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简介

合集下载

南音

南音

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南音南音又名南乐,闽南一带俗称洞管、弦管,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典音乐的一枝奇葩,国之瑰宝。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

南音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

美国知名音乐家福它纳斯说:“即使到了这个世纪,欧洲现代的音乐还是无法和它相比;这种音乐也比任何当代乐曲更加现代化。

”南音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堆积层,南音的唱词为闽南方言,而闽南方言保留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汉语,包括古典音韵学。

而且涉及了海外的交通、宗教等方面。

因此研究南音,不仅在於音乐范畴,还应该越过音乐,去探寻其中蕴含的宗教、经济等诸方面的内容。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许多国家的音乐,要追根寻底,都要到中国来,比如缅甸、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中华音乐与日本音乐、高丽音乐、琉球音乐等的关系,用现代民族音乐学常用的说法,就是主文化群和亚文化群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各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

南音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已经生根发芽。

南音艺术在青少年中的薪火传承,为泉州南音艺术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直到现在,南音所用的琵琶还是横抱的,而不象北琵琶是竖抱的。

我们这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横抱着琵琶。

我们现在看敦煌壁画和汉魏石刻上的琵琶,也都是横抱的。

过去北方人的琵琶是骑在马上弹的乐器,琵琶的南传,可以肯定是从中原传来的,南音的洞箫(尺八),一看就知道是汉唐遗制,跟现在北方的洞箫不同,如来自西安城隍庙的鼓乐、北京智化寺的音乐、开封大相国寺的音乐、五台山青黄庙的音乐等等,这些地方乐种跟南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南音是我国古老乐种之一,南音与中国古代戏曲关系异常密切,闽南方言保留不少中古时代中原音韵,而闽南南童演唱,对于音韵要求极为严格,南音的表演艺术(演唱和演奏)保存着大量的宝贵遗产。

唐代琵琶聚讼纷纭的“定弦法”问题,南音的南琵琶还可提供不少活的资料。

一方面南音保存於闽南地区、台湾地区,直至东南亚地区的活的音乐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是南音保留一定数量的文戏(各种指、谱的版本、抄本),南音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晋唐,其与后蜀、南唐的文学、音乐渊源更有重大意义。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

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

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富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

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承。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繁衍。

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

这类传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的旺盛生命力。

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范围窄的局限性。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受众,成为了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南音的演奏器乐包括笙、箫、板、鼓、钹等乐器,而演唱则以女高音为主,男低音为辅。

南音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传统的宫廷乐曲,也有流行曲目和当代新曲,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方式。

南音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湛的口才,以刻画出曲目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泉州南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困难和挑战,但是得益于泉州市政府和广大南音爱好者的支持,南音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泉州南音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泉州南音的故事,就是一部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泉州文化的发展史。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泉州南音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1 -。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

南音起源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赞赏。

南音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在南音中,戏曲剧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音剧目种类繁多,有《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观众。

南音的曲调也是其独特之处。

南音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富有感染力。

唱腔是南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音调、音色、音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戏曲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南音的形式也非常独特。

在南音表演中,演员会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戏曲剧目的氛围和场景。

南音表演注重细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台词的演绎,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此外,南音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南音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唱和合唱,使得南音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其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南音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南音的表演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得南音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备受关注。

南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南音的形式独特,注重细节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南音简介资料

南音简介资料
• 地方政府加强南音保护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南音在教育与传播方面的推广
南音在教育部门的教学推广
• 教育部门将南音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南音的教学工作
• 教育部门加强对南音教学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 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南音的表演和创作,培养南音后备人才
南音在社会各界的传播推广
• 文化部门加强南音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南音的社会影响力
南音在创新与发展中的实践
• 南音艺术家和民间社团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
• 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南音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 南音在创新和发展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南音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南音在近现代的演变
• 清朝末年:南音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开始发生变革
• 民国时期:南音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南音作品和
艺术家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南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
南音的保护措施
• 南音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年轻一代对南音的兴趣逐
• 南音的曲调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 南音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传播
•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场合在其他地区的音乐中得到了借鉴
南音与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交融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
• 南音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各地区的南音曲调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据传,泉州南音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泉州南音的艺术风格独特,音乐曲调婉转动听,演唱方式细腻准确,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主要分为“大番”、“小番”、“子母番”三种不同的唱腔,其中大番是它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之宝”。

泉州南音的演唱内容广泛,涉及诗词歌赋、古代小说、历史传说等多种文化元素,其歌词充满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同时,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重唱、合唱等不同形式,还包括曲艺、杂技等节目,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泉州南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经经历过昌盛、衰落、复兴等不同阶段,但在当代,它仍然是泉州市民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热爱的传统文化艺术。

为了保护和发扬泉州南音这一传统文化,泉州市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多年来不断加强保护和宣传工作,同时还积极推广泉州南音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

- 1 -。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南戏,又称福建南音、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福建省。

南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南方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从体制、名词两个方面探讨南戏的特点和内涵。

一、南戏的体制南戏的体制与其他剧种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传承、演出方式、行当划分等方面。

1. 传承体制:南戏以家族传艺为主要方式,通过世袭和师徒相传来保持南戏的纯正传统。

家族成员从小就开始接触南戏,先学唱腔,再学表演,从而形成独特的南戏传承模式。

这种传承方式使南戏得以保存并得以传承至今。

2. 演出方式:南戏的演出方式主要有单工班和全工班两种。

单工班由一人扮演多个角色,需要较高的演技和变脸技巧;全工班由多人组成,每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形成合作演出。

这两种演出方式在南戏中互相补充,使得南戏的演出更加精彩和多样化。

3. 行当划分:南戏的行当划分主要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小生、老生、青衣、丑角和花旦。

这五个行当在南戏中各自担当不同的角色,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特点,为南戏注入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二、南戏的名词解释南戏作为一门独特的戏曲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名词术语。

以下是一些南戏中常用且有代表性的词汇解释。

1. 音调:南戏的音调有多个,常见的有泥编、漳州等。

不同的音调代表不同的地域和风格,也为南戏增添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2. 唱腔:南戏的唱腔是南戏的核心,分为诞生腔、凤腔等。

每个唱腔都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南戏角色更加生动和真实。

3. 旦角:南戏中的花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通常是年轻女子。

花旦着装精美,婀娜多姿,是南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

4. 丑角:南戏中的丑角是扮演喜剧角色的行当,常常担当着让观众发笑的重任。

他们善于夸张表演,通过滑稽搞笑的动作和台词让观众欢笑不已。

5. 行当变脸:南戏的行当变脸是指演员在舞台上快速改变脸谱,通常通过瞬间脸部动作完成。

这种技巧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眼观手动的准确度,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惊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南音简介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

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