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乐之泉州南音与南戏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作者:来源:《荣誉杂志》2018年第06期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並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韻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音起源於前秦,兴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乐器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狗叫)、木鱼(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
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
工呎谱泉州南音有着别具一格的记谱法,称为“工乂谱”(“乂”为“呎”字的俗写),它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正声为基础,与全国统一的七声音阶的工呎谱並不相同,让人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乐谱。
泉州南音工乂谱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记号)、撩拍三部分组成,是记录泉州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乐谱,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
内容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
“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
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
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地方戏剧泉州拥有绚丽多彩的动态文化,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
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等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所喜爱。
一、梨园戏十二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滥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南戏在其它发源地早已荡然无存,而处于东南边陲的福建泉州,南戏的流风余韵,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蔚成文化奇观。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
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
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数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刘文龙》等。
下南也保存较多古代剧目及本地特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较浓,如《商辂》、《李亚仙》等。
小梨园又称“七子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文词典腻,如《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郭华买胭脂》之类。
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
无论生、旦、净、贴、丑、外、末均受其严格规范。
梨园戏音乐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
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既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二、高甲戏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并远播到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聚居之地。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
明末清初,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乡间群众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跟在游行队伍里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配以锣鼓和民间曲调,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随后便有由小孩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它为“宋江仔”。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
南音起源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赞赏。
南音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在南音中,戏曲剧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音剧目种类繁多,有《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观众。
南音的曲调也是其独特之处。
南音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富有感染力。
唱腔是南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音调、音色、音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戏曲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南音的形式也非常独特。
在南音表演中,演员会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戏曲剧目的氛围和场景。
南音表演注重细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台词的演绎,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此外,南音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南音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唱和合唱,使得南音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其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南音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南音的表演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得南音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备受关注。
南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南音的形式独特,注重细节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
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
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区)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其中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地也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南音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和竞梧传唱的乡音,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很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南音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泉州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泉州文化

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传统硬件设施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市级重要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
资金保障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资金保障,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及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能给予经费支持,能自筹经费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软件”发展对外交流主打闽南风规格高经验丰富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花灯、海交史文物等活动。
文化团体受上级文化部门指派,参加过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动这类高规格活动。
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其中国家级31项一、民间音乐:南音(泉州南音)、泉州北管二、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三、传统戏剧: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市布袋木偶戏)、打城戏、高甲戏(柯派)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五祖拳五、传统美术:惠安石雕、灯彩(泉州花灯)、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永春纸织画。
六、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七、传统医药: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八、民俗:惠安女服饰、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蟳埔女习俗、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省级一、民间文学:陈三五娘传说、灯谜(石狮)、灯谜(晋江)、洛阳桥传说(洛江区、台商投资区)、姑嫂塔传说(石狮市)。
二、传统音乐:晋江深沪褒歌、泉州笼吹、德化山歌、泉州闽南什音三、传统舞蹈:泉州踢球舞、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泉州跳鼓舞四、传统戏剧:惠安南派布袋戏五、曲艺:闽南讲台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泉州刣狮(鲤城区、石狮市)、南安蛇脱壳古阵法、俞家棍(洛江区)。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试析泉州南曲咬字的发音与做韵的连带关系——以南音名曲《三更鼓》为例

046《名家名作》·探索南音,是一种古朴、典雅的千年古乐,亦称“弦管、南管、南乐、郎君乐、郎君唱”等,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具体的起源时间至今仍然没有人确定,但它随着闽南人的祖先从中原迁徙而来,并与民间音乐交相融合而自成为一种独特的乐种,保持了以古泉州方言为基础的演唱风格。
南音从泉州发展到闽南地区,并随着闽南移民的迁徙,传播到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诸多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有华侨或华裔的地方,南音已成为闽南人经常娱乐的方式之一。
南音美得自在,美得醉人,之所以有此等魅力,与南音曲词的优美密不可分,把握好泉州南曲方言咬字的发音与做韵的连带关系就能够充分地表达乐曲的思想内容,通过个性化润腔演唱传达,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达到演唱的目的。
南音的咬字与做韵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彼此分不开的,咬字是基础,但咬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做韵的过程,做韵的过程也是咬字吐字的过程。
本文为了便于说明咬字与做韵的过程,将二者分开来谈。
一、南曲的咬字咬字①,戏曲、曲艺术语,也叫“吐字”,指唱曲或白话中,准确运用口腔各个发音部位,将字的声母和韵母,清晰读出。
咬字是歌唱者的基本技巧之一。
必须锻炼口劲,使唇、齿、舌、颚等灵活运动,将字的头、腹、尾清晰地送出,达到近听不刺耳、远听不含糊。
明朝沈绥在《度曲须知》中说,“凡敷演一字,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
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一字一音,必有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字,则字清楚”。
南音的咬字要求亦是如此,南音演唱中的咬字,称“叫字”,南音的“叫字”十分讲究,是演唱者必备的基本功,因而必须有正确的“念嘴”(读音)。
实际上,南音的念嘴是以工ㄨ谱的骨干音谱字为基础上的做韵。
泉州南音是以古泉州方言演唱,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等音素②组成的。
声母就是字头音,韵母就是字腹,而收音归韵则是字尾。
传统南音的演唱方法,是将一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来咬字、吐字发声的。
写泉州的结合南音的散文

写泉州的结合南音的散文泉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而与泉州这座城市紧密相连的,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南音。
南音,是福建地区传承已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将音乐和戏曲相结合,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表演风格,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眼球。
而泉州作为南音的发源地,更是南音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
走进泉州的南音剧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泉州。
这里的舞台上,演员们身着传统华丽的戏曲服饰,高亢激昂地唱着南音。
他们的嗓音悠扬而凄美,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而观众们,则沉浸在这个音乐的世界中,陶醉其中。
南音的音乐特色十分独特,它融合了汉族音乐和闽南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旋律。
这种旋律饱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能够让人感受到泉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同时,南音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演员们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观赏的乐趣,还能够更好地传递故事的内容。
南音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南音传统曲目的演唱声。
这些曲目多数是关于泉州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通过南音的表演,将这些文化内涵传达给更多的人。
这样,南音就成为了泉州这座城市的一张独特的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来探寻泉州的魅力。
除了南音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与南音相结合的文化活动。
比如,每年的南音文化节,就是泉州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泉州的各个角落都会充满南音的气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节日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来自各地的南音表演,还可以参与到一些传统的南音活动中,亲身体验南音的魅力。
泉州的南音之美,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表演上,还体现在与泉州的深度结合上。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泉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南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泉州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音乐之泉州南音与南戏
【摘要】本篇以南音音乐为主体,通过南音与南戏各种剧种及其剧目的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纵与横的深入比较,以更好认知南音音乐在南戏各剧种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认识到提升文化意识、妥善保存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使其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泉州;南音;南戏;比较研究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至今仍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全国特色剧种。
今天的泉州人非常重视南音的传承与发展,很多学者也都在研究南音这个古老的乐种。
不过我们在审视,研究南音时,必须将之放置于整个地区名族音乐文化中进行研究,诸如戏曲中梨园、高甲、木偶,以及繁多的民间曲艺、歌舞等。
只有把南音放置于整个地区民族民间多元文化中去进行观察、审视,给予南音的保护与传承的准确定位,我们的保护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传承才有根据。
本文所谈的泉州南音与泉州南戏都是泉州文化的精华与杰出代表。
是泉州文化,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与南戏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高甲戏、打城戏等,两者既有渊源,共血脉(包括人文积淀、语言、音乐等)的共性,又有其各自独特的表演程式、表演风格的鲜明艺术个性。
本文从南音与南戏的比较入手,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南音艺术。
1.通过南音与南戏各自形成年代的时代背景比较,加深认识闽南文化的古老与璀璨
泉州南音(指、谐、曲)其原溯隋唐,形成、发展于宋、明、清,经历一、两千年的沧桑巨变,其从中原流向南方,吸收融合唐宋以来其他乐种、乐调,最后落户闽南泉州。
中国民间戏曲有“优戏”、“偶戏”之分,福建的优戏,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述,当始于唐朝。
泉州亦然,优戏即由人扮角色所演的戏,如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代的民间,就盛行“优戏”,这种土生土长的剧种,唱的是闽南土腔土调,演唱内容多是南曲曲牌体的戏文。
后人称之为“下南腔”,为现今的梨园戏;偶戏则是有人操作偶像装扮的角色所演的戏。
中国偶戏早于优戏,据《旧唐书•音乐志》称傀儡戏:“本丧家乐,汉末始用于嘉会”,亦即偶戏早在汉代已作为“丧家乐”。
福建的偶戏也早于优戏,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闽人进士林滋所撰《木人赋》,谓其时傀儡“贯彼悟性,超诸百戏”。
福建最早的戏曲当为偶戏中的泉州提线木偶,而福建从明、清以后傀儡戏主要是用于祭祀时的表演。
所谓“打城”,是一种超渡冤魂怨鬼转世的法式形式,以表演宣讲教义的艺术
小节目形式表现。
2.通过对南音与南戏各自乐种、剧种的传衍与艺术交溶等的比较,加深认识南音与南戏各自生存、发展变化的概貌
泉州南音发源于泉州,流传于台湾、澳门等闽南方言区域,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的一种古老乐种,其在民间的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门的南音社团,在各地均建有专业或半专业性的研究、演出团体。
1981年以来举办过多届泉州南音大会唱,让海内外弦友切磋技艺。
而且南音演唱演奏规制与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很相似。
泉州南戏较早形成的剧种有梨园戏与傀儡戏。
明清之间,又有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剧种相继崛起。
这些剧种均以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均属“泉腔”范围。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表演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以独唱为主,还有对唱,伴唱(帮腔)等。
如梨园戏的表演整体上比较优雅和细腻,中规中矩,颇有法度。
除了吸收梨园戏的《七步颠》、《舢板行》、《相公爷摸》以及傀儡戏《跑马》等程式之外,大都市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高甲戏尤其是从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中吸收,提炼而成的“傀儡丑”、“布袋丑”,更是创造出了高甲戏丑角艺术的独特表演手段。
打城戏的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仿罗汉的塑姿演化为表演动作,并带有浓厚的提线木偶表演风格。
旦角表演典雅细腻,吸收了梨园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的表演。
3.通过对南音与南戏之各自艺术特征的比较,加深认识南音与南戏绚丽多姿的艺术特色
南音的“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南音“指套”中的《对菱花》被采用于《王魁与敖桂英》,《西风起》被采用于《王十朋与钱玉莲》,《照见我》被采用于《刘志远与李三娘》,《想君去》、《飒飒西风》,《玉箫声》被采用于《蔡伯喈与赵贞女》,以及《清早起》被采用于《吕蒙正》等剧目。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南音的四十八套“指”‘和千首以上散曲.大致可以归纳在七十一个故事,其中戏曲即有六十九个之多,出于宋元杂剧、南戏有二十六个;脱胎于明杂剧、传奇、小说的二十五个;从传统戏曲、曲艺移植过来有十八个。
而七十一个故事中有三十六个故事与梨园相同,其剧目如《王魁与敖桂英》、《王十朋与钱玉莲》、《刘文龙与萧淑贞》、《刘智远与李三娘》《苏秦》、《孟姜女》、《张君瑞与崔莺莺》、《郑元和》等。
其剧目从《武王伐纣》至《洪武开天》,把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编进剧目中。
傀儡薄中的每部戏可连演三至五天。
南戏融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体,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于故事情
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的。
泉州南戏保存有大量宋元时期遗佚的古剧目。
众多剧目中无不溶合了南音曲牌、腔韵等特有的音乐元素与风格.这在提线木偶、布袋戏、高甲戏也都俱有同样的情况.而其演唱风格及乐器的演奏、组合与运用方面,既是相通的但又由剧种表演风格及剧目之有异而有所变化,或抑或扬或徐或快、或丝竹乐或打击乐等。
南音和南戏在艺术特征方面是互相文触的关系。
我们从学者们的大量调查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南音、南戏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在干其儒、释、道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长期浸润于民间:它给人们的启示的文化价值即在于其具有多元文化“为我所用“的包容性,以儒家中庸之道而行之为之。
这些使人们体会到仁、义、礼、智:体会到个人、社会、天地之间所具有的相契相隔的关系“。
本篇以南音音乐为主体.通过南音与南戏各剧种及其剧目的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纵与横的深入比较,以更好认知南音音乐在南戏各剧种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也确证了南音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认识到提升文化意识、妥善保存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发展华夏音乐“活化石”一一南音而不懈努力.使这项优秀的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更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福建南音初探》王耀华、刘春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2]《南音遗响》施子清、朱展华、郑国权、吴捷秋、曾金铮编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3]《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十五卷傀侣戏•音乐曲牌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