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二)开端:五四运动。
(三)新旧民族主义的区别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
2.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
3.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
4.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
5.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帝国主义。
6.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封建主义。
7.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官僚资本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 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经济纲领:主要内容、中心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阶级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特色)。
2.文化纲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一)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
1.统一战线(1)1924-1927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2)1927-1937年,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45-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1)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
(2)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政治工作。
3.党的建设(1)思想建设是首位的,是最突出的特色;是最核心的内容。
(2)组织建设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3)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延安整风运动1.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风运动开始。
2.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整风运动结束。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提出《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论联合政府》(1945年)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第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第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第四,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革命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内容。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我们又把它称之为中国革命新道路。
这条革命道路之所以“新”,它“新”在哪里呢?那就是它“新”在不是走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而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照抄照搬俄国经验继续坚持“城市中心论”呢,还是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这是一个关系革命是否成功的重大问题。
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从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到在农村创建根据地《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简述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的内容。

简述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一,政治纲领。
毛泽东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目标方向,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经济纲领。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毛泽东所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状况所提出来的,它为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纲领。
第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简述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的内容

简述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拓展: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
他曾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过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后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明确概括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其中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纲领简述: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纲领解析: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一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①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因为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不到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掌握了70%~80%的土地,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者只有20%~30%的土地。
②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中国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源。
因此,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这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这将解放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革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也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并为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必要的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一) 政治纲领
2、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工农联盟为 无产阶级 工农联盟 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的共和国。
(一) 政治纲领
3、政体(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 形式组织政权机关) 实现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了“公私兼顾、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了“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 主主义经济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主主义经济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 四面八方”政策, “四面八方”政策,是处理各种经济成分 之间的关系及其他关系的准则。 之间的关系及其他关系的准则。它符合中 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形成的社会现实, 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形成的社会现实,有利 于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 于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使社会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 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的惟一正确的方针。 的惟一正确的方针。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①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②它扩大了人民 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民主的范围; 概念表达准确。 民主的范围;③概念表达准确。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 要纲领 。 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 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 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是中国特色的无 产阶级专政。这一理论的形成, 产阶级专政。这一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政权的 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分析] 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制约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与根本目的。
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革命不是人为制造的,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分析] 近代中国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既相衔接又相区别的不同阶段。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并未完成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造就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陈独秀
王明
另一种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王明的“左”倾关门主义和 冒险主义错误,把自己孤立起 来,“把整个队伍推出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1、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从一般意义上讲,民主革命是资产 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革命。但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 帝反封建的任务却是 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完 成的。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表现
1898年6月9日,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取 得新界99年租约。7月1日,沙俄强租旅顺和大连后,借口抵制 大英 俄国再与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附近沿 帝国 岸10英里内的地方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租借旅大期限相同为 25年。亦要求清政府长江流域等不得让予他国,并请建多条至 长江流域的铁路。
——《毛泽东选集》第2卷,646页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要素:新式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性质
革命对象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的阶 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原因:
农民占全国人口80%;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压迫 最重,生活最悲惨;历来具有强烈反抗精神
农民问题主要是贫农和中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基 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提出 “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第一次对总路线作了概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1)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近代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加速: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最终形成:《辛丑条约》的签订。
(2)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落后总根源是帝国主义侵华。
(3)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是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
(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2)在探索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3)1925年召开的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4) 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5)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6)1928年10月到1930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必要条 件;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前提和关键条件。
实际上,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大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 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毛泽东恰恰是 根据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建构 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特点:既不同于无产阶 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于资产阶 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过渡的形式, 其发展趋势是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 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4、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的 统一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有力 保证
根据地建设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 依托
5、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反映了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 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是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 光辉典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 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联合,就是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斗 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 “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Hale Waihona Puke 3、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武装斗争的实质是党领导的农民斗争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 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思想 武装斗争要同其他斗争形式(如民众运动、罢工、
从生产力来说,它是与新生产力相联系 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
从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说, 需要保护,但保护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有 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文化的民族形式:就内容来说,反对帝国主义压 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形式来说,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中国作凤和中国气派。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认识过 程
大革命时期没有经验; 大革命失败后,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三者是三个法宝; 1949年,毛泽东认为三者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基本
经验的集中概括
2、统一战线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敌人的强大和革 命力量的弱小;
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在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 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 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1930年,初步形成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1938年,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中国革命道路
2、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依据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农民、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面临共同的敌人;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一是工农联盟, 这是基础和依靠;二是工人阶级与非劳动 人民即主要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壮 大自己、孤立最主要的敌人。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 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统一战线中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 的方针
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 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发动农民 农村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
3、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不依赖城市 而独立存在,而且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军阀混战的局面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 展的缝隙;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 往往受过大革命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 信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 中外文化,以发展民族新文化和提高民族 自信心。
文化的大众方向: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方向,使之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1928年,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形成及意义
形成: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 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 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日标。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 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 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 专政。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2、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3、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动指南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 主义的国家所有”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就其消灭封建性、买办性来说,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其消灭官僚资产阶 级、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归国家所有、 直接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来说, 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落后的生产力和新 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决定的
罢课等)相结合
4、党的建设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 在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强调党的作风建设
5、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同党的建设的关 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 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 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 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实行对敌冲 锋陷阵的英勇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