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1e356ca58da0116c1749e2.png)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
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
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富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
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承。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繁衍。
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
这类传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的旺盛生命力。
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范围窄的局限性。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泛的受众,成为了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南音的演奏器乐包括笙、箫、板、鼓、钹等乐器,而演唱则以女高音为主,男低音为辅。
南音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传统的宫廷乐曲,也有流行曲目和当代新曲,涵盖了人生百态、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说唱等方式。
南音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精湛的口才,以刻画出曲目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泉州南音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困难和挑战,但是得益于泉州市政府和广大南音爱好者的支持,南音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泉州南音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泉州南音的故事,就是一部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泉州文化的发展史。
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泉州南音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1 -。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摘要】福建南音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着种种困境。
乡村人口外流导致传承困难,城市化进程影响南音表演场所,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南音,南音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综合作用下,南音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保护和传承南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来推广南音,加强南音教育和培训,让更多人认识并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南音传承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为后人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福建南音、困境、传承、乡村人口外流、城市化、年轻一代、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老龄化、保护、传承、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教育、培训。
1. 引言1.1 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遭遇严峻挑战。
许多原本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地区因为人口外流而导致传承困难,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影响到了南音这样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播和接受。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导致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南音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不断减少,传承困难。
南音传承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是一个严重挑战,年轻一代缺乏传承人才,导致南音艺术的世代传承受到威胁。
以上种种困难和挑战,呼唤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2 现代化进程对文化传承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南音表演场所逐渐减少。
许多传统南音表演场所被改造成商业建筑或者停止使用,导致南音表演空间的减少。
这使得南音表演的机会变少,传统的南音艺人难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难以传承给下一代。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而对于传统的南音演出缺乏兴趣。
这使得南音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技艺很可能会失传。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福建南音,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古老音乐传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就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传承困难福建南音传承困难是当前福建南音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淡薄,导致福建南音的传承面临较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
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代的年轻人更加注重效率和便利性,这使得福建南音的传承工作变得更加艰巨。
很多福建南音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年轻一代的参与度不高,这对福建南音传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二、市场需求不足随着现代音乐的崛起,福建南音在市场上的需求也越来越低。
传统的福建南音表演形式和曲艺形态在当下的市场上已经不再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而年长观众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福建南音的表演机会也相应减少,导致福建南音艺人的生计问题逐渐凸显。
许多优秀的福建南音艺人因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发挥的空间而选择转行,这也加大了福建南音传统的衰退。
市场需求不足是福建南音在当代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缺乏传承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南音的传承人才面临着严重的不足问题。
由于传承的困难和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年轻一代不愿意投身到福建南音传承的工作中。
福建南音的传承人才日渐减少,这对福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缺乏传承人才意味着福建南音的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亟需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缺乏政策支持在当代社会中,福建南音并未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文化在政策上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福建南音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并未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使得福建南音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困境。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的故事
泉州南音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据传,泉州南音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泉州南音的艺术风格独特,音乐曲调婉转动听,演唱方式细腻准确,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主要分为“大番”、“小番”、“子母番”三种不同的唱腔,其中大番是它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之宝”。
泉州南音的演唱内容广泛,涉及诗词歌赋、古代小说、历史传说等多种文化元素,其歌词充满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同时,泉州南音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重唱、合唱等不同形式,还包括曲艺、杂技等节目,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泉州南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经经历过昌盛、衰落、复兴等不同阶段,但在当代,它仍然是泉州市民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热爱的传统文化艺术。
为了保护和发扬泉州南音这一传统文化,泉州市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多年来不断加强保护和宣传工作,同时还积极推广泉州南音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
- 1 -。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

南戏的体制名词解释南戏,又称福建南音、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福建省。
南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南方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从体制、名词两个方面探讨南戏的特点和内涵。
一、南戏的体制南戏的体制与其他剧种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传承、演出方式、行当划分等方面。
1. 传承体制:南戏以家族传艺为主要方式,通过世袭和师徒相传来保持南戏的纯正传统。
家族成员从小就开始接触南戏,先学唱腔,再学表演,从而形成独特的南戏传承模式。
这种传承方式使南戏得以保存并得以传承至今。
2. 演出方式:南戏的演出方式主要有单工班和全工班两种。
单工班由一人扮演多个角色,需要较高的演技和变脸技巧;全工班由多人组成,每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形成合作演出。
这两种演出方式在南戏中互相补充,使得南戏的演出更加精彩和多样化。
3. 行当划分:南戏的行当划分主要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小生、老生、青衣、丑角和花旦。
这五个行当在南戏中各自担当不同的角色,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特点,为南戏注入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二、南戏的名词解释南戏作为一门独特的戏曲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名词术语。
以下是一些南戏中常用且有代表性的词汇解释。
1. 音调:南戏的音调有多个,常见的有泥编、漳州等。
不同的音调代表不同的地域和风格,也为南戏增添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2. 唱腔:南戏的唱腔是南戏的核心,分为诞生腔、凤腔等。
每个唱腔都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南戏角色更加生动和真实。
3. 旦角:南戏中的花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当,通常是年轻女子。
花旦着装精美,婀娜多姿,是南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当之一。
4. 丑角:南戏中的丑角是扮演喜剧角色的行当,常常担当着让观众发笑的重任。
他们善于夸张表演,通过滑稽搞笑的动作和台词让观众欢笑不已。
5. 行当变脸:南戏的行当变脸是指演员在舞台上快速改变脸谱,通常通过瞬间脸部动作完成。
这种技巧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眼观手动的准确度,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惊喜。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概述

--南音
• 一、什么是南音 • 二、南音的历史 • 三、南音的进展传承 • 四、演奏使用的乐器 • 五、南音名曲 • 六、现代南音演奏Biblioteka 名目一、什么是南音
•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 上的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两汉、晋、唐、两 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 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 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 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
六、现代南音演奏
感谢欣赏!
二、南音的历史
• 据专家争论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风格意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 姿式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亲密关系, “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存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深厚的中原古乐遗 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 征羽”一样,而其工乂谱正产生地隋唐。南音工乂谱独特的记谱方式,反映了2400 多年前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记载的乐学理论。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很多中 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三、南音的进展传承
• 南音经受了清朝、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三个阶段,由于领导政权的不同 而使南音有不同的进展进程。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解放前,南音进展得比前代更加标准化、体系化了。 • 解放后至八十年月初,南音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各地纷纷组织南 乐社和争论团体。 • 八十年月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南音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它开头和国际接轨。
主要传承人
• 王大浩,福建省泉州市人,泉州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苏诗咏,泉州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传承人,擅长琵琶弹奏、南 音演唱,曾任教福建省艺校南音班。 • 黄淑英,国家二级演员。师承林文淑、吴敬水、吴萍水、苏来好等南音名 老艺人,把握传统曲目约300首、南音的滚门108个。 • 张福禄,福建省泉州人,泉州 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
“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皆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
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南音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东南亚闽南籍华侨中南乐也很盛行。
南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号,泉州叫弦管,流传到南洋叫南乐,东渡于台湾叫南管。
成因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
但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
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
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
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
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
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
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
三是北宋覆亡。
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
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
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而其工尺谱正产生地隋唐。
从南乐曲牌来看,出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折柳吟、阳关曲、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
这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音乐的联系。
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
横抱弹奏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势就是这样。
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
唐初洞箫为一尺八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尺多,没有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寸为标准,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代洞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南音的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乐衍变而成。
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弹、拍的乐器多达37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四宝、响盏等上下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
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大雄宝殿的12尊飞天乐伎,但还不够全面。
在东塔须弥座40幅浮雕中,有图《天人赞鹤》,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
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
拍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胡部之乐。
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
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上的拍板就是六板。
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样,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
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
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
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
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
后来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南乐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发展与成型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
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
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乐曲。
谱是泉州南音的基础,在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
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指、曲可以肯定,谱是唐大曲遗存,宋朝定型的有12套。
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
其词通常不唱,只由乐器演奏。
指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
指较早有36套。
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
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数量最多,现有千余首。
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庵咒》是源于佛曲的,《弟子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
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如《李亚仙》中的《鹅毛雪》、《胭脂记》中的《告大人》、《士九弄》中的《你听咱》等。
泉州南音与泉州地方戏曲特别是梨园戏,更是互相吸纳互相渗透,戏曲吸收南音作为它的唱腔,提高其艺术水平。
王耀华先生对曲目、音乐做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福建地方戏曲是从南音吸取营养的结论。
泉州南音也吸收戏曲的唱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
例如《春今》指套就是从梨园戏的《雪梅教子》来的。
还有一些歌曲是特定场合专用的,如贺寿唱《画堂彩凤》,结婚唱《一对夫妻》,丧事、祭奠唱《三奠酒》,祀郎君则唱《祀郎君》。
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
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康熙帝六十寿典,内阁大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
康熙帝听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逸韵雅致,大悦,要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奏大谱《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传驿荣归”。
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
在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的故乡祖居,有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此后南乐声名大振,南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
闽南的许多音乐形式,如“锦歌”、“笼吹”、“十音”、“莆田十音”、“南平南词”以及许多剧种音乐,如“大梨园”、“高甲戏”、“莆仙戏”、“芗剧”、“闽剧”等,都和南乐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泉州南音可上溯至秦汉、晋唐,定型于宋朝到明初。
国际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所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可为佐证。
规制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
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
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
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泉州南音有四个管门七个“支头”。
四个管门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