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梅文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

宋代诗歌中的梅花意象陈允嘉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南朝鲍照在其《梅花落》中云:<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虽然仍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
到了盛唐,张九龄在其仕途受挫之时所作的《庭梅咏》:<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这是鲍诗所没有的。
至中唐朱庆馀《早梅》一诗,就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在此就可看出,诗人已经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
>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
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
《劲谢》=还有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古诗词梅花

古诗词梅花梅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以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梅花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了诗人情感和哲理的寄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诗中以墙角的梅花为引,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冬日中独自绽放的景象。
诗人通过梅花的清香,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用“疏影”和“暗香”形容梅花的形态和香气,展现了梅花在月光下静谧而幽雅的美态。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梅花的自然美,也透露出诗人对梅花精神的赞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其一》中,通过对比雪与梅花,表达了梅花不仅在颜色上不逊色于雪,更在香气上胜过雪。
这里的梅花,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诗中“暄妍”形容梅花在百花凋零后依然盛开,独自美丽。
诗人通过梅花的独立和坚韧,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命不屈的赞美。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宋代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以“争春”形容梅花与雪的较量,梅花不肯轻易屈服于寒冷,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不屈不挠精神的推崇。
在这些古诗词中,梅花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无论是在寒冷的冬日,还是在文人的笔下,梅花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着人们的思考。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古诗词中的梅花形象梅花,美丽而不妖艳,清韵而有芬芳,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
由于诗(词)人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笔下的梅花形象便风姿各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象征和意趣指向。
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古人称“梅、兰、菊、竹”为“四君子”,又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梅花清雅高洁的品性的敬佩与折服。
北宋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传神的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更折射出了诗人铁骨铮铮、不畏淫威的抗争精神。
元代王冕《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王冕高度赞美了梅花的崇高品格和秀雅气质,同时也借赞美梅花蔑视群芳的精神来暗喻自己卓尔不群、坚贞自守的美好人格和崚嶒傲骨。
另外,南宋陈亮“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的诗句,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诗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的诗句,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但险恶的仕途,黑暗的官场,屡屡迫使他们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绝望的徘徊。
于是,诗人便借梅花独立寒冬的形象,来传达自己身怀经世之才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态。
南宋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诗建阳令任上,当时南宋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中蹉跎岁月,而嫉贤妒能的掌权者却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睹此情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痛心万分。
诗人虽有一腔抱负,却不为统治者重用,倍受打击与排挤。
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具体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在唐宋诗歌中绽放的“梅”

梅 花 是 寒 冬 开放 的 .景 象 虽 美 .可 在 这 五 月 的 江
城. 却 不免给人 以凛 然生寒 的感觉 , 这正是诗 人冷落心
情 的写照 . 同时 使人 联 想 到邹 衍下 狱 . 六 月 飞 霜 的 历 史 传说 。
美 好 事 物 无 限 依 恋 的柔 情 。面 对 这 大 好 春 色 , 诗 人 不 禁 想起 了梅花 。 它先春而开 , 到 百花 盛 开 时 , 却 早 已 花 凋
香尽 . 诗 人 遗 憾 正余 , 便 不 免对 它怨 恨 起 来 。少 年 早慧 ,
文 名 早 著 .科 第 早 登 的 李 商 隐 紧 接 着 便 是 一 系 列 不 幸 和 打击 . 这早 秀先凋 、 不能与 百花共享春 天温暖 的 “ 寒
的意 思 是 : “ 士卿 ” 本为皇帝“ 知己” 的“ 佳人 ” , 却 因触 犯 法律而成了“ 死人” 和“ 贼人” 此联 用漏 字手 法 写 来 , 真 可 谓 把 王 士 卿 嘲 讽 得 入 木 三 分 。 可 以 说 骂 得 含 蓄蕴 藉 而 又 痛 快 淋 漓 。这 正 是 , 不着一字 , 尽得风流。
世凯卖国害国 , 怎 么 能 对得 起 中 华 民 国 ( 中 国人 民 ) 呢?
原 来 作 者 的意 思 正 在 于 此 。作 者 巧 妙 地 利 用 上 下 联 字 数的差异 . 表达出了“ 袁 世凯 对 不住 中 国 人 民 ” “ 袁 世凯 对不起 中华民 国” 这 一深 刻 主 题 . 言在此 而意在彼 , 真
作 者 多 了一 份 对 岁 月流 逝 的凄 凉 之感 。 李 商隐的《 忆梅》 写道 : “ 定定住天涯 , 依 依 向物 华 。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文学论文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梅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名花,在中国的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仅如此,梅花还是我国历代诗歌中歌咏最多的花卉之一。
提起它,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等意象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不过,梅花的这种人文意义和象征意义,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古人经过漫长的挖掘和积淀,逐渐确立起来的。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这样论述到:“《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
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
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
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
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
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1咏梅诗的发展阶段1.1先秦为萌芽时期:在先秦诗歌中,《离骚》遍咏香草,独不及梅,《诗经》中却是有梅的,只不过梅的内容不大一样罢了。
据考察,《诗经》中有五处咏梅。
这五处除了《秦风•终南》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梅”,是指一种细长木材,并非开花结子的梅树以外,其它四处,即《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都是着眼于梅子而非歌咏梅花,更谈不上发掘梅花的社会人文意义了。
可以说,这是梅花最早进入诗歌园地的情况,是梅与诗结合的最初状态。
1.2 汉魏六朝至唐为发展时期:汉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梅花落》一曲,古辞虽已不存,无由知其全貌,但从曲名中,从现存六朝诗人如鲍照写的同题诗歌当中,可以推知是专门描写梅花的。
六朝的诗人,如陆凯、鲍照、何逊、庾信等,已有不少描写梅花的诗篇。
入唐,咏梅作品逐渐多起来,王维、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赋咏之作,李商隐、李群玉、郑谷、齐己等,都有专题描写的诗篇。
诗人们或专题赋咏,或只言片语寄情托意,虽未形成盛况,但梅花作为一种花,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歌咏对象,矗立在诗人的笔下。
关于古诗中梅的意蕴

关于古诗中梅的意蕴百花丛中梅以它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千古诗人的吟咏赞叹,可谓百花魁首。
古人早就有折梅寄远的故事,成为长期流传的佳话。
南朝杂曲歌辞《西洲曲》中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句。
写一个女子看到梅,想到曾经在梅下和心爱的人嬉戏的美好时光,想到远在江北的他,不由折梅寄于远方,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
南朝刘宋时陆凯与范晔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南朝的鲍照,在《梅花落》中吟道“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中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赞美,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俗、坚贞不拔的品格。
六朝以来,不断增加诗人的吟咏,使梅花的内涵意蕴日益丰富。
梅以韵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的气质风韵征服了西湖隐士林和靖,一曲《山园小梅》抒写了诗人情怀,朦胧的`月色下,清清的浅水旁,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无意的横斜,清秀飘逸,高洁端庄,简直把梅的风韵写绝写尽了,也把自己爱梅之心赞梅之情陶醉之意处世情怀写活了。
他自称“梅妻鹤子”,可见一斑。
疏梅风韵,处士风流相得益彰。
梅以格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严寒挡不住它的开放,也挡不住它的幽香,寒风中,尽显它的风骨。
寒梅傲立和诗人的不畏险阻的傲骨融在一起。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黄昏默默,凄风冷雨,无人常识,但是,它丝毫没有动摇意志,化为泥,化为尘,清香依然,傲然不屈。
这不正是诗人坚贞自守的傲骨写照吗?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自喻自比,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境梅香依旧,爱国之心依旧。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梅花文化-文档资料

2021/4/25
8
传统民族文化精c神on与te梅n文t 化意象的关系
(一)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梅文化意象丰富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梅文化的高趣提升了民族传统文化
2021/4/25
9
中国古代装饰与梅
梅之美,被人们赏识后,其形象 很早 就进 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陶瓷 器皿、金银饰品、漆木织绣、版画绘画 、木雕、砖雕、石雕乃至花色点心等等 。各地 均有文物出土或遗物保存,惟不 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不尽相同,这与当时的经济活动、文化推 崇、社会 时尚均有关联
南京东郊灵谷寺在明朝 (136 8一164年 )有 个著名的梅花坞。据《金 陵志》载:梅花之盛, 无如灵谷坞中,尽一坞皆梅,参差错落不下千株 。所结梅子供太庙祭祀皇帝的祖宗之用。
2021/4/25
22
南京古代梅文化
灵谷坞,它北倚钟山主峰之麓,春日梅花坞像 飘转在青黛色大海中的一 叶粉色小舟,它地 近 灵谷禅林寺。灵谷坞是文人挥毫泼墨的艺术源 泉。诗人和骚客留下大量的诗篇,多具地方色 彩。如明·黄居中《灵谷梅花坞》“望素空中色, 闻香近却无”—他以禅理 人诗,寓地近禅林之 意。
2021/4/25
10
中国古代装饰与梅
北宋 (960一1127年 )磁州窑童子牧鸭枕 2021/4/25
顶面画一儿 童肩枕扛荷叶前 行,雏鸭尾随其 后,四角各绘梅 一朵,枕之前后 壁及两侧还 绘 有芍药和荷花。
11
中国古代装饰与梅
2021/4/25
宋扒村窑盆
沿面绘一圈 盛开的梅花。通 体纹饰以荷梅为 主,既写实又显 图案效果,现藏 故宫博物院。
2021/4/25
23
南京近代梅文化
诗词意象之梅花

诗词意象之梅花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壹 * 意象解读梅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很多特定的含义:梅与竹、兰、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因为它们傲骨迎风,挺霜而立;梅是报春使者,“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南宋·陈亮《梅花》);梅常常是高洁、孤傲的象征,比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南宋·陆游《卜算子》);梅还可以是友情、思念的依托物,“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北宋林逋,隐居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风韵写尽写绝,也因此,说起梅花,就会想到林逋。
贰 * 诗词赏读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约711年一约778年):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朝诗人,字正言。
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
迥:远。
发:开放。
销:通“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是说寒梅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
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
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比喻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表达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骨红梅香雪海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与梅文化
【摘要】梅、松、竹被赞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可见古人心中对梅与竹的喜爱与赞颂。
梅花,有不畏霜
雪的傲骨,有着凌寒独放的霸气,有着悄然迎春的高贵,有着艳丽的色彩,有着暗香幽闻的情趣,有着醉人心扉的风采。
这样的凌霜傲梅,古
人不仅仅在寒冬欣赏着傲骨红梅香雪海,往往也借梅怡情,抒怀,表节。
有关梅的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今我择其一粟,或诗、
或词、或曲,或赋,亦或其他,将一枝独秀的傲梅与中国古典诗词联系起来,去那绵延的古典画卷中去寻一缕幽香。
【关键词】梅诗词高洁傲骨暗香感怀思乡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闲暇时翻翻古诗词,就会发
现梅花与诗有着不解之缘。
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
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
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梅花不仅可
以欣赏,也被世人赋于诗词中,将这客观的美与诗词文章的主观之
美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成就了文学中有一点奇葩。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最早咏梅的句子也就是出现
在<<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第九篇《摽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深深喜欢上了梅花,而在民间,西北流行的《梅花落》,也是古羌人对梅花的赞美。
尔后,人们对梅的咏叹也越来越有意境,也越来越有风采,那一枝傲雪红梅以其奇姿妙香跃然纸上。
梅花深得诗人喜欢首先是那美丽的妙姿,雪里红梅为君开,那是多么美的一幅香雪海啊。
它开在残腊初春之际,可能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让诗人心中充满无限怜惜与敬意,也就将这心中之感挥毫泼墨,展现于世人。
魏晋时期,梅花被写入诗歌中,那时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
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最喜欢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唐朝诗人林和靖的咏梅佳作。
“梅妻鹤子”的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这是梅的另一种美丽与气质。
那疏影与暗香在朦胧的月影之下影影绰绰,飘摇清香,怎能不让人醉于其中。
又如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
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红梅》)。
在吴颐《次韵宪
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
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
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
《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
”和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中“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
”还有陆游
的《湖山寻梅》中“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
而在周
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
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
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
”(《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
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
罹的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
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
”这些名诗佳句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是何等地位,那种仙骨傲姿,冷霜皑雪中的幽香,让诗人一见倾心。
然而,梅,深得人们的喜爱,插花装饰,不仅是那一枝迷人的
花朵,和醉人的清香。
还有它的傲霜凌人那股不卑不亢的骨气。
唐
张谓《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
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
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
一“迥”一“傍”暗示早梅地
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
三、四两句写诗人
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
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傲寒风采。
苏轼《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
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未肯
随春”豪放词人苏轼写红梅不与众花争春,尽写她生机难抑,浪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之特点。
更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
花的困难处境,是开在荒僻郊外之“野梅”,无人护理,无人欣赏;下
片托梅寄志,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无意苦争春”,足见
其迎春报春的一片赤诚。
末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更
见其高格劲节。
这里将梅的高洁与傲骨难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意
争春,寂寞独开,碾作尘依旧香飘尘世间,那样的骨气怎能不让人
敬佩。
而诗人却偏偏借咏梅而自比与梅,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与
骨气。
当然梅花不只是傲骨的代表,它往往被诗人寄托着别样的情怀。
比如思乡情怀,唐朝的高适《塞上听吹笛》中:“雪净胡天牧马还,
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将士思乡,情绪乐观,气象宏阔。
胡地本无梅花,此诗实是描写明月朗照的边关有
人吹奏《梅花落》的情景。
羌管悠悠,声声传情,可在将士们看来,仿
佛风吹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分明就是故乡的梅花啊。
思乡念亲尽在侧耳倾听、闭目遐思之中。
梅花,声、色、香、态,负
载了边关将士多少深情厚意。
又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
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采用见友发问、借梅言志的
形式,抒写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
三、四两句舍万千风物不说,单问
寒梅开否,而且点明是窗前户下那株寒梅,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绮窗
寒梅,何以让诗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呢?其间肯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人、事、景、物,寒梅实际上成了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
除却思乡,梅也代表着别样情怀。
李商隐《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
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
还有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
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
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
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
身还满”具体写“触目”之伤。
梅花若雪,本来也是极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为“别”,使得人心也乱了——不是花乱,是心乱,那拂不去的,
也不是花瓣,而是离愁。
这些都是诗词,处处可见傲骨红梅的身影,雪里也留下那浓郁
的暗香,然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也有梅花的影子。
作者以梅喻人,或
者用梅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活灵活现,生动得体。
在《红楼梦》
中就有例子,金陵十二钗都是一种花的代表,而梅花就是李纨。
《红楼梦》中的李纨,她出身金陵名宦,性格平和娴淑,嫁与贾珠,很早即守寡,她“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
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处处陪伴小姑子等读而已”。
在大观园中她分住的是“稻香村”,书中描写是“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
这个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
在宝玉生辰的那晚,李纨抽到的是枝梅花签,上书“霜晓寒姿”并附有王淇的诗“竹篱茅舍自甘心”。
这些均表明作者乃是拿她作梅花喻。
中国几千来的文化沉淀,今只愿沉浸在诗词曲赋中。
一枝傲梅独傲春,却也在文学海洋里徜徉,做那一叶扁舟,不争不抢,却难以忘怀,下年冬日我们依旧,傲骨红梅香雪海。
【参考文献】
《古诗词鉴赏》
《论古典诗词中的梅意象》
《红楼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