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划分
一年中的“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8 月 8 月 9月 9 月 1月 O 1月 O 7日 或8日2 或2 3日 4日 7日 或8日 2 3日或2 4日8日 或9日 2 或2 3日 4日
立冬
冬季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月 1 1月 1 1 2月 1 2月 1 月 1 月 7日或8日2 或2 2日 3日 7日或8日 2 或2 1日 2日5日 或6日 2 或2 0日 1日
全年 约七 十二 候 ,我 国气候 学 界规 定 :每 候 日平 均温 度称 为候 温 。候 温 高
于2 q 的时期为夏 季 ,低 于2 q 的时期 为冬季 ,介于二 者之 间的时期 为 春季 2C 2C
或秋 季 。这 种 以候 温2 q 为界 限来 划 分 四季 ,正 符合 我 国大部 分 地域 的实 2C 作为 四季 的开始 。这正 是气候 学 界以 阳历来划 分 ,即3 到5 月 月为 春季 ,6 月
表1一年四季节气名与日期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4日或5日19日或20日5日或6日24日或21日4日或5日20日或21日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5日或6日21日或22日5日或6日21日或22日7日或8日23日或24日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10月10月7日或8日23日或24日7日或8日23日或24日8日或9日23日或24日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11月11月12月12月7日或8日22日或23日7日或8日21日或22日5日或6日20日或21日附
经2 0 时 ,太 阳光直射 南 回归线 ,这 时是冬 至 。 7。
活 C { =
学
维普资讯
攀
“ 分 ” “ 至 ” 是 表 二 、 二
春夏秋冬月份的划分

春夏秋冬月份的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2月。
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
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参考内容:一、地理现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
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
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二、划分依据:第一种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
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
这种四季比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
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
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
这就是气候四季。
四季的划分标准

四季的划分标准四季是指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它们在一年中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
但是,不同地区对四季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气温、降水量、植被等方面来探讨四季的划分标准。
首先,气温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大部分地区,春季的气温一般在5℃至20℃之间,夏季的气温在20℃至30℃之间,秋季的气温在5℃至20℃之间,冬季的气温在-10℃至10℃之间。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气温的变化来确定四季的交替,因为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其次,降水量也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大部分地区,春季的降水量一般较多,夏季的降水量一般最多,秋季的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冬季的降水量一般较少。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的变化来确定四季的交替,因为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再次,植被的生长状态也是划分四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大部分地区,春季的植被开始复苏,夏季的植被茂盛,秋季的植被开始凋零,冬季的植被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植被的生长状态来确定四季的交替,因为植被的生长状态会直接反映出气候的变化。
最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也会影响到四季的划分标准。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四季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
比如,在一些地区,人们可能会根据传统节日来划分四季,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总的来说,四季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问题,它涉及到气候、地理、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
不同地区对四季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四季的划分标准都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准确反映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准确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四季的划分标准,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参考。
气象学入四季标准

气象学入四季标准
气象学上通常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这些季节的划分通常是根据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来确定的。
在大部分地区,四季的划分如下:
1. 春季:春季一般指3月、4月、5月这段时间,气温逐渐回升,植物开始生长,降水量逐渐增多。
2. 夏季:夏季一般指6月、7月、8月这段时间,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日照时间长。
3. 秋季:秋季一般指9月、10月、11月这段时间,气温逐渐下降,植物开始凋零,降水量逐渐减少。
4. 冬季:冬季一般指12月、1月、2月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短。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划分是基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因此在地球不同的区域,四季的划分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赤道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那么明显,而在极地地区,极昼和极夜现象会对季节的划分产生影响。
四 季 的 划 分

四季的划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一般按照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把阳历12、1、2三个月称为冬,3、4、5三个月为春,6、7、8三个月为夏,9、10、11三个月称为秋。
再细致一些就把24个节气中的立春(2月4或5日)、立夏(5月5或6日)、立秋(8月7或8日)和立冬(11月7或8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这些划分不考虑当地当年的情况。
如果再细致地结合划分四季,就要考虑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不同情况。
为此,我国东部多使用候(5天)平均气温稳定跨过10℃和22℃划分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
在新疆,则以候(5天)平均温度稳定跨过0℃和20℃划分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
即候平均气温<0℃为冬(一般5天1候,每月6候),≥20℃为夏,0~20℃为春秋季。
气象部门有时作四季的开始时间预报。
下页的表给出按照0℃、20℃这个分界标准,一些地方四季平均开始时日期和长度。
1、春季候平均气温>0℃时,积雪融化,土壤表层解冻,牧草和冬小麦返青,早春作物开始播种。
新疆进入春季,南疆平原绿洲西南部和吐鲁番盆地为2月中、下旬。
侯平均气温>20℃春季结束,南疆多在5月中、下旬,吐鲁番盆地为4月中旬;春季长,南疆约3个月左右,吐鲁番盆地约2个月。
北疆春季由南而北分别始于3月中、下旬,结束时间,南部沿天山一带平原地区在5月下旬,北部和西部在6月中、下旬;春长,南部为3个月,北部和西部约2个月。
伊犁河谷春季较长始于3月上旬,终于6月下旬,春长3个半月。
新疆四季的平均开始时日期和长度表新疆绝大部分农作物在春季播种,春季也是牲畜转场、产羔育幼的关键季节,北疆春季气温上升迅速不稳定,大风、沙尘天气多,春季也是新疆的风季。
3、4、5月新疆山区降水增加明显。
2、夏季在新疆,当地候平均气温≥20℃的阶段是夏季。
入夏时间吐鲁番盆地最早,为4月下旬,夏长5个多月。
南疆多数地区始于5月下旬、6月初,终于9月上、中旬,夏长近4个月;焉耆、拜城两盆地夏季短促,起止时间为6月下旬至8月底,长2个多月。
我国季节划分标准

一年四季划分标准
一年四季划分标准分为古代、农历、气象、天文划分法及目前在用全国统一划分四季标准。
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古代划分法
我国古代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农历划分法
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正月到三月春季,四到六月是夏季,七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腊月是冬季。
正月初一是春天的第一天,故又叫春节。
三、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第二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份。
四、天文划分法
在现代天文学上,则以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和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因为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五、全国统一划分四季标准(目前在用)
①春天: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升到高于10℃,那么杨柳吐绿,春天来临;
②夏天:2℃是夏季开始和结束的指标:连续五天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期就是夏季;
③秋天:当温度在22℃和10℃之间,这段时期就是秋季;
④冬天:如果降至低于10℃,那么,梧桐叶落,冬季开始。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日历季度把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三月为一季度。
1、2、3月为一季度;
4、5、6月为二季度;
7,8,9月为三季度;
10、11、12月为四季度。
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
一年中的四个季度如何划分非常明确,而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全国各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差别很大,四季的长短和起止时间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
例如:天文学上以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2日前后)、冬至(12月21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6月5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
民间又习惯以农历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致九月为秋季,十月至腊月为冬季。
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阳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 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四季划分时间月份

四季划分时间月份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份。
在现代天文学上,则以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和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现在,在全国有个统一的划分四季标准: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升到高于10℃,那么杨柳吐绿,春天来临;如果降至低于10℃,那么,梧桐叶落,冬季开始。
用同样的道理,也确定出22℃是夏季开始和结束的指标:连续五天平均气温22℃以上的时期就是夏季;当温度在22℃和10℃之间,这段时期就是秋季。
我国古代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作为四季的开始。
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正月到三月春季,四到六月是夏季,七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腊月是冬季。
正月初一是春天的第一天,故又叫春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一年四季的划分四季是温带和副热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量是不一样的,这种光热变化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常说的“四立”)为四季的开始,也有的以农历1月—3月为春,4月—6月为夏,7月—9月为秋,10月—12月为冬。
近代使用公历后,一般常以公历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
我国在气候上也有以候温作为划分四季标准的,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小于10℃为冬,在10℃~22℃之间为春秋。
由于各地气候不同,因此四季的长短也不一样。
这样划分的四季,能较好地代表当地的实际季节寒暖状况。
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发现了许多有冬无夏,有夏无冬,四季皆春或四季不全的地方。
七、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所谓节气,实际上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地球南北两极的连线)和公转轨道(黄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划分的。
24个节气,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也就是将黄道分成24等份,每等份占黄经15度。
二十四节气与塑望月无关,所以节气和农历月份的搭配就不固定。
为使节气与月份搭配大体一致,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
由于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差不多是30天半,大于一个塑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要比上月推迟一两天,直推到某月上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时即置闰,因此闰月无中气。
在阳历中,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比较固定一致,上半年1月至6月在每月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7月至12月在每月8日和23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及农谚:立春春季开始。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雨水降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农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惊蛰寒,芒种水淹岸。
”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农谚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劳教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个阴雨天。
”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甲子雨绵绵,夏至甲子火烧天(四川)。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
”“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
”“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冻了春分,才有夏雨。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万物开始生长,农家开始春耕春种。
农谚有:“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
”“光清明,暗谷雨。
”“植树造林,摸过清明。
”谷雨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夏季开始。
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农谚有:“立夏日晴,蓑衣斗笠随身行。
”“立夏不干,干死鱼虾。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农谚有:“四月八日晴,油菜麦子长两层;四月八日过,油菜麦子光壳壳。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又称“忙种”,以为此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播种正忙,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各种器皿和衣物容易发霉。
农谚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雷声大,定是大旱年。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天地万物此时生长最旺盛。
农谚有:“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
”“夏至风西南,路上水成潭。
”“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
”“夏至雾茫茫,洪水漫山岗。
”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农谚有:“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叶焦。
”“小暑头上一声雷,四十五天野黄梅。
”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雨水多。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立秋秋季开始,气候逐渐下降,植物快要成熟。
农谚有:“立秋天渐凉,处暑谷渐黄。
”“雷打立秋,干死泥鳅。
”“立秋无雨秋是旱。
”处暑“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一年炎热即将过去。
但江南一带扔炎热不减,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
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旺旺往往凝成露水。
农谚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雾迷迷,秋分稻出齐。
”“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
”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农谚说:“白露看花,秋分看稻。
”“白露过去式秋分,忙过秋收忙秋耕。
”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天气逐渐变冷。
寒露风对晚稻危害很大,故有“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的说法。
霜降开始霜降,天气已冷。
成霜的早晨较冷,农作物易受冻害。
农谚说:“寒露不出终不出,霜降不黄终不黄。
”立冬冬季开始。
一年的田间操作减少,农作物收割之后即将收藏,有事冬耕、积肥的大好时机。
小雪开始降雪。
北方进入封冻季节,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
农谚说:“小雪现晴天,有雪到过年。
”“小雪不落雪,大雪满天飞。
”“小雪雪满天,来岁定丰年。
”大雪降雪较大。
北方进入严冬。
冬至进入“数九”寒天。
这一天白天短,夜晚长。
冬至以后,白天渐长。
农谚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无霜,碓臼无糠。
”“头九没落雪,九九如六月。
”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农谚说:“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大寒正值三九,为一年四季最冷的时节。
八、二十四节气歌为了便于记忆公历中,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人们编了一首歌谣: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整一年。
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若按公历来推算,每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相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四句口诀记得全:春雨惊喜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霉、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太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九、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的数目有10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数目有12位,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照古代的原始意义,天干原义为树干,地支原义为树枝。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
天和干相联叫天干,也叫“十干”;地与支相联叫地支,也叫“十二支”。
干支是我国古代原始的记数工具,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最初是用来纪日的(称作干支纪日法或甲子纪日法),后来又用来纪时、纪月、纪年(称作干支纪时、纪月、纪年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而干支纪日、纪月法已经很少用了。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自东汉开始,也有人认为从汉初即已开始使用,只是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颁布全国施行。
干支纪年比较方便。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以年份的干支来命名的,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
干支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甲乙表示东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己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
也可以用来表示四季,如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
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属相,如子年生的人属鼠,丑年生的人属牛……十、六十甲子所谓“六十甲子”,是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按照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的顺序搭配起来的,天干自“甲”起,地支自“子”起,甲子、乙丑、丙寅……依次排列,共有60中不同的组合,以此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来表示,60年一循环。
以此叫“六十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子”。
六十甲子排列如下:六十年甲子(干支表)十一、十二生肖所谓“生肖”,就是人生下来的那年的属相。
肖,从字面上讲就是像。
古时用“干支”纪年,人们感到比较复杂,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年份,于是就用人们比较熟悉的12中动物,来与12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一种动物代表一年的属相。
其对应关系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12种动物就是十二属相。
在推算年份的时候,凡是带有“子”字的年份,如“甲子”,“戊子”等年,就是鼠年,其余类推。
一个人的属相是由其出生年的地支决定的,出生于子年的属鼠,寅年的属虎,以此类推。
十二属相还分为两类:鼠、虎、龙、马、猴、狗属阳性,牛、兔、蛇、羊、鸡、猪属阴性。
生肖12年一循环,称为一轮。
用生肖推算年龄比较方便,如1987年(丁卯年)出生的儿童属兔,那么当年同样属兔的少年就应是12岁,属兔的青年就是24岁,中年人是36岁或48岁,老年人是60岁或72岁。
生肖的创造与应用,本来是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年月时光,十二属相只是分别表示其所代表的年份,开始并不涉及到该年出生的人。
大约到了南北朝,才有了所谓的“某人生于某年肖属某动物”的说法。
后来的方士及其子孙们,又把十二地支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把十二属相也相应地按照五行来定相生相克。
他们把属相蒙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说什么男女结婚要看属相相合与否,不合就是犯相,就不能白头偕老,等等。
这完全是人为编造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