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五因素人格模型及本土化人格研究
大五人格各维度详细解析

大五人格量表介绍:大五人格问卷的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适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
全量表由五个大的纬度,每个大纬度下有六个量表组成,五个纬度为: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
大五人格量表不探寻人类的行为机制,它更多地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在临床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职业、管理和工业心理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神经质1、概念神经质又称为情绪稳定性,具有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
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
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冲动,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
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应对能力比较差,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
并且这些人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
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
神经质有六个子维度,对于每个子维度都有一些说明性的形容词。
2、详细解释(1)焦虑焦虑的个体忧虑、恐惧、容易担忧、紧张、神经过敏。
得高分的人更可能有自由浮动的焦虑和恐惧。
低分的人则是平静的、放松的。
他们不会总是担心事情可能会出问题。
高分特点:焦虑,容易感觉到危险和威胁,容易紧张、恐惧、担忧、不安。
低分特点:心态平静,放松,不容易感到害怕,不会总是担心事情可能会出问题,情绪平静、放松、稳定。
(2)愤怒和敌意反映的是体验愤怒以及有关状态(如挫折、痛苦)的倾向,测量个体体验愤怒的容易程度。
高分特点:容易发火,在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会充满怨恨,暴躁的、愤怒的和受挫的。
低分特点:不容易生气、发火,友好的、脾气随和,不易动怒。
(3)抑郁测量正常个体在体验抑郁情感时的不同倾向。
高分特点:绝望的、内疚的、郁闷的、沮丧的。
人格因数模型

响 ,高责任心但缺乏人际敏感性的员工是 无效的 ,尤其是在需要与他人合作的工作 中。
• 在解释工作绩效时,尽责性和宜人 性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巴瑞和莫 特发现,在尽责性高的工人中,那 些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比宜人性 得分高的个体,工作绩效的评价指 数低。而对于低尽责性的工人,宜 人性和工作绩效没有相关。
• 对于不同职业,五个维度和工作表现的相关性 是不同的。其中最高的是认真性,相关系数在 0.20-0.23 之间;其次神经质的相关系数在0.14 左右;外倾性与管理人员或销售人员的相关系 数达到0.15-0.18,而与其它职业的相关较低; 宜人性的相关系数是0.09 左右;开放性的相关 系数是0.04。
• (3)开放性:开放性对于创造性团队和自我管理团队 更有利,可以促进其团队绩效。
• (4)外向性:拥有高外向性水平成员较多的团队,凝 聚力较高。但当成员外向性差异程度较小时,如团队 中存在的都是领导者而缺少追随者时,关系冲突就会 加大。
• (5)神经质:神经质水平高的团队,会导致团队凝聚 力下降,破坏团队合作。而团队神经质差异程度较大 时,会利于成员角色的分配,提升团队绩效。同时, 如果团队中有一个神经质非常高的成员,其带来的负 面情绪也可能引发团队冲突,从而导致团队难以持续 下去。
对其进行筛选、比较和匹配,然后根据语义将 词分入不同的范畴组并制成词表。用这个词表 让被试对自我或他人进行描述,最后对各个范 畴求出相关,形成相关矩阵,再作因素分析, 以几个载荷量较大的因子作为人格的基本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用英语词汇还是中文词 汇,无论是让被试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无论是 采用何种因素分析法,结果都得到了描述人格 的五个主要因素。
• 五因素模型有两种研究范式 ,即词汇研究 和问卷研究。词汇研究是在词汇假设的 基础上对特质描述词作语义分析和因素 分析 ,以确立基于世俗概念的人格维度。 而问卷研究是通过人格心理学家的理论 构想及对人格文献的分析归类 ,经实证研 究获取基于科学概念的人格维度。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_王登峰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196~20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王登峰1,3崔红2,3(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 100853)(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 300074)摘要该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
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
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
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
文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文化,人格结构,行为归类假设,中国人人格量表。
分类号 B8481 引言:什么是人格什么是人格?每个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能说得清。
40多年前,美国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至今仍然是对人格定义的真实写照,即不同的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1]。
但既然是“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尽管相差悬殊,却基本上都来自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的含义。
Persona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因此既有表演的功能,又代表这一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点,因此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2,3]。
例如,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人格的定义是由Funder提出的[4],即人格是“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p.1~2)。
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的破解

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的破解从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特质论思想,到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出16种根源人格特质,再到基于词汇学假设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基本上奠定了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然而,作为心理科学研究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分支,人格心理学研究最难攻破的两大领域莫过于人格“发展”与“本土化”问题。
一方面,由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造成诸多限制,使得对这一年龄群体的人格研究实现难度较大。
因此,对儿童青少年阶段人格发展基本规律的解释是人格研究的一大难点。
另一方面,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的发展不免会受到个体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个体的人格即是个体所处国家的国民人格的体现,本土化是人格研究的必然要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国民性。
因此,如何一体性地面对上述两个事实上互相勾连的问题,就成了更为复杂的难题。
由杨丽珠教授主编的《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全方位记录了由其引领的人格心理研究团队对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规律与教育问题的探索发现,其书对于破解上述两大人格心理学研究难题阐释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想。
改革开放后,我国心理科学研究得以复苏,但为了尽快赶超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多数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热衷于实验、认知心理学,对于古老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话题鲜有关注。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杨丽珠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韩进之先生的指引下,甘于忍受儿童人格研究的困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探索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规律的研究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30年。
30年的坚守与付出,最终凝结成《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书。
此书在方法上遵循人格研究的基本范式,采用多种研究设计模式与现代化手段收集了数据。
通过高级数理统计技术地处理分析,此书全方位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本土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的构成与发展特点、脑生理及气质等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并由此触及了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问题。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人格结构是指个体内部的人格特质组合,它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一、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历程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五因素模型、Myers-Briggs类型指标等。
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
随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
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探索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家李春晖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型”,即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勤奋性。
这一模型与西方心理学的五因素模型相似,但也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例如,宜人性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随后,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些其他的人格结构模型,如“三维人格模型”、“四因素人格模型”等。
这些模型不仅考虑了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特点,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二、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1. 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一个人的友好、亲和、合作和同情心等特质。
在中国文化中,宜人性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和价值观,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人通常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这也与宜人性密切相关。
2. 社会敏感性中国人常常比较敏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社会敏感性也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也很重要。
3.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责任感等特质。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因此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
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合其它心理学派的理论,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调整其结构与内容。
关键词:“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特质论“大七”因素模型 CAPS理论前言:“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也是特质论范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大五”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五”和人格心理学界的理论前沿。
本文除了介绍“大五”的理论内容,还涉及了“大七”人格模型和CAPS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作为扩展和补充。
(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6种范式,其中一种是特质论范式。
特质论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
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
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
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
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
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人格特质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发现和确证,使心理学家们为之震撼。
研究人格特质已再次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热点领域。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注:本文由AI智能写作助手完成,仅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人格结构是指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和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心理特征。
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特点,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特点和构成要素。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关理论和模型也不断完善和更新。
目前,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主要包括大五人格模型、三因素人格模型、六因素人格模型等。
其中,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人格结构模型,它包括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因素。
三因素人格模型则将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三个因素作为基本的人格结构要素,认为这三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六因素人格模型则在大五人格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诚实-谦逊因素和恶意因素,认为这两个因素也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其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1. 理论贡献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不仅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文化背景对人格的影响,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为人格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方法创新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比如采用了大样本、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探索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人格发展、人格与健康等,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局限性和不足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最新精选】中国人的人格特质

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国人人格特质:“我是谁?”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实证研究的“数据”尝试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揭示出来。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
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提出,在中国人人格的界定上,“六维模型”比“五维模型”似乎更为切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
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
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
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五维说”虽在国际风行,却难以“说”清中国人。
你的性格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能否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你对外界事物有多大的责任感?……这一系列带有“大五”风格的问题,是西方心理测试者经常要考量的几个方面。
但是,用这一学说轮到测量中国人的人格时,就可能出现错位现象,“基于这个学说建构的心理测试量表,无法把中国人独具的人格特征揭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三国五因素人格模型及本土化人格研究发表时间:2018-03-29T08:57:45.0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赵文涛1 宋丽萍2 徐勇2(通讯作者)[导读] 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本土化人格能够为兼顾人格普适性和文化特殊性的人格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和范式。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山西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太原 030001)【摘要】本文回顾了中日韩三国的本土人格研究模式。
从“文化客位”和“文化主位”的研究取向分别对三个国家在西方的五因素模型(FFM)的本土化研究和基于本国文化之上所发展的人格理论进行了综述。
重点从人格模型的构架和人格测验工具的开发两个层面具体介绍了各国的人格研究成果和进展。
【关键词】中韩日人格研究;五因素人格模型;人格本土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346-021.引言人格是心理科学中的一个复杂概念,它不仅是个体相对持久独特的行为心理特征模式,更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具有适应性价值的活动模式。
二战结束后,以“文化客位”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力的推动了跨文化的人格模型研究及测评工具开发,学者们开始关注人格结构是否具有夸国家,跨地域,跨文化的普适性,意图寻找全人类共有的人格结构模型。
以西方大五人格因素模型(FFM)为代表的人格理论被认为是目前跨文化人格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
东亚各国学者也先后引进该模型作为本土人格研究的重要工具。
尽管,FFM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但简单的采用FFM进行跨文化研究依然值得商榷。
Sue(1983)认为这种跨文化的人格研究将西方普适的人格理论及测量方式强加于当地的文化之上[1]。
Yik(1993)同样认为,客位的人格研究取向会过分拘泥于理论模型,忽视了文化价值对个体行为模式的种种影响。
显然,基于人格的理论研究势必要考虑其背后社会团体所承载的厚重文化[2]。
相比西方国家而言,亚洲国家所具有的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典哲学、宗教文化、风俗习惯,能够为心理学理论提供重要的借鉴。
时至今日,亚洲众多国家已然在文化主位的研究取向下深入的探究本土化人格理论及测量工具,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本文试图对中日韩三国的本土化人格研究及人格测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2.韩国的人格研究现状2.1 韩国FFM的研究受西方“文化客位”人格研究取向的影响,韩国学者最初的人格本土化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翻译和修订西方经典人格模型及测验。
Ahn (1997)首先验证了翻译修订后的韩国版大五人格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Kuh(2002)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大五人格模型的结构效度,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仅适用于美国人,同样适用于韩国人。
这些结果均验证了FFM在韩国民众研究基础上的一定普适性[3]。
但近年来部分韩国学者对FFM为主流的人格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
研究者们发现,采用韩国语境下的词汇学方法来构架韩国人模型,只能确定了四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人格特质因子,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神经质。
而针对移居韩国的美国人进行的次文化研究也观察到了文化作用影响下FFM的偏移现象。
亦有研究发现,中韩日三国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受试者会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
如果从文化角度探讨这一有趣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日韩三国均受来自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强调仁学思想,修养自身品行,发挥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由此可见,西方FFM在韩国的应用势必受其文化因素的影响。
2.2 韩国本土化人格及测验工具的研究Uichol Kim(1999)认为单纯基于客位第三人称的人格研究无法概括人格全貌,除了语义分析的陈述性研究模式,来自于现象学的、过程性的知识经验也应当被整合在心理学研究当中。
目前韩国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重视韩国民众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学的知识和经验,诸如宗教、法律、文化等意识形态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以“文化主位”研究取向的韩国本土化人格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
其中以阴阳人格理论及阴阳人格测验最具影响力。
阴阳人格理论源于儒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学多年来所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
通过多年对针灸及中草药治疗案例的观察总结,研究者发现,不同人群在疾病易感,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有经验可循。
借鉴儒家文化的分型方式将这些差异进行分类,阴阳人格理论认为,人群中普遍存在四种人格类型:太阳人、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
根据个体身体中“阴阳”占比,这四种类型的人在疾病易感性、认知方式、气质秉性、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近10年来,阴阳人格测验(SPQ)被开发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等多个领域。
Han Chae(2011)等人检验了阴阳人格测验的重测信度和构念效度,认为该量表可作为个体化医疗的客观测量工具。
后续针对大学生及成人样本的研究发现该量表与包括大五人格量表、气质性格量表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基于一项2506人的大样本研究也验证了前人的结果。
3.日本的人格研究现状3.1 日本FFM的研究过去的100年,日本人格研究始终紧随西方人格发展趋势,以西方经典人格模型为代表的人格测量工作成为日本学者研究人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词汇学方法,双生子研究等大量研究模式的结果验证,日本学者普遍认可FFM在日本本土人格研究中的应用。
和其他国家相类似,学者也观察到FFM在日本文化背景下的因素偏移现象。
例如Schmitt在一项综合十个国家的人格调查中,发现日本受试者的责任心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于非洲国家的受试者,这样的结果显然与事实不符,Schmitt将其解释为文化效应所致的答题风格造成的结果偏移。
3.2 日本本土化人格及测验工具的研究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内田勇三郎基于“连续加法计算法”开发出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
该测验通过对连续加法计算的作业曲线分析,能够得到个体的性格,气质,智力等心理特点的大量信息。
二战之后,该测验在日本得到普及,随后的50多年中,有超过5000万的日本民众接受过这一测验。
1954年,Yatabe翻译修订了美国Guilford-Martin人格测验,开发出适用于本土的Yatabe-Guilford(Y-G)人格测验。
该测验能够从情绪性,社会适应,内外向三个因素来描述人格特征。
随后Yanai等人在完善Y-G测验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测验——New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
以FFM为参照,Y-G测验只涉及了模型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NPI则涵盖了模型中的五因素。
1998年,日本学者重新解释了西方FFM,开发出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日本五因素人格量表(Five-Fact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FPQ中以归属感与控制感代替了西方FFM中的宜人性和责任心。
其中归属感因素是日本人际关系及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FFPQ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儿童人格测验的发展。
Soga(1999)在结合Y-G测验和FFPQ的基础上,开发出适用于日本儿童的儿童大五因素量表(FFPC)。
该量表在日本本土具有稳定的信效度,但目前尚未进行过跨文化的研究验证。
4.中国的人格研究理论现状4.1 中国FFM的研究我国人格研究起步晚,对西方人格模型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东亚国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者首次将西方FFM引入国内。
近十年来,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临床,科研等领域。
亦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自行编制了中国版“大五人格问卷”(CBF-PI)和人格五因素问卷。
目前,我国学者一致认为FFM具有跨语言,跨文化,跨评定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但就FFM的推广应用依然有待商榷,例如一项大五人格测验在我国使用情况的meta发现,无论使用哪种大五人格测量工具,国内所得的ɑ系数均低于国外研究结果,此外,国内自编的大五人格测验的ɑ系数要高于通过修订国外大五人格测验所得的结果。
4.2 中国本土化人格及测验工具的研究我国人格本土化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
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学者们倾向于采用“文化主位”的研究取向,将诸如面子,和睦,人情,缘分等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与当代人格研究相融合,或者直接将诸如中医等传统文化所积淀的宝贵经验用于架构中国人的人格模型。
事实上,我国最早关于人格的思辨及探讨并不晚于西方,我国医学典籍《灵枢·通天》根据人的形态,气血,脏腑等体质特点和相应习性,行为,态度,处事方式,内外向及情感特点,将人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阴阳和平”5类人。
中医的五态分型以辩证的观点描述了每一种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以及易感疾病的性质,治疗法则。
1986年,薛崇成等人根据《内经》五态分型学说及后世各家注解,结合大量中医临床经验,编制了“五态人格测验”。
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五态人格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存在密切关系,而五态人格测验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借鉴西方成熟的人格研究范式,王登峰等人采用西方学者探索人格结构的方法,将从词典和日常用语中收集到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合并,由大陆和台湾被试就每个词能够描写自己及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七个维度的中国人人格结构,并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
七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前者表现出更加深厚且复杂的特点。
此外,我国文化内-文化间取向的本土化的人格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1993我国大陆和香港学者共同编制了中国人人格评定量表(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简称CPAI)该量表兼顾文化普适性和文化主位取向,既能体现出国际心理学界的人格普遍研究成果,又能反应出中国人人格特质的文化维度。
量表共分为22个人格量表,12个临床量表和3个效度量表,对该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人格特质背后潜藏着可靠性,个人性,领导性及人际关系性的四因素人格结构。
后期采用联合因素分析对该量表进行的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明确了一个适合于中国人的六因素模型,即大五因素再加上人际关系取向因素。
CPAI的编制和应用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种兼顾文化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为人格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5.总结与展望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人格研究进程中,西方FFM始终被作为最为经典的模型而被应用于东亚各国的人格研究中。
然而在翻译,修订量表并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各国学者也深刻的意识到文化客位研究取向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