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等级考试题
2022年上海市金山、杨浦区高三(二)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解析版)

图1
(2)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的生产各有特点,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下图2中为公元前6世纪末某地的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当地人收获橄榄的情景。推测这一地区应是(单选)
图2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美洲 D.古代希腊
(3)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椒、胡萝卜等传入中国是通过(单选)
(4)马铃薯和番茄是原产自拉丁美洲的农作物,传到欧洲,主要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A是正确的;BCD都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从材料的诗句可以看出,玉米属于高产农作物,可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抗旱能力强,易于大面积推广种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玉米在中国广泛的种植,丰富了食品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大量垦荒,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环境。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物种的传播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1928年,随着故宫档案的开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宫档案时,发现了深藏禁宫的外文原件,认为上述译文“辞气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译:
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疚。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特定派遣枢密大臣皇弟佐治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贵胄显秩,历更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俱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词。若本敝国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础,则可以证示敝国君主之诚心挚意,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敝国君主实深愉足。
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

杨浦区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高三历史试卷2023年3月考生注意:1.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3.答题前,务必用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在试卷上作答--律不得分。
5.单选题必须选1项,双选题必须选2项,三选题必须选3项,多选少选都不得分。
一、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24 分)在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悠悠岁月,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也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共同构成古代人类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某校史学社开展“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的主题学习,步骤如下:步骤一:追寻文化源头,查找关于早期各地域文化的相关史料和相关表述。
1.根据所学,在表格中把古代文化与相关史料准确匹配。
(填写字母,12分)。
A.“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B.汉穆拉比:“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C.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D.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E. “威令在你(指法老)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F.“(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2.根据所学,在表格中把相关表述与各古代文化准确匹配。
(填写字母,8分)(1)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主张和而不同等。
( )(2)《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 )(3)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独立发展。
( )(4)被誉为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
( )A.古代印度文化B.古代印第安文化C.古代希腊文化D.古代中华文化步骤二:聚焦“轴心时代”,探寻早期文明走向成熟的动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世纪一前3世纪,同时出现在亚欧部分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为“轴心时代”。
2024上海长宁区初二历史二模试卷和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3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3.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玉润中华(8分)2023年南京博物院90周年院庆之际,推出《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某班同学在线上进行参观。
第一板块:“玉生华夏”1.右图所示龙山文化兽面纹圭的介绍词这样写道:“上方为抽象人面纹……下半部分以方折的回纹……围绕出兽的双目,整体组成神人兽面纹,神似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
”,这种表述意在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的特征。
(2分)A.来源单一B.相对封闭C.起源较晚D.多元一体第二板块:“玉成中国”2.序言提示参观者,通过这一时期的玉器可以获取关于早期国家()、宗教信仰等信息。
(2分)A.等级制度 B.地理环境 C.农业生产D.人口状况第三板块:“玉美神州”3.右图所示的玉梁金宝钿带虽主体以华夏民族所珍视的白玉为质,但其金筐宝钿的装饰技法,所用宝石的产地,甚至带具上忍冬样式的尾部,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异域风情。
请结合玉带制作的时代背景,推测这种“异域风情”产生的原因?(2分)4.本次展览名为“玉润中华”,润有滋润、浸润之意。
请你结合材料与所学,在官网留言板写下你的观展感言。
(2分)板块序言:礼仪,是社会分化、阶层出现的重要标志。
……以牙璋为代表的夏文明玉礼器……让中华文明巨大的吸引力灿然显现。
商与西周,玉礼制一脉相承,东周至秦汉……玉器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
玉梁金宝钿带(北朝-唐早期)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线描图龙山文化兽面纹圭纹样全貌细部二、百年公交(10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研究城市交通的资料后发现,公交20路历经世纪沧桑,见证了上海交通领域的变迁。
【历史】上海市鲁迅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等级班测试一(第四分册第一单元)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等级班测试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最大意义。
所以“分水岭”的含义是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A. 美洲B. 非洲C. 亚洲D. 大洋洲【答案】C【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3.1522年9月6日,西班牙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给远航归来的勇士,他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以下属于这次远航经历的是A. 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B. 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C. 第一次经印度洋到达印度D. 第一次由大西洋经太平洋印度洋回到大西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举行褒奖仪式”“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由大西洋经太平洋印度洋回到大西洋,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是哥伦布,故A选项错误;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的是迪亚士,材料内容指的是麦哲伦,故B选项错误;第一次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是达·伽马,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上海市崇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学年第二学期等级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 古代君主君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古代的君主们曾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国家,请将下列君主与其国家的发源地相匹配。
(单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2)古代君主通过一些举措维护其统治,将下列举措与相关国家进行匹配。
(单选)A.将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B.修建金字塔,至上权威C.完善法律体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D.设置中外朝,强化皇权以上这些举措中,属于古代罗马的是________,属于汉朝的是________,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是________。
(3)版图曾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单选)A. 罗马帝国、汉王朝、波斯帝国B. 古埃及、亚历山大帝国、古巴比伦C. 汉王朝、古埃及、古巴比伦D.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4)从早期文明区域到世界帝国的崛起,本质是文明交流与拓展的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哪些交流方式?【答案】(1)①. D ①. F ①. C ①. A ①. E ①. B(2)①. C ①. D ①. A (3)D(4)移民(或殖民),军事征服,经贸往来,思想、文化与科技传播(或文化传播)(任意二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位于埃及,故选D;而出位于伊朗高原,故选F;三处位于中国,故选C;①处位于希腊,故选A;①处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故选E;①处位于两河流域,故选B。
【小问2详解】①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体系完善,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故选C;①汉朝时汉武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中外朝制度,故选D;①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选A。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A.秉笔直书B.知往鉴来C.经世致用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B.上海C.天津D.重庆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D.俄国十月革命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
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A.法国B.日本C.德国D.俄国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上海市张堰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等级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水平1:回答与问题无关;无观点、无论证。
水平2:观点不甚清晰;论证不尽一致、合理。
水平3:观点鲜明;论证一致、合理。
评分项二:材料与史实。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7题答案】
【答案】(1)原因:门阀势力(高门、华族、贵族)逐渐形成,垄断仕途,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度加以纠正。
正面影呴: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60年代,奕诉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工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又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3)水平1:回答与问题无关或未使用材料得出结论。
水平2:使用一则材料或线索得出结论。如: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以最早开展工业化的英国为例,其在1900年的大城市数量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在1800年的大城市数量。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水平3:使用两则材料或线索得出结论。如: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至1900年欧洲大陆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数泣已经比1800年翻了几番,给城市环境带来压力。但是,根据“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相对滞后,指导环境方朵问题凸显后,才逐步得到重视并加以改进。
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等级考历史试题 带详解(1)

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报道(25分)《伦敦新闻画报》自1842年创刊以来,不乏刊登有关中国的报道。
以下为该画报在1873年的两幅关于中国的配图及报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报道原文:《京报》只是在宫廷内外供人传阅的小报,其内容只包括政府的告示和法令。
……每天都在宫内刊印和出版。
本报画家在靠近皇宫的一条街上正好遇见分发《京报》的官差。
他把盛着《京报》的褡裢放在左肩上……。
由于缺乏一家有效率的报社,使得中国人甚至对于在自己国家发生的事也一无所知。
中国南方的叛乱已经持续好多年了,但在北京没有人知道有关叛乱的任何消息。
图二注释:招幌文字“伦敦钮乎斯”即《伦敦新闻画报》的音译名。
1.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的同一年,中英之间签订了()(2分)A. 《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 图一报道中提到的“南方的叛乱”最有可能是()(2分)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C. 孙中山革命党D. 北伐军3. 从两幅图片及文字报道看,《京报》和《伦敦新闻画报》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填空)(6分)4. 仅凭上面的两幅图片和新闻报道,能否说明《伦敦新闻画报》在当时的北京比《京报》更受民众欢迎?为什么?(5分)5. 若补充该画报的以下两幅图片,能否足以证明上一题的观点?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5分)6. 综合上述材料,判断以下推论的正误。
(5分)(正确的涂写“√”,错误的涂写“╳”)(1)《伦敦新闻画报》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点滴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历史等级考试题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着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A.秉笔直书B.知往鉴来C.经世致用D.祥今略古
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
A.汉口B.上海C.天津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D.俄国十月革命
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
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A.法国B.日本C.德国D.俄国
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
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遵义会议D.渡江战役
17.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D.“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向中央给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
”“先走一步”是指实行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C.包产到户D.对外开放
20.二战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令人瞩目。
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
A.欧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北约D.亚太经合组织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民族融合(15分)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二)卢梭与他的启蒙思想(20分)
拟写一篇题为“卢梭与他的启蒙思想”的小论文,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
23.从以上三则史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填写字母)。
(6分)
阅读雷蒙特鲁松《卢梭传》一书中的叙述:
1794年10月,卢梭的灵柩运到巴黎,受到当地民众的隆重欢迎,有人举着“《社会契约论》是立法者的指路明灯”的牌子。
后来的评论者认为《社会契约论》是民主主义的基本教科书,也有人说他是各种专制主义的依据,还有人认为卢梭是法西斯主义的鼻祖。
所有这些说法,无论是褒是贬,都断章取义地发挥,不符合它的整体思想。
我们应当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
24.选取并概括作者的事实陈述。
(8分)
25.你是否同意作者对卢梭学说的评价?说明你的理由。
(6分)(三)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25分)
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
材料一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
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
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着者也。
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
材料二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
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材料二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
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
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
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
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
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26.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4分)
27.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6分)
28.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15分)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汉:B;唐:C;宋:A;清:D;
22.A
D
BCFG
E
23.一手:BC;二手:A
24.分层给分;
25.事实陈述:
第二层:卢梭天赋人权的理论认为: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卢梭批判该制度;
结论: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
第三层:
卢梭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提出主权在民,认为人民是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政府是由人民所同意的人组成的;
人民可以对政府加以限制等;
26.作用:一战:中国虽然未出兵,但中国民众对协约国战事
不乏助力,包括劳务输出、国内华商、外国华侨赞助;
待遇:一战后巴黎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作为战胜国仅获两个席位,国际地位较低。
27.表现:在改订新约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列强在华特
权;跻身大国会议;成为联合国四大发起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
原因:参战时间长;牺牲人数多;贡献大;
28.最高层次:能够辩证综合分析:
虽然,弱国无外交,但是,一个国家若能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正义事业做贡献,仍然能够凭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一般层面: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国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