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我们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所在。
1. 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侗族服饰以绣花为主要特征,绚丽多彩、工艺精湛。
侗族妇女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衫,搭配银饰,头戴侗族特色的花环,形象美丽动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 瑰丽的侗族歌舞:侗族歌舞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歌舞形式。
例如侗族的“白鹤舞”、“银釵舞”等,舞蹈优美动人、富有节奏感,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侗历正月初一的“侗年节”、三月三的“侗族姑娘节”等,这些节日都是侗族人民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的时刻,人们穿着盛装,唱歌跳舞,庆祝丰收和团圆。
4. 独特的语言文字:侗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侗语族的语言,其文字被称为侗文。
侗文是一种由象形、指事、会意等构成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1. 家族观念:侗族人民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家族是侗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侗族人民追求家族的兴旺和繁荣,崇尚家族的团结和和睦。
2. 宗族制度:侗族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家族成员间维系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宗族长辈的言行举止在侗族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生产方式:侗族历来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粮食、棉花、烟叶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侗族人民勤劳勇敢,以种田养家,以此谋生。
4. 独特的风俗习惯:侗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丰富的饮食文化,侗族人民喜爱米酒、猪肉等美食;崇拜自然、尊重祖先等传统观念,侗族人民重视礼仪,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5. 宗教信仰:侗族信仰多神,崇拜山神、水神,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
侗族人民在农耕、求雨等重大活动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此祈求神灵的护佑和福祉。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魅力。
一、侗族的历史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侗族先民在长江、湘江、沅江和浙江的流域内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在各朝代的历史中,侗族曾经拥有过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如侗汉国、苗侗国等。
而在明代时期,侗族地区归属于湖南的宜章府和安化县。
清代,侗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江西、四川等省,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侗族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注和扶持。
二、侗族的语言侗语是侗族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壮语相近。
侗语一般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有8音调和丰富的语法规则,是一种充满韵味的语言。
在侗语中,文字和音乐是相融合的,音乐可以传递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体现了侗族对音乐的深厚热爱。
三、侗族的习俗侗族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信仰天地之神和祖宗之灵。
侗族崇尚自然,对山水、天气等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崇敬。
侗族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如踩鼓荡锣、边阔歌、布边戏等,它们体现了侗族的民间艺术和文化特色。
在侗族的传统婚礼中,要有布依族的媒人为其牵线搭桥,新人需要破解一个机关门,才能进入洞房。
洞房里还要进行“撞门”和“压床板”的仪式,寓意幸福美满。
四、侗族的美食侗族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侗族的日常饮食中,以米、面、豆类为主食,同时也有许多独特美食,如酸汤鱼、腐竹煲、黄米糕等。
其中,酸汤鱼是侗族非常著名的一道菜肴,其酸味适口,肉质鲜美。
黄米糕则是侗族的传统美食,口感软糯,入口即化,深受人们喜爱。
五、侗族的服饰侗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地区和时代的差异可以分为苗寨侗、水上侗、山上侗等不同类型。
侗族日常穿着,男性一般着长衫、裤子和头巾等,女性则穿着长裙、蒲包、肚兜等。
通道旅游情况简介

通道旅游情况简介一、基本县情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全县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2万人口,有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是全国最主要的侗族聚居地。
通道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
雄伟壮观的风雨桥、工艺精湛的鼓楼、古朴典雅的凉亭。
长长的合拢宴上,侗家美食腌鱼腌肉,香喷喷的油茶,甜醇醉人的苦酒,使你领略到侗族独特饮食文化。
悠扬动听侗族大歌、双歌、欢乐的芦笙、哆耶舞展现了侗族文化的无穷韵味。
通道自然风光秀美如画。
境内林海莽莽,溪河清澈。
168平方公里的万佛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全国最大的丹霞峰林地貌之一。
还有麒麟谷、梨子界、九龙潭等瀑布群落,国家阔叶林采种基地宏门冲原始次森林,恩科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高峡平湖的晒口水库和浪遏飞舟的龙底生态自助漂流等,处处景观都是美不胜收。
通道是一块红色圣地,拥有大量红军文物和遗迹。
1930年12月到1934年12月的四年间,先后有邓小平率领的红七军和王震、肖克率领的红六军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红一方面军途经通道。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县溪恭城书院召开“通道转兵”会议,进行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打好了基础,在危亡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通道文物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三处:芋头古侗寨、马田鼓楼、平坦风雨桥群。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四处:横岭鼓楼、阳烂寨门、白衣观、恭城书院,其它文物更是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通道交通便利,广西桂林国际机场、贵州黎平机场和湖南芷江机场近在咫尺,焦柳铁路、209国道、221省道贯穿全境。
旅游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热情好客的侗乡人民期待着您的到来,走玩通道,将使您充分领略到寻古探幽的乐趣,感受原生态和谐社会的浓郁气息,成为您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目前我县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是:拥有3A景区一处,2A景区一处,2家国内旅游社,3个门市部,拥有规模上档宾馆18家、农家乐25家,床位1600张,旅游、客营运车辆180台,已具备规模接待能力。
侗族文化特点简介

侗族文化特点简介王成侗族很久以前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份,接受了侗族文化,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古歌有说,上古之后,侗族从黄河上游下到长江上游,一路下至中下游以南地区,再下南越(骆越),转到现在的居住地,整个迁徙路程呈S型,从近古时期开始,侗族就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
从人类学角度看,中国地域内最早的元谋人在云南一带,现今侗族地区是高原与平原的丘陵过渡地带,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带盛产各种动植物,境内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易守难攻,是比较天然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带。
侗族文化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明形态。
侗族文化简要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信仰是文化的精髓要义,侗族人的首要信仰是萨,侗族人民认为萨创立了世界、抚育了人类,萨天巴是创世女神元羲、战护之神炬羲、教引之神恩羲三神神职的统一,侗族人要建立村寨,先请萨神,萨神在侗族人心中占据最重要分量;侗族信仰太阳,认为太阳是世间万物生长的源泉,赋予温暖和阳光,并作为驱邪之神,民间巫师有使用太阳决起意来助阵施法;侗族人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中,认为雷是最富有力量的,惩恶扬善,侗族人祭拜雷神,希望得到雷神的护佑,赶击邪恶,风调雨顺,侗族的巫师会在每年开春第一次天雷响起之时,举行祭拜仪式,迎接雷神,获取雷神的能量;鸟神是与人类同环境生长、是人类安宁有序、生产丰收的守护之神,侗族人自称为鸟图腾的后人,鸟神赐予人类更多地面禽类,赐予安详,保护侗族村寨的安宁;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古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和“万物有灵”是有关的,先是“万物有灵”,然后是“趋利避害”,崇拜友善的、守护自己的生灵,祭之为神,通过神人契约的作用,借助群人拥护的“神”的符号力量,驱除为恶的力量,其体系构成了文化诞生和存在的首要精神。
二、饮食侗族人的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6个内容:酸、腊、拌、配酸、地料、取材。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侗族的主要文化特点是多样性和色彩斑斓。
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曲和舞蹈以及演奏乐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侗族的文化还包括口头文学、织锦、雕刻、陶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传承自远古时代,经过历代演变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侗族文化。
侗族的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侗族民间音乐中,竹管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
侗族人民还喜欢唱红歌,这些红歌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颂扬和赞美。
此外,在一些重要庆祝日和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侗族人民还会自发地演奏、唱歌和跳舞,以表达他们的喜庆和祝福之情。
侗族的服装和饮食也反映了侗族文化的特色。
侗族服装以绣花和印染为主,色彩丰富,饱含深意。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饭、糯米饭、玉米、脱粒玉米、豆类等为主要食材,味道鲜美。
侗族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汉藏语系土语,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
侗族的语言虽然没有正式文字,但有一套表意生活、沟通交流的手语和符号。
除了上述特点外,侗族文化还有一些神话传说、习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受到侗族民间的广泛关注。
侗族人民相信神灵的存在,他们把神灵和自然界、人类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能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生活哲学。
侗族的习俗习惯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侗族人民在婚礼、葬礼等场合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习俗。
在婚礼上,新娘穿上花轿,由亲友抬着游街示众,新郎则现场拜堂,双方的亲友则进行各种喜庆活动。
在葬礼上,侗族人民会进行龙船葬、火葬、水葬等仪式,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尊敬。
在宗教信仰方面,侗族人民信奉的主要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
早期的侗族信仰注重自然万物对人类的影响,后来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侗族民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宗教融合。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
侗族人口虽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包括音乐、舞蹈、建筑、服饰、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侗族音乐以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内容丰富,有歌颂自然的美好,赞颂友情的深厚,抒发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等。
侗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深远,往往令人陶醉其中。
侗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乐器,如侗笛、侗鼓、侗琴等,这些乐器不仅在侗族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侗族舞蹈侗族舞蹈又称“侗族大歌”,它是侗族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
侗族舞蹈通常是男女相对即兴舞蹈,动作舒展自然、优美多姿,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舞蹈的动作简单大方,富有典型的乡土舞蹈特点,舞蹈过程中大家一边跳舞一边高歌,其激情四溢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侗族舞蹈也常常出现在侗族的各类庆典和欢庆活动中,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亮点,它以水寨为代表,是侗族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
侗族水寨多建在山水交错之处,外观形象独特,美丽壮观,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侗族水寨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以青瓦,并多以水系环绕,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热带山地多雨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特色。
侗族水寨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居所,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和延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青色为主,女性头戴银饰,耳饰、项链、戒指等辅以红色为主色彩,十分华丽。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侗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侗族人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文化 与 文化 建 设
民间 原 生 态 文 化 的传 承保 护 与 开发 利 用 研 究
以“ 三省 坡 ” 族 文化 旅 游 为例 侗
龚 璇 湖北武汉 407) 30 4
(中南 民族 大 学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湘黔桂“ 三省坡” 侗族原生 态文化的资源优势 , 认为进行旅 游开发是 对原生 态文化 传承保护 的合理有效 办法, 并
【 关键词 】 原生态文化 ; 传承保护 ; f 用 开发i , 1 加大对民族民间原生态文 化的保护 , 我国保护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是 文化遗产 的一项重大举措。国 家《 十一五 ” “ 时期文化 发展规 划纲要 》
指出 , 我国将建立 1 国家级民族 民间文化 生态保 护区 , 非物质文 0个 对 化遗产内容丰富、 较为集 中的区域 , 实施整体性保护 。位 于湘黔桂三省
表 1 湘 黔桂 三省 坡 侗 族 原 生 态 文 化 被 列 入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 的保 护 项 目
序 l 2 3 4
5
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定位来对这 些文化遗 产进行旅游 开发 , 样既促 这 进 了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 又使这些 原生态文化 遗产保 护的投 入有 了保障 , 可谓一举两得。
二 、 理 开 发 利 用是 对原 生态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保 护 的最 好 方 式 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和 工业 化的逐 步推进 , 侗族独 特的民
族文化 , 有的精神物质 以及民族气质 , 独 正受各种外来文化特别 是汉文 侗族人民在 其历史 长河 中创造 了辉 煌灿烂 的 民族传统 文 化。目 化的强烈; 击与影响 , 三省坡原 生态文化遗产 的保护 迫在眉 睫。但 中 对 前, 三省坡区域 内被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的文化遗 产包 括侗 是该如何实施更加有 效地保护措施 呢?笔者认 为最好 的方式就 是 : 开 族大歌、 侗族 鼓楼 、 侗族风雨桥 、 侗戏 、 侗锦、 侗族 芦笙 等。震惊法 国巴 发利用。旅游产业化是较 为有效 的开发利用方 式。旅游业作 为“ 烟 无 黎和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多声 部侗族大 歌在贵州 黎平 、 江、 从 榕江 、 广西 工业 、 朝阳工业 ” 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 尤其对许多 三江和湖南通道等地厂为流 行 , 歌中央 电视台的 侗族假声 高腔 琵琶 放 民族 地区而言, 往往起着经济支柱的作 用。 歌、 哆也等歌舞也都发源和盛行 于这一带 ; 西三江 程阳风 雨桥、 团 广 芭 1旅 游 开发 带 来 的资 金 是 对 原 生 态 文化 保 护 的保 障 、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较为艰巨的任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文化不断地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侗族文化保护区、开展侗族文化研究等,同时侗族人民也在积极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歌舞、木偶戏、侗笺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中,侗笺字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被誉为“活化石”。
近年来,随着传承人数的减少,侗笺字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侗笺字,侗族人民开始开展侗笺字教育和传承工作,这种努力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在保护侗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湖南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旅游开发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作者:何丽芳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
通道县的侗乡旅游开发起步晚,虽有诸如万佛山、宏门冲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景点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很高,更处于张家界、桂林等世界著名自然景观旅游圈内,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仅仅靠青山绿水、奇峰悬崖是很难吸引到旅游者的。
要塑造通道县的旅游品牌,就得在资源特色上做文章。
而结合旅游业的文化消费性质和侗乡的实际,通道县的旅游资源特色就体现在“侗族”和“侗族文化”上。
1 通道侗乡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通道县地处侗族聚住区的中心,南侗和北侗的交汇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其侗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村落、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
1.1 古朴的侗族村落文化通道侗乡森林和古树环抱中的侗族村寨,既延伸着自然的景物,又在自然之中巧妙点缀着文化意味,纯然再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恬静得就如世外桃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大小村寨共有300多个,最著名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芋头寨。
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大寨五六百户,小寨三五十户。
村头寨边总有参天大树,树下置石凳板条或建凉亭,供过往行人休息。
溪流绕寨边或穿寨而过,桥梁横贯其间,寨子周围建有寨门。
“干栏”式楼房高低错落,廊檐相接,青瓦若鳞,如诗如画。
鼓楼耸立寨中,四周鱼塘满布,塘边、路边和屋前遍种桃李。
寨中大路小巷皆以石板或鹅卵石铺成,弯弯曲曲,高高低低,通向每家每户门前,一级一级的台阶从村脚的河边蜿蜒而上,伸到寨子尽头,犹如画景。
1.2 精湛的侗族建筑文化侗族建筑中最能体现侗族人民建筑技艺精湛和聪明才智的,当属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而且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鼓楼是一种纯木结构的建筑,整座楼身不用一颗铁钉,全是杉木榫卯衔接,楼高十几至三十米,楼檐雕龙绘凤,画花饰锦,檐角高高翘起,势态如飞似跃。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族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目前通道侗乡共有二百余座鼓楼,其中属于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十座,最著名的是马田鼓楼。
风雨桥又称花桥,建于离村不远的通衢河上,桥台上建长廊,桥墩上建亭阁,融美与实用于一体。
远远望去,如彩龙卧水,雄踞寨边,极为壮观。
通道侗乡到处都有风雨桥,仅百里侗文化长廊上就有五十余座,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坪坦普修桥。
风雨桥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作为重要的旅游景观,丰富了桥的旅游功能。
1.3 独特的侗族民俗文化最能显示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
民俗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素质的积淀,也是民族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道侗族民俗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服饰、节庆、饮食和婚恋等方面。
(1)服饰文化。
传统侗族的服装都是用自纺自染的侗布制成的,经过复杂的纺染工序制成的侗布,呈深蓝、青、紫色,色泽鲜艳,光亮异常,这在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侗族女性服饰,包括衣、裙、裤、鞋、头巾、发饰和首饰,款式不一,朴素大方,各款服饰色调统一柔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节庆文化。
侗乡的节庆活动丰富多采,著称于全国。
不仅过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还过侗年、花炮节、歌会、芦笙节、斗牛节、玩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特殊节日。
在节日盛会里,侗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饮酒会客,谈情说爱,构成了一场场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大展览。
(3)饮食文化。
糯米文化和合拢宴会是最具有侗乡特色的饮食习俗。
饮食方面,家家户户都有糯米酒和糯米甜酒,充满“侗不离酒”的情趣;腊肉、腌鱼肉、烧鱼、各种酸菜以及酸汤菜、酸汤鱼,体现“侗不离酸”的风味;主食糯米饭、年节的侗粑、四月八的黑糯米饭和三色糯米饭、尝新节青年男女制作的扁米,都是侗族风味食品;侗人的血红、生鱼、醋肉也都是风味独特的饮食;还有相应的进食方式和妙趣横生的风俗。
合拢宴是侗家人招待贵客的侗文化展示的宴会,是侗人酒食文化的全面展示,是侗族饮食与歌舞完美的结合,规模由几十至几百上千人,十分热闹,成为侗乡特色的民族宴会。
(4)婚恋文化。
侗族主张男女青年自由恋爱,青年男女在赶坪赶坳时对唱玩山歌,在行歌坐月时对唱情歌,传递恋情。
能歌善舞者被认为是聪明能干,格外容易受到异性青睐。
婚礼上的对歌饮酒,多样的礼仪,朴素而又韵味无穷。
1.4 丰富的侗族文化艺术“饭养身,歌养人”,侗族朴实无华的音乐观,使歌成了侗乡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生活中的许多场合都要唱歌,形成了多样形式的侗歌。
如情歌有玩山歌、山歌、坐月歌等,还有酒歌、大歌、伴嫁歌、拦路歌、踩堂歌等,其中最享盛誉的是侗族大歌。
魅力无穷的侗族文化艺术,还有芦笙歌舞,琵琶弹唱,果吉弹唱,侗笛以及雕塑镶嵌艺术、刺绣、织锦等,这些都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生态环境在通道侗乡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侗族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是通道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但是,侗族分布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很多地方的交通都更优越,旅游开发也较早,通道旅游业仅凭侗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难以有较大发展的。
而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道旅游业也持续升温,这应当得益于通道良好的侗文化与生态和谐的原生生态环境。
2.1 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通道生态旅游的基础通道2239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达77.7%。
触目青山绿水,近看松杉翠竹,远眺群山葱茏。
变化无穷的自然景象,种类繁多的树木花草,不绝于耳的鸟唱虫鸣,清冽甘醇的潺潺流水,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的深山农家,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面。
发源于高山深谷茂密森林的溪河,常年奔涌不息,澄碧照人,几米深处可观鱼游水底。
据测定,通道空气负离子在2 500个/ml以上,令人神清气爽。
这种毫无雕琢的自然生态美,正是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所要追求的“返朴归真”,也构筑了通道旅游的大环境基础,成为了通道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原生的文化生态,成为通道侗族文化旅游的生命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保护森林成为了通道侗族人民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就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和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森林也没有受到破坏,就是随处可见的、带有很浓迷信和宗教色彩的风景林也大多得到了完整的保护。
这些风景林,既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景观,更是许多侗族文化现象体现的重要依托。
若没有这些风景林,许多侗族文化现象就失去存在的环境基础,通道的侗乡旅游也就失去了文化的、生态的审美价值。
同样,森林的有效保护,维持了侗族文化生存的生态资源基础,使独特的侗族文化现象有了生存的文化生态基础,也使通道侗乡的村寨、建筑、民俗和工艺文化等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基本维持历史的风貌,是别的侗族地区所不及的,也是异地民俗旅游项目不可比的优势。
当前,通道侗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不仅是独特的侗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就是侗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这种原生文化生态的特色将更加成为通道旅游的活力之所在。
2.3 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通道旅游的完备体系大自然的造化,通道这片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充满浓厚侗族文化气息的土地上,还有着无数的自然景观。
典型的有既象桂林又似张家界的万佛山,绵延168 km2 ,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险峻,翠峰叠起,沟谷幽深,松涛竹影,奇石夹卉,步步是景,处处有情。
有类似九寨沟神奇的木脚溪,穿行于4000 hm2 的原始森林中,急流、险滩、飞瀑、深潭,不管多深,清晰见底。
有仅次于西双版纳的张里思戈,是典型的亚热带雨林奇观,生长着1200种植物,其中有众多的古老孑遗植物。
有南方草原之称的黄沙岗草场,广袤的森林,碧绿的草原和辽阔的牧场,饱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塞外风光。
3 实现通道侗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优美的自然景观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通道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加之侗族文化的特色,共同构架了通道民族生态旅游体系,成为通道旅游业发展中生态环境、侗文化和自然景观三者不可缺少的互动因子。
通道侗族传统文化,受简单的、朴素的“万物有灵”思想支配,对自然都有十分的尊敬和崇拜,使许多侗乡都还能保持较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
但是,受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不再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充满畏惧和崇敬之后,大规模开发利用乃至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必定发生,必然带给通道侗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和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将动摇通道侗族旅游的根基。
要实现通道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保存完整的文化体系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3.1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在重新认识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摒弃迷信思想,引进科学思维,建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首先,依法护林,对通道侗乡森林经营类型进行合理调整,将现有的原始次森林和风景林划为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进行重点保护,禁止一切森林经营活动;将村寨周边的古树或古树群登记挂牌保护,禁止一切有碍古树生长的行为。
其次,以自然吸引力为主的景区,开发建设时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并测算环境容量;自然保护区划定核心区,禁止游览。
再就是景区居民的基本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减少居民对环境的破坏。
3.2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通道侗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闭塞,地处偏僻,与世隔绝;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落后。
交通闭塞和经济落后,造成一个封闭的环境。
现今信息社会的商品文化无孔不入,加之旅游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侗族文化资源很易遭到破坏,一旦破坏,便无法再生。
目前,通道虽然将一些村寨、建筑划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只能对物质景观的侗族文化进行保护,而大量的侗族文化现象及其生存环境都面临严峻的形势。
要维持侗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就要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一样建立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如通道可以在“百里侗族文化长廊”地区划定建立一个大型的“侗族文化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的模式,不可能把保护区内的人们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也不可能将保护区封闭起来,拒绝现代文明的进入。
只有通过经济杠杆,让区内侗民在旅游中获得经济效益,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并转化为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就会长期坚持下去。
4 通道侗乡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道旅游起步晚,来势好,得益于独特的侗族文化资源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资源,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在通道未来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所以,通道旅游必须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