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1+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1+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

专题01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技巧点拨★★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简说】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

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同形异义;4、一词多义;5、偏义复词;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1、注重积累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

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2020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提分秘籍:专题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版).doc

2020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提分秘籍:专题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版).doc

2020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提分秘籍:专题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版)【高频考点解读】做文言实词题时,关键是对干扰项的词义进行推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代入语境法文言文中对实词的考查,准确地说是考查实词在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特属的含义。

要想准确判断其含义,必须结合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为我们准确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探究途径。

2.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词义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但在语法结构中还是大体相同。

视该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断其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另外,通过语法的甄别,还有助于理解活用现象。

3.字形训义法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是文言实词最基础的推断方法。

如偏旁“刂”,大多与兵器有关,“扌”大多和人的行为有关,“山”和山岳五陵有关等,形训只适合于大体推断汉字的意思,要较为准确地确定实词的意思,还要综合其他方法。

4.联想推断法做题时,如遇到比较生僻的实词,可以展开联想,回顾此词在所学课文中的常见义项,并结合该词具体语境,作出意义推断。

5.考究熟语法所谓熟语,实包罗万象,诸如谚语、俚语、成语、学过的诗文名句,都是这一类。

尤其是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其实词义。

6.辨析句式法古人行文,好为排比、对偶、并列结构等句式,在对举句子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热点题型】题型一一词多义例1.(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通假字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
论》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东南飞》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
《吕氏春秋·察今》
⑦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
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A.①③⑤⑧ B.①③⑤⑦ C.③⑤⑥⑦ D.③⑤⑦⑧
【答案】D
8.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①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知识梳理】
根据对考纲的理解,我们对通假字的复习要将精力集 中在常见的通假字的记忆学习上。但复习通假字,千万不 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 并将有关通假字加以整理,反复温习,这样得来的记忆才 牢靠。本章节后面附有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的总表,同学 们可以据此安排自己的复习,最好能找回原文,加以对照 理解。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 义,看迁入是否顺畅。——老话都是有学问在的,不然它也 老不了。
(一)通假字
【考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只有2013年出现了 对通假字的专项考查,而且难度并不大,其他年份都是结合其 他知识点一起考查。但在教育部关于对中职学校加强传统文 化教育的文件下达之后,对此的考查会不会加大难度,还是个 未知数。而且由于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中,几乎每篇文言文 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很容易理解错误,因此,哪怕只是为了 读懂原文,一定量的通假字知识储备还是要有的。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 专题19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实词(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 专题19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  实词(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穿透专题19古诗文阅读文言文实词【考点穿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是高考的必考内容,2020年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会直接设题考查,全国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会在文言文翻译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上天没有赐给我们翅膀, 就让我们带着梦想去飞翔。 — — —辽宁省阜新市矿务集团总医院! "#$%%%! 张仪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点详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例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娇,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二)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营,圆者如壁;长林远树,出没烟靠,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载,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

同行姚黄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

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

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注】①馀甘:橄揽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抗:抗拒B.时浓雾半作.半止作:兴起C.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殆:大概D.断者为沼,涸者为坳.坳:地面低洼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

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解释错误,抗,匹敌。

故选A。

名师点睛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

1.语境检验法。

一个词语有再多的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也只能有一个义项,所以对该词语所处语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义项逐个代入句子,在实际语境中检验每个义项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意义上能否做到前后连贯、上下贯通。

如第2题中的“发”2.语法检验法。

古代汉语同样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因此,在特定的位置上一个词语的词性就应该是固定的。

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律来判定词语的词性,从而对词语的义项做出准确的辨析与选择。

比如一个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当它处在宾语前时,就应该是动词,就只能选择它作为动词时的那个义项。

3.相似比较法。

将多义词所在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通过回忆与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具有相同的特性,这样我们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考向二通假字例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A项,“冯”通“凭”,乘。

B项,“蚤”通“早”。

D项,“唱”通“倡”,倡导。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衡·幸偶篇王充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

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

隐蔽幸,中伤不幸。

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

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

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

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

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

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适然也。

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

气结阏积,聚为痈。

溃为疽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

蜘蛛结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

渔者罾江河之鱼,或存或亡。

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此类也。

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

”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

立岩墙之下,为坏所压;蹈坼岸之上,为崩所坠,轻遇无端,故为不幸。

鲁城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恶其久也。

”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

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又曰:“君子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庞,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

故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

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

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

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

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原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日被.霜,蔽者不伤被:遭受B.颜回蚤.夭蚤:通“早”,早早地C.孔子过之,趋.而疾行趋:趋向D.无德薄.才,以色称媚薄: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其中涉及通假字。

A项,由后面的“蔽者不伤”可推知,“被”解释为“遭受”正确。

B项,“蚤”解释为“跳蚤”肯定讲不通,联系《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再结合下文孔子说的“不幸短命死矣!”可知,这里的“蚤”是“早”的通假字,指的是时间,译为“早早地”。

C项,“趋”如果解释为“趋向”则与“而疾行”在逻辑上讲不通,从语境上来看,这里的“趋”应解释为“礼貌性的小步快走”。

D项中的“薄”与“无”位置相同,语法功能相同,在意义上也是相近的,故解释为“少”正确。

技巧点拨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是能准确找出通假字,那么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呢?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

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这个时候,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或者同音字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能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该通假字的本字的词性可能与前后成分的搭配非常得当。

如第2题B项中的“蚤”解释为“跳蚤”时不可用来修饰动词“夭”,只有它的同音字“早”才能修饰“夭”,表示“夭”的时间。

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