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创始人: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
隋朝统一时间:589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 经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发展经济,编制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口和耕地面积,隋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大的王朝。
3、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2、开凿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增加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完善阶段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历史书p3,p31,p68页。
第2课“贞观统治”至开元全盛时期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的都城:长安二世。
贞观的治理1。
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注重民力;;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提倡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相对清晰,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大。
在历史上,当时的统治被称为“贞观统治”。
3、武则天皇后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年间,唐太宗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经济,不断增强了唐朝的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歷史下冊復習提綱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一、南北重歸統一1、隋朝的建立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2、隋朝的統一時間:589年二、“開皇之治”隋文帝的統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裏。
2、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貞觀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二、貞觀之治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3、崇尚節儉;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
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為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
第3課開元盛世一、開元之治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二、盛世經濟的繁榮1、農業(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2、手工業(1)絲織業(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2)長安城①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复习提纲

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复习提纲一、教材概述- 介绍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目标- 概括每个单元的主题和重点二、历史观念与方法- 介绍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解释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应用三、人类文明的起源- 讲述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 探讨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四、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 介绍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化和历史人物- 解释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五、世界两大古代文明- 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文明- 分析两种文明的相似点和差异六、古代罗马文明- 探讨古代罗马的兴衰和文化特点- 分析古代罗马对世界的影响七、亚洲的多元文化- 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各个国家的多样性- 介绍亚洲主要文化的发展和特点八、中世纪欧洲- 讲述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情况- 解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宗教变革九、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研究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活动- 解释中国的大航海对世界的影响十、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讲述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 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一、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内容- 分析这些进展对世界的影响十二、近代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 讲述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探讨这些战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十三、世界的发展与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世界的发展态势- 分析世界各地的变化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十四、历史知识运用与历史素养培养-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十五、考试与复技巧总结- 总结历史研究中的考试技巧和复方法十六、课后练和知识检测- 提供课后练题和知识检测题,帮助巩固所学知识十七、参考书目和资源推荐- 推荐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源,供学生进一步研究参考以上提纲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和理解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的内容,全面复习历史知识并提升历史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繁盛一时的隋朝二、“贞观之治”1、隋的建立:时间为581年,建立者为隋文帝,1、唐的建立:时间为618年,建立者:李渊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
2、太宗的统治政治:①合并州县②任用贤才③虚心纳谏2、统治的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经济:①发展生产②轻徭薄赋③戒奢从简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3、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3、大运河的开通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武则天在位时期,继续推行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措施作用: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政治:①任用贤能(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经济:提倡节俭农业发展:兴修水利、农耕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曲辕犁、筒车)2、盛世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发展,陶瓷业发展,最有名的有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其中,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科举制的创立(创立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1、隋朝时,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为:扩充国学规模2、唐朝是科举制完善的重要时期。
最主要考试的科目有进士和明经两科。
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为:创立殿试、武举唐玄宗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为:以诗赋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3、科举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隋唐的民族关系(唐太宗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七年级历史提纲整理 七年级历史提纲人教版二

七年级历史提纲整理七年级历史提纲人教版二七年级历史提纲整理七年级历史提纲人教版篇四1,首字母填空:此类题考察对单词的背诵和意思的掌握。
2,所给词的具体形式填空:此类题考察学生对一个单词的其他形式变化后的形式的考察。
例如:make,made,made等3,单项选择:此部分对单词的考察主要在与对单词意思和词性的理解和判断上。
例如: cant you speak _____ to old man?a, polite b,kind c,kindly d,friendly显然c是正确的,因为其他3个都是形容词,而修饰speak需要一个副词。
4,阅读理解:毫无疑问,阅读部分是对单词最直接的考查,所以,在阅读部分我们要练习我们猜生词的能力。
1,第一模块:主要复习了4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
此模块我们重点要复习这4种时态的构成和用法。
另外尤其牢记与他们相匹配应用的时间状语。
2,第二,三,四模块,这3个模块都讲的是现在完成时。
此模块我们要牢记现在完成时的构成,have/has+been和其用法。
区别于一般过去时。
另外牢记那些过去分词不规则变化的动词形式。
例如:see-seen make-made peak-poke n等。
由于2,3,4模块都讲的是现在完成时,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尤其侧重于现在完成时的复习。
尽量做到每题必会。
考试前多做此类时态语法题相信考试必定效果极佳。
3,第五模块主要讲的是反义疑问句。
此部分考点在于它的构成。
即:前肯后否,前否后肯。
以及反义疑问句的主语的选择一定是代替前面的主语的代词。
另外时间和人称要保持一致。
另外还要知道几个带有否定意思的词,例如:never,seldom,little等等4,第六模块主要讲了过去进行时,此类时态相对简单,我们记住它的构成和用法即可。
was/were+doing 三,听力部分听力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是有道理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复习历史学问活动既要求我们集中留意力踊跃思索,也要求我们努力记住复习内容,这有利于开展我们的留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实力,增加我们的理解力。
这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复习提纲,盼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展)1、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缘由:从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很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改变,江南地区的农业开展较快,渐渐超过了北方。
2、宋代南方经济的开展: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
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
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开展。
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开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特地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市舶司”。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根底;从唐朝中后期起先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清朝的民族关系)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__五世,赐予“__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从今,历代__和班禅,都必需经过中心政府的册封。
2、1737年,清朝起先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心政府,与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__和班禅的继承,必需报请中心政府批准。
3、乾隆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维吾尔族)的叛乱,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5、土尔扈特回来祖国: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来祖国新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巩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进展我们能力的过程。
这是整理的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一)"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原因: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2、概况: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3、内容:政治上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文化上完善科举制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法民族关系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表格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人教版七班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期间:繁华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隋朝的一致与消亡一、隋朝的成立1、隋的成立: 581 年,杨坚(隋文帝)争夺北周政权,成立隋朝,定都。
2、隋朝一致的意义: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
2、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大运河的四段构成(自北向南):。
7、连结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8、开通的作用:。
三、创始科举取士制度★★★1.隋炀帝时,的创办,标记着科举制的正式确定。
2.意义:。
3.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向来保持了1300 多年。
四、隋朝的消亡1.地域第一迸发农民起义,随即延伸至全国,隋朝统治面对崩溃。
3.公元618 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消亡。
(与秦代消亡原由同样都是暴政亡国)第 2 课“贞观之治”一、唐代的成立与“贞观之治”1.618 年,李渊成立唐代,定都。
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6 年,李世民 ( 唐太宗 ) 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1)纳谏:唐太宗汲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大臣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 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任人唯贤。
有名宰相。
(3)政治:①;②③;④。
(4)经济上,。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获取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鼎盛,史称“”5、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的共同点:(1)共同原由:A、。
B、。
C、。
D、(2)共同表现:二、女皇武则天1.统治举措: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鼎力发展科举制,创办殿试制度,不名一格选拔人材,扩大了统治基础。
连续推行贞观以来减少人民负担的政策和举措,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连续发展,人口连续增添,边境获取稳固和开辟,为“开元盛世”场面的出现确定了基础。
人称她的统治。
三、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的主流是祖国统一与民族融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
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大运河的开凿1.时间:605年隋炀帝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促进南北交通,下令开凿大运河。
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天杭州),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沿河两岸经济的发展,在以后的历史过程一直发挥着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时,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时,创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科举制度以才能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作用: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有利于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四、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1)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称帝,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2)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多次减免租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
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3.进一步完善隋朝时创立的三省六部制(3)贞观之治的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1、690年武则天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的统治“贞观遗风”的表现:重用有才能的人,如狄仁杰,(武则天实行武举,首开殿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武则天,也称“贞观遗风”。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的就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一、盛唐经济的繁荣:①农业:唐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②手工业: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巩县的“唐三彩”负有盛名。
③商业:都城长安建筑宏伟,布局严整,商业繁荣,人口达百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二、天可汗。
1.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密切交往。
2.唐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汉族),贱夷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
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
3.唐朝和东厥的关系: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还授予官职,设立都督府。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建立政权,定都逻些。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促进藏族和汉族经济、文化上的往来。
3.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和亲。
尺带珠丹说“唐朝与吐蕃合同为一家”4.唐蕃会盟:9世纪初,吐蕃与唐朝会盟,唐蕃会盟碑坐落在拉萨,是汉族和藏族友好的象征。
三、开放的的社会风气1、唐朝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相比以前有所提高。
四、多彩的社会风气(-)唐诗:(1)李白:①特点:生活在盛唐时期,主要歌颂国家的强盛、河山的壮美,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李白被称为“诗仙”;②代表作:《蜀道难》、《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2)杜甫:①特点: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他的诗感情真挚,沉郁雄浑,语言锤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②代表作:“三吏”、“三别”、《春望》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3.白居易:①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②白居易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二)唐朝书法:唐朝书法代表人物有: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其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是继王羲之以后最杰出的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碑》(三)唐朝绘画:有初唐的阎立本《二十四功臣图》以及盛唐时“画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第4课:唐朝时中外交流一、唐朝的对外交往: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当时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局面。
(1)表现;日本遣唐使:日本200年共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
(2)鉴真六次最终东渡日本,①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②在日本奈良精心设计并建造唐招提寺;③传授医学,用鼻嗅的方法辨别药物,日本药学界奉鉴真为始祖;④传播佛法,增进了中日友谊。
(3)玄奘西游天竺:玄奘,贞观初年,玄奘到天竺(今天的印度)取经。
贡献:①弘扬了中华文明;②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玄奘的作品《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唐朝从盛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唐,直到763年才得以平息。
安史之乱....标志唐朝从此由盛到衰.。
2、黄巢起义:875年,黄巢在山东起义,建立大齐政权,884年,黄巢兵败自杀。
极大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
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唐朝灭亡的50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总称“五代”;南方出现“十国”。
后周世宗改革:发展经济、严肃法纪,整顿军队,影响:后周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第6课北宋的统治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979年,北宋基本上完成对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
但北宋并没有统一全国。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措施(1)军事上:剥夺武将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建立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2)在中央:削弱相权,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宰相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
(3)在地方,废除节度使,派文官任知府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4)财政上: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中央。
(5)监察上:地方设立通判,牵制并监察知府知州。
(6)文化上: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重用文人,压制武将。
重视文教事业,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实行糊命制,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7、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重用文臣,削夺武将权力,基本消除唐末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7课:辽、西夏、北宋政权的并立一、北宋、辽的战与和1、契丹的兴起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2、北宋和辽的澶渊之战: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澶州,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3、澶渊之盟(北宋与辽)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史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影响: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加重了北宋和人民的负担;但在客观上,给边境地区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环境,加强了边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四、宋夏和战1.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2.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第8课宋金对峙一、靖康之变1.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
2.1125年,金灭辽。
3、东京保卫战:1126年,金军进攻北宋东京,李刚带军拼死抵抗,打退金军。
4.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1.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①1140年,岳飞带领“岳家军”郾城大败兀术统领的金兵,取得大捷。
3:岳飞被害:原因:宋高宗一心求和,担心抗金将领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下令岳飞退兵,岳飞愤怒的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不久,岳飞被秦桧一莫须有罪名杀害。
青山有幸埋忠骨(指岳飞),白铁无辜铸佞臣(指秦桧)三、宋金和议(南宋和金)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历史称为“绍兴和议”:①双方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②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标志着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经济重心南移1.时间: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表现:①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多。
②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③“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农业: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宋朝出现了新农具“秧马”;棉花种植已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
2.手工业:①北宋时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②宋朝造船技术领先世界,船上还配备了指南针。
南宋时,福建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享有“东方第一大港”3.商业方面:宋代商业繁荣,打破了居住区与商业区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饮酒、喝茶成为社会风气。
城市出现了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瓦子..,演出场所“勾栏”;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10-11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尊称铁木真为“成吉思汗”。
二、元朝大统一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统一全国。
2、抗元英雄文天祥:南宋末年,组织军民抵抗元朝的军队,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诗句。
岳飞和文天祥都不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是反对民族压迫与奴役的正义战争。
3.元朝的统治措施:①元朝地方上建立行省制度;②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标志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