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美德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美德

中国文化的美德

中国文化的美德
中国文化的美德可以概括为"仁、忠、孝、礼、义、和、勤、贞、智、信",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道德基石,也是我们今天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指引和价值取向。

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国人民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仁"是指仁爱之心,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贴。

"忠"则是指忠于国家和民族,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孝"则是指孝敬父母,体现了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要性。

"礼"是指尊重他人,表现为待人接物的礼节和礼仪。

"义"则是指正义、公平和道义,表现为为人正直、有责任感和有原则性。

"和"则是指和谐、和睦和友善,表现为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以和为贵。

"勤"是指勤奋、努力和奋进,表现为积极进取、勤勉向上和勤奋工作。

"贞"
是指忠诚、贞操和正直,表现为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对道德和伦理的坚守。

"智"是指智慧、明智和理性,表现为聪明才智、富有远见和理智思考。

"信"则是指信任、诚实和守信,表现为真诚待人、言出必行和值得信赖。

这些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美德的践行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和谐社会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传统美德[精华]

中华传统美德[精华]

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脱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德与修养。

这些美德和修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品质。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美德之一是孝顺。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也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孝顺的核心是尊重和关心家庭成员,将家庭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

通过孝顺,人们培养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美德是诚信。

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强调诚实、守信和信守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人们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诚信不仅体现在商业交易和合作中,也体现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中。

诚信的价值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美德是礼仪。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修养,是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的表达。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礼仪的价值在于传递友善和亲和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美德还包括忍让、谦虚、勤奋等。

忍让是一种宽容和包容的品质,强调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谅。

谦虚是一种谦逊和虚心的态度,强调不自负和不傲慢。

勤奋是一种努力和奋斗的精神,强调付出和努力的价值。

这些美德和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修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品质。

孝顺、诚信、礼仪、忍让、谦虚、勤奋等美德和修养,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它们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宝贵财富。

这些美德包括了诚实守信、孝顺敬老、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忠诚爱国等等,这些美德一直是中国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首先,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诚实守信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仅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孝顺敬老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顺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敬老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顺敬老不仅是尊重长辈的表现,也是一种传统的家庭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敬老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顺敬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再次,礼貌待人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待人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礼貌待人不仅是一种社会礼仪,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待人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礼貌待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最后,勤俭节约和忠诚爱国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国家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忠诚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爱国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忠诚爱国不仅是一种爱国情怀,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爱国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内容

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内容

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内容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代代相传,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那么,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呢?首先,孝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孝顺不仅仅是尊敬父母,更是要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他们。

这种孝顺之心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涵。

其次,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言行果断,不欺骗他人。

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诚信一直被视为立身之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再次,礼貌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

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礼貌的重视和传统美德的体现。

此外,勤俭节约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被视为美德的体现。

勤劳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而节俭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人有“勤俭持家”、“俭以养廉”的传统观念,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勤俭节约的重视和传统美德的体现。

最后,忠诚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忠诚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家庭、朋友的忠诚。

忠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涵。

总之,中国的传统美德包括孝顺、诚信、礼貌、勤俭节约和忠诚等。

这些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些传统美德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让它们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中国传统八德内容

中国传统八德内容

中国传统八德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八德即八种美德,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慈爱之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要求人们对他人心存善意,关心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义则是指做事讲究公平正义,不偏袒自己,也不欺压他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是人们行事的准则,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利于自己,也要有利于他人,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礼仪和规矩,不伤害他人的感情,维持社会的和谐。

智是指人们的智慧和学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守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讲信用,不轻易背弃承诺。

忠是指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和奉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对国家和社会有忠诚之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心尽力,不图私利。

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悌是指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悌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要求人们尊敬兄长,顺从兄长的意见和安排,维护家庭的和谐。

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八德,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实践和努力,我们可以将八德发扬光大,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美德与礼仪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以及文明礼仪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观1. 仁爱: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便是“仁爱”。

这一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提倡待人以诚、宽容、友善。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国人具备了慈善、关爱他人的美德。

2. 孝顺: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人注重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与照料,这一品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家庭团结和家族秩序的价值观。

3. 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注重言行一致,讲究诚实守信,这在商业交易和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诚信的实践使人们能够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与实践1. 社会交往礼仪:中国人讲究规矩、讲究礼貌。

在社交场合,中国人注重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并重视礼仪的细节。

比如,见面时要问候长辈或上级,双手递交礼物等。

这些礼仪的实践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 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国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吃饭时需懂得招待客人的礼仪和注意就餐的规矩。

比如,对客人的尊重体现在让客人先吃饭、递菜等方面。

餐桌礼仪体现了中国人文明素养和人际交往的细致关爱。

3. 节日庆典礼仪: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中的礼仪也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统和价值观。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这些礼仪形式象征着人们的祝福和好意。

第三部分: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的现代意义与发展1. 弘扬传统美德: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但传统美德的弘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传承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崇尚伦理、厚德载物的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延续和保持着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美德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推己及人。

中国人做事自古就反对自我中心,只从自己出发。

而主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老夫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一思想成为后世人们道德理论的最低起点。

二、尊老爱幼。

在人伦关系上,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尊长爱幼”。

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和睦亲善。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民胞物与”、“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提倡人际关系之间要亲善和睦、仁慈为怀,互相帮助。

国家之间要“协和万邦”,睦邻友好,平等共处。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墨子则指出:“兼相利、交相爱”。

四、谦虚谨慎。

在人格修养上,中华民族提倡谦逊,内含,虚怀若谷,兼容他人;反对孤傲、轻狂、刚愎自用,踌躇满志,。

《尚书》云:谦受益,满招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增广贤文》指出: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

朱熹要求人们做到:温、良、恭、俭、让。

五、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奉公以勤,律身以俭”的美德,贬斥懒惰、奢侈、安逸享受的恶习。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在提倡勤俭劳动的同时,也注重节俭。

诸葛亮告诫子孙后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菲宁静无以致远。

”六:见利思义。

义利之辨是道德伦理的核心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七:刚正不阿。

中国人在道德人格上素来追求:“宁为善死,不为恶生。

”的“大丈夫”气节。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十大美德
作者:祭风
1、仁爱孝梯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

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

2、谦和好礼
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

“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谷河,溪流之王,将它们汇聚到一起,这是因为江海甘于居在它们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

因此,圣贤君子如果想高居民众之上,必先在言辞上表现出谦虚卑让的风尚;要想在为民众的领导者,必须在利益和享受面前甘居民众之后。

老子还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说不用言辞所进行和教化(即身教)以及无所作为的益处,往往是无下人难以领略和做到的。

老子用水用气来劝喻人们保持宽容豁达的胸怀。

说明,水的性格不仅是善和爱的象征,也是宽容的代表。

喻示人们要培养君子的胸怀,也要向水学习。

3、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诚”是道德的根本。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董仲
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孔子说,正人君子做人以符合道义为原则,行事以符合礼节为准则,出言以谦逊,成就功业以信义为本。

这里,古人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道义、礼义、信义问题。

关于信义,首先体现在对待言语的信义上,即说话要讲信话,听言要听信言。

老子还有一段话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重。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知,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言语往往不是那些美妙动听和声音悦耳的话,相反,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善良之人不花言巧语,而花言巧语之人不是善良之悲。

智慧之人不愿意炫耀自己,知识广博的人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智气。

圣人不积蓄财富,而是以帮助别人为乐,并因此使自己更加富有,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反而使自己得到更多。

“报”即知恩思报。

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的原理和机制。

中国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

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

4、爱国奉献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和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它是爱亲爱家情感的升华,由此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这中间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精忠报国”,关于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奉献的传统美德有着直接的关系。

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

5、克己奉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在人的视、听、言、行中体现出来的。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义,就是仁。

礼义道德不是天生就能具备的,也不是容易行得出来的,主要靠人自觉克制,自我约束,要克制自己的不良心念,强制自己做道德的有益的事情。

“公”即大家,“背私谓之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共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克己奉公,严于律已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修己慎独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让·大学》)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即使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动不道德的心思,不要做不道德的事。

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能使自己公开场合也能做个君子。

“静以修身”,静,则要求安分守己,在家与父兄妻妹和睦相处;在官场则与同事友好相处,做好份内事,不要心猿意马,心浮气躁,心事重重。

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修己,即克制自己,锻炼自己,处处使自己完美。

7、见利思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这段话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精神境界。

又如老子所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是说在利欲面前,更不可范糊涂。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8、勤俭廉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充分反映了“俭”与“勤”的天然联系。

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对为政者来说,“俭以养德”的德,主要是廉德。

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而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

法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

有了“廉”便可以做到“正”。

“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待人是“公正”,作为境界又有所谓的“正气”。

古代中国就有很多请正廉明的父母官,体现的正是这一美德。

9、笃实宽厚
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平实、实在,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人与人关系中,中国人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原则和原理推心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互动中达到人伦的和谐与人格的实现。

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厚德载物”、“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10、勇毅力行
“勇”在孔子的三达德中早有体现。

勇敢顽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毅”即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循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毅”的美德就体现在养气守节,固守高尚的情操。

“敢作敢为”,“敢为人先”、“宁死不屈”、“舍死取义”等等都是勇毅美德的体现。

“力行”即要坚持到底,持之以恒。

只有“行”才是真正的美德。

无论怎样的道德,到最后都要归结到人的“行”上。

正是这种勇敢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下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了,但是属于精神文明的传统美德也应该发扬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