短而发出碎密之音,发音要清楚切忌含糊不清。

南音二弦的正确弹法

南音二弦的正确弹法

南音二弦的正确弹法
南音二弦是一种古琴乐曲,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颇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正确弹奏南音二弦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 姿势正确。

古琴演奏需要采取端坐的姿势,背部挺直,双手自然放在琴弦上方。

2. 左手按弦。

左手按在琴弦上的位置,可以通过改变手指的位置来实现音高的变化。

3. 右手扫弦。

右手用指甲沿着琴弦滑动,可以产生清晰的音响。

4. 声音持续。

每个音符的持续时间需要掌握好,以保证乐曲的流畅性。

5. 音色掌握。

古琴乐曲讲究音色的变化,需要通过细腻的手指掌控来实现。

以上是南音二弦的正确弹法,需要多加练习和体会,才能真正掌握。

- 1 -。

南音

南音

“南音”是千年古乐,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由于历史悠久、传播面广,因而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称谓,但普遍认同的是弦管音乐,同道者彼此称为弦友。

2009年,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由声乐曲与器乐曲构成,分为“指套”、“散曲”和“大谱”三部分,简称为“指、谱、曲”,总共有二千多首。

它是五声音阶,以五个简明的表音汉字“乂工六思一”,来对应先秦的“宫商角征羽”五音。

而且南音历来以泉州方言演唱,泉州方言被语言学界认为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但古汉语存活在泉州方言中,究竟有多少,是哪一些,很难说得清楚。

幸得弦管戏曲中有个“照古音”的传统,在老艺师的口传身授中,以及在手抄簿或刊本中用“借音字”的形式,把一些古语古音古韵保存下来。

南音的主要乐器为琵琶、洞箫、二弦、拍板等,这些都是唐代的遗制。

而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由五人组成,“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即弹琵琶、三弦者在右,吹洞箫、拉二弦者在左,演唱者执“拍板”居中。

音乐史家认为,这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在泉州南音中的遗存。

至于演出场所亦灵活随意,弦友们几个人一凑合,在厅堂、闲间、庭院或宫前庙中,都可以吹拉弹唱,乐在其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史家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南音的特点,这四个字是:“古、多、广、强”。

其所谓古,是泉州南音非常古老,有汉相和歌、晋清商乐、唐宋大曲、燕乐的遗响,又有宋元南戏的残曲。

其所谓多,是一个古老的乐种,还能保存二千多首曲目,别的地方很少见。

其所谓广,是这种用方言乡音传唱的曲目,并不局限于本乡本土,而且传播到台、港、澳和东南亚各地闽南人的侨居地。

其所谓强,是指南音生命力很强,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但能保留那么多的曲目,又相当一部分仍在海内外弦管界传唱,堪称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音乐与宗教历来有密切关系,南音也不例外。

在泉州,南音与佛教及道教都有一定的关系。

又由于植根在闽南的大地上,南音长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乡中的公众节日,如佛诞、普祀等,除了请戏班演戏之外,也常常有弦管班社助兴。

南音乐器

南音乐器

南音乐器泉州南音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南嗳、拍板、品萧、响盏、木鱼小叫、扁鼓、四宝等。

南音琵琶泉州南音琵琶简称“南琶”,属弹拨乐器,是曲项琵琶的一种,弹奏时横抱,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北琶”,定弦也比北琶高一个纯四度,固定为d、g、a、d。

与三弦同奏乐曲的骨干音,是南音演奏、伴奏的主要乐器,并担负指挥整个乐队的重任。

低音区音色淳厚、沉抑,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南音尺八(洞箫)泉州南音尺八(洞箫)属竹管乐器。

尺八之定名源于唐代竖篴的长度,宋代之后尺八在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音保留至今,是一种十分珍贵和罕见的乐器。

南音尺八管身比较粗、短,因此声音圆润优美,音域宽广深厚,音色圆润、柔美,低音区深沉、醇厚,中音区柔和、典雅,高音区响亮、有力。

在南音中,尺八吹奏唱腔旋律,它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尺八作为南音的主奏乐器之一,在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中均有使用。

南音二弦泉州南音二弦属弓弦乐器,与古代奚琴有一定的关系,奚琴又名嵇琴,唐时奚琴流行于北方,是我国古代被统称为胡的一只部落—奚人在马上弹奏的乐器,也是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的前身。

二弦的音色柔和甜美,与洞箫演奏相辅相成,烘托唱腔。

南音三弦泉州南音三弦属弹拨乐器,据传是由秦代“弦鼗“演变而成的,又名“弦子”始于元代,于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尤其是闽浙一带。

泉州南音三弦演奏时,以斜式持琴,弦担与上身保持45度角。

南音三弦等弹奏指法与南琶相同。

三弦等音高比琵琶低一个八度,在演奏时担辅助琵琶低角色,其音色深厚沉稳。

南音工X谱泉州南音有其自成体系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工X谱“,这种乐谱不同于北方的工尺谱,它只存在于南音当中,是南音人长期以来演唱(奏)的唯一依据。

南音工X谱的历史悠久、内涵深奥,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南音工X谱由“谱字”(音符)、琵琶弹奏指法和“撩拍”(节拍)等部分组成,采用的是固定调唱名法读谱。

谱面上的符号既记录了唱词、音高、时值及琵琶弹奏法,同时蕴含着无形的运腔旋律,即南音唱腔及其他乐器的演奏均是以工X谱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润腔、行韵,丰满旋律。

介绍南音的作文

介绍南音的作文

介绍南音的作文你知道南音吗?这可绝对是个超级酷的东西,就像是从古老时光里走来的一位优雅老者,带着一身的故事和绝世的才艺。

南音起源于福建泉州,那可是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

它就像一颗深埋在闽南大地的艺术明珠,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打磨,不仅没蒙尘,反而越发熠熠生辉。

南音啊,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这可不是我瞎吹的,它那悠久的历史,估计比很多国家的历史都长呢!先说说南音的乐器吧。

琵琶、洞箫、二弦、三弦,这几个家伙凑在一起,就像一个超级有默契的乐队组合。

南音琵琶和咱们平常看到的琵琶可有点不一样哦,它的外形更古朴,声音呢,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洞箫就更绝了,修长的身姿,吹出来的声音呜呜咽咽的,那声音仿佛能直接钻进你的心里,让你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感觉像是置身于幽静的山林之中,和大自然来了一场亲密对话。

二弦和三弦也不示弱,它们就像两个忠诚的伙伴,配合着琵琶和洞箫,弹奏出那种富有韵律、婉转悠扬的曲调。

南音的演唱也是很有特色的。

那些演唱者啊,一开腔就像是把你带到了古代的闽南庭院里。

他们的唱腔婉转细腻,每个音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

而且他们唱的歌词,很多都是古汉语,那韵味就像是从诗词歌赋里走出来的一样。

虽然有些词咱们可能得琢磨琢磨才能懂,但这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你听着听着,就仿佛看到了古代闽南人的生活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有街头巷尾的热闹集市,有海边渔民的辛勤劳作,还有文人雅士在庭院里吟诗弄曲的悠闲场景。

不过呢,南音可不像现在那些流行音乐那么容易让人一下子就跟着哼唱起来。

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香茗,初尝可能觉得有点淡,但是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韵味。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你有时候能看到一些南音社团在表演。

那些老艺人就坐在那里,一脸的专注,周围围坐着一些听众,有老人带着小孙子的,也有年轻人好奇来围观的。

小孩子们可能一开始还坐不住,但是听着听着,也会被那独特的音乐所吸引,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怎样演唱南音

怎样演唱南音

南音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由五人组成,即弹琵琶、三弦者在右,吹洞箫、拉二弦者在左,演唱者执拍板居中。

音乐史家认为,这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音乐形式在泉州南音中的遗存。

琵琶、三弦和二弦是丝弦乐器,洞箫则是竹制乐器。

琵琶与三弦为邻。

琵琶为主,三弦比琵琶低八度,起个和声及辅助的作用。

洞箫同二弦靠近,有个传统的规则“箫咬弦、弦入箫”,绝不许相反。

总的目的,是达到“丝竹更相和”的完美程度。

执拍者歌,古人是“执拍节歌”,“节”是何物,说法不一。

但“拍”则是盛唐十部乐中,似乎都是必备的打击乐器,唐明皇还要黄皤绰为之制谱。

由此可见,执拍者歌,是唐代的传统。

传承千多年的执拍者歌,当今有些经验丰富的歌者,不但把它作为掌控撩拍的手段,还把它作为表达乐曲情绪的道具。

南音的演出形式还有“嗳仔指”、“箫指”和“过支曲”、“循环联唱”等多种。

“嗳仔指”是正规演出的开场节目,它以嗳仔(小唢呐)主奏、上下四管乐器伴奏指谱中的某一套或某一曲,气氛最为热烈,大有开场锣鼓以吸引听众注意力以期场中安静的作用。

日常的“嗳仔指”演奏之后,一般要再演奏一首(段)“箫指”。

它以箫为主奏乐器,其作用在于从气氛热烈的“上、下四管”合奏过渡到沉静的“上四管”乐器的清奏。

南音古老的演唱形式,还有“过支曲”、“循环联唱”。

“过支曲”是一种由多人参与的大规模套曲的演唱形式。

由一人起曲头,而后一人接着一人不间断地轮替唱下去,曲不停乐器伴奏声也不间断,只是吹奏者可以轮替。

而其所唱曲目,必须是同一管门,由慢至快,其衔接处要有一支“过支曲”来承上启下。

南音的曲目多,以唱为主。

其中的特色有:一是以本嗓真声唱曲。

二是以方言演唱,方言以泉州府治所在地的方音为准,邻近城乡人士带有本乡本土的腔调,都必须以泉腔标准音来正音。

三是南音唱曲历来不看谱,曲词曲谱都要全记在心中。

之所以要“念嘴”,目的在说明初学者理解曲词的内容及其情绪倾向,有助于记忆。

四是严格区别剧唱与弦管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音二弦
南音二弦,广泛流行于福建地区。

用于南音、莆田十音、八乐、闽南十班、笼吹、锦歌
等。

琴杆竹制,从竹根部取材,削去根须的一端做琴头。

琴筒用龙舌兰木的根部挖空制作,
前口蒙桐木板。

全长76、筒径 11厘米。

两轴置于琴杆右侧。

张两弦。

用马尾弓拉奏,马尾松软,演奏者用手指或松或紧控制。

定弦g、d1,音域g—b2。

二弦与宋代陈旸《乐书》所绘奚琴在形制上极为相似,特别是两轴置于琴杆右侧,为全
国广大汉族地区流行的胡琴类拉弦乐器所仅有(朝鲜族奚琴与其相似),可能是其遗制。

福建
泉州开元寺(初建于唐代,明代重修)紫云殿斗拱乐伎木雕中有演奏二弦的形象(《中国音乐
史图鉴》IV—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