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土挤密桩和夯实水泥土桩的设计比较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大体概念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式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桩。
成桩时,通过成孔进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素土(黏性土)或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
用素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土挤密桩;用灰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灰土挤密桩。
二者别离与挤密的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一路经受基础的上部荷载。
适用范围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置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处置深度宜为5-15m。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其效果大体相同或不同不明显,但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选用上述方式时,应按照工程要求和处置地基的目的肯定。
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法。
【例题15】为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宜选用的地基处置方式为()。
A、夯实水泥土桩法;B、砂石桩法;C、振冲法;D、土挤密桩法;答案:D大量的实验研究资料和工程实践表明,土或灰土挤密桩用于处置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论是消除土的湿陷性仍是提高承载力都是有效的。
但当土的含水量大于24%及其饱和度超过65%时,在成孔及拔管进程中,桩孔及其周围容易缩颈和隆起,挤密效果差,故上述方式不适用于处置地下水位以下及处于毛细饱和带的土层。
因此,本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超过65%时,由于无法挤密成孔,故不宜选用上述方式。
因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具有当场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置、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的特点,在我国西北及华北等黄土地域已普遍应用。
加固机理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加固地基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属于深层加密处置地基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紧缩性。
水泥土(土挤密桩)挤密桩试桩总结

⽔泥⼟(⼟挤密桩)挤密桩试桩总结DK634+654.9~DK637+804.4段⽔泥⼟挤密桩、⼟挤密桩试桩总结⼀、编制依据及说明1.1、国家、铁道部和地⽅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1.2、国家和铁道部现⾏设计规范、施⼯指南、验收标准;1.3、宝鸡南站⼯程设计图1.3.1《路基通⽤结构详图》(西宝客专施通(路)-01);1.3.2、已批准的地基处理⼯程试桩⽅案。
⼆、⼯程概况2.1、特殊岩⼟特征:2.2.1、湿陷性黄⼟:⼯点范围内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冲击黏质黄⼟,黏质黄⼟具湿陷性,属Ⅱ级⾃重湿陷性场地,湿陷⼟层厚度15m左右。
2.2.2、松软⼟:⼯点范围内上部发育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冲击黏质黄⼟,⼟体呈硬塑状态,其Ps值<1.8MPa,为松软⼟,松软⼟⼟层厚12~27.2 m。
2.3、⽓候及⽔⽂地质特征:2.3.1⼯点区属渭河南岸⼆级阶地,地表⽔不发育。
地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赋存于下部卵砾⽯⼟及砂类⼟中,其中⼆级阶地地下⽔⽔位埋深28~33 m,主要接受⼤⽓降⽔及渭河的补给,⽔位随季节性⽽涨落。
⽔质较好,对混凝⼟⽆侵蚀性。
2.3.2所经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四季分明,春秋适宜,夏热多⾬,冬季⼲燥。
年平均⽓温13.3-14.1度,最冷⽉平均为-2.0→-3.7度,极端最低-16.1度,最热⽉平均26.9-27.7度,极端最⾼为41.7度。
年平均降⽔量565-906mm,年平均蒸发量1260-1711mm,最⼤季节冻⼟深度7-40cm。
三、试桩⽬的和场地选定3.1、⼯艺性试桩的⽬的确定施⼯机具、分层填料的厚度、夯击次数,明确⽔泥⼟挤密桩、⼟挤密桩的⼯艺流程、操作要点,同时对设计参数和地基处理效果进⾏验证,为⼤⾯积施⼯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设计⼯艺性试验要求地基处理后,⽔泥⼟挤密桩单桩的复合地基承载⼒应不⼩于193kpa,⼟挤密桩单桩承载⼒≥84KN。
3.2、试桩场地选定根据红线内征地⼯作的进展情况,⽔泥⼟挤密桩、⼟挤密桩选在DK635+959~DK635+989路基段进⾏。
土桩和灰土桩

土桩和灰土桩土桩和灰土桩挤密地基是由桩间挤密土和填夯的桩体组成的人工复合地基。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深度5~15m的湿陷性黄土或人工填土地基。
土桩主要适用于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灰土桩主要适用于提高人工填土地基的承载力。
地下水位以下或含水量超过25%的土,不宜采用。
土桩和灰土桩的施工方法是利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在地基中成孔、通过挤压作用,使地基上得到加密,然后在孔内分层填人素土(或灰土、粉煤灰加石灰)后夯实而成土桩或灰土桩。
回填土料一般采用过筛(筛孔不大于20mm)的粉质黏土,并不得含有有机质物质;粉煤灰采用含水量为30%~50%湿粉煤灰;石灰用块灰消解3~4d形成的粗粒粒径不大于5mm的熟石灰。
灰土(体积比例2:8或3:7)或二灰土应拌和均匀至颜色一致后及时回填夯实。
土桩挤密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分层填夯的素土桩组成,土桩面积约占地基面积的10%~23%。
土桩桩体和桩间土均为被机械均匀挤密的同类土料,因此,土桩挤密地基可视为厚度较大的素土垫层。
在灰土桩挤密地基中,由于灰土桩的变形模量远大于桩间土的变形模量,因此只占地基面积约20%的灰土桩可以承担总荷载的l/2.而占地基总面积80%的桩间上仅承担其余1/2.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内土中的应力,消除了持力层内产生大量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的不利因素。
同时,由于灰土桩对桩间土能起到侧向约束作用,限制土的侧向移动,桩问土只产生竖向压密,使压力与沉降始终呈线性关系。
除了上述土桩和灰土桩外,还有单独采用石灰加固软弱地基的石灰桩。
石灰桩的成孔也是采用钢套管法成孔,然后在孔内灌入新鲜生石灰块,或在石灰块中掺人适量的水硬性掺和料粉煤灰和火山灰,一般的经验配合比为8:2或7:3.在拔管的同时进行振捣或捣密。
利用生石灰吸取桩周土体中水分进行水化反应,生石灰的吸水、膨胀、发热以及离子交换作用,使桩周土体的含水量降低,孔隙比减小,使土体挤密和桩柱体硬化。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6.3.1 基本概念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桩。
成桩时,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素土(黏性土)或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
用素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土挤密桩;用灰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灰土挤密桩。
二者分别与挤密的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基础的上部荷载。
6.3.2 适用范围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处理深度宜为5-15m。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其效果基本相同或差别不明显,但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选用上述方法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处理地基的目的确定。
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法。
【例题15】为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宜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为()。
A、夯实水泥土桩法;B、砂石桩法;C、振冲法;D、土挤密桩法;答案:D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和工程实践表明,土或灰土挤密桩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论是消除土的湿陷性还是提高承载力都是有效的。
但当土的含水量大于24%及其饱和度超过65%时,在成孔及拔管过程中,桩孔及其周围容易缩颈和隆起,挤密效果差,故上述方法不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及处于毛细饱和带的土层。
因此,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超过65%时,由于无法挤密成孔,故不宜选用上述方法。
因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具有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理、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的特点,在我国西北及华北等黄土地区已广泛应用。
挤密桩法之:土或灰土挤密桩法(精)

地基处理
挤密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
质量检验要点
(1)施工过程中对成桩质量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 桩数的2%。对一般工程,可检查桩的干密度和施工记 录。 (2)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单桩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对重要或大型工程,尚应进行多桩复合地 基载荷试验。 (3)夯实水泥土桩地基检验数量应为总桩数的0.5 %~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 (4)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沉降比,对 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0.008,对 以黏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0.01。
地基处理
挤密桩法—土或灰土挤密桩
(1)适用范围
土(或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 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 理地基的深度为 5~15m。当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 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法。当以提高 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 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 24%, 饱和度大于 65% 时,不宜选用土挤密桩法和灰土 挤密桩法。
1)挤密作用 桩间土被强制向侧挤压,使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 层密实度提高。孔壁附近,土的密度可以达到甚至超 过最大干密度ρmax,即压实系数λc大于1。一般压实 挤密的影响半径可以达到1.5~2.0倍桩径。 2)灰土性质作用 a、灰土桩 石灰与土的比例一般为体积比2:8(或3:7) 。灰土 混合材料具有水硬性与气硬性。随时间增加,桩体本 身强度提高。增加地基强度。 b、二灰桩 粉煤灰中含SiO2和Al2O3,与石灰及水混合后生成硅 铝酸钙和水硬性胶凝物质,充填于粉煤灰颗粒的空隙 中,提高桩体强度。增加地基强度。
地基处理
挤密桩法
3. 夯实水泥土桩法
夯实水泥土桩法是指将水泥和土按设计的比例拌和均匀,在孔 内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而形成的加固体,并与桩间土组成复 合地基的处理方法。 该处理方法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与河北省建 筑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河北等旧城区危改小区工程中,为了解决 施工场地条件限制和满足住宅产业化的需求而开发出的一种施工 周期短,造价低、施工文明、质量容易控制的地基处理方法。
土桩、灰土桩及水泥土桩

四、施工
(一)施工工艺 灰土(土)挤密桩的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和现场条件选用沉管(振动或锤击)、 冲击等方法成孔,使土向孔周围挤密
1、成孔和回填夯实施工应复合下列要求: 成孔施工时,地基土宜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含水量低于12%时,宜对拟 处理范围的土层进行增湿,增湿土的含水量可按下式估算:
Q v d (wop w)k
土桩挤密地基有桩间挤密土和分层夯填的 素土桩组成,土桩桩体和桩间土均为被动挤密 的重塑土,属同类土料。两者的物理力学指标 无明显差异。因而,土桩挤密地基可视为厚度 较大的素土垫层。
三、设计计算
1、该类桩的设计计算原则和要求: (1)以消除地基土湿陷性为目的的设计计算;(宜采用土挤密桩法) (2)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水稳定性为目的的设计;(宜采用灰土 挤密桩法和夯实水泥土桩法) (3)桩间距应以保证桩间土挤密后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和消除湿陷 性为原则。甲、乙类建筑 ≥0.93, ≥0.90, ≥ 0.84; c
c d max s 0.95d c d max d
S-桩孔之间的中心距离; d-钻孔直径
d max
桩间土最大干密 度
d
地基处理前的平均 干密度
c
桩间土成孔后的平均挤密系数,对重要工程不 宜小于0.93,对一般工程不宜小于0。90
其中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为:
d1 c d max
(5)经检验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向孔内分层填入晒 好的素土、灰土或其它 填料,并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
3、对沉管法,其直径和深度应与设计值相同;对冲击 法或爆扩法,桩孔直径的误差不得超过设计值的正负 70mm;桩孔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深度的0.5m;
夯实水泥土桩
一、概述
第7章 灰土桩和土桩挤密桩法

适用条件: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适用
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
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15m。
以消除地基土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
挤密桩法;以提高地基土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
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
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
不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
地基,每边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0.25倍, 每边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0.75倍,并不应
并不应小于0.50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小于1.00m。
当采用整片处理时,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
底面边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
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
(4)桩长设计
考虑到5m以内土层加固可采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处 理,而大于15m的土层加固受成孔设备条件限制,故 处理深度一般为5~15m。
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质量。主要检查施工记
录、检测全部处理深度内桩体和桩间土的干密度,并
将其换算为平均压实系数和平均挤密系数。抽样检验
的数量,对一般工程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对重要
工程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5%。
土和灰土挤密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土和灰土挤密桩的主要特点: (1 )土和灰土挤密桩成桩时为横向挤密,同样可
以达到所要求处理后的干密度指标,消除地基土的湿
陷性,提高承载力,降低压缩性;
(2 )与换土垫层相比,不需大量开挖回填;处理
深度较大,可达 12-15m ;成桩材料可就地取材,降低 (3)机具简单,施工方便,工效高。
工程造价,二灰桩可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变废为宝;
第7章灰土挤密桩与土挤密桩法详解

桩间土的挤密系数 c 应按下式计算:
d1 c d max
式中 d 1--在成孔挤密深度内,桩间土的平均干 密度,平均试样数不应少于6组。
(3)桩孔数量
A n Ae n 桩孔数量; A 拟处理地基面积; Ae 一根土或灰土挤密桩所 承担的地基处理面积 4 d 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 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桩孔按等边三角形布置 时,d e 1.05s; 桩孔按正方形布置时, d e 1.13s Ae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一般采 用等边三角形排列桩孔,其设计计算一 般包括下述几方面: (1)桩孔直径 宜为300~450mm,并可根据所选用 的成孔设备或成孔方法确定。 (2)桩孔间距 桩孔间距可为桩孔直径的2.0~2.5 倍, 也可按下式估算:
c d max s 0.95d c d max d
7.4 施 工 Nhomakorabea一、 施工主要包括桩孔成孔和桩孔夯填。成孔方法 有沉管法(锤击、振动)、冲击法和爆扩法等。 二、桩顶设计标高以上的预留覆盖土层的厚度宜符 合以下要求: 1、沉管(锤击、振动),宜为0.5—0.7米; 2、冲击成孔,宜为1.2—1.5米.
三、成孔施工时地基土宜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含水量 低于12%时,宜加水增湿至最优含水量。
三、适用条件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 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
地基。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15m。
但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
于65%时,不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
法。
土挤密桩法主要用于消除地基的湿陷性; 灰土挤密桩法主要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土挤密桩和夯实水泥土桩的设计比较
提要:灰土挤密桩和夯实水泥土桩都是天然地基处理的方法,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但夯实水泥土桩比灰土桩处理承载力更高。
当建筑物基础压力较高时可采用夯实水泥土桩。
关键词:复合地基承载力夯实水泥土桩灰土挤密桩设计施工
一、工程概况:
某场地拟建一儿童福利院,12层,建筑面积16065.27 M2,高度39.75M,有一层地下室,采用框架结构。
拟建场地貌单元属于洛河П级阶地,地形平坦。
除表层为填土外,分布的地基土主要为冲,洪积作用形成的黄土状粉质粘土,等,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二、基础选型
拟建建筑物最大单柱荷载6000KN,若本建筑物直接采用天然地基上的片筏基础,估计其基地压力为250 kPa,则其筏板将坐在第三层黄土状粉质粘土上,其承载力140 kPa不满足要求,所以必须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
1,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
f sPk=mf pk+(1-m)f sk(见JGJ79—2002规范第7.2.8-1)
m=d2/ de2(见JGJ79—2002规范第7.2.8-2)式中:
f 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 pk ——桩体的承载力特征值(KPa);宜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
(初步设计时由当地经验确定:洛阳一般为500-600kPa,考虑到施工及龄期等因素,这里取500kPa);
f sk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也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这里取140 KPa,第3层土)
m ――桩土面积置换率
d ――桩身平均直径
d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等边三角形布桩:de=1.05s
正方形布桩:de=1.13s
S ――桩孔之间的中心距离
依据JOJ79—2002规范第14.2.3条规定:桩孔直径宜为300~450mm,并可根据所选用的成孔设备或成孔方法确定。
桩孔宜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孔之间的中心距离,可为桩孔直径的2.0~2.5倍。
取桩径d=0.45m(成孔350mm,夯填至450mm),桩距s取o.90m。
m=d2/ de2 =0.452/(1.05X0.9)2=0.22
代入f sPk=mf pk+(1-m)f sk=219KPa。
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
f spk=m×Ra/Ap+β(1-m)f sk(见JGJ79—2002规范第9.2.5)式中:未注明符号意义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9~1,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
这里取0.9.
R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p --- 桩身截面面积(M2);
R a=πdΣq si L i+q p A p(见JGJ79—2002规范第9.2.7)式中:
q si、q p ——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桩端端阻力特征值;
L i ——第i层土的厚度
取桩径d=0.5m,桩长L=6.0m,以第7层为桩端持力层,按平均q si=25kPa,q p=400kP,计算后得Ra=313.5kN,桩距s 取1.4m,按等边三角形布置:
m=d2/ de2 =0.52/(1.05X1.4)2=0.115
将Ra,m代入公式计算得
f spk=295kPa
夯实水泥土桩体试块抗压强平均值应达到下式要求:
f cu≧3 R a/A p≥4.8MPa(见JGJ79—2002规范第9.2.7)
3,采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只能达到219KPa,而采用夯实水
泥土桩地基承载力可达到295KPa,大于筏基平均基底反力260 KPa,所以采用采用夯实水泥土桩方案。
根据JGJ79-2002规范第10.2.4条规定,在夯实水泥土桩顶应铺设10-30cm厚的褥垫层,垫层材料可采用中粗砂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三,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施工
根据场地地层条件及洛阳建筑工程经验,可采用机动洛阳铲进行成孔,夯填桩孔时,应采用机械夯实机具,其锤重应不小于1吨,这样才能起到挤密作用,成孔桩径采用450mm,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回填重锤夯实后的实际桩径可提高15-20%,一般可达到500mm。
在大面积施工前,必须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或试验性施工,以取得水泥土的回填量、锤的落距,锤击次数等施工参数,其试验结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一是要求桩间土的湿陷系数小于0.015;二是要求桩体的压实系数大于0.93;三是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土料与水泥应拌合均匀,达到最优含水量,应由现场试验确定,水泥用量不得少于按配比试验确定的量;
2、桩孔中心偏差不应超过桩径设计值的1/4,桩孔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5%;桩孔直径不得小于设计桩径;桩孔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深度;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必须先夯实桩顶夯填高度应大于设计桩顶标高200-300mm,在褥垫层施工时应将多余桩体凿除,桩顶面应水平。
质量检验:
施工过程中,对夯实水泥土桩的成桩质量应及时进行抽样检孔,抽样检孔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竣工验收时,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根据本工程的性质及基础设计等级,尚应进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其检验数量应为总桩数的1%,四,结论:
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对地基处理完毕后,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地基承载力及沉降量均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挤密桩复合地基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问题
为检验地基处理后的力学性能的变化,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应根据场地地基情况确定低级处理后,在开工前先在临近场地或建筑物场地,做出试桩复合地基,待试验取得数据后,再设计基础。
试桩复合地基达不到设计要求,尚应修改处理方案。
实际工程中,不少工程事先不搞试验,而是在处理好复合地基上做实验,这种做法如果试验数据符合要求尚可,否则将造成被动,再采取补救措施,延误工期,且不理想。
也有一些地方,平时注意积累资料,总结出几种典型软基础地质情况,加上有较丰富的施工经验,也可以参照资料而免去做试验。
2.成孔问题
成孔方法有机械成孔和人工成孔两种,应根据地质情况、钻孔深度及施工条件而定。
成孔时,地基土的含水率一般应掌握再12%~23%:低于12%成孔较困难,且对生石灰块水解提供水分不足;当大于23%时,易颈缩,或成桩后桩心软化,因此,低于最优含水率的土需加水增湿,大于最优含水率的土,需采取晾晒干措施。
基坑应预留不少于0.2m厚土,待成孔填料后,再将挤松的土挖掉,这样才能保证挤密效果。
3.挤密问题
挤密桩复合地基关键在于挤密,如何充分发挥挤密作用,施工是关键。
合理的填料配合比及认真的夯实,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
常用的填料配合比有多种,如灰砂桩为生石灰块:中砂=7:3(体积比),灰砂碎石桩为生石灰块:中砂:粒径20~40mm 碎石=5:2:3或6:1.5:2.5,也可适量加入粉煤灰,可提高桩的强度。
有些挤密桩复合地基完工后,桩顶的地面隆起,出现裂缝,或混凝土垫层完成之后,在垫层上隆起而裂缝,这是挤密桩一部分膨胀力向上释放的结果,实际上等于削弱了挤密桩的挤密作用。
为避免这种能量的消耗,一般可在桩顶标高下300mm高用3:7灰土夯实填密实封顶,可解决这一问题。
有的工程复合地基完工之后,虽然也用灰土封了顶,但不立即做混凝土垫层,结果仍出现桩顶隆起,附近地面鼓包。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复合地基完工之后,应立即做混凝土垫层,有条件时,最好边完成复合地基边做混凝土垫层。
4.局部遇枯井、坑、沟等处理问题
基坑开挖后,或经钎探后发现建筑物地基下有被杂土或杂填土或素土填充的枯井、洼坑、沟漕等,必须及时处理。
除对埋深较浅的可用填土的方法处理外,一般可用挤密桩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局部地基情况,桩深可取一致,也可深浅不等,以桩底抵承好土为宜,并用桩距调整,桩距可疏可密,以达到所需地基强度。
处理时应注意要使处理后的局部地基与建筑物场地大面积地基承载力基本一致。
5.质量检验问题
挤密桩复合地基属隐蔽工程。
施工中必须加强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成孔的深度、直径、垂直度,孔内填料的夯实质量,桩体竣工后,尚应检验桩间土的干密度,桩体填料的干密度、地基承载力等,检验方法包括挖开取样试验、触探试验、载荷试验等。
目前有的工程挤密桩检验手段不全,原始记录不齐;桩体竣工后立即做垫层做基础,地基承载力的检验往往放在主体工程竣工之后,或根本就不做这项检验,使密挤桩处理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够,在主体工程竣工之后才知道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在做处理难度很大。
对那些根本不做检查的复合地基,实际上就有可能留下隐患,
故应重视和加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