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具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

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争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界前沿的一次伟大争论。
在西方,对待现代性问题上,福柯和哈贝马斯代表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立场。
福柯是现代性最著名的批判者,而哈贝马斯却是现代性最著名的辩护者。
对于这次论争,前人也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侧而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说来,主要是从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理论来进行的比较研究,最终见出二者在理论上的差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仅仅是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理论比较,而没有发现二者论争的实质,更没有解决二者为什么会争论的原因。
福柯和哈贝马斯是在现代性这个问题上进行争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今人无法给现代性一个确定的界限和定义。
对于现代性,安东尼吉登斯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现代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它的内部包含着丰富的而又复杂的问题。
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要真正分析清楚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还必须回到现代性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现代性的根源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的。
在前现代时期,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二者在所指上具有一致性。
前现代时期,没有统一的计时工具和可见的机械钟,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时间和地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参照地点空间才会分清楚与自身相关的时间。
事情总是和某个地点相联系对大部分人而言,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动支配的。
随着现代机械钟的出现,时间逐渐变得精确,人们在辨别事物的时候不再是以地点作为基点,空间逐渐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对象。
空间变成一个不确定对象,时间也逐渐变得虚化。
每个人都确信有着自己的空间,但无法从流动、变化、转瞬即逝中的事物中找到依靠。
现代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代同传统的决裂,传统的稳固性在时间里支离破碎,时间由零碎逐渐变成统一,空间迅速地膨胀,这是现代性出现的重要标志。
康德现代性批判的四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康德现代性批判的四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王平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05期摘要:在现代性批判问题上,我们忽略了康德哲学的贡献。
康德不仅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维护现代性的哲学家,相反,他是最早开启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家之一。
反对理性主义对超验领域的侵蚀,抵制功利主义道德的冲击,反对艺术是对自然的机械模仿或人的本能流露的低俗主义艺术观,反对盲目乐观主义历史观等等,康德从四重维度对现代性展开了批判。
康德的现代性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抗击虚无主义、遏制生态危机、反对霸权主义提供了不尽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康德;现代性;现代性批判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5—0018-07在工具理性不断危及人们的安身之所并逐步侵蚀人们的精神家园的今天,批判现代性成了当前哲学的主导倾向。
可是当谈及现代性批判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因为马克思揭露了现代资本所造成的多重“异化”现象,尼采发现“上帝”这一最高价值的化身在现代社会缺场的事实,海德格尔指出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
遗憾的是,当我们念念不忘这些大师在现代性批判上的价值时,却遗忘了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康德曾经在批判现代性问题上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可以说,如果我们要追溯现代性批判的开端,我们必须要提及三位思想家的筚路蓝缕之功:休谟、卢梭和康德。
休谟的现代性批判是消极的,他只是主张人的理性能力有限,而没有展开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卢梭的现代性批判是表层化的,他只看到了理性主义的负面性后果,而没有深入对理性主义本质的批判;康德基于两位思想家的启发,在启蒙运动浪潮高涨的时代窥见到了现代性的逼近,并向人们抖露了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历史观等领域正在蔓延的现代性趋势,从而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同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遏制现代性的扩张。
不管康德的批判和尝试成功与否,康德的成功和失足对于我们今天批判现代性问题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

209美眉 2023.0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冯炜(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己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最高贵的价值,己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入了个人之间的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在当下时代,社会的发展陷入自由与理性交织的矛盾,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却深陷“铁笼”之中,工具理性不断蚕食价值理性的世袭领地。
如何摆脱这一窘迫而焦灼的局面成为时代的命题。
因此,审视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明中的进步与危机,摆脱无意义的官僚体制与理性的狡黠,更好地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世界的祛魅“祛魅”一词该作何理解,德国诗人席勒在他的《希腊的群神》一诗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在他的诗中,神话中的诸神管控世间万物,世界因爱而美,万物彰显神迹。
但当基督上帝成为唯一神后,神迹消退,人类迷茫,美丽的世界变得无情。
而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可以认为是对世界祛除了魅惑性、神秘性。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 “祛魅”是指一种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从世界中排除出去,并使世界理性化的过程。
世俗化的理解认为“祛魅”就是人们不信宗教,但实际上,真实历史要比这个复杂一些。
我们传统社会习惯性将“宗教”和“迷信”当成一个概念。
但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宗教和迷信有这明显的界限。
对应到理性化的发展过程,祛魅其实分为两步,首先针对迷信,在针对宗教。
韦伯认为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叫“宗教的理性化”,我们必须要驱逐原始宗教当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高呼的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让宗教理性走到理性思辨的道路上来。
在这个哲学的批判过程里,祛魅没有让宗教消失,而是让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
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
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
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
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
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
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
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
“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
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
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
何为教师:教师存在的伦理内涵

何为教师:教师存在的伦理内涵摘要:从教育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教师”的界定说起,重新思考教育之根之本。
由勒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引出教师存在的伦理内涵,由师生相遇引出本真的教育时间,由教师机智引出指向学生的实践。
教育是由一个个伦理事件构成,把学生纳入教师的存在之中,学生的成长促成了教师的伦理成就。
教师不仅是主体,而且是主体间性中的伦理存在。
最后,给出一个新的教育命题:“师者,德也”。
关键词:教师;伦理;他者哲学;相遇;教育时间教育哲学专著或教材中都有“价值论”一章,但都过于抽象,远离了教育生活体验,远离了教育现象,让读者有一种“高处不胜寒”和不接地气的感觉。
我们深知,教育是由一个个伦理事件构成,自然少不了价值判断。
然而价值判断是以哲学反思为前提的,而最根本的伦理反应则是勒维纳斯所说的“面对面”的“当下即是”。
当我们面对他者时,无论是人还是物,如果以客观的态度把他们当成认识或研究的对象,那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关系中没有任何伦理内涵;如果把他人仅仅当成一个个孤立的主体,那就是主体与主体的存在关系,各自展开自己的存在,达至自我实现,这种自我的完成同样缺少伦理关怀,只对自己负责依然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如果把他人纳入我的存在之中,他人的成长促成了我的伦理成就,这才形成了主体间性中的伦理关怀,教育就是这样的伦理事件。
这也是最为本源的责任意识。
如果教师之教缺乏这样的本源的责任意识,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知识传授,而真正的教育并没有发生。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中是否存在伦理的自觉,这决定着教师与学生能否真正相遇,能否进入真正的教育时间。
教师机智离开了这种伦理维度,也就蜕变成了“小聪明”。
勒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启发我们去思考他者教育学和本源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德高为范”从口号回归教师的行动。
“教师责任”概念清思的真正目的在于“知行合一”的行动。
“德”是“行”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哲学就是一种实践哲学。
当教师面对一个个学生的面孔时,能否当下生出这种伦理意识,这是教育能否发生的根本前提,也是教育智慧的本源。
查尔斯·泰勒三个隐忧分析及反思

查尔斯·泰勒三个隐忧分析及反思作者:王秀君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摘要:查尔斯泰勒在《本真性的伦理》这本书中勾勒了现代社会中的三个顽疾:原子论的个人主义至上、工具理性宰制以及自由的丧失。
他认为现代性的隐忧问题只是在于现代文化常常采取了这一理想的堕落或低级形式:柔性相对主义和中立的自由主义,导致本真性理想沉寂。
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泰勒的这三种隐忧以及最终我们如何走出隐忧实现自我的本真存在。
关键词:个人主义工具价值本真性对于泰勒指出的“现代性的三个隐忧”,它们分别是:其一,基于“生活的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也就是意义的丧失和道德伦理的缺憾;其二,基于“人生的意义”层面的工具理性的宰制,也就是相应的由目的的晦涩而导致的人的狭隘化和平庸化;其三,基于“存在的意义”上的自由的丧失,在社会层面指工具理性的铁笼和政治层面的监护性权力的无用和丧失。
一、个人主义——意义的丧失泰勒从现代自由的产生入手分析了现代性的第一个隐忧:个人主义。
它导致了以自我主义为中心,以及人们面对的是更大的、自我之外的事物的封闭和漠然。
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衰退现象,也是目前造成道德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根源所在。
对自我的过度使希腊时代的“荣誉”也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人们“生命的英雄维度正在失落,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人们正在寻找一种“渺小的和粗鄙的快乐”,生命中不再有任何抱负,只有“可怜的舒适”。
托克维尔说,“民主的平等把个人拽向自身,导致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之中的危险”。
泰勒在《本真性伦理》这本著作中的后面篇章,说到了一个词:“自恋文化” 。
就是将自我实现作为生活的主要价值,并且似乎很少承认外部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严肃承诺。
自我实现的概念在这两个方面显得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有“自恋主义”一说。
他提出,在这种文化下使本真性滑向了“相对主义”,“这一方面可用社会科学解释。
现代性的内涵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批判

以” 具 理 性 ” 核心 的现 代 性 所 带 来 的 负 面 影 响 正 在 全 世 界 工 为 蔓 延 , 仅 发 达 国 家 , 展 中 国 家也 日益 面 临现 代 性 问 题 。于 此 同 不 发
性 扩 张 和 价 值 理 性 衰微 。 通 过 分 析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叉学 者 对 现 代 性 发 展 批 判 的 观 点 , 确 指 出 和批 判 了 工 具 理 性 大 行 其 道 所 引起 的 , 和 人 类 明 人 劳动 的 物 化 及 技 术 拜 物 教 的 盛 行 造 成 了人 的 开 创 性 和 批 判 性 思 维 的 衰
一
伯 所 谈 的现 代 性 就 是工 具 合 理 性 , 具 理 性 强 调可 计 算 性 , 所 关 工 它 注 的是 ” 在 是 什 么 ” 事 实 判 断 而 不 关 注 ” 在 应 该 是 什 么 ” 价 存 的 存 的
值判断 , 人们 精 神 日益 成 为物 欲 所 统 治 的世 界 。资 本 原则 要 求 利
退 。
【 键 词】 代 性 ; 具 理 性 ; 化 关 现 工 物
富 , 须禁 欲主 义 精 神 支撑 时 , 无 而把 原 作 为 营 利 的 手段 作 为 目的 本
现代 性 是 西 方 启 蒙运 动 和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文 化 模 式 , 身 , 此 时 发 生 了一 个 重 大 的 变 化 就 是 再 谈 到 理 性 化 不 是 工 具 合 而 理 性 与 价 值 合 理性 统 一 , 而仅 仅 是 工 具 理性 无 限的 张 扬 , 值 理 性 价
模 式 , 约 l 世纪 出现 在 欧 洲 , 在 后 来 的 岁 月 里 , 度 不 同地 在 大 7 并 程 世 界 范 围 内产 生 着 影 响 。【 而 福柯 把 现 代性 定 义 为 一 种 态 度 。 因 ”】 l
对现代理性批判的再批判

哲 学问 题
对 现 代 理 性 批 判 的再 批 判
孙铁骑 , 王 晶
( 东北师 范 大学 , 长春 102 ) 30 4
[ 摘要 ] 现代 理性批判 对价值 理性与 工具理性的二分 法存在诸 多问题。理性 的本质是 “ 有我之
思” 理性 对世界 的认知 内容 可 以分 裂, , 但理性 自身不能分 裂 , 也从 未分裂 。价值理性 与工具理性 只是
同一 理 性 的 两 种属 性 , 价值 理 性 支撑 工 具 理 性 , 具 理 性 实现 价 值 理 性 , 者 本 质 同 一 。 现 代 性 问题 工 二
的根 源不是理性 的分裂 , 而是资本 的统治 , 决之 道 只能是回到 马克思 的社 会批 判之路 , 解 变革资本 主
、
何 为 理 性
Hale Waihona Puke 出 与 一 般 的 自然 理 性 的 一 致 性 以 及 它 带 给 这 个 世
理性 的哲 学 史起 源始 自古 希 腊 , 当公 认 的第 一 界 的纯 粹 好 处 。 ” ( 上帝 的荣 耀 需 要 反 射 理 性 [ P ]
位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时 , 表达的就 的光 芒 才 可 以被 世 人 接 受 , 恰 恰 反证 了理 性 是 判 所 这 是 人类 理 性对 与 己相对 的世 界 根源 的理解 。当赫 拉 定 一 切 , 括神 学 的 尺度 。 包
为 主 观理 性 , 为 人认 识 与 改造 世 界 的工 具 。 成
进 人 现 代 , 性 在 改 造 自然 , 大 生 产 能 力 方 理 扩
中世纪 ,理性是神学 的婢女 ” “ ,理性成 为证 明 面无往而不胜 , 使理性之人 占有 和支配 了巨大的物 上帝存在的工具 , 但本质上是理性 支撑 着神学 的合 质财 富 , 一 步 证 明 了理 性 的伟 大 。但 吊诡 的 是 物 进 法 性 , 恰 表 明神 学 没 有 自在 的 合 法性 , 以需 要 质 财 富 的增 长 并 未 换来 人 类 期 望 中 的幸 福 ,相 反 , 恰 所 理性 的证 明 。“ 种 神谕 的道 德或 启 示 的宗 教 , 果 现代人感受着存在 的“ 一 如 虚无” 烦忙” 与“ 。于是 , 思想 它 想要 支 持 它 的 独 一无 二 的教 义 , 么 它 必 须 显 示 者 普 遍接 受 了马 克 思 ・ 那 韦伯 的解 释 ,就 是人 类 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工具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发表时间:2012-01-16T14:42:00.35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肖昊1 罗雅铃2
[导读] 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和现代性的问题,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思维。
肖昊1 罗雅铃2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09-0075-01
摘要:理性在哈贝马斯的思想中属于核心概念,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理性观念为出发点,引出他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
在对待工具理性的问题中,哈贝马斯认为寻求交往合理性才能解决工具理性危机以及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工具理性;现代性;批判
当今西方哲学界,哈贝马斯无疑堪称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复杂庞大,涉及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构建了“交往行为理论”对工具理性和现代进行批判,说明了现代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交往理性才能解决。
有效地避免了陷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悲观主义的思想倾向。
一、工具理性与工具理性批判
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资本主义国绑在车轮上实现了“人间天国”梦想。
人们享受着新技术带来富足的物质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让有思想的人变成了追求物刺激的工具。
科学的理性,最终把人的思想变成了利益与权力的工具。
工具理性,让法兰克福学派找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支点。
(一)工具理性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倡导理性反对传统的时代精神,成为现代性的哲学根基,反思和批判成为这个世纪的时代精神,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当作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任何外界的权威都必然接受理性这个最高法庭的审判和裁决[1]。
这种理性体现着实证精神、推理精神 ,以“数学化”形式在自然而且在社会、文化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空前膨胀并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理性彻底的倒退为工具理性,变成新的统治神话。
(二)工具理性的批判。
卢梭对工具理性做了批判,认为科学技术思维方式泯灭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机械化、同一化。
霍克海默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主观理性)和批判理性(客观理性),工具理性把世界看作是机械的、量化的,与价值论理无涉,强调手段及其与目的的协调;批判理性是一种与生命、自然谋求和谐的方式,它关注的是最高“善”的理念。
哈贝马斯肯定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运动的内在辩证性的分析,但是他不同意他们彻底否定启蒙的悲观主义倾向。
因为个人见识转化为动机,可以使人摆脱集体权力的束缚。
1.启蒙理性完全等同于工具理性。
哈贝马斯以前的哲学家,把工具理性从整体上扩大为一种世界历史文明过程的范畴,“没有看到启蒙自身具有的合理化成分,没有充分理解理性不仅作为工具而且作为主体间的沟通的潜能,因而彻底否定现代性,并对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近现代哲学进行历史的大拒绝,他们认为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有社会制度和日常实践中都没有任何理性的蛛丝马迹。
” [2]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应从目的、行动和戏剧行动这三种行动类型来理解,即真实性、正当性、诚实性。
2.非同一性原则标准和纯粹哲学化的倾向。
哈贝马斯在对工具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时指出:“工具理性批判所陷入的、并且顽固的与极为圆滑的辩证法相对立的矛盾,就在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必须提出一种模仿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按照他们自己的概念却是不可能制定的。
” 因而哈贝马斯认为,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在社会理论中进行一种范例变化”,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建立在交往行动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理论范式,或者说,正是由于对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才得以实现了批判理论向交往理论的转向。
二、现代性与现代性批判
对现代性批判来源于两个古典理论,一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二是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
从哲学角度思考现代性,哈贝马斯通“交往行为理论”来诊断和批判现代性。
研究人们的交往行为,成了他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线索和最终目的。
(一)现代性的问题提出。
现代性发端于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冲击着封建专制和神权的统治的思想枷锁。
作为推动现代性运动的两个根本力量,理性和技术则一路狂奔,一方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自身和周围世界,另一方面在热切的信仰与追逐之中,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日益呈现出来,使得我们对于自我和世界开始变得迷茫。
人们开始对理性置疑,把科技危机直接归结于理性的失败,归结为理性的异化,成为支配和控制主体行为的强制性手段,成为主体发展的障碍的现象。
(二)现代性批判。
“理性”已经不是黑格尔式的纯粹思辨的理性,而是经由语言学的转型,由主体到主体之间的范式转变后,存在并体现于人的认识、言说和行为之中的“具体的理性”,即交往的理性。
1.交往行动理论产生。
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现代性的困境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的办法在于重建生活世界,哈贝马斯首先区别四类行为:目的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性行为、交往行为。
“只有在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认知、协调和表达功能,语言作为相互理解的中介具有独立的意义。
理性的统一性包含在通过言语行为的相互理解达到的共识之中。
行为者共同寻求他们对情境和行为计划的理解,以便以意见一致的方式协调彼此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的。
即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取向于达成、维持和更新共识——实际上是基于对可批判的有效性认定的主体间承认的共识。
” [3]
2.现代化的批判。
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理论解决了韦伯的“现代性困境”,从工具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从社会合理化转向生活世界合理化,强调交往的互动功能,从“困境”走向“整合”,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过去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克
服主体意识哲学的束缚,建立了全面的合理性观,为重新理解生活合理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三、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批判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批判,作了消极解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理性观念的批判,这样就很容易演变成为对现代社会理性本身的全盘否定和怀疑,也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缺陷性。
哈贝马斯是批判理论,对工具理性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批判。
他不赞成对工具理性的作完全消极的理解。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理性观把理性直接解读为“人的与生俱来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理性就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干预能力,在行为理论中也只能证明目的和工具的合理性,只能证明自然科学之合理所在,无法言说社会行为及自我表达的合理性,不能说明道德自我决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合理之途。
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和现代性的问题,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思维。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承认人类的活动对工具理性存在着依赖性。
因为工具理性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它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工具价值的理性是人们摆脱蒙昧及自然压迫,获得独立的有效工具。
在科学发展、协调统筹思维下,选择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人的局部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各方面的衡量,实现工具技能与价值品格相协调。
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现象告诫我们,社会实现和谐的发展模式,要注意“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保证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哈贝马斯技术哲学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
[2]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清华大学学报[J]1995.(3)
[3]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肖昊(1987—),女,云南丽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