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升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升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__、__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不但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推动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推动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示三则材料: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__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数年来,肃宁(__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__邹县“鬻布于邻”。
——吕坤《实政录风宪约》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初中历史下册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人教版教案
课题:古代印度的国家建设
教学内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国家政权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影响;
2. 了解古代印度的国家政权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
教学重点:
1.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 古代印度的国家政权。
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 学生理解古代印度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吗?它对印度社会有何影响?”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并请学生一起探讨这一制度对印度社会
的影响。
2. 向学生介绍古代印度的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及其特点,并请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政权对印
度国家发展的贡献。
三、巩固知识(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的
社会生活,加深对该制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设计一个古代印度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展示给全班同学。
四、课堂总结(10分钟)
请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国家政权对印度社会有何影响?”
作业布置:
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的文章;
2. 请学生设计一个古代印度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并写一篇关于该政权特点的文章。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3. 理解历史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1 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1.2 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大一统王朝的兴衰2.1 秦朝:统一中国的始祖;2.2 汉朝:大一统时代的巅峰;2.3 魏晋南北朝:统一瓦解与南北分裂。
3.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3.1 唐朝:盛世之下的华丽文化;3.2 宋朝: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3.3 元朝:外来统治与多元文化。
4.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中国4.1 明朝:文化复兴与社会变革;4.2 清朝:外族统治与封建专制。
三、教学步骤:1. 第一章的教学:1.1 在黑板上绘制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图;1.2 利用PPT展示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的教学:2.1 使用多媒体资料,介绍秦朝的统一中国以及其兴衰原因;2.2 利用教科书和图表,让学生比较汉朝、魏晋南北朝的异同;2.3 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活动,讨论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
3. 第三章的教学:3.1 利用图片和视频材料,生动展示唐朝的盛世文化;3.2 观看纪录片,了解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3.3 学生自主研究元朝的多元文化,并进行小组展示。
4. 第四章的教学:4.1 分组阅读教科书,了解明朝的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4.2 利用图表和数据,了解清朝的外族统治和封建专制;4.3 学生设计PPT演讲,讨论明清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中国历史时期划分的理解;2. 设计小组演讲评分表,评估学生对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掌握情况;3. 批改学生的小组活动报告,了解他们对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4. 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撰写一份短文,评估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理解。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

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教案主题:初一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1. 阶段性复习巩固知识,对古代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 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了解古代中国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起源;2.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起源,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
3. 活动设计: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古代中国地理和政治社会结构的绘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2.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规律。
3.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展开讨论和研究,设计一个小组展示,让全班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事件。
第三课: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展开研究和讨论,设计一个小组报告,让全班学生了解更多历史人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辨认历史的方式和绘制历史时间线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辨认历史的方式;- 学会绘制历史时间线。
教学内容:1. 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讨历史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 辨认历史的方式:- 讲解不同的历史文物,如古代器物、文字、石碑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材料和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如考古学、文献研究等。
3. 绘制历史时间线:- 解释时间线的概念和作用;- 指导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线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概念解释:介绍历史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方式辨认:- 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物和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辨认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引导学生讨论使用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的情况和效果。
4. 时间线绘制:- 解释时间线的定义和作用;-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时间线,探讨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强调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图片和实物展示历史文物、材料和时间线的例子;- PowerPoint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评估方法:-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历史材料时的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绘制的历史时间线是否准确和完整。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历史,了解家庭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绘制家庭历史时间线;- 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XXX 和XXX的统治,培养学生开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XXX、XXX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研究方法。
2016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XXX”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XXX、XXX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XXX、XXX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XXX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XXX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XXX画像,简介XXX经历,强调唐朝的XXX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XXX评价XXX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概括出XXX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XXX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20161、唐朝的建立和XXX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XXX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XXX 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XXX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XXX即皇帝位,是为XXX,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展示XXX画像,简介XXX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研究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A、XXX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XXX,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XXX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熟悉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很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2016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XXX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XXX善于XXX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耘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熟悉到治世场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材料:“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4——《贞观政要·纳谏》“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XXX2016在学生自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特别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XXX、XXX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操演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XXX与XXX的历史功绩。
巩固与小结1、复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第3课开元盛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历程与方法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3、情感与价值观经由过程进修本课,学生熟悉到XXX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出产程度跨越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其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2016本课主题;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教学重点:XXX前期的革新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
5教学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汇集本课的材料、有关图片、历史材料。
四、教学历程㈠导入师:XXX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XXX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㈡授新课:“开元之治”生:学生表演“XXX走马任X XX”的历史故事。
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XXX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革新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
生:“任用有才干的人。
”任用熟悉吏治,富于革新精神的人。
“正视地方吏治。
”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重视节俭。
”烧毁宫内珠玉锦绣。
师:XXX前期和XXX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
生:他们都善201620166的图片。
简介长安城。
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XXX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总结“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㈣练: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1、读史分析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②你认为他后来能坚持这样做吗?2、故事会①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②选几个代表在班上讲述交流。
3、简述XXX这个历史人物。
“XXX前期是位贤明的君主,XXX后期是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昏君。
”板书设计:(略)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经由过程本课进修,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研究、互相促进的能力。
2016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熟悉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其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熟悉制度立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建和逐步完善的历程,特别是XXX、XXX、XXX三位天子的作72、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有关科举制度的历史材料四、教学设计㈠导入: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研究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2016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本人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经由过程测验的方式来选拔仕宦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
大家都预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预功效,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仕宦。
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
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需有地方仕宦、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
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于身世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历程中有哪几件紧张事情。
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1、XXX开始用分科测验的方法选拔官员2、XXX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科举制度20168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1、XXX扩充了国学的规模2、XXX首创殿试和武举3、XXX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①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②请看“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XXX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③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