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实验报告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4篇)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
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
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会事倍功半。
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
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引言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实验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次有机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合成乙酸乙酯,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乙酸乙酯进行表征。
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酯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溶剂、香料和涂料等领域。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包括乙醇、浓硫酸、乙酸、饱和氯化钠溶液、分液漏斗、冷水浴等。
2. 反应过程:将50 mL乙醇和10 mL乙酸加入干净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后加入5 mL浓硫酸。
将反应混合物转移到装有冷水的冷水浴中,加热回流2小时。
3. 分离产物: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摇匀后分离有机相和水相。
4. 提取产物:将有机相转移到干净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粉末,静置片刻后过滤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5. 表征产物:采用红外光谱仪对乙酸乙酯进行表征,记录红外光谱图谱。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合成了乙酸乙酯。
红外光谱图谱显示了乙酸乙酯的特征峰,包括C=O伸缩振动峰、C-O伸缩振动峰和C-H伸缩振动峰。
这些峰位和强度的分析可以确定乙酸乙酯的结构和纯度。
讨论与问题解决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并通过合理的解决办法得到了解决。
1. 反应时间:在加热回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反应时间对产率和纯度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反应充分进行,我们延长了回流时间,并进行了适当的温度控制。
2. 分离产物:在分离有机相和水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相分离不完全,导致有机相中还有水分。
为了提高分离效果,我们增加了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用量,并进行了充分的摇匀和静置。
3. 提取产物:在提取产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机相中可能还有一些杂质,影响了产物的纯度。
为了去除杂质,我们添加了无水硫酸钠粉末,吸附了有机相中的水分和其他杂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引言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及其相关化学反应的学科。
实验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一次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合成二甲二酸乙二酯,并通过NMR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和步骤实验中使用了对乙酸、甲醇和浓硫酸作为原料。
首先,在冰浴条件下将对乙酸逐滴加入装有浓硫酸的圆底烧瓶中。
然后,将甲醇从滴液漏斗中滴加到上述反应体系中,同时搅拌反应体系。
反应结束后,用水稀释反应产物,并将有机相分离出来。
最后,进行结构鉴定。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通过NMR谱图和红外光谱图的分析,鉴定出合成产物为二甲二酸乙二酯。
NMR谱图显示存在两个化学位移与双峰,分别为δ 3.65和δ 4.03 ppm,对应于乙二酸乙二酯的亚甲基和甲基。
红外光谱图显示有1599 cm-1和1642 cm-1的吸收峰,分别对应于羧酸和酯的特征性振动。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二甲二酸乙二酯,并通过NMR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
该实验充分利用了化学原理和仪器手段,验证了实验室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反应温度的控制、废液处理等。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和减少实验废物的产生。
结语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发生。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二甲二酸乙二酯,并通过NMR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实验技能。
有机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还为今后从事有机化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醛和酮的检验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实验原理,醛和酮是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它们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化学反应。
其中,醛和酮的检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本实验主要通过银镜反应和尿素反应来检验醛和酮的存在。
实验步骤:
1. 银镜反应,取一小部分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等量的银镜试剂,观察是否生成银镜沉淀。
2. 尿素反应,取一小部分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等量的尿素试剂,观察是否生成结晶沉淀。
实验结果:
1. 银镜反应,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银镜试剂后,出现银镜沉淀,表明该化合物为醛。
2. 尿素反应,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尿素试剂后,未观察到结晶沉淀,说明该化合物不是酮。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待检验的化合物为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醛和酮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化学试剂的使用量,避免浪费。
2. 实验操作时要戴上实验手套和护目镜,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方法来检验醛和酮的存在,比如费林试剂法。
2. 可以进一步研究醛和酮的性质和反应,拓展实验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完成了实验报告的撰写,还深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检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化学知识水平。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名称:有机化学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2.掌握有机合成反应的条件与操作方法;3.理解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
实验原理: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科学。
有机合成是指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将简单有机物合成为复杂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有机合成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确认实验所需试剂和设备完备,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准备;2.合成反应:根据实验教材或教师指导书的要求,按照有机合成反应的条件进行操作;3.反应操作:记录反应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关键操作和观察现象,以便后续分析;4.结果分析:根据反应过程和观察现象,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5.实验总结: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进行了有机合成反应,观察到了以下现象:(根据实际实验情况填写)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根据实际实验结果填写)1.实验步骤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操作;2.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理论预期;3.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实验,我学到了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践,我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的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实验中注意安全和严格遵守实验规范的重要性。
改进建议:根据本次实验的经验,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在实验前更加细致地准备试剂和设备;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避免操作失误;3.加强对有机化学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列出所参考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论文或其他参考资料)附录: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及设备清单。
该模板是一个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修改。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要注意清晰、准确地描述实验步骤、结果和讨论,并遵循科学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范本

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范本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基本实验仪器和常用试剂,掌握一些关键技术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实际操作进行全面认识。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涉及的实验原理主要有以下内容:1.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2.利用有机反应的方法进行有机合成3.利用物理方法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鉴定实验步骤下面对本次实验的步骤进行介绍:实验一:分析酸度和降解物组成1.在实验器具清洗干净后,取一个25毫升的试样。
2.加入1毫升的0.1mol/L KOH溶液。
3.观察开始反应。
4.记录反应时间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5.记录反应结束后,放置30分钟,取一份反应溶液。
6.加入20毫升的0.1mol/L的酸性钼酸盐,在30分钟内加入3毫升的氧化亚铁溶液。
7.记录加入氧化亚铁溶液的时间,测定吸收值。
8.结果计算实验。
实验二:有机合成方法1.在实验器具清洗干净后,取一个25毫升的二甲基甲醛。
2.加入5毫升丙烯酸,用三氯乙酸调节pH值。
3.反应12小时后,将混合物放入冰箱中冷却30分钟。
4.过滤出白色沉淀,放入硝酸盐中。
5.在室温下放置过夜后,过滤出白色固体并干燥。
6.编写有机合成实验记录。
实验三:物理性质检测依次进行以下测试:1.毛细管测定2.熔点测定3.红外光谱测定4.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实验结果在实验一中,我们观察到反应溶液的颜色由灰色变为深棕色,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的降解物主要是甲醛和一些酮类化合物。
在实验二中,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我们得知这是一种有机合成实验,产物为2-丙烯酰基-3-氮杂六环。
在实验三中,我们得到的测试数据为:毛细管测定值为1.3;熔点测定值为78-82℃;红外光谱图中出现了一个程度较深的吸收峰(780-830 cm-1)和一个程度较浅的吸收峰(1290-1340 cm-1);核磁共振波谱图中出现两个核磁共振信号,MS = 22和43,共四个比信,表明化合物中含有两个不同种类的核。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doc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实验1 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
2.掌握常量法(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原理:当液体物质被加热时,该物质的蒸气压达到与外界施于液面的总压力(通常是大气压力)时液体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常压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变成蒸气,又将蒸气冷凝得到液体的过程。
每种纯液态的有机物在一定的压力下均有固定的沸点。
利用蒸馏可将二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30℃)的液体混合物分开。
纯液体化合物的沸距一般为0.5~1℃,混合物的沸距则较长。
可以利用蒸馏来测定液体化合物的沸点。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蒸馏烧瓶、直形冷凝管、接液管、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蒸馏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受器三部分。
仪器按从下往上,从左到右原则安置完毕,注意各磨口之间的连接。
根据被蒸液体量选60ml蒸馏瓶中,放置30ml无水乙醇。
加料时用玻璃漏斗将蒸馏液体小心倒入。
(温度计经套管插入蒸馏头中,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正好与蒸馏头支口的下端一致)。
放入1~2粒沸石,然后通冷凝水,开始加热并注意观察蒸馏瓶中的现象和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当瓶内液体开始沸腾时,蒸气前沿逐渐上升,待达到温度计水银球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这时应适当调小火焰,以控制馏出的液滴以每秒钟1~2滴为宜⑤。
在蒸馏过程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被冷凝液滴包裹状态,此时温度计的读数就是馏出液的沸点。
当温度计读数上升至77℃时,换一个已称量过的干燥的锥形瓶作接受器⑥。
收集77~79℃的馏分。
当瓶内只剩下少量(约0.5~1mL)液体时,若维持原来的加热速度,温度计读数会突然下降,即可停止蒸馏,即使杂质很少,也不应将瓶内液体完全蒸干,以免发生意外。
称量所收集馏分的重量或量其体积,并计算回收率。
蒸馏结束,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水,拆卸仪器顺序与装配时相反。
注:[1] 加沸石可使液体平稳沸腾,防止液体过热产生暴沸;一旦停止加热后再蒸馏,应重新加沸石;若忘了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再补加。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报告一、引言有机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本次实验报告将对一次有机化学实验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以便加深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合成苯乙酮衍生物的方法,掌握苯乙酮的合成和分离纯化的技术操作,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反应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的主要试剂为苯乙酮、氯化铝和氢氧化钠。
苯乙酮在氯化铝的催化下与醇反应生成酯化产物,再通过水解和酸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苯乙酮。
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分离纯化的步骤,如蒸馏、结晶等,以得到纯净的苯乙酮。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清洗并干燥玻璃仪器。
2. 反应操作:将苯乙酮、氯化铝和适量的醇加入反应瓶中,加热搅拌,反应时间为2小时。
3. 分离纯化:将反应产物进行蒸馏,收集目标产物的馏分。
将馏分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进行结晶,得到纯净的苯乙酮。
4. 实验结果记录: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收率等。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操作记录,得到的苯乙酮产物经过蒸馏和结晶后,得到了纯净的苯乙酮。
通过质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鉴定,验证了实验中合成的苯乙酮的结构和纯度。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有机合成和分离纯化的基本技术操作。
实验中的结果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并加深了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七、实验心得本次有机化学实验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有机化学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实验技术操作的技能,还培养了实验中细致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这次实验让我对有机化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1. 《有机化学实验教程》,张三,化学出版社,20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糖
一、糖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
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
(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α-萘酚试验(Molish)
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
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α-萘酚
(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α-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
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
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
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α-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
有无沉淀析出。
Fehling试剂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I。
Fehling试剂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
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Benedict试验
(1)实验原理:Benedict试剂是Fehling试剂的改良。
Benedict试剂利用柠檬酸作为
Cu2+的络合剂。
Benedict试剂:取17.3 g柠檬酸钠和10 g 无水碳酸钠溶于80 mL水中,再取1.73 g 结晶的硫酸铜溶解在10 mL水中,慢慢将此溶液加入上述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得
Benedict试剂。
(2)操作方法
用Benedict试剂代替Fehling试剂重复以上实验,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Benedict 试剂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
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四)成脎试验
(1)实验原理: 单糖与过量的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糖脎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不同的糖脎,其晶形、熔点及生成速度大都不同,所以可通过成脎试验区别不同的还原性糖。
由于成脎反应是发生在C1和C2上,不涉及糖分子的其他部分,所以葡萄塘、果糖都能生成相同的脎。
但由于成脎的速度不同,仍然是可以区别的。
(2)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人1 mL 5%的样品溶液,再加入0.5 mL 10%的苯肼盐酸盐溶液和0.5 mL 15%的乙酸钠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并振摇,记录并比较形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
并在低倍
显微镜下观察脎的结晶形状。
样品: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
注意: 苯肼有较高毒性。
取用时慎勿触及皮肤。
若已发生皮肤沾染,先用稀醋酸洗,再
用清水洗净。
解释:单糖与过量的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糖脎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不同的糖脎,其晶形、熔点及生成速度大都不同,所以可通过成脎试验区别不同的还原性糖。
(五)T ollens试验
在洗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Tollens 试剂,在加入0.5 mL 5%糖溶液,在50 oC 水浴中温
热,观察有无银镜生成。
样品: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
解释:
(六)淀粉水解试验
(1)实验原理: 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在餐饮业又称芡粉,通式是(C6H10O5)n。
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双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单糖),其与Fehling
试剂作用可发生显色反应。
(2)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入3 mL淀粉溶液, 再加入0.5 mL 20%稀硫酸,将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5 min,然后取出试管冷却后用10%NaOH溶液中和至中性。
取2滴与Fehling试剂
作用,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解释: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双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单糖),其与Fehling试剂作用可发生显色反应。
二、氨基酸及蛋白质的鉴定
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以酰胺键形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
实验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方式。
(2)掌握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显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一)茚三酮反应
(1)实验原理
α-氨基酸或含有游离氨基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与茚三酮水溶液共热,能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这是α-氨基酸特有的反应,因此常用于α-氨基酸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2)操作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后分别加入4滴0.5%的甘氨酸、酪蛋白和蛋白质溶液,再加入2滴0.1%的茚三酮-乙醇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1~2min,观察并
比较3支试管显色的先后次序。
样品:甘氨酸、酪蛋白和蛋白质
解释:
(二)双缩脲反应
(1)实验原理: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因此也能发生此反应生成蓝色、紫色或红色的铜盐配合物。
氨基酸因不含肽键,故除组氨酸外都不发生此反应。
NH2—CO—NH—CO—NH2
(双缩脲)
(2)操作方法:取1支试管,加入10滴蛋白质溶液和15-20滴10%NaOH溶液,混合均
匀后,再加入3-5滴5%硫酸铜溶液,边加边摇,观察有何现象。
现象:变成蓝色溶液
解释: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因此也能发生此反应生成蓝色、
紫色或红色的铜盐配合物。
(三)黄色反应
(1)实验原理:几乎所有的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产生黄色,黄色物质在碱性溶液中进
一步形成橙红色。
这是因为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产生黄色的硝化物。
(2)操作方法:
(a) 取一支试管,加4滴蛋白质溶液和2滴浓硝酸(由于强酸作用,蛋白质出现白色沉淀),然后置于水浴中加热,沉淀变成黄色,冷却后,逐滴加入10%NaOH溶液至溶液呈
碱性,观察颜色的变化。
(b)取一支试管,加4滴0.1%苯酚溶液代替蛋白质,重复上述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
(c)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指甲,再加入5-10滴浓硝酸,放置10min后,观察指甲的
颜色变化。
(四)醋酸铅反应
操作方法
取一支试管,加1 mL 0.5%醋酸铅溶液,再逐滴加入1%NaOH溶液,直到生成的沉淀溶解为止,摇动均匀。
再加入5-10滴蛋白质溶液,混合均匀,在水浴上小心加热,待溶液变成棕黑色时,将试管取出冷却,再小心加入2 mL浓盐酸。
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
嗅其味,判断是什么物质。
现象:产生大量白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气体是硫化氢气体
解释:蛋白质分子中常含有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含硫蛋白质在强碱条件下,可分解形成硫化钠。
硫化钠和醋酸铅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铅沉淀。
若加入浓盐酸,就生成有臭味的硫化
氢气体。
R-SH+2NaOH →
R-OH+Na2S+H2O
Na2S+Pb+2 →
PbS↓+2Na+
PbS +2HCl →
PbCl2+H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