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通道侗族建筑三宝解析

合集下载

湖南侗族、侗寨其传统建筑概述

湖南侗族、侗寨其传统建筑概述

湖南侗族、侗寨及其传统建筑概述一侗族自称Gaeml,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侗族人口为296万,居56个民族人口第12位。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域,即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带和湖北鄂西恩施地区。

我省怀化市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会同、洪江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等县分布较为集中,人口约84万。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被称为“黔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黔的地方设立了黔中郡。

至唐宋时代,“黔”的名称演变为“峒”或“峝”,“黔首”也演变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当时中央王朝在“峒区”设立羁縻政权,委任土官,称“羁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

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

”《炎徼纪闻》也载:“聚而成村者为峒,其酋长曰峒官。

”羁縻州一般辖若干“峒”。

侗族自称最早见于宋代史籍的是用反切方法记为:“仡伶”或“仡览”。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副峒官吴自由。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览”。

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州、会同和贵州的玉屏、天柱、三穗一带,正是侗族聚居区的中心地带。

证明,侗族先民在唐宋时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入史册,侗族这一族名的来历与“溪峒”之名有密切关系。

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泛称为“苗”、“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侗族历史源流,史学界存在四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土著人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浔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经柳江、融江迁徙到侗乡的,因为侗乡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侗族北部方言区流传有“祖公进寨”歌,歌中有这样的传说;第四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份是土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

最美侗乡通道旅游攻略:来这里“多嘎多耶”

最美侗乡通道旅游攻略:来这里“多嘎多耶”

最美侗乡通道旅游攻略:来这里“多嘎多耶”红网综合芋头侗寨鼓楼“一脚踏三省,鸡鸣黔桂闻。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在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莽莽群山中,有一处如此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

这里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侗家山寨,有精美绝伦、极富诗情画意的风雨桥群,有悠扬动听的大歌、气势恢宏的芦笙,有甜醇醉人的苦酒、满口香酥的腌食……它就是“欢乐侗乡”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

侗族语“多嘎多耶”,在汉语中是“唱歌跳舞”的意思。

以侗族聚居为主的湖南怀化通道县,生活着能歌善舞的侗乡人,有着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的侗族古建筑群,独特鲜活的侗文化,十分值得一游。

目的地: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花费:450元左右非玩不可:4月17日开幕的侗族文化节-大戊梁歌会;听侗族大歌;侗族合拢宴;零距离接触国家非遗文化侗族芦笙、侗锦、侗戏。

侗乡“清明上河图”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该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处于桂林和张家界两大旅游圈的叠合辐射区,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

境内侗族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仅长50公里的“百里侗文化长廊”就保存着524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其中荟萃了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等14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横岭鼓楼、阳烂寨门、白衣观、恭城书院、陈团寨门、兵书阁等6处湖南省级文保单位,以及侗族芦笙、侗锦、侗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戊梁歌会、侗族琵琶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侗族文化元素,成就了通道——侗族文化集大成者的美誉,也向游人打开一扇了解侗文化的窗口。

竽头古侗寨是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起点,隶属于县城所在地的双江镇,距县城9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古寨兴建于明洪武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后遭火灾,几经复建,成今日之格局。

寨内囊括了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几乎侗族建筑中的所有门类,且不少年代久远,因而被中国民居研究会的专家誉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有侗乡的“小布达拉宫”之称。

侗族建筑特色

侗族建筑特色

侗族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建筑特色独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其中以贵州侗族建筑最为著名。

贵州的侗寨被称为“人间天堂”,富有山水之美和建筑之美。

侗寨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由上至下分为三层:上层为客厅和起居室,中层为卧室,下层为牲畜存放和作坊。

这种结构有利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侗寨建筑通常有一到四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门楼,门楼上常有五天门或九天门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门楼下方常常有雕刻精美的石雕,展现出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侗族建筑的屋顶非常独特,被称为“牯岭顶”。

它呈波浪状,象征水波荡漾,给人以美妙的想象。

牯岭顶采用木瓦作为材料,防水性能非常好。

屋顶上常常有飞檐,增添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同时,屋顶下方还常常悬挂着红色的灯笼,给人以喜庆之感。

侗寨的布局非常有特色。

不同寨子的住宅呈环形排列,中间常有广场或院子,供人们休憩和聚会。

侗寨的房屋紧凑排列,形成壮丽的群山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有些侗寨甚至建在山顶上,俯瞰山谷,景色如画。

侗寨的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除了住宅,侗寨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如鼓楼、鼓坛、观鼓台等。

这些建筑用以举行传统的侗族活动,如侗族大歌比赛等。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高大而精致,给人以庄重和神秘的感觉。

鼓楼内部常常悬挂着大鼓,侗族人民在特定的节日和活动中会敲击这些鼓,传达吉祥和喜庆。

侗族建筑体现了侗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工具,更是他们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的载体。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族建筑面临着挑战和保护的问题。

但是,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让人们对侗族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侗族建筑特色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

它展示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X

20XX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讲师:XXXX

日期:20XX-
More
-
目录
CONTENTS
1 侗族建筑的特点 2 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2
侗族建筑特点和保护
侗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让人们
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向往
本文将介绍侗族建筑的特点,以及如何对其进 行保护
P 1 ART
侗族建筑的 特点
COMPANY LOGO
1
侗族建筑的特点
1. 依山傍水的环境选择
侗族建筑多位于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中, 这既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 利用,也体现了他们追求和谐、顺应自然 的哲学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中,侗族建筑 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侗族建筑的特点
2. 风雨桥和鼓楼的独特设计
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4. 研究和记录
通过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对侗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建筑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为未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 宝贵的参考。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相关信息永久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 化遗产 总之,侗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 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政府、社区、旅游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让这些美丽 的建筑继续留存于世并传承下去
通过社区教育和参与活动,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侗族建筑的价 值和意义。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文化和历史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和尊重意识。同时鼓励民间艺人 传承技艺,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影 响力

侗族建筑 侗族木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侗族建筑 侗族木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侗族建筑侗族木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导语:独树一帜的侗族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

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侗族木楼。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用智独树一帜的侗族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

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侗族木楼。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用智慧建造出侗族世代生存依靠的木楼。

侗族木楼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保护自然。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木楼吧。

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这里山深林密,居住着侗族人民。

他们的住房独具特色,而那秘不外传的二十六字建造口诀更是令人遐想。

在侗寨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古代,有一对恋人来到山中,他们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顶,搭起了一个草棚子。

山神刮起了一阵风将草棚吹散了。

他俩在河畔用石块垒起了石头房子,房顶铺上石片。

水神却用一场大水将石片冲得七零八落。

正在无奈之时,一个喜鹊巢给了他们启发,两人找来粗大的杉树枝,搭起坚固的架子,用木条铺成地板,美观耐用的房子竣工了。

大风吹过来,风从树枝的缝隙中穿过;大水冲过来,水从杉木柱中流走,房子屹然不动,毫发无损。

于是二人就在这样的木楼中住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在同样的房子中生活,繁衍至今,这就是现在的侗族。

故事中的房子就是侗族木楼。

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连接的地区。

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

木楼以杉木为骨架,在离地面相当的高度上铺杉木板条作为居室地板,房顶常用树皮为瓦,这种建筑结构被称为“干栏式建筑”。

侗族的干栏式建筑用木材做原料,而傣族、苗族、黎族的干栏式建筑则使用竹子。

侗族的木楼有两种变形:如果村子建在平地上,楼板离地2米至3米,称为“干栏楼”。

如果木楼建在山坡上,则以杉木支架“找齐”,叫“吊脚楼”。

这种木构建筑的居住区高高在上,防水防潮,又利于通风散热,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相宜。

木楼式样历经数千年而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结构变得复杂一些,多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为畜舍或厕所。

风雨桥及侗族文化

风雨桥及侗族文化

程阳风雨桥的历史地位
• 程阳风雨桥与我国的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及罗马的钢 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这在世 界建筑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 程阳风雨桥由于它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和雄伟风姿而闻名 于世。郭沫若先生曾题诗曰: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 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 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 劳。
风雨桥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 个人观点:风雨桥在景观园林中作为划分与组织空间、作 为交通廊道、引导游人路线、形成景观焦点的园林构筑物, 可以应用于河流、小溪、河谷、湖泊等水体之上,使之与 周围森林草地、似锦繁花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一幅别具风 格、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卷;在丰富园林景观的同时,也能 向广大游客传播侗族传统建筑文化,增进侗族人民对本族 文化的自信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谢谢观赏
程阳风雨桥简介
•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 处,建于1916年,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为 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 桥亭和19间桥廊。 • 桥体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 广西壮族地区众多具有侗族韵味的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目前保存最 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 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风雨桥及侗族文化
风雨简介
• 风雨桥亦称风水桥、福桥、回龙桥,壮语叫“厅哒”,为 侗族建筑“三宝”之一。是杆栏式建筑发展及延伸。流行 于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浙江等地,多见于南方百越 之地。风雨桥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建筑物。 • 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 别具一格,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而是 依据力学原理和杠杆原理,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 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外国语学院08英语6班王玉杰0804014620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

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

下面我将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这三方面介绍一下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

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始建于19 12年,于1 92 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 米,桥道宽 3.75 米,桥面高11.52米。

侗家三宝

侗家三宝

侗家“三宝”我是来自贵州贵阳的一位正宗的侗家人,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告诉过我,人是由龟婆的蛋孵出来的。

《龟婆孵蛋》的神话讲:上古时候,世上没有人类。

有四个龟婆先在寨脚孵了四个蛋。

其中三个坏了,只剩下一个好蛋,孵出了一个男孩叫松恩。

那四个龟婆并不甘心,又去坡脚孵了四个蛋,其中三个又坏了,剩下一个好蛋,孵出一个姑娘叫松桑。

从此世上有了人类侗家人从此诞生。

爷爷还说侗家人的主食不是大米饭而是糯米,平时总爱吃一些腌制的食物,比如腌鱼,腌菜等,因为这些食物都可以保存很久,他还教过我一些侗语,但我已经不记得了,这也就是我所知道关于自己名族的所有事情,作为一名侗家人,我真觉得很惭愧!我来自贵州,大家说起贵州,除了崎岖的山巅,醉人的春水之外。

更令人津津乐道便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了。

我们贵州全省共有4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个。

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仡佬、羌、满、等17个。

可谓是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了。

这些民族都能歌善舞。

除了这些共同的特点之外,各民族则是不尽相同,各有所长的。

现在我作为一名侗家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民族,侗族。

侗先祖先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秦时称“黔中蛮”,汉时称“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称“僚浒”或“乌浒”,宋以后称“仡伶”或“伶”,明清时称“侗僚”或“侗家苗”。

传统纺织工艺品以侗锦最为著名。

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族节日有春节、祭牛神、粽粑节、吃新节等。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提到侗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豪迈的山歌,迷人的侗族姑娘,坦率的侗族小伙,造型别致的民族建筑,纯朴的民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湘西通道侗族建筑“三宝”解析
蒋晓红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先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侗 族的发源地。其建筑在侗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侗族发展 历史活化石。本文深入研究湘西通道侗族建筑文化的特点,重点分为 三部分对其进行发掘介绍,希望通过宣扬侗族建筑文化遗产之美,让 人们更了解侗族建筑文化,能为弘扬、保护和传承侗族优秀传统文化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或者从事简单劳动场所。廊道里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也是侗族 女子纺纱织布的好去处。
鼓楼 鼓楼是侗族社会文化的一个象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侗族建筑文化的明珠,是侗民族代表性的精品建筑。鼓楼最 早可以追溯到侗族氏族时代,或者更早的原始巢居时期。原始侗 族特别喜爱杉树。侗民祖先就有在巨杉树下“行歌坐月”等各种 民俗。历史长河,已见东海为桑田。后来,侗族先民便参考杉树 的形状建设鼓楼。时光流逝,到近代、现代,呈现出各形状的鼓 楼。既有四角、六角的,也有八角的。 鼓楼的来历1 :相传古时候侗家有个聪明的小伙名叫曼林, 一天,他听见树上站满小鸟在叫,看见一群鱼儿在水里吐泡泡, 觉得动物都会找地方论事,人也应该这样。于是他告诉了长老。 老人们说侗家最会培植杉树,杉树又大又高,就照杉树的样子 来修建。曼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建成了像杉树一样的宝塔式建 筑,飞檐翘脊。后来寨里来了土匪,侗家人敲击木楼里“牛皮 鼓”,声音响亮,其他寨子侗民赶来支援,后来,侗民把木楼改 名为“鼓楼”。今天的鼓楼,经历世代的演变,已从简单的对树 的模仿发展成为侗族建筑的绝品,成为侗族特色文化奇葩。 鼓楼功能:这是侗民聚会、议事、娱乐和休息的公共场所。 鼓楼具有象征意义。它是侗族权利与地位的象征,看侗寨在当地 的影响力,是通过鼓楼得到体现,层数越高的鼓楼,说明这个寨 子在地区的影响力越大。修建本族鼓楼是侗民头等大事,若寨子 很大,且有几个大姓,多数侗寨选择一姓建一座古楼的,也有个 别家族建自己鼓楼的情况。 鼓楼的形态:从外观上欣赏侗寨鼓楼,造型装饰:顶层呈 伞形,楼座多为圆柱式、宫殿式。楼身结构精巧,翘檐,翘檐上 饰有龙、凤、鱼等雕塑,所有的装饰物都与信仰崇拜、民间传说 有关,造型美观,典雅端庄。鼓楼的建筑工艺是民族建筑中的经 典。通过实地考察,鼓楼主体建筑没有使用钉铆,全部是由木质 结构组成。穿枋、排枋、柱子、瓜配枋等处,全部是通过栓、榫 来组合,异常严谨牢固。 风雨桥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尋高。重瓴联阁怡神巧, 列砥横流入望遥。”文学巨匠郭沫若先生把程阳桥称为风雨桥。 而当地人俗称为花桥、福桥或风水桥。文本资料多引用为“风雨 桥”。进入侗乡山寨,发现无溪(河)不花桥的现状。风雨桥被 理解为侗族建筑文化的象征。关于风雨桥历史,流传着这样一个 故事:古时候有一对侗族情侣,分别住在河的对岸,每次都要撑 船渡河与对方约会,河底有条黑龙看上了这姑娘,六月初六这 天,姑娘撑船渡河,被黑龙卷入河底,小伙子四处寻找,昼夜不 息,真情感动了白龙,白龙与黑龙搏斗三天三夜,终于救出姑 娘,这对恋人为报恩,依龙形在河上架桥,风雨桥也是消除灾难 的象征。 通道风雨桥,主要以坪坦乡坪日村的回龙桥,坪坦乡坪坦村 的普济桥,陇城镇中步村的人畜分行桥,黄土乡的普修桥最富盛 名。 风雨桥与其他形式桥梁不同,它除了桥身、桥廊、桥墩以 外,在桥上还建有漂亮的桥亭。大青石块垒砌建成的桥墩,异常 坚固。桥身则以 “伸臂托梁”的方法修建,很好的解决桥身跨 度难题。桥廊上铺设木板,两边大多都设有木凳,当地的民众给 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美人靠”。在桥亭建造上,更多的考虑 桥身的长度,一般建有三个亭子,较长的桥建有五个亭子。 通道的风雨桥,极具侗族风格。是桥非桥,气势磅礴,横跨 两岸,既起到桥梁的作用,与人方便。它具有象征意味,给侗族 人民保一方平安,是侗民眼中的“福桥”。风雨桥同时也是廊,
关键词:侗族;建筑;文化价值
侗族是一个擅长建筑的民族,当你路过河流对岸,有急石 墩、木梁、亭阁、画廊、雕塑于一体的风雨桥;走在山区的侗 乡,路过山坳,有供行人歇息的凉亭和解渴的山泉井亭;沿着宽 阔的石板路走向侗寨,映入眼帘的是秀丽的寨门,紧密相连的吊 脚楼,密集的吊脚楼中还有耸入云霄的鼓楼。
通道从民族、地理上看,是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山区县市, 侗寨多数是依山傍水修建。此地侗族建筑上,以干栏式民居、鼓 楼、风雨桥最是典型,当地侗族人民亲切称为:“三宝”,已成 为侗寨的象征。根据官方统计资料:通道县具有民族特色古建筑 总计900多处,侗族地区,民族建筑保存较多和较完好是鼓楼、 寨门、风雨桥,大约有800余座。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是侗乡最为典型的建筑样式。通常是指民间所 说的 “吊脚楼”,这是从远古巢氏流传至今的建筑样式。是一 种相对复杂而科学的建筑结构,中国南方民族引以为傲的创造发 明,古时谚语中有:“美女难梳盘龙髻,巧匠难造吊脚楼”之 说。资料显示,最早提起“干栏”建筑的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写 于两千年前的《九歌·东君》一诗中有:“暾将出兮东方,照吾 槛兮扶桑”名句。相传,中国的太阳神东君住的也是“干栏式建 筑”。 按照地域划分,干栏式民居可分为南侗民居和北侗民居。南 侗地区以湖南的通道,贵州的黎平,广西的三江、榕江为代表。 北部地区以湖南的会同、芷江,贵州的锦屏、镇远等县为代表。 北侗由于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大多建成砖瓦楼房。南侗地处山 区,特色干栏式民居保存较好。 通道侗寨的干栏式民居,依照依山傍水这一修建侗寨的原 则。民居大都修建在溪水河流两侧,往往半边架在河滩上,另半 边依坡而建,因为要防御潮湿及虫蛇侵扰,世人都居住于楼上, 一楼是不住人的。有意思的是,侗族是喜欢聚会的民族,为了方 便走家串户,常常是同一宗族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二楼与二 楼之间通过走廊相接连,可以互通。所以通道侗族民间流传着 “侗屋高高上云头,走遍全寨不下楼。”的俚语,最能表现通道 侗族民居的独有风貌。屋檐与栏杆相连互搭,廊檐相接,鳞次栉 枇,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在视野角度上,形成侗民居的独特风 格。在喜庆节日里,侗民同聚于此设宴款待贵宾。但是这种建筑 格局如若不注意预防火灾,也会给侗族人民灾难。2012年2月, 新年刚过,通道独坡发生火灾。几百户房屋被烧毁,在图片中我 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楼板相接,火灾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了灾难 性的后果,美丽侗乡付之一炬。 吊脚楼的修建与侗族独特的建筑技巧密切相关。整座楼房 的主体部分,全部为杉木建造,以圆木作柱,屋顶以前采用杉皮 覆盖,现都改用青瓦,木楼一般两至四层。楼的檐角上翻,底层 大都是篱笆式的竹竿进行四周围护。侗楼两侧,大部分搭建有偏 厦,使其呈四面流水状。四层木楼的格局是:四层用来贮存粮及 堆放杂物;三层为年轻人的卧室;二层设火塘和老人住房,火 塘,火塘是祭拜“祖先”的场所,也是全家的“客厅”。全家在 此取暖、吃饭场所;最底层主要是堆放柴草,圈养牲畜。楼房外 围,一般都有走廊和栏杆,供家人们盛夏乘凉、赏月之类的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