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维屏治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合集下载

一个止咳的方子,专治久咳不断根

一个止咳的方子,专治久咳不断根

一个止咳的方子,专治久咳不断根咳嗽这件事,太司空见惯了,有多少人一感冒就咳嗽,又有多少人,感冒虽然好了,但是咳嗽没好,一拖再拖,拖成了久咳。

我今天要讲的正是这种感冒后的长期咳嗽。

中医界有这么一句话,叫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

这是说咳嗽不好治,它里面的学问啊太多了,治不好是要丢脸面的。

但是林鹤和老先生不怕啊,林老是江西省鼎鼎有名的老中医,他有一张方子,专门治疗风寒感冒之后,咳嗽迁延不愈。

先把这个方子写下来: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皮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什么感冒明明已经好了,可是咳嗽却始终不愈?风寒感冒以后,虽然用了些祛风散寒的药物,但是因为自身正气不足,不能一鼓作气把所有邪气都赶出去,导致一些邪气钻了空子,悄悄的在体内潜藏了下来。

这个时候,寒气已经去掉了七八成,什么发烧啊,头痛啊等等这些症状都消失了,但唯独这一点寒气影响了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人就会继续咳嗽,还会咳痰,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气机升降失常,津液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正常输布,凝聚在一起慢慢的形成痰,每咳一次,就带一点痰上来。

所以林老的这张方子,思路就是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细辛这味药是温性的,温可以散寒,再加上它非常地细,像箭一样,甚至可以穿透到骨子里去,风湿关节痛往往少不了它。

这里用细辛把潜藏在肺里面的那一点点寒邪散掉。

紧接着陈皮、半夏、杏仁、瓜蒌皮,这四味药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化痰止咳。

如果买不到瓜蒌皮,可以用全瓜蒌来代替。

再看桔梗和枳壳,桔梗的药性是往上走的,主升;枳壳的药性是往下走的,主降。

一升一降,旨在恢复肺部气机,也就是肺主宣发肃降的这一功能。

另外,气机斡旋起来,它可以主动去攻击这个病邪。

然后是五味子和沙参。

中医说,久咳必虚,咳嗽迟迟好不过来,肺脏受到拖累,导致肺虚,一方面是肺气受损,另一方面肺阴也会受到影响。

五味子收敛肺气,沙参这味药带点甘甜,很好吃,而且它主要是滋阴的,沙参一去,肺脏就能滋润一点。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先后师从王子接、徐时进、马元仪、周扬俊、祁正明、张路玉、柯韵伯、魏荔彤等17位医家,学识广博,治病多奇中,对中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末袁焯评价“天士享盛名于雍乾间,学问渊博,心思灵敏,有汉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我们对《临证指南医案》有关慢性咳嗽(久咳、久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以期对现代慢性咳嗽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1.从上焦肺脏论治慢性咳嗽清化湿热法—千金苇茎汤湿热闭肺引起的久咳,在我国南方地区较常见,但自古以来湿热所致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法一直未引起重视,《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湿热久咳案1例,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

湿热久咳表现为“久嗽”、“声嘶而浊”,“脉右弦大而缓”,“形瘦目黄”,叶氏予千金苇茎汤去冬瓜仁、桃仁,加马勃、浙茯苓、川斛、通草治疗。

对于湿热久咳,叶氏云:“此乃水谷气蕴之湿,再加时序之湿热,壅阻气分,咳不能已,久成老年痰火之咳嗽也。

”其治疗首当祛其湿,叶氏说“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徒清热不应”,“湿不去则热不除也”,叶氏强调给邪以出路,使湿热之邪由里外达或由二便而出。

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后所评论的“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作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热下行之理也”。

案中薏苡仁、通草、茯苓、芦根等通利小便而“渗湿于热下”,专为祛除湿邪而设;马勃清热利咽,开上焦之湿热闭塞;诸药相合,水湿既化,“湿去则热孤”,咳嗽自平。

清肺透邪法——麻杏石甘汤常有外感时邪,伏于体内,令咳嗽久久不愈者,属伏邪致病。

叶氏在论伏气时说:“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对于“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卫同病”之伏邪久咳,叶氏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解表邪而清里热。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2案:一为“伏邪久咳,胃虚呕食,即《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者”,予麻杏石甘汤加半夏、薏苡仁治疗。

名老中医祝谌予治咳嗽四法(网上摘录)

名老中医祝谌予治咳嗽四法(网上摘录)

名老中医祝谌予治咳嗽四法(网上摘录)治嗽四法宣降润收咳嗽之证,内伤外感,病因颇多,然其病位不离乎肺。

盖肺位最高,主清肃之令,司一身之治节、百脉之朝会。

外合皮毛,管连于喉,窍通于鼻,为诸气之海、呼吸之机也。

故病则声嘶咳嗽气喘,虽似轻症,能酿大患。

余见时医治嗽,不辨病情,不求病理,或谓嗽属“炎症”,动辄银花、连翘、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等大量清热解毒之剂滥施;或谓咳乃阴虚,随意川贝、枇杷叶、沙参、麦冬等滋润寒凉之品杂投,殊不知愈治愈嗽,数日之病延至数月不解。

张景岳论治咳嗽云:“治表邪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它病。

故忌寒凉收敛,经所谓肺欲辛者是也。

治里证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所谓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是也。

”此论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余根据咳嗽诊治规律,曾拟出宣、降、润、收四个治疗法则,适用于咳嗽发展的各个时期,尚感得心应手,兹介绍于下:1、宣法:咳嗽多由外邪引起。

六淫袭人,风为先导,皮毛先受,是谓表证。

皮毛应肺,故多见寒热咳嗽、咽痒咽痛、咳呛频作、痰白不多、舌白苔、脉浮滑。

此时当用宣法,宣者,宣解、宣散、宣透也,即用之以宣发在表在肺之邪,则肺气畅达,咳嗽遂止。

常用自拟方:钩藤、薄荷、桑叶、菊花、前胡、白前、桔梗、杏仁、桑白皮、炙紫菀、甘草。

胸闷痰多加厚朴、陈皮;咽喉肿痛加银花、连翘;头身痛加荆芥、防风;痰黄加鱼腥草、黄芩。

2、降法:邪袭肺卫,经用宣法,多可邪解咳平。

但亦有表证已除,咳逆未止,甚则肺胀胸满、咳嗽多痰、气急上涌、咳呛频作、脉弦滑有力者,此时宜用降法,以使上逆之肺气得以清肃下降,常用五子定喘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杏仁)加半夏、茯苓、前胡、旋复花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若内有停饮,咳喘气逆亦用苓桂术甘汤之属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font][/color][/size] 3、润法:久咳不已,耗气伤津,燥咳无痰,甚则伤及血络而见痰带血丝,咽喉干痛,便干尿赤,胸胁刺痛,舌红,脉细数。

武维屛教授运用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

武维屛教授运用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

武维屛教授运用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作者:李倩男房颖崔红生武维屛王海英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30期[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常见病,其中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

武维屛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疗效突出,武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证候以气阴两虚为主,痰浊、瘀血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武教授在治法上以化痰通络、益气养血为主,处方用药平和中正,药简效宏。

[关键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武维屛[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0(c)-0153-04[Abstrac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elderly. Some of these patients eventually develop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PIF). Professor WU Weiping has outstanding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IF. She think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insufficient anti-pathogenic energy, invasion of exogenous pathogens, and symptoms are mainly due to qi and yin deficiency. Phlegm and conges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athogenesis. Professor WU takes the method of purging phlegm, activating blood,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and her composition of prescription is mild and moderate, simple and effective.[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fibrosis;Purging phlegm and activating blood;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WU Weiping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约占≥15岁人口的8.2%,而其中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1.40%[1]。

武维屏教授运用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

武维屏教授运用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

武维屏教授运用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
李倩男;房颖;崔红生;武维屏;王海英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8(015)030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常见病,其中部分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武维屏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疗效突出,武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证候以气阴两虚为主,痰浊、瘀血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武教授在治法上以化痰通络、益气养血为主,处方用药平和中正,药简效宏.【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李倩男;房颖;崔红生;武维屏;王海英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76;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76;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北京100700;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北京10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武维屏教授应用桑苏桂苓汤治疗支饮经验 [J], 吴宇;武维屏
2.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疗效观察 [J],
3.武维屏运用柴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探析 [J], 郑佳昆; 孟玉凤; 冯淬灵
4.段海辰教授运用祛风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经验 [J], 古春青
5.武维屏教授运用逍遥散结汤治疗肺部结节经验浅析 [J], 赵婷婷;苏惠萍;王林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咳嗽久治不愈尝试中药调理身体

咳嗽久治不愈尝试中药调理身体

咳嗽久治不愈尝试中药调理身体咳嗽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反应,通常是由于感冒、过敏或其他呼吸系统感染引起的。

虽然大多数咳嗽是自限性的,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久治不愈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中药来调理身体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咳嗽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

中药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药中,有许多药材被广泛应用于咳嗽的治疗。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调理身体,包括舒缓症状、清除痰液、加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并详细说明它们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1. 柴胡疏肝解郁汤柴胡疏肝解郁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黄连、枳实等。

这个方剂通过调理肝气、舒缓情绪,有助于改善咳嗽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柴胡疏肝解郁汤煮沸后,等待稍凉后饮用。

2. 杏仁膏杏仁膏是一种可以润肺止咳的中药食品。

它的主要成分是杏仁、冰糖和水。

杏仁具有润肺止咳、消痰的作用,而冰糖可以增加口感。

制作杏仁膏的方法包括将杏仁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冰糖一起加水煮沸,待冷却后食用。

3.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是一种治疗阴虚肺燥引起的咳嗽的中药方剂。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麻杏、石膏和甘草。

这个方剂可以滋润肺部,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的制作方法是将这些药材加水煮沸,待稍凉后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虽然有不少疗效显著的作用,但对于咳嗽的治疗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潜在的风险。

首先,在选用中药时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咳嗽病因可能不同。

其次,中药一般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效果,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

最后,对于有慢性咳嗽病史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除了中药,也有其他一些方式可以辅助咳嗽的治疗,如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增强免疫力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协同,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中药调理可以成为久治不愈的咳嗽的一种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维屏治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关键词:慢性咳嗽常用四法
慢性咳嗽指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西医常见病种有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咳嗽变应性(过敏性)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CTERC)、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以及变应性(过敏性)咳嗽等。

武维屏教授特别强调在临床治疗中要考虑西医的诊断,更要重视中医的临证思维,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

从病机出发,经常从风、从痰。

从气、从虚进行论治,现将常用四法总结如下:
一、从风论治、肝肺同调、祛风为要
风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二者皆可导致咳嗽,外风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为阳邪主动主升,好犯高位,肺为娇脏,位于上焦,外合皮毛,司呼吸,以鼻咽与外界相通,肺卫不固之人,外风易乘虚而入,荡击肺金,风动气逆,肺失宣降,咳嗽乃作;内风始生于肝,因肝为风脏,五行属木,体阴而用阳,若肝胆蕴热或肝郁日久,可化火生风,此为实风;若因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致阴不涵阳,风阳内动,此为虚风。

内风既生,无论虚实,上扰犯肺,摇钟而鸣,即可致咳嗽发生。

由于肝肺生理相关,病理相连,肺卫不固与肝肾阴虚阳亢常相兼互见,且天人之气相应,此即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所言:“人之为风,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

因此,外风袭肺易引动内风上煽,而内风上摇又易招致外风入侵,终致内外风相合为患。

其外风所致者,多见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之人,如面白不华,四末常凉,多恶风寒,咳嗽多伴鼻咽作痒或发紧、喷嚏流涕或恶寒发热等邪犯肺卫皮毛之先兆症状,继则咳嗽少痰,胸憋满闷,遇异味烟尘即作,或阵作连绵,或速发速止,或反复不断。

内风所致者,多见于阴虚或气阴两虚之体,发前多以情志刺激为诱因,或加重与月经、谈话、活动有关,以呛咳、咽干或干疼、胸憋为主症,伴胸胁胀满,舌红少苔,脉弦或细弦。

内外风相合者,上述两类证候相兼。

治疗当肝肺并调,祛风为要,以内风为主者,当祛内风,可有:①柔肝熄风,②平肝熄风,③虫类搜剔之别。

若拟柔肝熄风,宣肃肺气,常选用过敏煎加减;兼枢机不利,多合入小柴胡汤或四逆散;若外风引动者,多合用辛温、辛凉解表药以祛外风;若外寒内热者,多合入麻杏石甘汤;若肝肺有热,可合入泻白散;若风阳内动,可加平肝清热化痰熄风药如钩藤,白勺,黄芩,天麻等;若急躁易怒,咽痒难忍,久治不愈,可用虫类搜剔及平肝镇肝之品,如地龙、僵蚕、蝉衣、全蝎、钩藤、石决明等药。

以外风为主者,解表祛风宣降肺气为要,多用止嗽散,风寒明显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减;风热可用桑菊饮;有音哑等化燥伤津之象,偏热可合桑杏汤;偏凉可合杏苏散;寒包火仍可用麻杏石甘汤化裁。

二、从痰论治、脾肺同理、运化为本
刘河间名言:“咳嗽者治痰为先”。

中医藏象学说强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阻肺是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痰有寒热之别,病因于寒或素体阳虚,肺失宣化通调,脾失运化转输,肾失温化开阖,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化不利,津从寒化,则为寒痰;病因于热或素体热盛,或阴虚火旺,煎熬津液,即为热痰。

痰浊既生,壅阻于肺,致肺失宣降,即发咳嗽。

痰白或泡沫,易于咳出,遇寒而发是为寒痰,寒痰内蕴兼感风寒或外寒内饮之咳,证见恶寒无汗,苔白腻或水滑,脉弦。

痰热内盛,复感外寒,为寒包火之咳,证见口渴苔黄,恶寒身热,脉弦滑。

兼肝郁气滞者为气郁痰阻咳,证见两胁胀疼,咽中如有异物,苔薄腻,脉弦,兼瘀血阻络或痰瘀互阻咳,证见唇甲青紫,舌暗,脉涩,治疗:(1)清化热痰,药如:瓜蒌、贝母、胆星、竹沥,方如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等;(2)温化寒痰,药如陈皮、南星、半夏,方如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等,夹气郁者,合四逆散,有血瘀者,合当归芍药散,痰阻
之咳嗽必当脾肺同治,理肺健脾化痰多同用,以脾运得健,痰浊得化,咳嗽得止为目的。

三、从气论治、肺肝胃同治、和降为先
气之病机以气郁、气逆为主,“逆者不降也,郁者,滞而不通也。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郁,六淫外感,邪犯于肺,肺失宣肃则肺气郁滞,七情内伤,肝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气逆主要指肝、肺、胃之气上逆,多为气郁之甚而成,或为热盛、恼怒所生,或肝木侮土,肝胃失和,气之郁滞逆乱,肺失肃降,咳嗽而发,气郁进一步能化火生风,酿瘀生痰,使变证百出。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若以气郁气逆为主要病机之咳,痰浊不甚,舌苔不腻,但肝胃气逆则舌苔多腻,痰多质粘,咳则呕恶,肝肺气逆,则咳呛胸胁胀满,痰或多或少不定,“气有余便是火”,应理气降气降火并用,前述刘河间名言后半句即为“治痰者,下气为上”,因此,治疗气郁气逆之咳,当以降气为先,可以说论治咳嗽,尤其是内伤久咳,先要理气降逆。

古人云:“久咳多由痰火作祟”,更何况“降气也能降火”。

此类咳嗽多因情志不舒,所欲不达而加重,以咳声高亢,呛咳胁疼,胸憋难以平卧,舌薄白或薄黄,脉弦为主症。

降肺气有温清之别,温降肺气,药如白前、旋复花、苏子之类,代表方:温降肺气,如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如苏子降气汤;清降肺气,药如:炙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等,代表方可分为:①清降肺气:如葶苈大枣泻肺汤;②降气清肺化痰,如清气化痰丸。

为求肝肺胃气机升降自如,需合用①理肝气,药如:柴胡、香附、苏梗等,方如小柴胡汤、四逆散、大柴胡汤、逍遥散等方;②降胃气,药如:苏子梗、枳壳、厚朴等,方如:香苏饮、旋馥代赭汤等方。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

在降气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所言升降平衡及欲降先升,欲升先降的调平理论,药物配伍力求得当。

四、从虚论治、肺脾肾同养、气血阴阳有别
虚指正气亏虚,多因先天禀赋薄弱,或由后天失养,或大病久病而成,正虚不外,气、血、阴、阳不足。

临床所见正虚以肺脾肾阳气亏虚和肺肝肾阴血不足多见。

肺脾肾阳气亏虚者,一则卫外不固,外邪易入,二则三焦气化无权,水津失布,痰浊易生。

肺肝肾阴血不足者,一则阴不涵阳,虚火上炎,犯肺灼金,二则虚风内动,失于潜降,妄动上煽,造成风摇钟鸣之势,若正虚日久不愈,则痰瘀、风火等宿邪内伏,导致咳嗽或伴喘反复,缠绵难愈。

因此慢性咳嗽(久咳)辨证一定要注意,辨正虚之轻重有无,按其气、血、阴、阳亏虚加以区分。

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补肺、健脾、益肾应结合运用:①补肺脾之气,常用党参、黄芪、太子参,方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②补肾气,常用仙灵脾、补骨脂、炮附片,方如右归丸、金匮肾气丸;③补肺阴,常用南北沙参、麦冬,方如沙参麦冬汤;④补肺肾阴,常用生地、百合,方如百合固金汤;⑤补肝肾阴,常用女贞子、枸杞子、当归、白芍、熟地,方如一贯煎;⑥补肝血,常用当归、熟地,方如四物汤。

临证时,往往当标本兼顾之。

总之,治疗慢性咳嗽,上述四法有单独运用,也有几法相合组方,对常见西医病种多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机特点、证之寒热进行论治。

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圆机活法,才能效如桴鼓。

病案举例略
田力武维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