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合集下载

泉州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大型乐种之一

泉州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大型乐种之一

泉州南⾳是保存我国古代⾳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型乐种之⼀泉州南⾳是保存我国古代⾳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型乐种之⼀原创泉南书院泉州南⾳,也称南管、弦管、南曲,是⼀种以泉州⽅⾔进⾏演唱,带有浓郁闽南地⽅特⾊的古⽼乐种,直到现在仍流布在闽、台、港、澳及东南亚华⼈聚居区。

泉州南⾳是保存我国古代⾳乐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型乐种之⼀。

现在,泉州仍有200多家南⾳⾳乐社继续传承、流唱南⾳,为南⾳在国内外赢得了⼴泛声誉。

2004年,中国⽂化部正式将泉州南⾳列为国家申报“⼈类⼝头与⾮物质⽂化遗产代表作”提名项⽬,并提交联合国教科⽂组织。

泉州南⾳作为闽南地区⾃娱⾃乐的⼀种⽂化艺术活动形式,历经千年⼼⼝相传,迄今保留曲⽬多达2000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传统南⾳主要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既有声乐演唱,⼜有器乐演奏,是⼀个内容丰富完整的乐种体系。

“指”是⼀种词谱兼备,并有琵琶弹奏的完整套曲,故⼜称“指套”,“指”的内容与⼈们的⽂娱⽣活有关,多为器乐演奏,唱词极少,⼗分优美动听,深受⼈们喜爱。

“谱”为多乐章器乐曲,附有琵琶弹奏法,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之⽤,“谱”的篇幅较为短⼩,多为⼗⼏分钟,⼤多都是描绘四季景⾊、花鸟动物等情景,旋律起伏、⼒度变化极为明显;在现存泉州南⾳的“谱”中,有《四时景》、《梅花操》、《⼋骏马》、《百鸟归巢》等四⼤名谱,可谓脍炙⼈⼝、精彩绝伦。

“曲”即散曲,⼀般由⼀名歌唱者演唱,同时以拍板击打乐节,并以琵琶、洞箫伴奏,其唱法特殊,优美动听,流传甚⼴,歌词内容⼤多为叙事、抒情之类。

泉州南⾳散曲历经千年发展、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在中国乐种中可谓独树⼀帜。

现存南⾳曲⽬以散曲数量为最,每曲都有⼀个名称,是了解泉州南⾳发展、演变弥⾜珍贵的资源宝库。

泉州南⾳尊奉孟昶(919-965)为始祖。

孟昶为后蜀国君,北宋乾德三年(965)被俘虏⾄开封,后被封为秦国公。

孟昶终⽣喜爱曲词,通晓⾳律,谱写了很多曲词,因其对南⾳的贡献被后⼈尊奉为南⾳始祖。

试论泉州南音对南洋华侨华人的社会作用及其海外传承

试论泉州南音对南洋华侨华人的社会作用及其海外传承
理 论 研 究
试论泉州南音对南洋华侨华入的社会作用及其海外传承
龚佳阳 ( 福建省厦 门大学艺术 学院音 于中原的千年古 乐,不仅兴盛于闽南地 宾 长和 郎君社 总社 ,其 成 立 于 12年 , 也是 菲律 宾 具有 重要 地位 80 区,更伴随着闽 南籍华侨华人 的脚步远 涉重 洋,传播 、扎根 于世界 各 的 南音社 团 。 地 ;她不仅是我们 闽南人的共 同骄傲 ,也是 中华 民族 的艺术瑰 宝,更 马来 西 亚吡 叻 太平 仁和 公 所创 立于 清光 绪 九年 ( 83 ) , 18 年 是全世界人 民共 同拥有 的一笔精神财 富。本 文从 东南亚华侨南音社团 距 今 有 15 历 史 ,发起 人及 会 员 多数 为 晋江 东 石 镇华 侨 , 因东 2年 的兴起 、其社会作 用以及 南音在华侨社 团中的传承 等方面入 手 ,着重 石 镇古 称 “ 和里 ”,故 称 “ 和公 所 ”, 公所 南音 社 经常举 行 仁 仁 探索泉州南音在 东南亚华侨 华人 中的发展状况及其 未来的生存展望。 演 奏 、演 唱活 动 ,蜚声 全 马 。成立 于 19 年 ( 绪十 八年 )的 巴 82 光 关键 词:南音社 团; 作用; 社会 传承. 华侨华人 生雪 兰莪 永春 公所 设有 南 乐组。 。 asrc b t a t: Th a z o n y n 一 一 se sfo t e a e O t e ou n h u Na i tm r m } r a S U 1 h 创立 于 1 世纪 末 的 “ 9 横云 阁 ”是 新加 坡最 早 的南 音组 织 ,它 o lo R i rt e mi e i m n in u i .i n to l n t i e e f Yel w ve h l nn u a c e tm sc s o n y i he Ch n s 曾盛 极一 时。 l 。 na i ulu e m u i a e a a tf l f ton c t r sc r r nd be u iu owe s o l ws t i na l r ,f lo he M n n ( )民国时 期成 立 的南音 社 团 二 n ton lt v re s Chi e eS f t t p o ta e c os t e s a 。t a i a iy O e s a n s ’ oo se s t r v l a r s h e s he 这个 时期是南音 在东南亚 的发展 时期 。民国l 年 ( 9 2 O 1 2 d se n to .tk sr o n t e wor ;S e i no n y o rM i n n p o l 年 ),9 is mi a i n a e o ti h l d h s to l u n a e p e 月9 《 日, 奋兴 报 》报 道 ,闽南 各地 因 为不 堪军 匪 为害 , t g t e lO a t i as i e e n do ’ a t t r au e i s iiu l at 纷 纷 逃往 海外 ,永春 县 尤甚 , 以致 “ 室九 空 ” 。这是 北 京 国民 o eh ra g n , s lo Ch n s a n S r si te s r , s p rt a we l T i c h 十 wh c e wo l e g e h v o ehe . i atce sa t, t o i c o i h t r p o ) a e t g t r Th s til trs iss c a f t n h d l l un i 政 府 统治 时期 泉州地 区 又一次 较 大规模 的移 民海 外潮 。 a l a e Na i o o t e i e s a i s n i a s S we st ny n f m S u h ft As Ov r e s Ch ne e Na yn M s l h r a 13 年 ,菲 律 宾南 乐研 究社 成 立 ,后定 名 为菲 律 宾南 乐崇 德 91 or a i ai n i v re s Chi e e i a s o g n z to s a p c s a O g n z to n o e s a n s n m s r a i a i n’ s e t nd S 社 , 于15 年秋 正式 复社 “ 97 。 o n e t c ban , l e po et e Qu n h u Na yn e h t a y n ih f a e o tis wi x lr h a z o n i mp ai l i n l cl 13年 ,菲 律 宾国风 郎君 社成 立 。 95 i o t a t Asa O v re s Ch n s ’ d v l me t c d to n ut r n S u he s i e s a i e eS e eop n on i n a d f u e i 1 3 年 ,新 加 坡 云庐 音 乐 社 成 立 , 1 4 年 改名 为 湘 灵音 乐 99 91

南音实施方案

南音实施方案

南音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起源于福建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音以其独特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南音艺术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因此,制定一项南音实施方案,对于传承和弘扬南音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传承南音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 提升南音艺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3. 培养一批优秀的南音艺术人才;4. 推动南音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三、实施措施。

1. 加强南音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组织专家学者对南音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南音的曲谱、唱腔和表演技巧,建立南音艺术档案,确保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 开展南音艺术的宣传推广活动,举办南音音乐会、比赛和展览,制作宣传片和纪录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提升南音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设立南音艺术奖学金,资助南音艺术人才的学习和创作,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南音艺术的学习和传承;4. 开设南音艺术培训班,邀请资深南音艺术家授课,培养一批优秀的南音艺术人才,推动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5. 推动南音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探索南音艺术在舞台表演、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南音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南音艺术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人们关注和支持南音艺术,提高社会对南音艺术的认知和接受度;3. 加强南音艺术的组织领导,建立南音艺术的专业机构,统筹规划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4. 加大南音艺术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保障南音艺术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五、总结。

南音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南音艺术,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南音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摘要】福建南音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面临着种种困境。

乡村人口外流导致传承困难,城市化进程影响南音表演场所,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南音,南音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综合作用下,南音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保护和传承南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来推广南音,加强南音教育和培训,让更多人认识并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南音传承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为后人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福建南音、困境、传承、乡村人口外流、城市化、年轻一代、传统失去兴趣、现代传媒、边缘化、老龄化、保护、传承、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教育、培训。

1. 引言1.1 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演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遭遇严峻挑战。

许多原本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地区因为人口外流而导致传承困难,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影响到了南音这样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播和接受。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导致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南音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不断减少,传承困难。

南音传承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是一个严重挑战,年轻一代缺乏传承人才,导致南音艺术的世代传承受到威胁。

以上种种困难和挑战,呼唤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2 现代化进程对文化传承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南音表演场所逐渐减少。

许多传统南音表演场所被改造成商业建筑或者停止使用,导致南音表演空间的减少。

这使得南音表演的机会变少,传统的南音艺人难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难以传承给下一代。

年轻一代对南音传统的失去兴趣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而对于传统的南音演出缺乏兴趣。

这使得南音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传统技艺很可能会失传。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最新)

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对策(最新)

摘要:在我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泉州是中国大陆闽南语核心区域,对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立足泉州地区,以泉州市小学校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在考察其使用、掌握闽南语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闽南语;保护对策;泉州市小学校;方言传承国务院于2005年第一次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的时间。

在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方言作为一种蕴含地方思想精神、体现地域风俗习惯的文化载体,其传承和保护状况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闽南语,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

这种语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逐渐迁移至福建南部,在与当地语言结合后发祥于福建泉州。

现在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

[1]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闽南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当中,使用闽南话交流是普遍现象。

[2]无法否认,闽南语是一种使用人数多、分布区域广、有着自身独特内涵和深厚历史渊源的语言。

此外,闽南语还保留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古老语音系统,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诸多特点,更是闽南童谣、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等诸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闽南语亦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闽南语对世界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性。

因此,不论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言,闽南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而泉州不仅仅是闽南语使用的核心地区,更是闽南语的发祥地,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中,泉州地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与北调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南音与北调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南音与北调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南音与北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大流派,各具特点和风格。

南音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而北调则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北京等北方地区。

两个流派具有不同的背景和渊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渊源南音起源于唐代,主要来源于当时流传的南曲。

南曲的演唱形式多为吟唱,涵盖了多种主题,如爱情、离别、悲欢离合等。

在南曲的演唱中,音乐和歌词的表达要求非常高,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南曲在宋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衍化出了南音。

北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乐府,后期又逐渐演化为各种曲调和曲艺形式。

在唐朝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地区的音乐文化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北方音乐的基础。

两种音乐流派在历史上发展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二、表现形式南音与北调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南音主要强调慢板、慢调、缓拍和柔和的音色,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领悟。

南音在演唱过程中注重独唱、二重唱和三重唱的配合,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情感的表达,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南方人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特点。

北调则偏重于明快、热烈、豪放和节奏紧凑,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北调在演唱过程中通常采用弦乐和吹管乐器的结合,通过音乐的紧凑性和多重音效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气氛或场景,反映出北方文化的力量和豪迈。

在表现形式上,南音与北调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出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习惯。

这也是两大流派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

三、文化影响南音与北调长期以来都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音地域性强,其代表曲目如春江花月夜、湘西小调、梅花三弄等,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南音还衍生了昆曲、评剧等多种戏曲形式,在戏曲表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南音通过独特的声音和情感表达方式,传递出深刻的文化、文学和哲学内涵。

北调则以明快、豪放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音乐节奏著称。

南音乐器

南音乐器

南音乐器泉州南音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南嗳、拍板、品萧、响盏、木鱼小叫、扁鼓、四宝等。

南音琵琶泉州南音琵琶简称“南琶”,属弹拨乐器,是曲项琵琶的一种,弹奏时横抱,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北琶”,定弦也比北琶高一个纯四度,固定为d、g、a、d。

与三弦同奏乐曲的骨干音,是南音演奏、伴奏的主要乐器,并担负指挥整个乐队的重任。

低音区音色淳厚、沉抑,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南音尺八(洞箫)泉州南音尺八(洞箫)属竹管乐器。

尺八之定名源于唐代竖篴的长度,宋代之后尺八在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音保留至今,是一种十分珍贵和罕见的乐器。

南音尺八管身比较粗、短,因此声音圆润优美,音域宽广深厚,音色圆润、柔美,低音区深沉、醇厚,中音区柔和、典雅,高音区响亮、有力。

在南音中,尺八吹奏唱腔旋律,它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尺八作为南音的主奏乐器之一,在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中均有使用。

南音二弦泉州南音二弦属弓弦乐器,与古代奚琴有一定的关系,奚琴又名嵇琴,唐时奚琴流行于北方,是我国古代被统称为胡的一只部落—奚人在马上弹奏的乐器,也是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的前身。

二弦的音色柔和甜美,与洞箫演奏相辅相成,烘托唱腔。

南音三弦泉州南音三弦属弹拨乐器,据传是由秦代“弦鼗“演变而成的,又名“弦子”始于元代,于明初流行于我国南方,尤其是闽浙一带。

泉州南音三弦演奏时,以斜式持琴,弦担与上身保持45度角。

南音三弦等弹奏指法与南琶相同。

三弦等音高比琵琶低一个八度,在演奏时担辅助琵琶低角色,其音色深厚沉稳。

南音工X谱泉州南音有其自成体系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工X谱“,这种乐谱不同于北方的工尺谱,它只存在于南音当中,是南音人长期以来演唱(奏)的唯一依据。

南音工X谱的历史悠久、内涵深奥,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南音工X谱由“谱字”(音符)、琵琶弹奏指法和“撩拍”(节拍)等部分组成,采用的是固定调唱名法读谱。

谱面上的符号既记录了唱词、音高、时值及琵琶弹奏法,同时蕴含着无形的运腔旋律,即南音唱腔及其他乐器的演奏均是以工X谱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润腔、行韵,丰满旋律。

南音艺术文化发展之路

南音艺术文化发展之路

论南音艺术文化发展之路【摘要】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1日,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首先从南音研究的一般角度出发,探讨南音的起源和现状,再从自己的个人观点着手,赏析不一样的南音世界,为发展继承南音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南音;社团;文化;传承;发展;保护一、源远流长的福建南音1、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五音、郎君乐等,是一种揉合古代音乐神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它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较丰富、较完整的大乐种。

南音的记谱法、润腔法、乐器构制、演唱演奏方式等保存了汉唐以来音乐的许多特点,它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许多珍贵、鲜活的材料,被誉为“一部活的音乐史”、’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2、音乐组成丰富。

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

“指”即“指套”,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

指套虽有唱词,但较少演唱,大都只作器乐演奏。

“谱”,即器乐曲,是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纯乐器演奏的套曲。

“曲”亦称散曲或草曲,有词有曲。

“曲”的数量甚多,有上千首。

“曲”的内容有叙事、写景、抒情等,保存了大量宋元南戏、明杂剧的情节与唱段,是南音中最受群众欢迎的部分。

二、南音研究概况1、曲谱整理。

早期的南音研究主要是曲谱的修订和整理,主要有编于清代的《文焕堂初刻指谱》、民国初期林祥玉的《南音指谱》、林雾秋的《泉南指谱重编》等。

解放后陆续整理出版的南音曲集有:《南曲选集》、《指谱大全》、《南音指谱大全》、《南管精华大全》、《南管指谱全集》、《南音锦曲选集》、《闽南音乐指谱全集》、《福建南音》等。

2、溯流探源。

溯流探源是南音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至今学术界仍未形成统一定论。

仅以南音的历史分期为论,就有四说。

(l)何昌林提出前期南音源于唐代的燕乐歌曲及五代北宋的细乐,后期南音形成于明代;(2)孙星群提出南音源于汉唐,肇基于五代,形成于宋代;(3)吕锤宽提出南音奠基于唐宋以前,成形于宋元,发展于明清;(4)沈冬提出南音蕴育于五代以前,形成于元明,成熟于明清迄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
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
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
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
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
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
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
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
富发展成为可能。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
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
开花。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
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
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
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
承。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
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
繁衍。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
授。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这类传
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
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
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
的旺盛生命力。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
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
范围窄的局限性。
二、福建南音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渠道的扩展
南音在它的家乡泉州被看作是传统音乐珍贵的活化石,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
普遍礼待。国内外学者称南音为“东方音乐皇冠的宝珠”,由于它有多种价值,即
文化传承、审美娱乐、宣传教育、联络侨胞、吸引外资等价值,受到泉州有关领导
部门多年的大力支持。几十年来,泉州市人民政府坚持传播南音,陆续推出了一系
列举措,为保护福建南音做出了贡献。
福建南音进入课堂的活动开始于1990年上半年。当时,泉州市教委、文化局
联合发文,正式将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几十年来,该项活动着力抓了编
写教材、配备教学设施等工作。教学师资方面,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解
决师资问题,即请校外南音专家来校辅导,假期举办学校音乐教师的南音教学短期
培训班。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让南音在学校教育中生根开花扩大影响,使南音成为
中小学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南音进入学校的校门,是提高中小学生
全面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南音作为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形态(乐曲、乐器、表演
等)比较丰富完整,也是具有深厚群众基础至今存活于闽南人民生活中的传统音乐
品种。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但对于与物质文化传统相伴成长、以
不同形态存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民俗习惯、民间舞蹈、民间口传文学等非物质的文
化遗产,我们将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保存、继承与发展,如何让其真实的继续存活

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中,是我们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专家们认
为,南音具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突出的价
值,同时有需要抢救保护,符合评审标准。申请“世遗”计划一经提出,立刻在泉
州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竞相报导,为申请宣传造势,使南音继承发展的道路向着更
广泛的方向前进。
(二)传承中的问题
作为民间音乐,南音的传承需要广大民众投入进来。只有有足够多的人来真心
喜爱南音,这门艺术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果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喜爱,福建
南音就只好随着老一辈的去世而消失,即使我们给予它上等的礼遇,这门艺术也只
能像古董一样,实现装饰品的价值。
福建南音大多应用在民间的红白喜事等风俗之中,民俗特征对南音的情感决定
了这门艺术保存下来的社会意义。世界化及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南音在传承上一
度面临绝种的危机。由于南音所处的环境非常保守、封闭,而且它的曲谱基本是以
手抄本流传在世间,还有很多已经遗失,这些为以后发展南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不少优秀的南音曲目在流传过程中失传;很多有造诣的南音艺人已经辞世而未能留
下传人,他们所掌握的南音艺术精华也就随之失传;南音传统的演奏、演唱方式和
风格特点,很难适应现代的快节奏,年轻一辈的观众日渐减少;南音专业团体太
少、演出活动经费不足都一度使南音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福建南音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流传的那些鲜明、悠久、影响深远的部
分,在历史的传承中超越了古代社会而延续至今。福建南音作为一种传统音乐是比
较稳定且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相对于新音乐,它又在新的发展中形成新的传统。因
此,南音以及其他的传统音乐都不能任意的发展,必须在过去延续下来的条件下创
造新的音乐形式。
现代化进程在人们心中不断深入,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也随之受
到西方文化冲击和挑战。在不同文
化的交融中,我们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的东西。任何
传统的文化活动往往生命力都是极为顽强的,我们决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待传
统音乐文化,更不能以任何眼光、任何理由来否定我们的传统。在我们继承和发扬
任何一种传统音乐的时候,必须承认我们的传统音乐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应该坚信
它会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1997,(3).
\[2\]王山.从南音的现状看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J\].人民音乐,2000,(12).
文档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
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角色扮演法在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对军校学员实施
创新教育 高中物理选修课教学的文本运用策略 桃源世外风光宜人
WhyArdenofFavershamisaNakedTragedy 图书馆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贤首宗宝通有章
元焕灯系法脉述要 资源内涵的新拓展历史文化资源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汇率
制度改革 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解读与思考 论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整合与体系
完善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刍谈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运用小
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的多样性 马斯诺需要
层次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初中生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
我将尽快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