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南音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总泉州民间音乐文化报告

总泉州民间音乐文化报告

摘要:泉州的民间音乐文化,在历代的传承中焕发着奇光异彩,让这座城市更富魅力。

南音、北管、什音、道教音乐、大鼓吹等等,无不独具魅力,为后人称道。

这些曾为古泉州增添喜庆氛围的文化,在今天,在最广阔的民间流传、传承着,可谓“遍地开花”,成为文化名城泉州的一张张“名片”。

当今喜欢民间音乐的人不多,青少年更少。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流可以畅通无阻,信息可以四通八达,世界己趋一体化。

人们可以在“地球村”中自由地挑选自己所好之音乐样式;在音乐的审美空间中,既可欣赏深沉、传统的,又可追求时尚、新鲜的。

我们如果离开了对群众审美趣味变化的深入研究,如果忘记了对青少年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的培育提高,审美趣味的着意引导,那么,民间音乐将陷入困境。

所以研究、培养、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适应他们的审美需求至关重要。

民间传统音乐对此要能够适应,就必须有新面貌出现。

再传统的音乐艺术,也不能把它当成古董,只摆设在博物馆里,而应该让它走向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实现它固有的艺术价值,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受访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敢于改革开放。

我们的民间音乐不论在演奏、演唱、创作、整理中,理当应有新鲜的血液,清新的气息,那才是今天音乐文化的题中之义。

2勇于注重艺术实践。

在艺术实践中,正确理解、辩证对待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传统尤为重要。

它们已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磨合、锻造,其筋骨与灵魂已成定局,也就是说,民间音乐的形态、特点、表现方式、乐汇特质较之其他音乐艺术门类更有它相对的稳定性。

要用改革开放的眼光对待相对稳定的艺术,这是一个难以攻关的课题。

正因此,对待民间音乐的改革必须持极为慎重的态度,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分析、实践。

3.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比较研究和简历互动机制)。

关于律性的问题、与南戏关系的问题、华侨的乡音情结、文化背景、发展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等等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开展比较研究。

泉州南音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调查分析

泉州南音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调查分析

文化春天来临,地方传统音乐如何负重前行?——南音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调查分析一、导言(一)实践背景“南音”,是一种以闽南方言进行演唱、并且带有闽南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古老曲乐,是中国四大古乐体系之一,是中国主要的民间音乐。

被中外学术界誉为“一部活的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古典艺术珍品”和“中华民族音乐的根”。

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那么传统文化又应如何面对挑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今天,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南音是海外侨胞和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南音用泉腔闽南语演唱,是闽南旅外侨胞和同胞的共同语言,交流方便,沟通容易。

1977年以来,海外弦友大会唱先后举行十五届。

两岸关系解冻之前,南音先交流,而后两地弦友往返频繁,常有乐师和团队被邀去任教或演奏。

这些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巨大作用。

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南音——这个最古老、最干净的民族音乐在现代也遭遇很多挑战。

南音观众流失、南音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是阻碍南音发展的因素。

传统南音在现代的发展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制约阻碍了南音的发展?南音如何迎来发展春天?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调查。

(二)研究目的南音在发展过程中到底面临哪些困难?我们不得而知。

网络媒体上对于南音的报道、分析很多都是片面之言,因此,我们决定进行本次调研。

身为人,我们借此学校提供的社会调研机会,把眼光放到家乡的“千年古乐”——南音上,确立了调查南音的发展现状,并研究南音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希望能通过实践调研的实施,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南音提供对策。

泉州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大型乐种之一

泉州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大型乐种之一

泉州南⾳是保存我国古代⾳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型乐种之⼀泉州南⾳是保存我国古代⾳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型乐种之⼀原创泉南书院泉州南⾳,也称南管、弦管、南曲,是⼀种以泉州⽅⾔进⾏演唱,带有浓郁闽南地⽅特⾊的古⽼乐种,直到现在仍流布在闽、台、港、澳及东南亚华⼈聚居区。

泉州南⾳是保存我国古代⾳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型乐种之⼀。

现在,泉州仍有200多家南⾳⾳乐社继续传承、流唱南⾳,为南⾳在国内外赢得了⼴泛声誉。

2004年,中国⽂化部正式将泉州南⾳列为国家申报“⼈类⼝头与⾮物质⽂化遗产代表作”提名项⽬,并提交联合国教科⽂组织。

泉州南⾳作为闽南地区⾃娱⾃乐的⼀种⽂化艺术活动形式,历经千年⼼⼝相传,迄今保留曲⽬多达2000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传统南⾳主要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既有声乐演唱,⼜有器乐演奏,是⼀个内容丰富完整的乐种体系。

“指”是⼀种词谱兼备,并有琵琶弹奏的完整套曲,故⼜称“指套”,“指”的内容与⼈们的⽂娱⽣活有关,多为器乐演奏,唱词极少,⼗分优美动听,深受⼈们喜爱。

“谱”为多乐章器乐曲,附有琵琶弹奏法,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之⽤,“谱”的篇幅较为短⼩,多为⼗⼏分钟,⼤多都是描绘四季景⾊、花鸟动物等情景,旋律起伏、⼒度变化极为明显;在现存泉州南⾳的“谱”中,有《四时景》、《梅花操》、《⼋骏马》、《百鸟归巢》等四⼤名谱,可谓脍炙⼈⼝、精彩绝伦。

“曲”即散曲,⼀般由⼀名歌唱者演唱,同时以拍板击打乐节,并以琵琶、洞箫伴奏,其唱法特殊,优美动听,流传甚⼴,歌词内容⼤多为叙事、抒情之类。

泉州南⾳散曲历经千年发展、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在中国乐种中可谓独树⼀帜。

现存南⾳曲⽬以散曲数量为最,每曲都有⼀个名称,是了解泉州南⾳发展、演变弥⾜珍贵的资源宝库。

泉州南⾳尊奉孟昶(919-965)为始祖。

孟昶为后蜀国君,北宋乾德三年(965)被俘虏⾄开封,后被封为秦国公。

孟昶终⽣喜爱曲词,通晓⾳律,谱写了很多曲词,因其对南⾳的贡献被后⼈尊奉为南⾳始祖。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

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

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区)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其中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地也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南音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和竞梧传唱的乡音,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很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南音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泉州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摘要】福建南音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着种种困境。

乡村人口外流导致传承困难,城市化进程影响南音表演场所,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南音,南音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综合作用下,南音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保护和传承南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来推广南音,加强南音教育和培训,让更多人认识并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南音传承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为后人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福建南音、困境、传承、乡村人口外流、城市化、年轻一代、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老龄化、保护、传承、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教育、培训。

1. 引言1.1 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遭遇严峻挑战。

许多原本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地区因为人口外流而导致传承困难,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影响到了南音这样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播和接受。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导致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南音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不断减少,传承困难。

南音传承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是一个严重挑战,年轻一代缺乏传承人才,导致南音艺术的世代传承受到威胁。

以上种种困难和挑战,呼唤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2 现代化进程对文化传承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南音表演场所逐渐减少。

许多传统南音表演场所被改造成商业建筑或者停止使用,导致南音表演空间的减少。

这使得南音表演的机会变少,传统的南音艺人难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难以传承给下一代。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而对于传统的南音演出缺乏兴趣。

这使得南音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技艺很可能会失传。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样且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泉州的文化版图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之一。

其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

南音的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典雅,委婉深情。

其曲目丰富,既有《八骏马》《梅花操》等传统曲目,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新创作品。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庙宇,常常能听到这悠扬的南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时光。

提线木偶戏也是泉州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们在艺人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通过纤细的丝线,做出各种细腻而生动的动作。

从简单的举手投足,到复杂的翻跟头、舞剑,无不惟妙惟肖。

木偶戏的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如《目连救母》《西游记》等。

艺人们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旁白,配合着锣鼓等乐器,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泉州的高甲戏同样别具一格。

它以丑角表演为特色,风格诙谐幽默,生动有趣。

演员们通过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独特的唱腔,塑造出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又印象深刻的角色。

高甲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也有表现历史风云的大戏。

在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在灯光下尽情展现着泉州民间艺术的魅力。

还有闽南民间舞蹈“拍胸舞”。

舞者们赤裸着上身,头戴草箍,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胸部,一边迈着独特的舞步。

动作刚健有力,又不失古朴韵味。

这种舞蹈源于古闽越族的祭祀舞蹈,如今已成为泉州民间庆祝丰收、喜庆节日时常见的表演形式。

泉州的花灯制作技艺同样令人赞叹。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其造型多样,有宫灯、走马灯、莲花灯等。

制作材料通常有纸、绢、绸、竹、木等,通过剪、刻、绘、染等多种工艺手法,将花灯装饰得美轮美奂。

关于南音的诗

关于南音的诗

关于南音的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南音的起源和特点2.南音与诗歌的关系3.南音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南音诗的影响和传承正文南音,又称南曲、南管,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源于福建、广东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音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音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南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在古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南音的特点是旋律优美、音韵悠扬,强调情感的真挚和表达的细腻。

南音的演奏主要依靠丝竹乐器,如琵琶、古筝、二胡等,以及打击乐器,如板、鼓等。

南音的演唱则以字正腔圆、韵味浓郁的闽南方言为基础,注重咬字、吐词和行腔。

南音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音的词曲多取材于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诗意。

南音的歌词也多采用诗歌的形式,押韵、对仗严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南音的演唱往往伴随着诗歌的吟诵,使得诗歌与音乐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南音诗的代表人物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被南音传唱,成为南音诗的经典。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这些作品在南音的传唱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南音诗的影响和传承非常深远。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和文学的形式,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音诗对于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江南丝竹等音乐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南音诗的传承也使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

如今,南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南音诗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论泉州南音在中国的重大历史性进步(1949年至今)

论泉州南音在中国的重大历史性进步(1949年至今)

3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力下,南音这一传统艺术在现如今也能得以长足的发展。

二、专业科系的建立与南音课程设置在整个南音文化的历史传承阶段中,主要形式为在馆阁中南音乐人的“口传心授”,这种传播过程就使得南音的发展与教学,只能依托社团组织的传播和传承。

南音不仅局限于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它的教学甚至已经在港澳台地区,乃至海外开展,这也培养了许多可以推动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的出色人才。

然而,这些主要以实践为主,重技艺的人才也使得南音的教学受到了某些局限。

(一)专业科系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已经逐渐发展以学校教育为主流。

南音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依靠政府及专业团体的支持。

因此早在1990年,泉州市政府就下发了文件,提出要推广南音教学,并在泉州市中小学音乐课本有所提及,还举办中小学南音比赛活动。

泉州师范学院在2003年首次设立了有南音研究方向的音乐学本科专业;于2010年还成立了泉州南音学院;泉州师院还因为其南音方向的突出的办学成绩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使得泉州师院成为首批拥有硕士专业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之一。

这一创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为南音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师资,使南音培养“从娃娃抓起”成为现实,并为南音的高层次文化传播奠定了人力基础。

(二)南音课程设置在中小学南音课程的开设方面,主要以普通课和南音兴趣小组为主。

南音兴趣小组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培养南音爱好者,进行重点教学,参加比赛等。

如泉州西隅中心小学主要安排了以唱学为主的南音课程,并且由任课教师在每学期结束进行一次考核。

另外还因材施教的针对南音重点学生开展兴趣班教育,为他们成立校南音艺术团,并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比赛,进行学习交流。

而其他学校的南音课程,如培元中学和现代中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较为相似,分别有普通班授课和兴趣小组课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前者以南音鉴赏和普及为主,主要采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南音的兴趣;后者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南音专业性人才,并为了这些人才日后可以进入专业的表演团队或考入设有南音专业的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经济实用价值。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非物
利益和短期效应的驱使下, 更多的选择了钢琴、 美声等就业前 途更广阔的专业; 另一方面, 南音的研究、 演出经费不足, 这也 是造成 目 前情况的重要原因, 作为古老的民间乐种, 挖掘、 拯 救、 研究、 推广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南音不能像流 行音乐那样进行商业运作,随着观众的流失和观众群体的老 龄化, 民间的推广更是举步维艰。 很多专业剧团纷纷倒闭或者 转行另谋生路。 据有关统计。 仅闽南泉州地区就有近 4 0 0 个南 音社团, 7 0 多个南音传习所, 6 0 0 0 多名南音表演从业人员。 但 是大部分南音社团都是不以盈利为目, 多由南音业余爱好者 自发组成, 其演出水平和曲目 有限, 而且大多属于个体 、 松散 的组织状态, 很难进入产业发展格局。 ( 下转第 1 0 4页)
乡情. 并且在工作事业上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
方面 , 很多年轻人虽然耳濡目染南音的韵律 . 但在经济
讲, 通过以乐会友. 可以促进人与人、 海内外闽南人之间的情
感沟通和文化认同, 有助于珍视和弘扬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传 统.消减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隔阂、 冷漠等负面影响, 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多元化发展。
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南音作为非物质性的 新兴旅游资源, 可以通过开发其物质载体使经济价值得以实
现。 例如兴办专业乐团、 开展有偿性的展演活动、 开发南音演 奏乐器等。还可以将南音作为当地的旅游名片, 从而有力地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泉州作为南音的发源地, 定期举办高规
格的“ 国际南音大会唱” , 在艺术院校开设南音专业课程 , 吸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化多元化的浪潮对传统艺术的 冲击 日 益加剧,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 活化石” 的南音更是首当 其冲, 在以往盛行的闽南地区, 现在已鲜有其音, 即使在南音 发源地的泉州 。 南音演出也仅限于宗庙祭祀、 节庆和一些社
团娱乐活动。在反思中, 我们不难认识到造成 目前局面的原 因是深层次、 多方面的。
乐舞 观 点
乐, 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 以中原文化为基底. 吸纳 l (> z 。一 ∞ .
引了众多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扩大了知名度。 也取得了较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南音的传承性分析
和海洋文化, 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 开放 性、 包容性等特征, 是中国音乐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积累 和沉淀。同时, 南音的乐器, 因其古老的形态与独特的个性, 而被视为活的音乐文物, 曲项横抱的琵琶, 从敦煌壁画、 泉州 开元寺的飞天、 开封繁塔浮雕中都有它的形影。 2 、 音乐美学价值。 古老的南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不 衰, 有如此广阔的覆盖面和强大的生命力, 归根结底是它蕴 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音乐美学方面, 南音具有儒家的“ 中 庸之美” , 在音乐上体现为“ 中和之美” : 节奏和缓平衡 , 旋法 具有和谐统一的平衡美, 意境上具有深邃委婉的含蓄美。古 雅清幽, 情感表现不求外在表现和夸大对比, 和顺柔美 , 自 然

乐 舞观 点 ・
本要素准确贯穿, 使作品富有根基。
四、 作品的音乐情感处理
合好运弓, 保持好的音色, 避免噪哑扁砍等情况, 使较难的双 音音程也做出通透圆润的质感。
( 三) 撞弓
音乐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演奏, 更重要的是情感 的传递, 我们需要更深刻地去感悟音乐作品的社会内涵和情 感表达, 要试着去贴近作曲家的创作心情。《 金色的炉台》 是
先后去世, 他们的唱腔和曲谱也同时绝迹了, 因此, 从历史演
变发展过程来看 , 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承和发展. 南音
的衰退也在所难免。为了突破南音自身限制, 泉州有关部门
正在着手重新包装南音. 赋予其综合艺术的创新元素, 让更 广大人群易于接受。比如, 目前泉州乐团准备将著名的《 西厢 记》 改编成南音模式进行演出, 南音乐团在《 千家罗绮管弦 鸣》 中首次出现多声部女声伴唱等表演形式, 弓 1 人和声唱法 , 这是传统的南音不曾有的。 这也是南音今后传承和发展的一 个努力方向。 2 、 时代的社会性

人。不仅如此 , 南音还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内外闽南籍华人华
侨与故土、 亲友保持联络、 增进感情的精神纽带。 在闽南人集 中侨居的地方. 如东南亚各国和欧美的一些地方, 一曲南音
让无数客居海外的闽南人魂牵梦绕,形成了一个约 5 0 0 0 万
闽南人的南音文化圈。只要有闽南人聚居生活的地方 , 几乎 都成立了南音社团, 通过开展各种聚会活动, 重温乡音、 交流
1 、 自 身局限性 南音孕含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 其曲目、 奏唱方法一揽 汉唐、 明清之风, 虽然婉转动听、 琴瑟优美, 但是其曲目陈I H、 节奏缓慢, 与当今社会快捷、 直A的趋势格格不人; 作为一种 地方曲种,其载体闽南语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传播发展 。 许 多慕名而来的学者、 听众为其优美旋律陶醉的同时, 往往却 步于其晦涩难懂的方言和复杂的曲谱。此外, 南音的流通传
授往往是一师一徒的“ 口口相授” , 近年来随着不少老艺人的
流畅。同时其古朴清雅的旋律又体现了道家的返朴归真, 以
自然和朴实为美思想。当今社会 , 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节奏 明显加快 . 浮躁心理更趋明显 , 经常聆听这种典雅古朴的音 乐, 更能使人如坐春风, 洗净埃尘, 清涤污垢, 滋润心田, 提升 境界, 如同铸就了人生美好精神家园。 3 、 社会凝聚价值。南音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成为当地 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以泉州为中心的 泉州 、 厦门、 漳州及其所属各县( 市、 区) , 南音成为的一种文 化象征。凡是唱南音、 讲闽南话的人 , 都是闽南人, 都是家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