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诗

合集下载

杜甫海棠花公案的五种说法及其辨析

杜甫海棠花公案的五种说法及其辨析
第二种 说法 是杜 甫“兴 象不 出”, 表 现能力 欠缺 。这 是从艺 术才能 来考 虑 。说 这 段话 的人是 薛 能 ,其 《海 棠 序 》日 :“蜀 海棠 有 闻 而诗 无 闻 ,杜工 部 子美 于斯有 之矣 ,得非 兴象不 出, 殁 而有怀 ,何 天之厚余 ,获此 遗遇 ,谨 不 敢让 。用 当其 无 ,因赋五 言一 章二 十句 。”他 宣称既 然前人 不写 ,他 就要 不 负天 赐 ,后来 居上 了 。但 薛 能是个 目空一切 的狂 妄之人 ,把 同朝代 诗人 并 不放 在眼里 。 自夸 不能 代替科 学 , 说 的话切 不可 当真 。石延 年早 就直接 批 评过 “薛能 诗未工 ”。明俞琬 纶《咏 秋 海棠 》诗说 :“一段 妖娆 描不就 ,非 关 子美 不能诗 。”这是针 贬薛 能 ,为杜 甫辩护 。宋 方岳也 说原 因在 于海棠 自 身形象不 固定 ,与杜 工部无关 。《海棠 盛开而 雨》:“自是 晦明天 不定 ,非干 工部 欠渠诗 。”
中海棠 》:“悭 吟却说 少陵公 ,天定 为 花 开 ,一 笑 上篱 、“悭 吟”,就 是把原 因 归结 杜 甫 “无 情 ”、“情 疏 ”,或 者 干 脆说 是“相忘 ”、“欠 先扬 ”了事 。甚 至 株连 到也未 曾咏及 海棠 的李 白 ,赵 次 公 《和东坡 定惠 院西 院海棠 》:“此 花 本 出西南地 ,李杜 无诗 恨遗 蜀 。高才 没世 孰雕龙 ?后 辈补亡难 刻鹄 。”范成 大 《垂 丝海 棠 》则 声 称杜 甫 不写 也 不 妨 ,难道 少他一个 不成 :“但是 常 如妃 子 醉 ,何妨 独欠少 陵诗 ?”也是另一 种 方 式 的责 备 。这些 人 大 都 是借 题 发 挥 ,意不 在此 ,但 就事论 事起 来 ,完全 属 于否定 派 。至 于究竟 又 为什么 “无 言 ”和 “无 情”,根 本没有 接触 到。其 特 点 是揭 出并 重视 事实 ,对解答 问题 却 丝 毫不起 作用 。

海棠花诗句最出名诗句

海棠花诗句最出名诗句

海棠花诗句最出名诗句1. 关于海棠花有什么典故和有名的诗句海棠与名人典故海棠花以其风姿艳质赢得世人的喜爱,历史上杨玉环、杜甫、苏轼、周恩来、张大千等名人与海棠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据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此典故代代流传,“海棠春睡”成为后代诗人画家不断吟咏描绘的题材。

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杨玉环,后发展为以海棠花喻美女。

?唐宋歌咏海棠的文人墨客众多,但独不见杜甫的海棠诗。

四川的海棠在唐时已名闻天下,杜甫又久居蜀地,吟遍了当地的各种花卉,却无一首歌咏海棠的诗篇,后人屡疑之。

晚唐诗人郑谷在《蜀中赏海棠》诗中云:“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杜甫)无情为发扬。

”王安石也提到:“少陵(杜甫)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吴中复认为海棠姿色妖冶,连杜甫都很难下笔描绘,“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

陆游则分析杜甫有海棠诗,但已失传。

北宋还传出第三种解释:杜甫不写海棠诗是讳其母乳名之故。

这一无稽附会之谈,遭清代学者李渔的抨击:“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总之,杜甫为何不吟海棠备受文人猜疑。

?宋代文人雅士开始有意识引种栽培海棠。

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到闸口探望学生邵民瞻,并将所携海棠栽植于邵氏天远堂前。

之后,苏轼来书必问:“海棠无恙乎?”邵氏则报:“海棠无恙。

”至今此树尚存活于江苏省宜兴市闸口乡永定村,1982年宜兴在原址重建海棠园。

海棠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钟爱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广植西府海棠。

1954年春,西花厅海棠盛开时,周总理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无法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夹在书中托人带给总理。

总理看到这来自祖国蕴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动,百忙中也没忘记回赠邓颖超热情问候,托人带回一枝芍药给邓颖超。

赠黄州官妓的译文

赠黄州官妓的译文

赠黄州官妓的译文
赠黄州官妓
苏轼苏轼〔宋代〕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赏析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汝州,在送别宴上,一名歌姬走到他面前,求苏轼为她题诗,但苏轼从没有听过此歌姬,立即吩咐她研磨拿笔写道: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这两句诗看来平平无奇,索然无味,而且还只写了两句就停笔了。

苏轼继续与朋友吃喝谈笑,几番推杯换盏后,李宜上前求苏轼将诗写完,苏轼拿笔写道: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诗的前两句,看起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中引用:杜甫在四川呆了八年,留下无数名篇,却没有写过一篇海棠,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海棠,杜甫说:“海棠很美,但以自己的水平,很难将海棠的美写出来,所以不写。

”海棠之美,杜甫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他怕自己写出的诗歌描绘不极致,那这诗也就没有意义了。

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说:“杜甫八年都不敢写海棠之美,我才四年,对于你李宜的美更加不敢造次!”这后两句非常之高明,苏轼不敢写李宜,真实原因是他根本不认识她,但为了顾全她名声,便写成因你太美,我不敢造次。

这样即安慰了李宜,又将她比作海棠,可谓一语双关,高明之至。

后两句一出,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果然是苏轼,就是出手不凡。

此诗音韵谐和,犹如一粒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对李宜的恭维也恰到好处,因这一首诗,从此黄州歌姬李宜便名声大振,许多达官贵人都想一睹这位被苏轼比作海棠的奇女子,李宜也因此诗芳名永存。

杜甫因何未写海棠诗?

杜甫因何未写海棠诗?

文 苑 渲 步 { 离 髫
依据 杨 坐 l J 1 0 主张 杜 前没有见 过海棠 ,自然也 就
耳 但子 有赤 白美恶 子 白色为白棠、甘 棠 少
酢 滑 美 赤 棠子 涩 而 酢 无 味 俗 语 云 涩 如 杜 是
无从咏 海棠 清胥他的 《 海棠四首 》之四 :
吾 诗 多为海 棠哦 ,花 意依 前 怨 不 多,
会不攻 白破 要 答这 个 题 ,还 是让我 f 『 J 先来研 究 一 海
棠 这 个 名称 怂什 么时 候 为 大 众 所知 的 海 棠 是 苹 果属 多种 值物币 u 术瓜属 儿种植 物的 通称 与俗 称 ,I 大 J 此 ,它 小是 ・ 个 纯 的慨 念 苹果 属植物 古人统 称 “ 柰 ”,海 棠也 就 做叫 成 “ 柰 ”;此 外也 叫 木瓜 、 棠 、杜 、梨 等 海棠 叫 木瓜 ,是古 今皆然 的 《涛
黄莺弄不足 ,衔入 未央宫
北 宋时 李防 、徐 铉等编 纂 的 《丈苑英 #》就对
宋 代 湃汇编 《 古 今涛活 》于 “ 海棠 f维 涛题 的 “ 梨花”注释道 : “ 海棠花也” 晚唐 诗 人韩僵往 《 见花 》中也有 “ 染蜀 …踯删 .肉红宫 锦 海棠 梨”的 句子 维 与杜 前年龄 _ 什 I 差无 J L( 杜
’条 提供 了 ‘ 种 说法 :
杜 子 美母 名 海 棠 ,子 美讳 之 ,故 社 集 中绝 无
海棠诗
仪比 f维4 " l 1 岁 ),故他们可 、 兑 是l 时代的 人 王
占人 讲 究避 l f j .i 兑杜 甫 I 大 l 避 母 沛 而 不 写 海 棠 维 咏海棠 却题 “ 梨 花 ”,可见 邯时 人还 没有把 海 涛 ,这种 、 兑 法有 ‘ 定的合理 性 , 而 得到 后 世 许多 棠 叫做海棠 既然 那时没 有海棠 这个 叫法 ,杜 母 人 认 不过 ,反对 意见也是有 的 ,清人李渔_ 存《 『 术 J 亲便断 无取 名 “ 海棠 ”之理 ;杜甫母亲不叫海棠 .杜 甫 又 潍的哪 子避 沛呢?王 禹僻曾写过 一酋 《 送冯 学 上入蜀》,也 阱到杜甫 “ 不赋海棠 涛” ,颇值得我

《声律启蒙》最全注解与译文(四支)

《声律启蒙》最全注解与译文(四支)

上:四支茶对酒,赋对诗①,燕子对莺儿。

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②。

四目颉,一足夔③,鸲鹆对鹭鸶④。

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縻⑤。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⑥。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⑦。

【注释】①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是用铺陈的方式来写景叙事,盛行于汉魏六朝。

②落絮:飘落的杨柳花絮。

游丝:在空中飘荡的蛛丝。

③四目(jié)颉:四目颉:颉,仓颇,黄帝史臣,传说仓®5有四目,汉字为仓獅斤创。

一足(kuí)夔:舜的臣子,舜说过"一夔足矣",后人误认为夔只有一只脚。

④(qú yù)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⑤(hàn dàn)菡萏:荷花。

(tú mí)荼縻:也写作酴釄、荼蘼,又名木香,一种藤类植物,晚春开白花。

【原文】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縻。

【译文】苍颉有四只眼睛,夔只有一只脚,八哥和白鹭相对。

荷花染红了半个池塘,荼的白花开满藤架。

⑥候:气象学名词,五天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

这里是节气、时令的意思。

应候: 与气候相应。

⑦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智伯是春秋末战国初人,晋国的权臣,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利的分争,被赵(xiāng)襄子联合韩、魏诛杀。

此前,他曾以国士的待遇对待一位侠士豫让,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立意替智伯报仇。

他将生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生疮,剃掉眉毛头发,吞下烧红的木炭改变自己的声音,使别人认不出自己,多次谋刺赵襄子。

下联出自《晋书•羊祜传》。

羊公,对晋人羊(hù)祜的尊称。

羊祜主管荆州军务诸事,在任十年,勤政亲民,深得百姓皮子下爱戴,死后襄阳百姓痛哭流沸,为之停止市场交易以悼念他。

后来,其部下在羊祜生前游玩休息的地方岘山立碑建庙纪念,每年祭祀,见碑者无不堕泪。

后人便称此碑为堕泪碑。

邑人:同乡。

【原文】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声律启蒙四支注音注释及译文

声律启蒙四支注音注释及译文

sìzhī四支茶chá对duì酒jiǔ,赋fù对duì诗shī,燕yàn子zi对duì莺yīng儿ér。

栽zāi花huā对duì种zhòng竹zhú,落luò絮xù对duì游yóu丝sī。

四sì目mù颉jié,一yī足zú夔kuí,鸲qú鹆yù对duì鹭lù鸶sī。

半bàn池chí红hóng菡hàn萏dàn,一yī架jià白bái荼tú蘼mí。

几jǐ阵zhèn秋qiū风fēng能néng应yìng候hòu,一yī犁lí春chūn雨yǔ甚shèn知zhī时shí。

智zhì伯bó恩ēn深shēn,国guó士shì吞tūn变biàn形xíng之zhī炭tàn;羊yáng公gōng德dé大dà,邑yì人rén竖shù堕duò泪lèi之zhī碑bēi。

【注释】赋: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是用铺陈的方式来写景叙事,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等人,著名的赋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枯树赋》等。

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深得古代文人的喜爱。

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

清朝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落絮:飘落的柳絮。

辛弃疾有“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的词句,文天祥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诗句。

杜甫为何不做海棠诗

杜甫为何不做海棠诗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第3章写到:杜陵不作海棠诗。

杜陵即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海棠花,蔷薇科的一员,自古便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之称,“国艳”之誉,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古今爱海棠者不计其数,东坡赏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李清照一早醒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红楼梦》大观园的最亮点是海棠诗社;邓颖超《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周恩来;川端康成凌晨4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刹那间生出了感动,在喧嚣尘世中,还能有海棠花静静开放的宁静……海棠花名贯天下,我却一直无缘尽享,今年11月赴京为故宫600年庆生,与海棠果撞个正着。

累累果实,每一粒都是鲜花化育,花季时的朵儿该是何等繁密明艳动人!听说老北京的时令小果,著名的八棱海棠果,煮一下就绽放开花了,放入冰糖,凉热皆是好味道。

不过,这些年已经绝迹了,公园里的大多都是观赏果不能吃。

不知在天津某饭店遇到的这款“酸杏汤”,里面的海棠果干是什么品种。

海棠如此多娇,引无数名人竟折腰,诗圣杜甫为何不歌咏?《声律启蒙》为何将此事记录广而告之?原来,这里隐含着传统的避讳文化。

杜甫的母亲名海棠,要避讳。

人物姓名避讳,大约起源于周朝。

孔子在记史的过程中,就明确地提出过,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姮娥变成了嫦娥;“道可道,非恒道”变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为了避讳李世民,观世音菩萨改为观自在或者观音;为了避讳李世民曾祖李虎,古代夜壶虎子改成了马子,据说我们现在的马桶一词就是源于马子呢。

有一样蔬菜叫山药,唐代之前,这个东西叫薯蓣,山药吃起来的口感,确实和红薯蓣头接近。

唐代宗李豫登基之后,要避他的讳,蓣字就不能用了,改成了薯药。

到了宋英宗赵曙登基,这个薯字又不能用了,薯改成了山,成了山药,一直沿用到今天。

诗鬼李贺,20岁那年到长安考取进士,没想到却因为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谐音,为避父讳,就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且限制他终生不能考取。

杜陵不作海棠诗的故事

杜陵不作海棠诗的故事

杜陵不作海棠诗的故事杜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然而,关于他为什么不作海棠诗的故事却少为人知。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这一令人称奇的故事。

在唐代,海棠是一种极为美丽的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

它的花朵艳丽动人,芬芳四溢,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娇媚的女子。

然而,杜陵却从不为海棠写诗,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有一天,杜陵的好友王之涣来拜访他。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杜陵是好友多年。

两人在茶座上闲聊,忽然谈起了对海棠的看法。

王之涣赞叹道:“海棠花开时节,绝世芳华。

它的花朵如同公主的面容,红得宛如火焰,娇艳无比。

”杜陵默默地倾听着,仿佛陷入了沉思。

王之涣见状,好奇地问道:“杜陵兄何故不作海棠诗?难道你不喜欢这样美丽的花朵吗?”杜陵微笑着回答道:“王兄所言不错,海棠的确是美丽动人的,但我选择不作海棠诗,是因为我对于美有着另一层的理解。

”杜陵继续说道:“诗歌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我所创作的诗歌,都是通过感受自然、思考人生来表达对于美和人生的理解。

然而,海棠的美并非源自其自身的魅力,而是来自于我们对它的赞美和称颂。

”“诗歌应该直面生活,真实地描绘人们面对的困难、挫折和痛苦,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我选择不作海棠诗,并非不欣赏它的美丽,而是希望以更深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王之涣听后深思良久,对杜陵的观点表示赞同。

他认为杜陵的选择是因为他对于诗歌表达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他们继续畅谈诗歌艺术,各自探讨传达情感的方式和诗歌创作的真谛。

从此以后,杜陵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表达着对真实、纯粹美的追求。

他的诗作用真挚的情感和深思熟虑的笔触,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这个关于杜陵不作海棠诗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创作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限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表达方式,应该勇于追求内心真实的情感和对于美的深层理解。

无论选择何种创作主题,都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用心去表达,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号称诗圣,一生写了将近三千首诗,留传下来的就有一千四百多首。

从兵战征戎到日常社会风俗,从四季变换、田野小景到各种花卉动物,凡所际遇,皆有吟咏。

颇令人费解的是,在众多咏海棠的诗人中,却少了杜甫的身影。

海棠花向来以蜀中为盛,而杜甫又曾久居四川,在成都草堂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川中风物、人情、轶事、花鸟等等皆有吟咏,却唯独不见咏海棠花的诗。

杜甫为什么不写海棠诗呢?后人对此议论纷纷。

未见之说:杜甫不曾见过海棠,故杜诗无海棠也。

持这种观点的是南宋杨万里,他在《海棠四首》中云:“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杜甫是否未曾见过海棠,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从海棠的栽培历史和杜甫的生活经历中去推断。

海棠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山海经》(先秦时期)和《三巴记》(三国时期)中都有关于川中海棠的记载,这说明川、陕等地很早就有海棠分布了;再从人工种植海棠的情况来看,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修上林苑时,苑中便栽有群臣敬献的海棠四株。

唐大明宫、兴庆宫内也都栽有海棠。

而杜甫年少时游历过齐、赵、吴、越等地,困居长安时,曾供职于大明宫任左拾遗,安史之乱后迁居成都,足迹又遍布川蜀,显然,不曾见过海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失传之说:陆游就认为杜甫有过海棠诗,但已失传。

他在《剑南诗稿》卷三《海棠》诗中自注云:“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

”曾几在《茶山集》卷四《海棠洞》中也说,“杜老岂无诗,应为六丁取。

”不管是说被六丁神取去,还是说失传,皆猜测之言。

古人手稿、作品流失本属平常之事,杜甫一生写了将近三千首诗,流传下来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另外一千多首诗哪去了,应当是失传了。

即使失传,也不可能所有的海棠诗都遗失了,可能陆游自己也不敢确信,故又说即使杜甫真没做海棠诗,那也像屈原不咏梅花,二谢不咏菊花一样,碰巧不咏而已,实在不必在上面多废心思:“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

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


避讳之说:王禹偁《送冯学士入蜀》云:“莫学当年杜工部,因循不赋海棠诗。

”因循在诗中是避讳的意思。

《古今诗话》里也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在古代,文人是很讲究避讳的,子女不能直接称呼父母名字,否则便视为不孝。

杜甫因避母讳,所以才不作海棠诗。

就像他避父名闲之讳一样,杜诗中全无“闲”。

清代李渔反对,他说:“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 杨义先生认为,杜甫的故乡是河南巩县,没有听说那里长有繁盛的海棠,在杜甫母亲起小名的时候,海棠不是诗的意象。

因此,她根本不可能用海棠当乳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杜诗中无海棠,是因为在盛唐时期,海棠花还未受到关注,也就是说,海棠花在杜甫那个年代还没有真正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盛唐时,杜甫未写过海棠,李白、白居易、韩愈、元稹、柳宗元等大诗人也都没有写过。

海棠在唐初称为“梨花”或“海棠梨”,到晚唐时才为“海棠”。

也是在晚唐,海棠才逐渐进入到诗人们的艺术视野中,到宋代之后才形成了一种文学审美意象。

因而,杜诗中无海棠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安石说:“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他的意思是,杜甫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却无心为海棠写诗,让人深为海棠未入杜甫的诗而为海棠觉得委屈。

苏轼在《赠李琪》中写道:“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在他看来,杜甫不写海棠诗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也不需要强作解说。

吴中夏说:“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他认为海棠花姿艳丽,连杜甫笔下都很难描绘。

从上述几种说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晚唐开始,历经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仍然是欲说还休,争论不止。

在我看来,还是比较赞同避讳之说。

在古代社会,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甚至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准确的来说,杜甫避的是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起名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

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论理观念的体现。

但其实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的讳。

如南齐谢灵超的父亲叫凤。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

王慈正在练毛笔字。

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

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

谢灵超因此狼狈而退。

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因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不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凡避讳者,都须找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

可以说那时的人们在避讳问题上真是费尽了心思。

家讳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

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无怪乎古时的人对讳唯恐避之不及呢。

但比起国讳,家讳中寄寓着对长辈们的亲敬、崇仰与怀念之情,带有更多的自发生。

所以杜甫因避母讳而不写海棠诗显得合情合理,但这一切都是在他的母亲名海棠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判断,也是我的一种粗浅的看法。

至于杜甫到底为什么不写海棠诗的理由恐怕只有他自己知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