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狭隘民族观念的枷锁——评金庸武侠文学作品中的民族观念 !
金庸武侠小说赏析

金庸的小说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也创造了很多爱情故事比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同时金庸小说里还蕴藏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正好体现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国民习性。
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金庸小说里唯一有关联的就属射雕三部曲,射雕三部曲其实也是英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里面描述的都是英雄人物,都是大侠,先说说《射雕英雄传》。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里面的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
金庸的武侠思想在这部著作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就是宣扬一种反侵略,反投降的基本立场,宣扬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深沉的人道主义。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是以是否造福于民为标准的。
英雄的出现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中,这就是一种侠义的精神。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在曲曲折折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经历血雨腥风的江湖后最终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人为国为民后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
《神雕侠侣》里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相见的那一刹那,经历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成熟了,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英雄。
他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没有政治才能,在爱情上又是拖泥带水,唯一的强处就是武功高强,可以说张无忌是政治与爱情上是无能的。
这部小说最感人的不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在于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翠山父子,武当七侠间的兄弟情谊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无忌虽不是英雄,但我们反而觉得他更为亲近,更为可爱,因为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一样的缺点,有一样的无奈,他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而且是那种善良的,又可以帮助我们的朋友。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里篇幅最长的两部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结构宏伟,人物众多。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金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影响了几代人。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读者们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义”、“仁”、“智”、“勇”等价值观。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和洪七公等主要角色的形象就展现了这些价值观。
郭靖对“义”的坚持、黄蓉对“仁”和“智”的体现、洪七公对“勇”的表现,都代表着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定支持。
这些价值观也深化了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让读者们沉浸在故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宣扬了人类共同的道德原则。
从《天龙八部》的段誉及萧峰,到《神雕侠女》的杨过和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这些主人公都向读者展现了人类的共同正义和弱者的保护。
这些角色都相信“天道酬勤”,积极行善利人,热爱祖国,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金庸武侠小说对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说中经常描写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和文化背景,例如“华山派”、“全真教”、“峨眉派”等,以及“尊师重道”、“慈航普渡”等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通过角色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处理,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庸的小说脍炙人口,广受欢迎,不仅为文化加深了人们的认识,也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例如,《神雕侠女》中的蒙古帝国历史,以及《鹿鼎记》中的明朝历史,都得到了详尽、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魄力,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坚定了人们对“义”、“仁”、“智”、“勇”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综述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内容提要】:金庸武侠小说曾经一度风靡于华人读者中,且经久不衰。
总览其作品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探究其文化意蕴。
金庸小说用文化在雅俗间搭起桥梁,以其文化品位让“成年人的童话”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
其作品既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又充满金庸个性的创新,具有浓郁的现代意识;金写武侠,可实已突破“武侠”之园囿,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游心自然、佛家的明世旷达,也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民族的和谐平等、个性的自由解放、辩证的亦正亦邪。
文章试图以文化解码金庸武侠,探索通往艺术殿堂的雅俗共赏之路。
【关键词】:金庸文化武侠、儒释道现代意识引言“男金庸、女琼瑶”。
曾经有多少像笔者这样的“金粉”,在青春懵懂时期就开始痴迷其中。
波澜起伏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荡气回肠的情感……金庸小说倾倒无数“金迷”的原因可谓不胜枚举,可是当经过岁月的沉淀,何以仍感回味悠长,究其原因,大概是其历久弥香的文化使然吧。
遥想n多年前,它摆在地摊上,处在文化的最边缘,各种盗版乱七八糟。
然而到今天,各大书店上架豪华版,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严家炎教授在北大开设研究课。
在雅俗之争的时代,金庸小说用文化在雅俗间搭起桥梁,以其文化品位让“成年人的童话”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文化之窗,探视金庸不朽神话之一隅。
一、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度契合的文化内涵叶茂源于根深。
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呈现出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历史。
一般的作家只会讲故事,优秀的文学家更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而杰出的大师级作者则在塑造形象的同时表现和探讨人性及其文化特征。
金庸作品除了艺术功力和技巧外,还有着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深刻思考和精彩表现。
1.悠长“武侠味”(1)武侠渊源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古代一般的武侠小说,以《七侠五义》为代表,确实主要写的是打斗和侠义。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评析

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评析一、引言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其创造的武侠世界中充满了英雄豪杰、江湖恩怨、忍辱负重等元素,不仅吸引了读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1. 文学形式的探索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文学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创新,他摒弃了传统冗长繁琐的叙事方式,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开创了新时代下武侠小说的写作风格。
2. 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金庸将历史人物和故事融入到他的武侠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了巧妙演绎。
他不仅展现出古代江湖风貌和生活习俗,还反映了封建社会骨肉分离、忠义仁爱等价值观。
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金庸在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
通过这些人物,金庸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勇敢与懦弱、仁义和私欲等方面,并通过他们之间的交互展现出复杂而真实的人性。
三、金庸武侠小说的社会意义1. 激发正能量和民族自豪感金庸塑造的英雄形象秉持着荣辱观念,强调个体奋斗与集体利益平衡的关系。
这些英雄角色以其正直、仁义和勇敢激励着读者,传递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力量的信息。
2. 反腐败与对抗不公正现象金庸笔下很多作品中都存在反腐败、正义执法等主题。
他通过描述江湖规则和黑暗面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唤醒了广大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勇于反抗。
3. 培养独立意识和个人价值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是有追求、有理想的个体。
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勇于追求内心真实,激励着读者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培养独立思考、自尊自强的个人价值观。
四、结论金庸武侠小说在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创新,更是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性深入剖析的体现。
同时,武侠小说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和社会关注也使其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推动社会进步变革的力量源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多数具有儒道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中的智慧。
他们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这些儒道思想不仅为小说赋予了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儒家主张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以义务为先,以礼仪为准则,以智慧为导向,以信仰为支持。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等,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义气。
他们追求的是道义心灵的卓越,以治愈世人心灵创伤。
这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和底线,使人们能够取得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师,倡导心如止水、无为而治的境界。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如张无忌、独孤求败等,都有修行内观的经历,追求的是自然、无为的道家境界。
他们在修炼武功的同时,也修养内心,注重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种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给予现代社会指导,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安宁,让人们明白必要的时候要懂得放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儒家价值观的重视逐渐增强。
"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弘扬互助、友善的价值观。
"义"让人们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正义之心去参与社会事务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礼"让人们有清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智"则让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
"信"让人们坚守诚信、守信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金庸笔下的少数民族人物以及他们的民族观

壮,其胸襟气吞山河,他提倡人
道和平,选择为拯救世人而自我
毁灭,是一个心系苍生、悲天悯
人、思想境界超越国界和民族的
悲剧英雄。
可编辑ppt
4
赵敏(《倚天屠龙记》女主角) 蒙古族
赵敏是蒙古的郡主,不仅貌美俊秀,
•
而且聪明伶俐智慧过人。她不让须眉,
爱好习武领兵打仗,性格似男人一般
的泼辣果决,文武全才,机智多变,
进行梳理创作,体现了民族意识。
可编辑ppt
2
金庸所描写的民族,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是以汉族地域为中心、 与汉族地域接壤的“华夏民族群”;从时间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民 族斗争激烈的宋辽金元和晚明初清时期。金庸直面历史,以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立场,勾勒出一幅幅壮观的民族斗争画面。他如实写出了 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以及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 明争暗斗。金庸的“现实主义”写作态度主要表现在,他高度尊重民 族斗争史实,在重大历史事件上既敢于动大手笔,又不违背历史文献 记载。凡遇读者可能在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之间产生疑问之处,金庸 都尽可能引用史籍,加以解说阐释。
总能想出一些奇招;她敢爱敢恨,为
了张无忌,不仅最终放弃了对武当派
的行动,赠送灵药给张无忌的师伯师
叔治疗伤残,而且背叛家庭父兄,放
弃身份地位
可编辑ppt
5
香香公主(《书剑恩仇录》的女主角) 维吾尔族
是金庸笔下第一美女。 她与陈家洛彼此相爱,以身相许, 性命相托,但也因她美貌被乾隆 看中欲占为己有,陈家洛为光复 汉人,将她送给乾隆做交易,最 终为给陈家洛报信而自尽。 单纯、天真得过分,纯洁无瑕、 毫无心计、善良、勇敢、坚贞。
金庸笔下的少数民族人物 及他的民族观
可编辑ppt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简析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简析摘要:中国武侠小说经历了多次创新运动,而第三次创新运动的代表就是金庸等人。
他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境界。
严格地说,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文化武侠小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体。
“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审美模式,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人格典范。
武侠亦是中国文化中智慧与愿望的化身,而侠义是武侠小说独特主题,也是武侠小说刻画的主体。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游侠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这即是武侠精神之本质。
金庸先生认为,侠与英雄是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
这些笔墨体现了金庸传统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人生理想精神,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侠义精神由此而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武侠小说解析;侠义精神;儒家文化一、传统侠义观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其中,“义”是具有相当低位的一个符号。
而在侠士生活中,“义”可以说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
在金庸看来“义”的内涵在于英雄人物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贫,不畏强暴,这些特点无不表现了传统侠义之士应具备的个性特征,这些内涵被充分融入了金庸的作品中。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殷素素因为觉得有负于三师兄俞岱岩,夫妇双双自尽,壮烈之极;宋青书害死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得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低,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
这句话说得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精神与正义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精神与正义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1. 引言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如《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
这些作品不仅包含了精彩的武打场面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于正义、道德价值观的探索。
2.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形象几乎无所不在。
这些英雄们崇尚正义,愿为民除害,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正义精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榜样。
2.1 正直坚韧金庸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正直坚韧品质的英雄形象。
他们像师徒关系中默默守护对方、为正义不断奋斗的郭靖和黄蓉,或是执着追求真相、与邪恶势力抗争到底的侠客令狐冲等。
2.2 不畏强权金庸笔下的英雄们都不畏强权,大胆挑战邪恶势力。
无论是华山派的张无忌还是少林寺的达摩祖师,他们在面对敌人时都表现出了勇气和果断。
这种反抗精神鼓舞了读者,引发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的思考。
3. 正义观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金庸小说以其深刻的正义观而闻名。
通过对不同角色命运的描述以及他们之间斗争与合作关系的展示,金庸传达了他对正义问题的独特见解。
3.1 营救无辜者金庸小说中经常出现英雄主动营救被欺凌或困扰着的无辜者。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拯救白起宫女、《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保护杨铁心家人等情节。
这些描写反映了金庸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和追求社会公正的追求。
3.2 对抗邪恶势力在金庸小说中,英雄们经常要面对各种邪恶势力,如降龙十八掌的高手、江湖上的恶人等。
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对抗邪恶的行为传递出了一种追求正义、维护法律秩序的价值观。
4. 金庸武侠小说对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的启示读者通过金庸武侠小说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类道德观念培养和心灵成长。
这些故事中展现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面对挑战和矛盾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引发了我们思考许多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挣脱狭隘民族观念的枷锁——评金庸武侠文学作品中的民族观念!金庸,原名查良镛,香港知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近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者之一。
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所创作的武侠小说,可谓全球华语社会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查良镛阅历丰富,文思敏捷,创作概括小说、政论、散文、译述和剧本。
其中以开创武侠写作新页最为突出。
他的武侠文学作品,既有古典小说的精采传统,又能自出一格,独特的想像方式、完善的长篇小说叙事规范以及成熟优美的民族语言融为一体,豪情侠义跃然纸上。
从1955年发表《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直至1973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金庸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武侠小说以及一部短篇《越女剑》,金庸的武侠文学作品不仅风靡全球华语社会,也有英语、日语等多国语言译本。
同时,小说也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和电脑游戏。
可以说,金庸的作品影响了几代华人。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否挣脱狭隘民族观念枷锁的束缚,是检验作品有无现代精神的标尺之一。
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深受儒家尊夏贬夷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排斥其它民族、丑化其它民族的不良倾向。
与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学不同,金庸将其笔下的侠客们置身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民族冲突中,以侠客们的传奇体验带领读者揭开历史的真相,思索中国民族问题的本源,表现其消除民族隔阂,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题旨。
金庸先生1994年在北大讲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组织力量衰退。
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那么就会中兴。
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
在外族入侵的时候,我们民族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们民族的转机。
以上所讲的我们民族七次大的危机,又都是七次大的转机。
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
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赢,要是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
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
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摘自焦小云《金庸的中国历史观》)可以看到,在金镛的观念中,不但没有所谓“夷夏之防”,甚至汉族与其它民族的边界已经模糊,以至于融合且不可分了。
一、民族冲突与融合是金庸武侠作品的主干金庸曾将自已的十四部长篇武侠作品题目的第一字作一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纵观这十四部作品,其中除《连城诀》《笑傲江湖》《侠客行》《鸳鸯刀》四部作品发生的场合属于“纯粹的江湖”外。
其它《射雕英雄传》等十部主要作品无一不是以激烈的民族冲突为背景的。
金庸先生1994年在北大讲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就我看来,我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的外族进攻;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 无独有偶,金庸《射雕英雄传》等十部作品中发生故事的时间都集中这些所谓的“危险时期”。
其中,南北宋时期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元明清时期最为集中,包括《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白马啸西风》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时代,但它的故事却潜伏着汉朝与古高昌国政治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暗线。
在这些作品中,除了汉族外,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摆夷、鲜卑、契丹、女真、党项、吐蕃均登场亮相,这些民族与汉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对抗、或联合,最终大都通过长期的交流而归于一统。
在民族冲突的描写中,金庸的作品虽然仍以汉族为主,但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给不同民族人民带来的是同样的悲惨命运。
在《天龙八部》中,读者借乔峰的眼睛看到了契丹军对于汉族边民的掠夺、屠杀,但同时也看到了宋军对契丹平民烧杀掳掠的发指行径。
在《天龙八部》第五十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萧峰道:‘我在此地之时,常听族人唱一首歌。
’当即高声而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他中气充沛,歌声远远传了出去,但歌中充满了哀伤凄凉之意。
段誉点头道:‘这是匈奴的歌。
当年汉武帝大伐匈奴,抢夺了大片地方,匈奴人惨伤困苦,想不到这歌直传到今日。
’萧峰道:‘我契丹祖先,和当时匈奴人一般苦楚。
’”金庸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古今民族间的争战放到一个新的客观的角度去看,使读者更清楚的感受到民族间仇恨和冲突对任何强或弱的民族都是一种伤害,如此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在以往中国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二、从作品主人公看金庸民族观念的渐变金庸的小说中展示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却不是一开始便有的,而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我们可以从金庸武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看出金庸的民族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是陈家洛,他的民族思想是极其狭隘的。
他把满人看作是外人,是野蛮人,在陈家洛的观念中,汉族的大好河山是不能容忍别族来统治的,在这一点上,《书剑恩仇录》与传统武侠文学的民族观念并无二致。
然而,金庸在作品中用了大量热情的笔墨描写回人,霍青桐与香香公主这两位女主人公集美丽、勇敢、善良于一身,在陈家洛、乾隆、香香公主的三角恋情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回人、汉人、满人在情感方面没有丝毫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与距离感。
在这之后,金庸写了《射雕英雄传》,郭靖的民族观念同陈家洛是大同小异的,不过也有进步的地方。
那就是金庸设计了一个情节:郭靖是在蒙古长大的,成吉思汗对他家恩重如山、拖雷与他结为安答、华筝与郭靖青梅竹马。
在这种情况下,郭靖最后虽然对宋朝尽忠,但在他的潜意识中,对蒙古还是有感情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蒙古塑造了郭靖,郭靖性格中的质朴、善良、诚信正是蒙古人的优良品质。
读过这部书的作者,会不知不觉间会对蒙古人产生亲近和好感。
可以说,在这部书中,金庸的民族思想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民族思想趋向成熟的代表作。
《天龙八部》的背景处于宋真宗年间,正像作者借游坦之所说“我大宋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吐番,北有辽国,四夷虎视眈眈”。
在书中,除大理外,其它民族均有一统天下之心,加上慕容复等鲜卑后裔图恢复燕国,各民族间的矛盾可谓一触即发。
然而,民族间的矛盾,却无法阻碍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汉族的虚竹,契丹的萧峰,大理的段誉结拜成兄弟,他们所作的是弥合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金庸在《天龙八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为实现民族间和平共处而牺牲的英雄——萧峰。
在萧峰这悲剧性人物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金庸的民族观。
在这里,我要重点谈一谈萧峰这个人物。
萧峰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的身世,他是契丹人,一个在汉族人中长大的契丹人。
当萧峰还是一个婴儿的时侯,宋朝的武人听信复容博的假信息,在雁门关误杀了萧峰的母亲和十几个家人,萧峰的父亲也在那一战中跳崖自尽。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个误会,但对于充满民族仇恨感的武人们来说,杀死几个“猪狗不如”的契丹人并不是一件大事。
然而,在“带头大哥”和丐帮帮主汪剑通的心中,这次误杀是他们心中极为后悔的一件事。
于是他们将萧峰送给一对宋人夫妻收养,之后少林寺传给萧峰武功,汪剑通最后甚至把丐帮帮主之位也传给了这个契丹人,萧峰本人对此一无所知,在担任丐帮帮主期间,萧峰多次主持对于契丹将领的暗杀行动,有力地阻碍了辽对于宋的进攻。
杏子林是萧峰命运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知道了自己竟然是一个契丹人。
此后,萧峰一直处在一种被命运摆布的状态,但是金庸给萧峰一个武林第一高手的形象,让他有反对命运的资本,所以他即使隐居东北,也会变成辽国的南院大王。
在与契丹人的相处中,萧峰也被他们的质朴、豪爽所感动,他也逐渐放下了“契丹人”这个包袱。
然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又把他逼上了绝境。
辽帝要他灭宋,宋人要他反辽,而无论是挥兵南下还是归宋反辽,辽宋之间都难免有一场恶战。
在两难的决择中,萧峰最终选择了“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逼迫辽帝立下“于我一生之中,不许我大辽国一兵一卒,侵犯大宋边界。
”的誓言后自杀。
可以说,萧峰的死是一个悲剧,他不愿戴着沉重的民族枷锁苟且地生活下去,他的死是对宋人、辽人以及所有天下人的警示,他的死是为民族间的和平共处而死的,同时也是对命运宁死不屈的反抗,他完成了被命运击败而不被击倒的英雄历程。
尽管萧峰的死直接阻碍了辽对宋的进攻,对汉人有利。
然而,书中却这样写道“耶律洪基脸色阴郁,心想我这次为萧峰这厮所胁,许下如此重大诺言,方得脱身以归,实是丢尽了颜面,大损大辽国威。
可是从辽军将士欢呼万岁之声中听来,众军拥戴之情却又似乎出自至诚。
他眼光从众士卒脸上缓缓掠过,只见一个个容光焕发,欣悦之情见于颜色。
众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自是大喜过望。
”萧峰的死,绝不单单挽救了宋的军民,成千上万契丹将士的生命和家庭也被他保全。
读到此处,萧峰对于两个民族同样真挚的感情跃然纸上,这份平等和博爱令人潸然泪下。
金庸的民族思想还反映封笔之作在《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身上。
韦小宝是一个喜剧性的平凡小人物,他在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游动,同时是大清的鹿鼎公、天地会的青木堂主、神龙教的白龙使、俄罗斯的伯爵、清凉寺的主持,明末代长平公主是他的师傅,他还同新疆葛尔丹、西藏桑结喇嘛结为兄弟,尽管别人把“反清复明”、“剿灭反贼”、“恢复汉统”等等相互矛盾的任务交给韦小宝,但他对此却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只要对百姓好的皇帝就是鸟生鱼汤(尧舜禹汤),又何必管他是哪一族的。
”在这个小泼皮无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狭隘的民族观念,统一的国家和百姓的富裕安宁对他来说才是重要的。
另外,《鹿鼎记》中韦小宝属于哪个民族便是一个疑问,由于他出身妓院,其母韦春花与汉、满、蒙、回、藏的客人都有接触,因此,韦小宝无法确定自己的民族,然而,没有民族并不妨碍他爱自己的国家,相反,更有助他毫无阻碍地去同任何民族交往,“心中本无物,何处惹尘埃”。
也许,金庸先生正是用这一个特殊的喜剧人物去表达一种崭新的融合的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