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人口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一、选择题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

据此完成1-4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A.非洲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2.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D.靠近沿海、土壤肥沃3.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

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4.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A.漠河---腾冲线B.秦岭--淮河一线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D.黑河--腾冲线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6.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是()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东部人口密度大于西部C.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D.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8.苏北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推测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产业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人口分布受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

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A.海拔800~1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10.海拔1000~1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较适宜②土壤较为肥沃③交通较为便利④经济较为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1-12题。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真题练习含答案选择题[2024·江苏南通如皋中学段考]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最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A错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于内陆,B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C错误;总体来说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C.地区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导因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B错误;地区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

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D.加强经济扶贫,优化资源配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措施。

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其他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B、C错误,D 正确。

[2024·北京海淀一模]人口空间均衡是指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区域间人口净零迁移的理想状态,即区域间人口迁入与迁出量相等。

有学者依据某种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均衡人口数量进行研究。

该研究显示,上海均衡人口数量超过3 000万,居长三角地区之首。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8章人口第2讲人口迁移提能训练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8章人口第2讲人口迁移提能训练

第8章人口第2讲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24·海口模拟)候鸟老人是指为追求身心健康而像候鸟般季节性来回于家乡与迁入地的退休老人。

如图示意2017年9月至2024年6月某典型迁入地的候鸟老人在工作日、休息日家外活动时间结构,家外活动人数占比是指该时段外出活动的候鸟老人占总候鸟老人数的比重。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我国城市中,冬夏季均对候鸟老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是( B )A.哈尔滨B.昆明C.海口D.上海2.该迁入地的候鸟老人( A )A.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家外活动高峰时间基本一样B.中午家外活动人数占比较少是因为天气燥热C.一般每天外出次数较少,单次出行时间较长D.因7、8月当地洪涝多发而返回家乡3.候鸟老人的主要家外活动场所最可能是( D )A.医院或诊所B.旁边的餐馆C.中心城区的公园D.社区的公共休闲空间[解析]第1题,哈尔滨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吸引力小,迁出人口多,A不符合题意;昆明由于纬度低,冬季和顺。

海拔高,夏季气温凉快,四季如春,适合避暑和避寒,冬夏季均对候鸟老人具有较强吸引力,B符合题意;海口纬度低,冬季气温高,适合迁入,但夏季燥热,不适合迁入,C不符合题意;上海夏季气温高,对人口迁入吸引力小,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2题,据图可知,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家外活动高峰时间基本一样,主要是在早上10点和11点,A正确;中午家外活动人数占比较少是因为中午须要休息,B 错误;候鸟老人年龄较大,一般单次出行时间较短,C错误;7、8月返乡是因为当地气温较高,D错误。

故选A。

第3题,据图可知,候鸟老人选在上午和傍晚的时间外出,为饭前和饭后休闲时间,故家外活动场所最可能是社区的公共休闲空间,而不是医院或诊所、旁边的餐馆、中心城区的公园,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24·南昌高三月考)我国城市流淌人口呈现诸多新趋势,80后、90后流淌人口返乡回流趋势日益显著。

探讨小组基于北京、深圳、成都和中山4个城市进行实证探讨,绘制出不同类型流淌人口对“老家须要操劳的事情”响应样本分布图。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广州高三一模]下面图甲示意陕西省1月平均气温、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乙示意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与①地区人口密度关联较小的因素最可能是()A.地形B.矿产资源C.科技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答案:B解析:结合图甲中的城市分布可知,①地区为陕西省省会西安市所在地,该地区位于关中平原,地形较平坦,交通便利,A不符合题意;西安经济发展水平较省内其他地区高,教育、科技较发达,C不符合题意;西安为古都,历史发展悠久,对外开放程度较高,D不符合题意;该地区矿产资源较少,其人口密度与矿产资源关联较小,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为增加②地区人口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②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陡坡开荒,多种小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图中②地区位于陕北地区,年降水量400 mm左右,气候较干旱,位于牧区到农耕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为增加②地区人口容量,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恢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资源利用率,②③正确。

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和陡坡开荒种小麦,会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①④错误。

故选B。

[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大都市区的人口就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以距离市中心远近,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四大都市区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其中第一、二圈层为中心城区,第三、四圈层为外圈城区。

如图示意四大都市区不同圈层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密度。

据此完成3~4题。

3.从第一圈层看,“职多住少”现象最显著的大都市区是()A.伦敦B.纽约C.东京D.巴黎答案:C解析:“职多住少”现象应体现为居住人口密度小,就业人口密度大。

读图中第一圈层数据可知,纽约、巴黎第一圈层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人口密度都较大,“职多住少”现象不显著,B、D错误;伦敦和东京第一圈层居住人口密度都较小,就业人口密度都较大,但两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差异不大,就业人口密度东京远大于伦敦,因此从第一圈层看,“职多住少”现象最显著的大都市区是东京,C正确,A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人口数量众多C.人口稠密 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2.该河流很可能是()A.淮河 B.珠江 C.海河 D.雅鲁藏布江3.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能资源分布 B.矿产资源分布 C.交通通达度D.取用水方便程度下图为我国某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区域()A.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B.人口密度分布差异不大C.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D.城镇化水平整体呈南高北低5.影响该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 B.地形 C.水源 D.气候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制约塔里木盆地人口与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热量 C.土壤 D.水源7.图示区域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的地形(地貌)类型是()A.峡谷 B.山地 C.冲积扇D.高原读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完成下面小题。

8.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A.大洋洲B.南美洲C.亚洲 D.欧洲9.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C.集中于沿海地区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读“中国三大区域人口密度影响因素排序(1978—2018年)”,完成下面小题。

10.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是()A.东南多西北少 B.南部多北部少 C.西部多东部少 D.东北多西南少11.对我国三大区域人口密度影响均位列前三的因素是()①城镇化水平②工业化水平③交通便利度④对外开放程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交通便利度”是影响西部地区人口密度最重要因素,原因是()A.道路沿线自然条件更优越B.可以便利获取外部水资源C.修建道路会带来就业机会D.交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下图为20世纪中期提出的“人类大陆”示意图,即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大陆”在持续变化中。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人口数量随海拔升高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 错误;读图2可知,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B错误;人 口密度在1 200~1 400米处最大,人口数量在1 400~1 600米处最大,因此人口 数量最多处人口密度较高,C错误,D正确。第2题,贵州省乌江上游喀斯特 地貌广布,海拔低处谷深、坡陡,导致海拔低处土地面积极少,人口数量少, 密度低;而高原面上地平坡缓,土地面积集中于中海拔地区,人口数量多,密 度大,故影响乌江上游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土地资源,D正确;气温、降水、 矿产不是影响该地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推测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C )
A.环境质量变化 B.农业发展
C.政策引导
D.交通改善
7.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可能会使北京( D )
A.城镇化问题加剧
B.人才大量流失
C.农业经营规模扩大
D.城市环境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第5题,由图中数据可知,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整体下降,人口分 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B正确;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应该增 强,A错误;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不一定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转 移,C错误;图中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减弱,经济地理集中度增强,人口分布变 化与经济变化不一致,D错误。第6题,由图中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 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主要是 2015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序疏解北京 市非首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 口疏解,C正确;环境质量变化、农业发展、交通改善都不是2015年后京津 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A、B、D错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人口(含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人口(含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人口一、单选题图为2020年5月16日新冠疫情数据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部分非洲国家累计确诊人数较少的原因可能是A.人口基数小B.地理位置偏僻C.医疗发达D.经济发展水平低2.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和人们的居家隔离将造成A.全球能源需求增加,原油价格上涨B.全球部分产业链布局重新调整C.医药产业成为全球新兴支柱产业D.全球粮食需求将增加3.图中格陵兰岛区域A.自然带以苔原带为主B.位置偏僻致其确诊人数很少C.地广人稀,生活成本低D.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答案】1.D2.B3.D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有( )A.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人口集中B.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人口占50%左右C.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分布较少D.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亚洲5.根据图Ⅱ判断,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其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经济落后B.海洋面积小C.大陆自然条件恶劣D.多高寒荒漠【答案】4.A 5.C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英国总人口达6640万,人口增长率为0.6%,其中人口出生率1.1%,死亡率0.9%,且空间分布不均。

下图为英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单位:人/km2)。

完成下面小题。

6.目前,影响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率B.人口生育政策C.国际人口迁移D.国内人口迁移7.造成英国人口密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类型不同B.地形类型不同C.工业化程度高低不同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答案】6.C7.D下图示意兰州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兰州市人口空间主要发展方向为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北方向9.10年间,兰州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显现出A.市中心大口集聚效应增强B.郊区城市化十分明显C.次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D.多中心结构发展成熟【答案】8.A9.C读1953~2010年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人口迁移

2025年高考一轮总复习地理(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课时规范练:人口迁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广东名校开学摸底考试)自 2003年起,卡塔尔人口进入高速增 长期。截至2022年10月,卡塔尔常 住人口约302万,人均收入居世界第 一,而拥有国籍的公民仅约占15%。 下图为2022年10月卡塔尔常住人 口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卡塔尔常住人口远超过国籍公民
(3)说明西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地理意义。 迁出地: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环境修复。迁入地: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 展。迁移人口: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4)请为藏南河谷区迁入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评估藏南河谷区迁入村的环境承载力;合理规划迁入村的土地利用;加强供 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民就业培训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北京朝阳二模)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 活的人口。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户规模统计图。读图,完成 11~12题。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庭户 规模变化的原因有( B ) ①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②实施多孩生育政策
人口迁移
(2024·广州天河综合测试)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 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呈现以纳西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 户籍人口约23.78万人,常住人口约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 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1~2题。
注:人口流动活跃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动强度=(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③住房价格上涨 ④生育率
降低 ⑤家庭观念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
(湖南省长沙一中、雅礼中学、长郡中学、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5月份联考)下图示意“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型高收入经济体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注: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
1.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国家是
A.科威特B.阿联酋
C.卡塔尔D.沙特阿拉伯
2.除文莱外,其他国家外籍人口占比较高,大量的外籍人口会使所在国
A.就业困难B.文化多元化
C.城市化受阻D.人口容量变大
3.从长远来看,为促进图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
A.扩大能源输出量B.提高能源加工深度
C.提高能源价格D.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答案】1.A 2.B 3.D
(湖北省武汉二中2019届高三五月全仿真模拟)下表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前五位省区的排序表。

据此完成4—5题。

4.甲、乙、丙分别为
A.北京、上海、广州B.广州、上海、北京
C.上海、广州、北京D.北京、广州、上海
5.近年来,上述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省区
A.产业结构调整B.生育政策的变化
C.生态环境优良D.农业专业化发展
【答案】4.B 5.A
(晋冀鲁豫中原名校2019年高三第三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
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
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
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
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
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
【答案】6.B 7.D
(陕西省201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城归就是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入员。

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一些已经跳出“农门”的农民工带着新的见识、资金和梦想踏上返乡路,成为新一代的“城归族”。

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450万,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去农村创业。

据此完成8—10题。

8.新一代“城归族”的出现反映了
A.全面逆城市化现象B.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C.第一产业成为主导D.农村投资环境改善
9.大量的“城归族”将首先改变农村人口的
A.受教育水平B.职业构成
C.地区分布D.性别比例
10.“城归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A.增大了交通运输压力B.加大了城市病的强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增大了城乡经济差距
【答案】8.D 9.B 10.C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人口机会窗口期又称人口红利,是指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时期。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机会窗口期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出生人口不断增加B.人口死亡率不断降低
C.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D.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变化
12.随着人口机会窗口期过去
A.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失B.就业压力增大
C.高科技产业必然快速发展D.部分高耗能产业淘汰
【答案】11.D 12.D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得分训练)下图是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我国四大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以县为单位)个数占比图。

读图回答13—15题。

13.2001—2010 年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高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A.位置B.资源
C.技术D.经济
14.影响2011年—2016年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快速增长B.产业转型升级
C.经济发展滞后D.交通条件完善
15.根据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的变化推测对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耕地资源压力减轻B.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
C.环境问题得以改善D.经济活力逐渐减弱
【答案】13.A 14.B 15.D
16.(2019年北京卷·节选)【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

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据图,回答第(2)题。

(2)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10分)
【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17.(2019年天津卷·节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

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6分)
【答案】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