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管理

合集下载

森林经营管理

森林经营管理

森林经营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促使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森林区划:是林业局内部的区划,是针对调查规划、行政管理、资源管理及组织林业生产措施的需要进行的。

森林经营区划系统:林业局—林场-林班-小班.林班:是林场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个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

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

林班区划方式有三种: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和综合区划法.小班: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分出不同的地段,即为小班。

其特点是:小班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相同,是林场内的基本经营单位,也是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和资源管理最基本的单位。

调查因子的显著差别是区划小班的依据。

划分小班的条件有:土地权属、土地种类、林种、优势树种、龄级或龄组、郁闭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

森林调查:分三大类:一类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间隔期为5 年.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包括林业生产条件调查、小班调查、专业调查、多资源调查),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地、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复查间隔期为10年。

三类调查,即为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施工前进行的调查。

一类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国家林业局布置下统一完成。

一类调查以固定样地为主,必要时配置部分临时样地。

小班调查方法:小班调查是二类调查中涉及地域最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方法有:样地调查法.标准地调查法;目测调查法;角规调查法;回归估计法。

森林调查常用的专业调查有:生长量调查、消耗量调查、森林保护调查、立地条件调查、出材量调查、苗圃调查、抚育间伐调查.主要的多资源调查有: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食用类调查、药材类资源、工业原料类资源、经济植物资源的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或规划设计的步骤:初步设计(提出远景规划,设备及投资概算,要求应满足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定。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规范森林经营管理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章。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森林用途分类:根据森林资源特点和利用需求,将森林分为保护林、经济林、特用林等不同用途的分类,明确各类森林的管理目标和要求。

2. 林地所有权管理:明确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和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林地登记、确权、流转和退耕还林等制度,保护合法林地权益。

3. 林木权属管理:建立森林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的分离制度,明确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和林木使用权的流转和管理方式。

4. 林地确权管理:通过林地调查和确权,明确林地的界线和所有者,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

5. 林木资源开发许可管理:建立林木资源的开发许可制度,对于需要开发利用的林木资源进行许可管理,确保合法、可持续的林木资源利用。

6. 林地承包经营管理: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将林地划分给具备相应条件的经营者进行管理,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森林经营管理。

7.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8.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9. 监督管理与执法: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执法机制,加强对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管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3篇)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3篇)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为了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划分林种的基础上,按照提高森林综合效益的原则,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适应____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并已初步形成了法律制度。

一、划分林种类型规定做法《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五种林种,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

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路林;用材林,是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林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薪炭林是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特种用途林是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____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等。

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法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的____%。

二、依照法定程序林种审批权限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____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____批准公布;地方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其他防护林、用材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薪炭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关于林种划分的规定____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为了防止任意改变林种,法律规定,经批准公布的林种改变为其他林种的应当报原批准公布机关批准。

三、改革传统森林经营管理体制。

在完成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要求,逐步做到管死一块、管活一块。

对生态公益林(含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要管死、不允许商品性采伐,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其任务主要是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由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建设,依靠法律、行政手段管理,以追求最大的生态、社会效益为目标。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范本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范本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和依据
本制度旨在规范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提高森林经营效益,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包括但不限于森林管理机构、森林管理企业等。

三、管理职责与权限
1.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并实施森林经营规划,制定经营计划等;
2.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森林经营活动,包括森林种植、育苗、采伐、防护等;
3.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和评估森林生态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森林资源的调查、统计、管理和利用。

四、工作流程与程序
1. 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按照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明确经营目标、经营措施和时间计划等;
2. 经营计划制定:根据森林经营规划,组织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经营计划,并进行合理调配和安排;
3. 经营活动组织实施:按照经营计划,组织实施森林经营活动,确保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监测和评估: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 资源管理与利用: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考核与奖惩
1.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将对相关人员进行经营管理能力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2. 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六、保密要求
本制度涉及的信息和文件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或单位。

七、附则
1. 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部门;
2. 对本制度的修订,须经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并办理备案手续。

浅谈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浅谈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浅谈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规划、利用、保护、管理和恢复的活动,是保持森林资源不断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本文将从森林资源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其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模式及其创新、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

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森林资源是我们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之一,它们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经济需求,还能够支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

由于森林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其管理非常重要。

同时,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也是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有很多方面,包括森林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管理和规划等。

而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了森林资源不同的利用目的和特点,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

比如,为了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森林砍伐和滥采,并且需要通过恢复种植和森林管理来改善和重建森林生态。

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模式及其创新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已经采用了许多新的模式和技术手段,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综合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指根据森林资源本身的特点,针对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目的,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以达到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

比如,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同时也能够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2. 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指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的手段,来使森林资源的管理更加高效和科学化。

比如,通过电子地图、导航仪等工具,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森林资源,并且能够进行森林分析与决策支持。

3. 社区参与管理模式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是指让社区参与到森林资源的管理中来,以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的模式。

在实施该管理模式的时候,需要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并且充分调动社区的主观能动性。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
是指对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分类,然后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规定和措施,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分类标准:根据森林的地理位置、植被类型、功能用途等因素,将森林分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经济林等不同类型。

2. 经营管理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规定,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手段、经营主体等方面的要求。

比如,自然保护区要求严禁人为干预和开发利用,生态公益林要求强调生态保护和公益功能,经济林要求强调经济效益。

3. 资源保护措施:对于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森林,制定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包括严禁乱砍滥伐、限制垦殖、加强栖息地保护等。

4. 经营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包括设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计划、实施监督检查等,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管理的科学性。

5. 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建立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包括公布相关规定、调查研究、民主决策等,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广泛参与度。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科学分类和有效
管理,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的价值。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森林资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管理则是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的工作中,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参与者不多样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滥伐和破坏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机制、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科学性和参与性、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等方面。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是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以帮助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森林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当前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针对性的对策,可以提高森林经营方案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深入分析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可以提高森林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森林资源的综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研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森林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能够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6篇)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6篇)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试论国有林场森林分类经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

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

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国有林场在我国南方林区占有重要地位。

____全区共有国有林场____个,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区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下世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

但是,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

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____世纪林业行动计划。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

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这对国有林场尤为重要。

现在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

因此,国有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经营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促使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森林区划:是林业局内部的区划,是针对调查规划、行政管理、资源管理及组织林业生产措施的需要进行的。

森林经营区划系统:林业局-林场-林班-小班。

林班:是林场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个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

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

林班区划方式有三种: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和综合区划法。

小班: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分出不同的地段,即为小班。

其特点是:小班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相同,是林场内的基本经营单位,也是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和资源管理最基本的单位。

调查因子的显著差别是区划小班的依据。

划分小班的条件有:土地权属、土地种类、林种、优势树种、龄级或龄组、郁闭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

森林调查:分三大类:一类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间隔期为 5 年。

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包括林业生产条件调查、小班调查、专业调查、多资源调查),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地、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复查间隔期为10年。

三类调查,即为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施工前进行的调查。

一类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国家林业局布置下统一完成。

一类调查以固定样地为主,必要时配置部分临时样地。

小班调查方法:小班调查是二类调查中涉及地域最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

方法有:样地调查法。

标准地调查法;目测调查法;角规调查法;回归估计法。

森林调查常用的专业调查有:生长量调查、消耗量调查、森林保护调查、立地条件调查、出材量调查、苗圃调查、抚育间伐调查。

主要的多资源调查有: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食用类调查、药材类资源、工业原料类资源、经济植物资源的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或规划设计的步骤:初步设计(提出远景规划,设备及投资概算,要求应满足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定。

包括主要设备材料的配置、土地征用,基本建设控制,施工图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等)、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方案编制或规划设计的内容:经营方针、经营规模、生产布局、生产顺序、经营措施。

森林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森林燃烧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预热、气体燃烧、木炭燃烧三个阶段林火预报分为: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火行为预报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第一步。

常分为4个空间层次:地面巡护、瞭望台定点观测、空中飞机巡护、卫星监测。

林火蔓延方式:是热传播。

热传播的方式:热对流(使地表火发展为树冠火)、热辐射(下山火、平地地表火以此方式蔓延)、热传导(地下火以此方式蔓延)。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

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重要条件。

影响林火的气象要素主要有:降水、相对湿度、温度、风速、连旱。

对林火发生蔓延的影响要素主要有: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小地形和山地林火特点等林火通常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3 种类型扑救林火的基本方法:窒息法(以隔绝燃烧所需的氧气来阻止火势的发展。

可用扑打工具或用土覆盖等方法。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火灾初期,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因空间过大,不易用此法)冷却法、隔离法林火扑救的四个阶段:初期灭火阶段、降低火势阶段、熄灭余火阶段、看守火场(待三天后无火情,方可全部撤离火场)。

扑救森林火灾的方法:直接灭火法、间接灭火法(适用于高强度的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主要是开沟或开设较宽的防火线来阻隔森林火灾),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扑打法、用土灭火法、水灭火法、风力灭火法、开设防火沟阻火法、爆炸灭火法、化学灭火法、以火灭火法、航空灭火法。

生物防火:即为建立生物阻隔带,营造具有耐火性能的树种阻隔森林火灾,达到防治、阻隔森林火灾的目的。

防火带设置的条件:1、成片森林面积在20公顷以上,且林分宽度在150米以上的针叶林分,应设置森林防火带;2、坡度45度以下,人口密集地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护有效面积原则上不超过20公顷。

3、坡度在45度以上的,人为活动少的林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护有效面积不宜超过100公顷。

4、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森林公园、处在林区内的特种保护对像等,不受上述控制面积的限制,均应设置防火林带。

防火带按经营类型分:新型防火林带、改建型防火林带、培育提高型防火林带防火林带按建设类型分:主防火带(带宽20-30米)、副防火带(15-20米)三级防火带(8-15米)选择防火树种是营建防火林带和营造燃烧性能比较低的混交林的基础。

一级防火树种有:木荷、大头茶等16个树种二级防火树种有:板栗、青冈、麻栎等15个树种园林绿化防火树种:建议品种13个、备选灌木19种、备选防火草本9种防火林带的宽度:原则是林缘、居民区、主林带的规格宽些,护路林带、副林带窄些。

重庆现有的病虫害:有286种。

其中比较常见的、危害较重、列入危险性的害虫近30种。

我市森林中的天敌昆虫按取食方式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类。

按分类地位分为:鞘翅目、异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四个目。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检疫防治、营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化学防治、物理器械防治病原:直接导致林木生病的因素。

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两类。

其中:生物性病原是指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有传染性的,因此称用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害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一系列因素。

水分不足造成林木枯萎,温度过低引起冻伤,肥料和微量元素不足引起各种缺素病,凡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都是没有传染性的,叫做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病害。

寄主:被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的植物。

感病植物:易于遭受侵袭的植物。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这个过程称为侵染循环或侵染链,它包括: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传播和越冬越冬期是病原物生活史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比较易于控制和消灭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原因素、植物因素、环境条件。

病原、寄生、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是病害流行缺一不可的条件。

任何植物病害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因病害的种类、季节、年份和地区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防治的原则: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防治措施:病害检疫、营林技术、选育抗病树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与植被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自然保护功能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记住不是试验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首要内容。

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种群管理、野生植物的生境管理、各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此外,湿地可以包括与湿地毗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海洋水体,特别是具有水禽生境意义的地区岛屿或水体。

湿地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定CO2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水资源功能、丰富的产品资源、湿地的社会功能。

湿地类型:2008年12月-1012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将我国湿地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5大类34型。

湿地破坏:人为因素是湿地生态平衡失调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湿地环境因子发生改变、湿地生物种类发生改变、湿地内信息系统的破坏。

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2002年国家17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立法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替代生计、湿地公园消落带:是水陆生态系统交错的区域,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长期或者阶段性的水位涨落导致反复淹没和出露的带状区域,长期为水分梯度所控制的自然综合体,是一类特殊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水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另一类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

治理的理论:生态型护岸技术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在工程护岸技术中引入生态治理恢复理论,逐步从纯工程治理护坡转向生物治理护坡消落带湿地分类实施保护治理:严格保护区域、生态修复区域、库岸综合整治区域、孤岛保护区域。

总之:无论是乡土树种桑树、构树、乌柏等,还是引进植物,水松、落羽杉、水桦、水紫树,面对消落带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必然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

测量的指标是:1、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2、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3、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

但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

国外学者将盲目引种与生境的缩小和碎裂,过度捕杀,物种绝灭的净重效应列为引起物种绝灭的四大原因。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无意两种。

目前侵入我市的有53种,占国家已公布明令严控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