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的寓意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民间故事,姜子牙钓鱼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姜子牙钓鱼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姜⼦⽛钓鱼的传说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有⼀次周⽂王外出打猎,在渭⽔的⽀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位钓鱼的⽼⼈。

⽼⼈须发斑⽩,看去有七⼋⼗岁了。

奇怪的是他⼀边钓鱼,⼀边嘴⾥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看,⽼⼈钓鱼的鱼钩离⽔⾯有三尺⾼,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也没有钓饵。

⽂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攀谈起来。

这⽼⼈姓姜名尚,⼜名⼦⽛,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

他曾在商朝的⾸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

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个眼光远⼤、学问渊博的⼈。

他上通天⽂,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

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个新的朝廷,让⽼百姓能过上舒服的⽇⼦。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王的⼼⾥。

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贤⼈,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要寻访的⼤贤⼈吗?⽂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下⼈赶过车⼦来邀请姜尚和⾃⼰⼀同上车,回到都城⾥去。

姜尚到了⽂王那⾥,先被⽴为国师,也就是最⼤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

周⽂王的⽗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贤⼈了,所以⼈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

后来⼈们⼲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王的国相,帮助周⽂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产,使⼈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削弱商朝的⼒量。

周⽂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1基本信息:【解释】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

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

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示例】他的东西太贵了,可是这里附近就这一家小卖部,这正所谓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故事】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

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溪旁垂铃。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

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

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再钓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

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

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

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 2姜太公钓鱼的歇后语是愿者上钩。

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不放进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河边,看到姜子牙用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像您这样钓鱼,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褒义词吗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褒义词吗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褒义词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褒义词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诉我们要使别人臣服自己,首先必须提升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强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来相助。

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思【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拼音】: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解释】:姜太公:姜尚,字子牙,西周初年帮助武王伐纣的功臣。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出处】:晋·苻朗《苻子·方外》:“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

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

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吟,及暮而释竿。

”【举例造句】: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近义词】:心甘情愿【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商纣王在位期间,有个人名叫姜尚,字子牙。

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精通兵法战略,胸怀壮志凌云。

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没成功。

姜子牙听说西伯侯姬昌招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来到西歧。

到达西歧后,他没有前去毛遂自荐,而是辗转来到渭水北岸住下。

此后,他每天在渭水垂钓,等待姬昌的到来。

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惧,钓竿不放进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河边,看到姜子牙用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像您这样钓鱼,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子牙说:“你不知道个中缘由,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

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招揽人才,他断定年逾古稀的姜子牙是栋梁之才。

于是,他斋食三日,沐浴更衣,带着厚礼,亲自前往聘请姜子牙。

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后又辅助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语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语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语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背景2.姜太公钓鱼的方式和特点3.姜太公钓鱼的寓意4.成语“愿者上钩”的来源和含义5.成语故事对我们的启示篇1正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

姜太公,即姜子牙,是周朝建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姜太公在河畔钓鱼时,用奇特的钓鱼方式吸引诸侯,从而得到周文王的赏识,最终协助文王建立西周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的方式和特点与众不同。

他使用的鱼钩是弯的,鱼饵是香的,而且他不用鱼竿,而是把鱼钩直接系在一根长线上。

更重要的是,姜太公钓鱼并不是为了捕鱼,而是为了吸引有才能的人,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姜太公钓鱼的寓意是,有才能的人会主动来投奔有抱负的人。

正如姜太公奇特的钓鱼方式吸引了诸侯,有才能的人也会被有抱负的人所吸引,从而共同实现伟大的事业。

成语“愿者上钩”来源于这个故事,它的含义是指心甘情愿地上别人的圈套或者陷阱。

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那些明知故犯,自愿陷入困境的人。

这个成语故事对我们有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抱负,这样才能吸引到有才能的人。

其次,我们要有独特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陷入别人的陷阱。

篇2 目录1.姜太公钓鱼的背景和原因2.姜太公的钓鱼方法和奇特之处3.愿者上钩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4.成语故事的启示和影响篇2正文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讲述了姜太公如何用奇特的钓鱼方法吸引诸侯来访,最终达成国家大业的故事。

姜太公,名姜子牙,是周文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当时,周文王为了寻找一位贤臣来辅佐自己完成国家大业,便来到河畔寻找贤才。

姜太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钓鱼的。

姜太公的钓鱼方法和奇特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使用鱼饵,而是用一种奇特的鱼钩——弯钩钓鱼。

这种钩子形状奇特,看起来像是一个弯曲的鱼钩,其实是一种象征意义的钩子,代表着姜太公想要吸引的人才。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发生在商纣王时期。姜子牙,字子牙,他饱读诗书,精通兵法战略,因听闻西伯侯姬昌招贤纳士、广施仁政,便千里迢迢来到西歧。他并未直接自荐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昌,而是在渭水北岸垂钓,等待机会。姜子牙钓鱼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使用直钩,不挂鱼饵,钓竿离水面三尺高,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这奇特的钓鱼方式传到了姬昌耳中,姬昌断定姜子牙是栋梁之才,于是亲自前往聘请。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后又辅助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用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或者自愿去做可能吃亏上当的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成语拼音】: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成语解释】: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成语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成语例句】:这有何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
【近义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反义词】:适可而止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成语故事】:姜太公姜尚是西周初期十分著名的人物,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政权,即历史上的西周。

在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和重用之前,姜太公在陕西渭水边的一个地方隐居。

那里是周文王当商朝的诸侯王时统治的地区,姜子牙隐居于此,是希望有一天周文王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才华。

在等待建功立业的机会的日子里,姜太公经常在溪旁钓鱼。

但与众不同的是,他钓鱼用的钩是直钩,上面不穿鱼饵,鱼钩
也不沉到水里,而是悬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

他一边钓鱼,
“不想活的鱼儿,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一边口里还自言自语地说:
就自己上钩吧!”
周文王听说姜太公钓鱼的奇特方式后,心想此人一定是位的奇才,于是亲自带上厚礼去请姜太公出来辅佐自己。

姜太公被他礼贤下士的诚意所感动,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太公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帮助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太公钓鱼三层含义

太公钓鱼三层含义

太公钓鱼三层含义有一个歇后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

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

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

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

问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

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你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歇后语有几层意思么?这个故事包含了三层含义:1)鱼,你愿意被我钓;2)鱼,我想钓你;3)鱼,我想钓你,你也愿意被我钓。

先看第一层含义,鱼,你愿意被我钓。

因为你不是一般的鱼,因为你知道我是姜子牙。

我,姜子牙是个神仙。

你小鱼儿被我钓上来,以后就能跟我混,或者借着我的法力你能上天。

你知道神仙是不随便吃荤的,就算要吃,也不会吃你这条凡鱼。

你不是条笨鱼,而是条聪明的鱼。

我不需要多么主动地去找鱼饵和鱼钩,你都会来咬钩被我钓上来。

你是自己想被钓,不是我逼你的,更不是我诱惑的,是你自愿的。

这就叫做愿者上钩。

这也是这个歇后语的第一层、最基本,但也是最不透彻的含义。

再看第二层含义,鱼,我想钓你。

我姜子牙钓鱼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不是为了吃鱼或者别的用途。

钓鱼人人会掉,我姜子牙不是凡人。

和凡人用一样的方式钓鱼,那我即使不是凡人,也会被别人当成凡人。

所以我一定要用凡人做不到、不会用的方式去钓鱼。

当然,我用某种不寻常的方式去钓鱼,别人就一定会认为我不是凡人:如果我用无饵直杆掉不到鱼,别人就会认为我是个蠢人;如果我能钓得着鱼,别人就会认为我是个奇人。

我的目的就是让别人注意到我是个奇人,所以,鱼我想钓你。

鱼,我不会伤害你的,我只是要你帮我做做样子。

等我的目的达到了,你还在你的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因为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也许不能以后带你混,或者帮你上天成仙,但是我不会忘记你的,因为你帮过我。

姜太公钓鱼的神话故事_姜太公钓鱼典故寓意

姜太公钓鱼的神话故事_姜太公钓鱼典故寓意

姜太公钓鱼的神话故事_姜太公钓鱼典故寓意姜太公钓鱼是发⽣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根据该故事还衍⽣出了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姜太公钓鱼的神话故事,供⼤家阅读参考。

姜太公钓鱼的神话故事太公姓姜名尚,⼜名吕尚,是辅佐周⽂、周武王灭商的功⾂。

他在没有得到⽂王重⽤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边⼀个地⽅。

那⾥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的注意,建⽴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

⼀般⼈钓鱼,都是⽤弯钩,上⾯接着有⾹味的饵⾷,然后把它沉在⽔⾥,诱骗鱼⼉上钩。

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不挂鱼饵,也不沉到⽔⾥,并且离⽔⾯三尺⾼。

他⼀边⾼⾼举起钓竿,⼀边⾃⾔⾃语道:“不想活的鱼⼉呀,你们愿意的话,就⾃⼰上钩吧!”⼀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不放鱼饵的直钩在⽔⾯上钓鱼,便对他说:“⽼先⽣,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姜太公钓鱼典故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钩钓渭⽔之鱼,不⽤⾹饵之⾷,离⽔⾯三尺,尚⾃⾔⽈:‘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称姜⼦⽛。

姜太公⽤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上钩。

⽐喻⼼⽢情愿地中别⼈设下的圈套。

姜太公钓鱼典故寓意吕尚隐居,垂钓于渭滨溪,周⽂王打猎时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吕尚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周朝。

后遂⽤“太公钓、吕钓、渭钓、⼦⽛垂钩、溪钓、渭滨垂钓、钓周、钓渭、垂钓溪、⼤钓⽆钩、直钩钓国、溪直钓、溪未遇”等写隐居、贤才待⽤,及贤能执政,⼤业盛隆;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直钩鱼”等表⽰⼼⽢情愿。

姜太公钓鱼在什么地⽅位于宝鸡市伐鱼河⾕,为周初名⾂姜太公隐居垂钓、周⽂王访贤与之相遇复的地⽅。

传说中姜太公当年垂钓跪坐的痕迹犹存,与《⽔经注》记载相符。

商纣暴虐,周⽂王决⼼推翻暴政。

太公姜⼦⽛受师百傅之命,下界帮助周⽂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太公钓鱼的寓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成语拼音: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姜太公:周朝的姜子牙,又名吕尚。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成语来源:《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
成语造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生人连睬也别睬,别等散席,就回休息室坐等,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故事
商纣王残暴统治,百姓十分痛苦。

姜尚退隐在渭河边,经常河边钓鱼,他钓鱼的方式很特别,钓杆很短,钓线只有三尺长,钓钩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人们讥笑他,他说“愿者上钩”。

后来姬昌前来请他出山辅佐他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姜字开头的成语
姜太公钓
包含有姜字的成语
姜太公钓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