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0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
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这些无不表达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
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
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斥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
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
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炽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
比方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
再比方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似乎不懂这一点。
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一心只为国家人民。
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读了林语堂教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
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好,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
再加上他深沉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是中国历史受骗之无愧的、极令群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那么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亮堂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传》传读后感范文200字10篇

《苏东坡传》传读后感200字1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
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争斗,终身郁郁寡欢。
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
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
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字2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
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
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外放十五年后,现在,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京都,过上几天舒服的日子。
这得益于“太后恩宠”,以今天的平某不留情面的狠话说,苏东坡经历的三朝皇后,这仨妇女都是老苏的“脑残粉”。
当然,如果要听严肃的分析,还要看林语堂怎么说,老林研究,苏东坡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受审时(乌台诗案),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现在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关怀了他一下,老苏就客死海南了。
阅读至此,平某旁注,苏东坡很有女人缘。
而且这仨女人级别都不低,要换到今天,等于宋祖英刘永清世代跨越为其公开站台,这恩宠?这后台?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但是不应忘了,谁才是苏东坡最大的后台:才情!若说到才情,连皇帝都得为他公开点赞,请看历史回放:一天晚上,皇太后宣苏东坡进宫草拟诏命。
年轻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
他在一旁毕恭毕敬地立着听记吩咐。
事毕,皇太后突然问他:“有一件事我想问你。
几年前你官居何职?”“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仰赖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对着镜头撇了撇嘴,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撇了撇嘴,心下道,女人就是好让人猜谜,嘴上却正色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
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
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
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尔崩逝。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200字(精品8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200字(精品8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摘抄200字篇1对苏东坡的认识始于一首《念奴娇》,也似乎止于一首《念奴娇》。
一提起苏东坡我头脑中便立刻闪现出一个长衫大胡子的中年人在滚滚的长江边上想心事的画面来。
十多年来,这幅画面就像是成语坐井观天里面的那个井口一样尾随着我,让我这只青蛙目力不周。
一个人,要知道他的身高、体重、爱好、血型,那种认识就就直观多了;现在的许多明星乃至诗人、作家给我最初的印象多是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介绍。
而苏东坡呢?我努力想去追寻他的时候,中间隔了许多东西,包括那恍惚一千年的时光。
我原本并不喜欢苏东坡,尽管也并不讨厌他。
东坡能诗,则有李白;东坡能词,则不合规则;东坡能书,则有王羲之、柳公权及几位和尚。
于诗而言,我喜欢魏晋之人,于词而言,我喜欢柳七、易安;自习现代诗以来,则又多喜现代诗人,人命众多且生疏,不一一列举。
但在读过一本薄薄的传记只后,我却重新认识了苏东坡。
从古至今,只要成其一家,便可流名千古,而苏东坡则几乎精通世间业务,并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先摘一段文字过来: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北宋文坛领袖,有多方面文学建树,唐宋八大家之一。
各种书目对其介绍相差无几,但仅凭这么一点文字来概述苏东坡,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苏东坡出生于眉山一个寒门地主家庭。
其父苏询自称“西南之匹夫”,苏东坡说“家世至寒”,苏辙说“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
可见苏东坡虽出生于地主之家,但门第并不显赫。
不过这些多苏东坡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其父苏询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其母程氏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想必也颇有才学;作为父母,他们为苏东坡提供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东坡文长,前人之述备矣,我不消多言。
我所钦佩的是他广阔的胸襟和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出仕后,东坡在险恶的官场中几经沉浮,最后一再贬谪,从内地到广东,再到海南,始终以一种广大的胸襟承受着一切,乐观、坚强地生活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8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1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
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
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
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
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
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2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彩5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彩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一我非常喜欢苏东坡这个文学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让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位大文豪身处高位却一直心系百姓,屡屡被陷害却并不抱怨,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日趋温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礼贤,多行善举。
苏轼一生所想所书都在传递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最为感动收获最多的也是这样一份在芸芸众生之间独善其身,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真乐观的心境。
他热爱生活与自然,在冲突与矛盾间寻找平衡,在过程中不断自我觉知。
读过《苏东坡传》后,我想我会将这份充实的内心放到生活之中,去真正体会人生的真谛。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二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廷官员发出圣谕,将苏东坡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由于形势所迫,苏东坡暂时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番经历,苏东坡为自己的儿子遁儿作的诗中,有“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句。
苏东坡在黄州这个肮脏不堪的小镇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与朋友一起度过,谁又能想象,这是一位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人呢?苏东喜夜游,常常喝醉,有时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谣言,一次说苏东坡顺江而下逃走,一次说苏东坡与散文大家曾巩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这也引得东坡无奈:“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黄州六年中,苏东坡乐观豁达的饮酒夜游的生活,是她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杰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时。
《赤壁赋》中,苏子以“乐——喜——悲”的感情脉络,通过对话以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客人对于生命变化的感伤以及苏东坡对于拥抱大自然,忘却尘俗的追逐。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7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7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2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1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
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
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
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
”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
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
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
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
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
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
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2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7篇范文精选)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7篇范文精选)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1可能是因为林语堂写的是英文本,没有自己写中文版,故而翻译的可能和作者本意有差,但大体不差。
这是一本讲述苏轼生平的传记,并没有以作品为主述说。
是事件,加上各种版本的记述。
有人物,都是和苏轼相关的,有朋友,有对手,有先朋友后敌手,也有敌手中的善意者。
苏轼对这些人都无恶意,均一心对待。
可你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所以苏轼在为政后期屡遭贬謫。
贬黄州,惠州,儋州,越来越远,但苏轼都顽强地活下来了。
却没想到,在遇赦而归途中殒命,时也?命也?本书对苏轼评传时,把王安石写的太黑了,可能政治家的王安石真的如此,但读的时候心里真不舒服。
王安石可是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花木成畦手自栽”“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八大家之一”的人,我觉得是个可爱的老者,还不至于一无是处。
林语堂把他抹的太黑。
总而言之,封建时代的为官生活,是你死我亡的斗争。
平民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挣扎咕哝。
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不错,在做良民的前提下,至少能活过七十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活过七十也就足够了。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200字篇2《苏东坡传》是英国作家乔纳森·哈斯克尔所写,通过对苏东坡的生活和创作的精彩描述,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貌。
整本书分为六章,从苏东坡的童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家庭、朋友、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苏东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感敬佩。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作品,无一不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也是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的人,他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从个人角度来看,本书的语言流畅、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让我仿佛置身于苏东坡的生活中。
同时,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的生活和创作的深入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和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0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
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
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
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
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
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
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
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篇二《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
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
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
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
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
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
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
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
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
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
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
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
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篇三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
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