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政治必备知识点(哲学)
上海高考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

上海高考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梳理高考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梳理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高中政治沪教版哲学常识基础知识总结

1、联系的含义是?回答: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发展的含义是?回答: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3、发展的实质是?回答: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重点论是指?回答:是指在分析复杂事物时,首先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时,首先要抓住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回答:唯物辩证法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两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地位: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作用:(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回答: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5、理性认识?回答: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高中政 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是一门富有深度和智慧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的详细知识点。
一、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完整版)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前言生活与哲学关键词:哲学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意识含义: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作用:能动作用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实现途径:实践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出以公心求真务实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特殊状态:静止含义:两种情形: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两者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坚持实事求是含义:直译:“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界实事求是(核心)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本质要求:解放思想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
政治等级考-上海高三哲学常识梳理

高中阶段哲学必会知识点《第一课》(核心词汇: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特征)A考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B考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又是运动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革命性的部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科学性在于它争取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规律,给人们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所谓实践性,在于它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B考点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重运用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在于运用所学的马哲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二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核心词汇: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考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概念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注意区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大脑不具备意识)。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4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考点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反作用,也叫人的主观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上海高三政治必备知识点(哲学)

上海高三哲学必背知识点《前言》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理1哲理定义: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是一种理性思考)。
2哲理与生活的关系:哲理来源于生活,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考点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1哲理与哲学的区别:哲理是局部、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更全面、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
2世界观含义: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3方法论含义: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定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同时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后者局限于某个领域;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7任何哲学都来源于生活,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板块: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方法。
考点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意义和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马哲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方法:是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核心词汇: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考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概念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注意区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这表现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同时,我们要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因此,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同时,我们要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三哲学必背知识点哲学重点知识框架《前言》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理1哲理定义: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是一种理性思考)。
2哲理与生活的关系:哲理来源于生活,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考点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1哲理与哲学的区别:哲理是局部、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更全面、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
2世界观含义: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3方法论含义: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定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同时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后者局限于某个领域;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7任何哲学都来源于生活,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板块: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方法。
考点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意义和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马哲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方法:是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核心词汇: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考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概念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注意区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大脑不具备意识)。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4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真实、虚幻之分,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考点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反作用,也叫人的主观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对人的生理心理具有调节作用。
3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意识的作用不能单独发挥,它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考点4: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实际情况办事,反对主观主义。
考点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3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从意识到物质,即从精神、意识出发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考点6: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1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客观事实;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出以公心;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核心词汇:运动、规律、实践、认识、实事求是)考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概念的含义: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叫载体)。
3注意区分,不要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考点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
(规律能够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必受惩罚)3规律不是事物表面的联系,而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叫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
考点3: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1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探索规律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科学认识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2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它们都是本质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区分假象,识别真象,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考点4: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观能动性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基础)、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改革)、科学实验(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特点)。
4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之分,但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5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要求我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考点5: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1人类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2人类获得认识有两个发展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想象反映事物的表现现象或外部联系,它并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它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或规律。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要用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人的认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考点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考点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论。
考点8: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1实事求是的含义: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核心词汇:联系、发展)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2联系的三大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从而建立新的联系。
4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
考点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都有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特别是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又叫全局与局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联系在于: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影响,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部分对整体产生影响,有时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考点3: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发展含义: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2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是运动,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4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
考点4: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任何事物都有量、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注意增强正向的量的积累,防止反向的量的积累)。
考点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这个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