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合集下载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韩国经济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深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韩两国作为邻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合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当前,韩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韩经贸合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韩国经济形势下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进行分析。

一、韩国经济形势及中韩经贸合作现状1. 韩国经济形势韩国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韩国经济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东亚四小龙之一。

近年来,韩国经济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等。

韩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希望加强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以应对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中韩经贸合作现状中韩两国作为邻国,经济联系密切。

近年来,中韩双边贸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彼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中韩贸易额达到了3122.7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韩出口1866.4亿美元,进口1256.3亿美元,而韩国对中国出口601.9亿美元,进口3132.6亿美元。

可见,中韩经贸合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为两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中韩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1.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当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环境大幅恶化,这使得中韩经贸合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在中国与韩国的自贸区协定谈判中,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一大难题。

2. 双边贸易不平衡尽管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持续增长,但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对韩出口额始终高于韩国对华出口额,这导致韩国一侧的贸易逆差问题严重,需寻求新的出口增长点。

3. 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亟待优化中韩两国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政策协调、产业对接、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更为全面的合作机制来解决。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引言中韩经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此以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现状分析贸易规模增长近年来,中韩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韩贸易额已经达到了XXX亿美元。

这使得韩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其中,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主要涵盖了电力设备、汽车零部件和通信设备等领域。

投资合作加强中韩两国之间的投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中国企业在韩国市场上的投资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制造业和电子业务领域。

同样,韩国企业也积极寻求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和化妆品等领域。

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合作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对双方的经贸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该协定在减少了贸易壁垒、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降低关税、缩短进口流程和增加贸易机会,中韩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未来发展前景潜力巨大的服务贸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双方经济的不断转型,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韩之间的教育、旅游、金融和文化等行业的合作正在逐步增加,预计未来将继续呈现增长趋势。

创新合作推动发展创新和科技合作成为中韩经贸合作的新亮点。

两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

两国政府也在加大创新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出现。

区域合作的推进中国和韩国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于整个东亚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韩之间的区域合作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预计未来将会在区域一体化和自由贸易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结论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卓越,未来前景广阔。

两国在贸易规模和投资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服务贸易和创新合作的推动以及区域合作的加强将会进一步促进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韩经贸合作有望迎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韩经贸合作也愈发紧密。

近年来韩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这直接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本文将分析韩国经济形势的背景,并探讨中韩经贸合作存在的挑战与前景。

韩国经济形势的背景。

韩国作为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一直以来依赖出口驱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韩国出口市场的主要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进一步影响了韩国的出口业绩。

韩国内部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转型困难等,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韩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挑战。

中韩经贸合作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韩国经济困境的出现给中韩经贸合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韩国出口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韩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增加,这使得中韩经贸合作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问题。

中韩两国在一些敏感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例如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

这给中韩经贸合作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冲突和摩擦。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韩国可能会采取一些非贸易壁垒措施,给双边经贸合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

尽管韩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韩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为韩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韩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可以加强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两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强高层次对话、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化和发展。

韩国经济形势的背景对中韩经贸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韩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

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双边关系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李英武(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12)摘 要:近年来,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取得了迅速发展,在贸易、双边投资、产业合作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人员往来、旅游和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也发展迅速。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韩两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前景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3)05-0027-(04) 近年来,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取得了迅速发展。

到2002年初,中国内地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韩国的第2大出口对象国。

中韩两国在贸易、双边投资、产业合作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人员往来、旅游和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也发展迅速。

尤其是韩国对华投资在行业、地区及投资形式上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增长势头。

可以预测,中韩经贸合作将继续朝着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方向前进。

一、双边贸易迅猛增长 建交以来,两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贸易与投资保护协定,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额迅猛增长。

2002年,据韩国产业资源部发表的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韩国的第2大出口对象国。

2001年韩国对中国内地的出口额为182.3亿美元,超过了对日本167.8亿美元的出口额。

预计到2005年,中韩贸易额将会增加到600多亿美元。

到2008年,将会增加到1000亿美元。

(一)政府间签署的贸易协定与合作机制建交后,两国先后签订了《中韩政府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海运协定》、《和平利用核能协定》、《中韩政府文化合作协定》、《中韩引渡条约》、《司法与法务交流合作协议》、《中韩刑事司法互助条约》、《中韩政府渔业协定》、《中国铁道部和韩国建设交通部铁路交流与合作协定》、《中韩文化合作协定》等一系列政府间协定以及各类文化学术、科学技术等部门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中韩经贸和技术合作联委会、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中韩投资合作委员会、中韩贸易实务会议等多种合作机制,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导言中韩经贸关系作为两国之间重要的合作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在合作的背后,中韩经贸关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韩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问题分析1. 贸易不平衡中韩贸易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

韩国的出口向中国倾斜,而中国的对韩国的进口并不对等。

这导致了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这一问题既是由于两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差异,也与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有关。

2. 贸易壁垒中韩贸易中存在一些贸易壁垒,限制了双方的贸易发展。

例如,韩国在汽车、钢铁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向中国出口受到了一些限制,中国也针对一些韩国产品实施了反倾销措施。

这些贸易壁垒影响了两国间贸易的平衡发展,对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了阻碍。

3. 知识产权保护中韩经贸中另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韩国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拥有许多自主知识产权。

然而,一些中国企业在利用这些知识产权时存在侵权行为,没有给予合理的技术转让和授权费用。

这给韩国企业带来了损失,也影响了双方的经贸合作。

发展趋势展望尽管中韩经贸关系存在一些问题,但两国之间的合作还是持续增强的,并且有一些趋势值得注意。

1. 加强经贸合作随着中国和韩国经济的发展,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

双方将加强贸易往来,推动产业合作,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和新能源等。

这将为双方提供更多机会,实现互利共赢。

2. 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为了解决贸易不平衡和贸易壁垒的问题,中韩两国将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

双方将加强贸易政策的协调,降低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的透明度,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转移至关重要。

中韩两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共同打击侵权行为,促进合法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

这将有助于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4.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韩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双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中韩经贸关系发展趋势一、引言中韩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一直非常紧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两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两国经济合作也更加密切。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二、双方经贸合作的基本情况中韩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在贸易中,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在投资方面,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国之一,尤其是对于韩国的IT、汽车等产业,中国的投资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力量。

三、双方贸易的发展趋势1. 贸易额稳步增长近几年来,中韩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

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中韩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3199.1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4%。

其中我国对韩出口总额为1869.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3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和-9.9%。

2.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中韩之间的贸易中主要以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及服装、塑料制品以及矿产品等出口为主。

其中,我国的重要出口产品有电子信息产品、机电设备、纺织品、化工产品等。

而韩国也在向更高端、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方向转化,如机床、机器人、新材料等,这意味着双方贸易产业结构逐渐趋向成熟。

四、双方投资的发展趋势1. 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增加韩国企业正在逐渐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这其中包括在华新建、扩建生产线和设立研发中心。

例如,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已经在中国投资超过20亿美元。

深度参与中国市场,从而增加基地数量、提升科技能力和增强品牌美誉度。

其他行业也出现了韩国企业的投资,如金融、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等。

2. 中国企业在韩国的投资持续增加中国企业在韩国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在过去的几年中,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中国科技巨头已经在韩国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以及与当地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韩国的电子、汽车、金融等领域,其中大部分是收购或参股形式。

五、政策与环境的变化1.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对于双方经贸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韩○潘爱玲 刘娟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一中韩两国地域相邻,经济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战后,双方经贸关系中断30年之久。

但近年来,尤其是两国建交后,中韩经贸合作有了很大发展。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79~1984年是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相互间贸易依存度很低,到198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占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不到1%。

②1985~1989年是中韩经贸关系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直接贸易有了初步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也有了一定发展,1989年双方贸易额为30.55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2536.7万美元。

③1990~1991年是中韩民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阶段。

这一时期,直接贸易发展迅速,在双方贸易中的比重达60%,1991年,双方贸易额达57.65亿美元。

同时韩国对华投资也有了发展,投资金额增至1.41亿美元。

④1992年至今,中韩经贸关系进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

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两国政府间还签定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委会及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使双方经贸关系飞速发展。

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中韩经贸合作日益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其一是贸易额增长迅速,1979年双边贸易额仅1900万美元,1993年达108亿美元,1996年达190多亿美元,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估计到2000年可达到300亿美元。

其二是贸易方式由间接贸易为主转变为直接贸易为主。

其三是贸易结构互补性强,中国对韩国出口大多是初级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如钢材、汽车、大型电脑及通讯器材等。

2.双向投资方兴未艾。

在双向投资中,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韩国对中国投资则发展较快。

这里着重谈一下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其一,投资额和投资项目增长较快。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摘要】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增长持续稳定,成为全球经济重要角色。

中韩经贸合作也呈现出日益密切的态势,双方不断深化合作。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中韩经贸合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贸易摩擦和投资不确定性等。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挑战与前景分析的重要性,着力解决问题并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在未来,中韩经贸合作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动双边经济关系更加稳健可持续发展。

为此,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中韩经贸合作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韩国经济形势, 中韩经贸合作, 挑战分析, 前景分析, 总结挑战与前景, 未来发展, 建议1. 引言1.1 介绍韩国经济形势在过去几年,韩国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全球经济不景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对其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但韩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成功化解了许多困难,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目前,韩国正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韩国也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寻求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投资合作。

韩国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

通过不断努力和改革,韩国有信心在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力,并为中韩经贸合作的深化做出更大贡献。

1.2 介绍中韩经贸合作现状中韩两国自建交往以来,经贸合作一直处于密切状态。

在互联网、电子、汽车等领域,双方互利合作频繁。

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更是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在技术合作方面,中韩两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

韩国的科技实力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中国企业寻求技术合作的首选对象之一。

除了经济领域,中韩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广泛合作。

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例如中韩电影合作、音乐交流等,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从近十年来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关于经济合作方面来看,现在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强。

中韩经贸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摸索建立中韩FTA,这将会成为巩固两国之间互补性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

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分析中韩FTA的可能性。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两国的投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第三部分总结了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第四部分叙述了中韩FTA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中韩FTA的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中韩FTA;前景韩国和中国的正式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8月两国建交正常化以后开始的。

此后,在短短的12年间中国成为超出美国和日本的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如今,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尤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市场和东亚产业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纽带,这使韩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可是,未来韩中企业之间对中国投资的剧增而引起的韩国制造业产生共同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最近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大潮流中,也在多方面谈及到中韩FTA的可能性。

这是继EU、NAFTA以后在东亚地区也形成的适应其地区的经济共同体浪潮。

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1.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与中国的交易在建交之前的1991年仅为44亿美元,从中韩建交后呈现出快速的增长。

1992—2003年对中国的交易以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

这将超出同一时期韩国整体交易增加9.2%的两倍以上。

其结果,1992年64亿美元的交易额到2003年已达到57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9倍。

尤其是出口率在同一时期年平均增长26.7%,超出韩国同一期整个出口增长8.6%的3倍以上,2002年以后每年的平均出口增长率都在30%-40%。

在贸易收支方面,韩国从1993年起到2003年对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累计达到503亿美元。

顺差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中方统计表明2003年包括经由香港出口的对中国的顺差规模已超过了200亿美元。

另一方面,中国在韩国的整个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了。

中国自2001年超过了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03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达到351亿美元,超出了一直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的对美国的出口额(342亿美元)。

2004年,包括进出口在内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对中国的交易额达到570亿美元,中国也由此在包括进口和出口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巩固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2.两国投资的发展情况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在建交以后有了飞速增长。

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正式开始的。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韩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除了资源开发等部分领域外,海外投资不算活跃。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繁盛期为契机才正式开始。

1988年仅为171次2亿美元规模的海外投资到1989年增加到5.73亿美元,至1990年变为340次9.59亿美元,增加了2倍左右。

就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的原因而言,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规化的时期与中国建交的时期相一致,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制造产业的工资有了大幅度上涨而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剧增,中国在韩国的主要投资对象国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以投资额为基准,中国从2002年起成为韩国第一投资对象国。

二、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两国的地理邻接性,基于两国产业互补性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形成等造成的。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3年期间以年平均9.4%的速度得到了增长。

其结果,中国的GDP增长达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10倍的规模。

中国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的这种增长会持续到相当长的时间。

由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预测: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下去,到2010年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到2020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到2041年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

中国是人均GDP为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未开发的资源很多,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中韩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

2.地理邻接性在地理位置上,韩国又是离中国经济增长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国家。

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是离韩国最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韩国具有最能利用好中国市场提供机遇的地理优势。

实际上,从汉城到北京的距离是962km,到上海仅为872km。

而中国境内的北京和上海的距离则是1,067km。

因此,韩国在物流上所需的费用或时间比中国境内的运输反而具有更有利的条件。

从中韩之间的人力,物力的交流现况看,两国间集装箱的运输量由1996年的6.13TEU增加到2000年10.87TEU。

3.产业的互补性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韩国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开放所提供的机会,除了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中韩两国产业方面存在着互补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起外资,培育了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

大部分是主要利用中国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是,单靠中国自身产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或零部件是有限的。

为了更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有必要培育半导体,机械,钢铁,化学领域方面的产业,而培育这些产业需要投入大规模的成本。

同时还需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

可是中国的金融机关把贷款的相当部分用在支援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上,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停滞不前。

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购买出口用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

与此相反,韩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具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重要产品的经验,并且大规模培养了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电子产业,机械产业,钢铁产业,化学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资上涨等因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在韩国难以确保竞争力,很多企业停止了生产或者转移到了国外。

由此,供应给这些产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新的市场。

因此,韩国和中国之间早就形成了由韩国供应中国出口产业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结构。

2007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有电脑(零部件)、无线通讯机器、钢材、合成树脂、石油产品、半导体、光学机器、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学原材料等。

其中,能够当作消费材料的有手机之类的,韩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是零部件和原材料。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剧增,相当部分是靠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的原材料进口。

即投资于中国的韩国企业,是将韩国出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产品后,把它出口到美国等第三国家。

在华投资韩国企业有4%以上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是从韩国进口的,销售额的70%再重新出口。

因此,随着韩国产品通过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迂回格局的形成,韩国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不断上升,而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出口也在持续增加。

三、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进入到21世纪,由于韩国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却仍然强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因此韩国国内将视线集中在中国经济对韩国经济的威胁上。

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决定韩国未来的尖端产业的全方位等特点,因而这些顾虑也在加大。

最近,在韩国兴起的多种形态的中国威胁论大致分为三类。

1.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等总量指标上,已经大大领先于韩国。

可是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占有率超过韩国而剧增,但韩国的占有率并没有下跌。

20世纪90年代,从作为中韩两国最大市场的美国市场所呈现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占有率剧增,而日本、ASEAN、台湾的占有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

可是韩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和跨入到21世纪期间,大致维持3%的水平。

因此,不能认为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商品正排挤着韩国商品。

可是,随着将来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展,将会出现威胁韩国在世界市场位置的可能性。

中国的主导产业由利用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换到钢铁、汽车、半导体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中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完成对这些产业的基本投资。

因此无需投入新的庞大资金和时间,只靠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便能够建出具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因此在韩国的主导产业中,中国将利用海外活跃的技术转移和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等先进基础科学能力,很快便会达到世界水平。

2.制造业空洞化论中国威胁论的另一形态就是因种果而形成的制造业空洞化论(hollowing out)。

尤其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以后,2002年起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对中国的投资比重在对外投资中占总额的40%和次数的50%以上。

这种中国投资热是与最近国内投资萎靡不振的状况相吻合,造成对制造业空洞化的后果。

可是,在这些关于在韩国确实兴起制造业空洞化的实证研究中,却找不到制造业在韩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萎缩的证据。

事实上2002年韩国海外投资余额对GDP的比重是6.5%,这远不如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2.1%,甚至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的11.9%。

虽然对中国的投资有所加大,但进入到21世纪,整个海外投资的总额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今后包括财团企业在内的大企业对中国进出口仍有加速趋势。

尤其在电子、汽车、钢铁等前后方产业关联效果较大的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扩大中国投资将会促进国内零部件部门的合并进口,结果是导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核心事业向中国方面转移。

如果将来这些大型企业或其随同企业对中国投资不断扩大而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崭新需求,代替这些产业的国内生产,则制造业的空洞化忧虑会成为现实。

3.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因此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有所上升。

因此由中国引起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成为韩国经济很大的潜在危机。

显然,中国市场的比重增加本身使得偏重于美国、日本的韩国出口体系更加多样,减少韩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效果。

问题在于,中国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它有着幅度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构。

即市场经济没有十分成熟,因而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制度变化的冲击不少,加上还具有债券负债问题或者死板的汇率运用等结构性的弱点。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尚未积蓄对外在冲击的幅度及途径的市场经验,因此难以形成对政策效果的合理性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