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夏天里的成长》赏析
16《夏天里的成长》说课课件(共18张PPT)

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山、地、河、铁路、柏油路)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
长。 3.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学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依法学习“围绕中心意思从多个
《夏天里的成 长》
《盼》
学习、揣摩课文“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表达方法-从 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两个课后练习,分别对应单元要 素和本课重难点。让学生在领悟全文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本 课语文要素的训练。
学习、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不同事例,围绕中心意 思写的,如何写具体、写生动的,是单元目标的进一步 提升。
习作 表达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习作例文 习作
梳理总结围绕中心写清楚的方法。 运用“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方法。
这样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读、说、练、写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 方法进行实践。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体会课文是怎样 的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从多个方面来写 的写法,并尝试运用。
设计意图: 通过“初试身手”,运用“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手法,加强写法
的巩固和应用,从而达成目标二。
板书设计
夏天里的成长
围绕中心
多个方面
课
后
小
结
《夏天里的成长》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夏天里万物成长
的情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植物、动物、铁轨等事物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生
方面来写”的写法,落实目标二。
教学过程
任务四:梳理写法,尝试运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五单元第 16 课《夏天里的成长》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五单元第16 课《夏天里的成长》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导语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上册的学习中,《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夏天里万物迅速生长的奇妙景象。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吧。
二、课文基本信息1.主题:本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这一中心,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柏油路等事物在夏天的生长状态,说明人也应该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2.文学体裁:散文。
3.作者信息:梁容若,河北省行唐县(今改灵寿县)人。
中国作家、教育家。
4.主要内容:描绘了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通过列举各种动植物和事物在夏天的生长实例,表现了夏天的生机与活力。
5.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生长的景象,告诉我们人也要珍惜时间,把握时机,努力成长。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棚(péng):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物。
如“瓜棚”。
2.苔(tái):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
如“青苔”。
3.藓(xiǎn):苔藓植物的一纲。
属于这一纲的植物茎和叶都很小,绿色,有假根,常生在阴湿地方。
如“苔藓”。
4.坪(píng):平坦的场地。
如“草坪”。
5.蔗(zhè):甘蔗,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含甜汁很多,可生吃,亦可制糖。
如“甘蔗”。
6.瀑(pù):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如“瀑布”。
7.缝(fèng):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
如“缝隙”。
8.谚(yàn):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常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如“谚语”。
2.多音字:1.缝:fèng(缝隙)、féng(缝补)。
3.近义词:1.迅速—快速2.生长—成长3.丰满—丰盈4.反义词:1.迅速—缓慢2.生长—死亡3.丰满—干瘪四、修辞手法1.拟人:“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夏天里的成长》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全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来讲的。
这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
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基于《夏天里的成长》是习作单元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知道要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思想,从而明确习作时怎样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以磨课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不同于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它还承载着“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的功能。
而此时六年级学生学情是掌握了围绕中心意思写好一段话的方法,但方法从段迁移到篇,学生掌握起来又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在第二课时和学生一起深入地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各种各样的事物来体现中心意思的。
在处理上,充分利用好学习单的同时,侧重分段式学习不同写作手法,体现语文要素,也做到了关注联系。
教学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一)放手学生,聚焦结构,体会写作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去体会第二段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生动的,学生合作分析出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围绕着中心意思选取不同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具体生动的词句进行描写,语言富有变化、多姿多彩,苔藓、竹子、小猫、小鸭……这么多的典型事物,它们在夏天里的生长,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生长飞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由课文学以致用到习作就顺其自然了。
(二)结合交流平台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拓展延伸部分,结合阅读交流平台第一段内容,引导学生完善提纲,再次纵观全文梳理,结合交流平台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并学以致用。
学生明确了作者为表现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例子,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当然,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环节设计上需要精简,各个环节衔接上需要自然过渡;书写指导要有范写、练写、展示、点评系列化的完整指导;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夏天⾥的成长》⼀⽂⽤浅显易懂的语⾔向我们介绍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是如何⽣长的,从⽽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量地成长。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15课《夏天⾥的成长》课⽂原⽂ 夏天是万物迅速⽣长的季节。
⽣物从⼩到⼤,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棚⽠架上看绿蔓,⼀天可以长出⼏⼨;你到⽵⼦林、⾼粱地⾥听声⾳,在叭叭的声响⾥,⼀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果实。
⼀块⽩⽯头,⼏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黄泥⼟,⼏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邻家的⼩猫⼩狗⼩鸡⼩鸭,个把⽉不过来,再见⾯,它已经有了妈妈的⼀半⼤。
草长,树⽊长,⼭是⼀天⼀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蔗长,地是⼀天⼀天地⾼起来。
⽔长,瀑布长,河也是⼀天⼀天地变宽变深。
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
”随着太阳威⼒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
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的缝⼉⼏乎填满。
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起来。
⼀过夏天,⼩学⽣有的成了中学⽣,中学⽣有的成了⼤学⽣。
升级、跳班,快点⼉,慢点⼉,总是要长。
北⽅农家的谚语说:“六⽉六,看⾕秀。
”⼜说:“处暑不出头,割⾕喂⽼⽜。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也是⼀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地长。
_____________ 本⽂作者梁容若,选作课⽂时有改动【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15课《夏天⾥的成长》教案 教学⽬标: 1.会写11个⽣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明确⽂章的中⼼意思,体会⽂章围绕中⼼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的表达特点,明⽩⽂章最后⼀句话的意思,懂得⼈⼀定要珍惜时间,也要⽤⼒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句,从动植物、⾮⽣物和⼈的成长三⽅⾯来感受中⼼意思。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案例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课文解读是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难以攻克的学习内容。
高学段小学生普遍在课文解读环节对教师的引导存有依赖感,无法独立解析课文内涵是多数学生存在的“通病”,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描写夏季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我引导学生解析本篇课文的表层含义,并帮助其探索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二、案例描述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其一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含义,其二为剖析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基于此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教学流程。
课程开始之初我运用趣味性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课程参与兴趣。
起先我围绕“夏天”这一主题提出相应课堂讨论问题,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当夏天来临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过后进入发言环节,一名学生说“夏天一到天气就会慢慢变得炎热起来。
”另一名学生说“夏天的夜晚会有知了的叫声。
”学生在积极发言中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在此之后我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初步感知环节,将教学内容分为生字词认知与整体认读课文两部分。
首先在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以拆解生字笔顺的方式帮助学生认知每个生字的正确笔顺;其次我根据词语的释义找到对应的图片,带领学生通过认识图片来认知词汇的含义。
比如针对“瀑布”一词,我找到“黄果树瀑布”的图片,以结合常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瀑布的含义,使学生对这一词语产生深刻认知。
在学生已全面认知基础性词汇知识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起先我要求学生标注自然段并大声朗读课文内容。
在此期间学生还需对应文章内容划分层次,以此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并积极发言,其中一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我们组经过讨论后认为,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为第二到三自然段,第三部分为第四自然段。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通用5篇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通用5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反思 1在教学设计上,小丁老师根据课文特点紧扣本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这一单元要求,牢牢把握住“中心句”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描写”的写法。
本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课文并学*课文的一、二两段。
导入方式是谈话导入,以秋天的硕果累累很快带入夏天快速的成长,趣味性不够强,但是对于家常课来说能让学生较快进入课文学*。
导入进入课题后,小丁老师便让学生自由通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为之后的学*做铺垫。
但是在这一块中的生字词部分,她列在课件上的字词较为随意和散乱,没有什么规律性。
所以这里如果能选择有必要和有特点的生字,并把它们分分类(比如轻声字、多音字等),学生的学*和记忆效果可能会更好。
之后便开始学*第一个内容“动植物的生长”。
小丁老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和具体的事物,并找找关键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它们生长的快速的,并以表格为抓手,让思路变得更清晰。
最后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这些描写性的关键词分分类,并用句式的练*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的“生长之快、变化之大”,进一步体会课文“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描写”的写法。
第二自然段每一句话都是使用了不同的句式,因此小丁老师抓住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观察这四句话的特点并说说好处。
不过这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能在课件上做上句式比较会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快发现这些句式的优点。
最后她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练笔仿写的形式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是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上比较出彩的一点,让学生有动笔的机会来写一写,真正地将所学实践起来。
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上的问题不是很大,整体思路也比较清晰。
不过在真正的课堂上,面对预设之外的学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1、课堂上无意识地讲话过多,较为啰嗦,比如一些口头禅(如“对不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精美课件(共157张PPT)

这是什么季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你为什么 喜欢夏天?想象一下 还 有 谁会在夏天里 成长呢?
自读课文,要求:
朗读视频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
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我会读
péng tái xiǎn píng zhè pù
第三步:知内容
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夏天是万物 迅速生长的季节”?
动 植 物
事 物
山 水
铁马 轨路
人
第四步:查资料
夏天里,你还发现了什么?去学校周 围或者郊外走一走,仔细观察,把你的发 现写下来。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册
第2自然段写了瓜藤、竹子、高粱、苞 蕾、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 小鸭等动植物。
围绕中心句,通过描写瓜藤“长出几寸”, 竹子、高粱“多出半节”,表现它们长得 快;通过描写“几天不见”,苞蕾开花结 果,石头长苔藓,泥地长草长菜,以及 “个把月不过来”,小动物长个,表现它 们变化大,生长快。
凉棚 苔 藓 草坪 蔗糖 瀑布
zēng fèng yàn
增加 缝隙 谚语
易错音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棚架(pén péng) 甘蔗(zè zh√è) √ 缝隙(fèn fèng)
√ 草坪(pín píng) √ 增加(zēn zēng)
同音易混字
坪 píng
评
字义:平坦的场地。 如:草坪 组词:(草坪)(坪坝)(停机坪)
拓展发散
夏日的盛会——那达慕
夏天烈日炎炎也阻挡不了草原上的人们 举办那达慕大会的热情。每年七、八月牲畜 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 会是草原人民为了庆祝丰收 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课内阅读理解3篇

《夏天里的成长》阅读理解1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3、这段话是告诉人们要地长。
否则就成了了。
答案1、人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夏天里的成长》阅读理解2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
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
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
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昨天是花苞,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文中的这个句子想要说明的意思是( B )A.事物每一天都在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夏天里的成长》赏析
《夏天里的成长》是梁容若先生的一篇说理性散文,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编排,借助对我们熟识的事物在夏天里用力成长的情形地描述,向人们阐述了“世间万物,包括人,只有在夏天里珍惜时间,用力生长,才能在秋天的时候有所收获”的道理。
我们常说“春华秋实”,但本文关注的却是“夏天里的成长”给秋天带去的收获,立意新颖,别出心裁。
文章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全文围绕着第一句话“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描述。
第二自然段紧扣“迅速”二字,从“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不见”“个把月不过来”等描述可以让人切实感受到万物在夏天急速生长的情形。
第三自然段丰富了“成长”的含义,“成长”不仅仅指瓜藤变长、竹子长高、鲜花变成果实、小猫小狗长大……山上的花草树木茂盛了,这是山的成长;地里的庄稼拔节了,这是地的成长;河里的水涨起来了,这是河的成长;就连铁路、柏油路在高温下的热胀现象,那也是一种成长。
第四自然段由物及人,以平和的话语说出“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生长”的道理。
本文语言轻快明丽,简单有趣。
诸如“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这样的句子,读来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除此之外,本文在语言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平实、接地气。
文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基本上是与人闲话似的娓娓道来,并且还引用了“不热不长,不热不大”“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等农谚俗语,一股乡土气息、自然味道不禁扑面而来。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中的两组排比句:“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
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同样的句式对它们的成长进行描述,在令人拍案叫绝的同时,又生出些意犹未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