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天下 陶行知思想

合集下载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

《教育原理》陶行知三大教育思想及案例分析---------11计教王雪旖110124368 一、案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以下是我选取的几则案例,以供研习:(1)有一次,陶行知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陶行知说:“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木匠慌了:“我可不识字。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

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满天下”教育思想。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爱。

他强调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

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品质,注重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人格。

他认为,只有通过爱的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成长。

陶行知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提出,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深入理解和贯彻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解释“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内涵“爱满天下”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注重爱的力量。

这种思想认为,爱是教育的根本,只有通过爱来教育孩子,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爱满天下”教育思想中,爱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中,倡导在教育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引导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爱满天下”教育思想还强调了人文关怀和尊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能和能力,应该给予他们合适的关爱和尊重,激发其潜能,让他们充分发展。

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是一种以爱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2. 正文2.1 重视幼儿的情感发展重视幼儿的情感发展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幼儿时期是个体情感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和引导至关重要。

幼儿的情感发展直接影响其整体发展,良好的情感素养为幼儿的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让爱播撒在教育的每一寸土地——谈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让爱播撒在教育的每一寸土地——谈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让爱播撒在教育的每一寸土地———谈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吴玮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师德的核心,前提就是爱幼儿,只有爱幼儿才能做到热爱教育、热爱这份事业。

但是近年来社会对于幼儿教师有很多负面报道,虐待儿童,大妈儿童,这些报道不仅仅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更是对幼儿教师的形象有了负面的影响。

将幼儿教师推到了这个社会的风口浪尖。

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多么的重要。

一、“爱满天下”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是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思想,提倡的正式爱国、爱民、爱教育的理念。

也正式这种“爱”,这种精神指引着现代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爱。

教师发自内心地爱护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都是充满了真实情感,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

“爱的教育”是指通过体现爱心的教育,以爱为培养内容,以培养爱心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爱的教育的播撒。

二、怀有“爱满天下”的教育意义(一)播撒爱、感受爱在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离开父母,内心的安全感是十分缺失的。

这时,幼儿教师的角色既是一位教师更多的是扮演母亲,亲人的角色,给予幼儿安全感,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

当然缺少不了付出“爱”,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爱都是无私的。

让幼儿感受到这份爱的同时,从心底消除对陌生环境的芥蒂。

让他们真正愿意融入与教师的相处。

融入这个快乐的环境。

但是反之,若一个幼儿教师缺乏爱,正如媒体频繁曝出虐童时间、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自身无法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负面情绪持续渐涨,无心将爱心投入在幼儿身上,缺乏爱心,责任心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传递尊重、传播爱陶行知先生一生追求奉献、服务的精神。

在先生的思想引领下,我们不仅要摒弃种种金钱主义,不正之风对教师职业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具有以下内容: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创新和民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结合生活,以生活为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他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

他提倡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的教育作用。

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拓宽了教育的视野,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质量。

4.爱满天下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

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种充满爱心、关注人性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注入了人文关怀。

“爱满天下”——陶行知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陶行知教育思想

Little Learner MagazineTeaching PracticeMay20172017·05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小学生教学把脉“爱满天下”———陶行知教育思想?江苏/叶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毕生奋斗的动力与总纲,今天读来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亲切。

我觉得,“爱心”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一个好教师的首要条件。

始终以我的一片爱心去教育学生,凝聚学生,感化学生,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就能顺顺当当地“管”好学生,让班级全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你的周围,在工作中一呼百应,事半功倍。

话虽然如此,可要真正抓住学生的“心”又谈何容易,且不说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令老师丝毫不敢小瞧,单凭现在学生中出现的思想成熟早,家庭环境复杂等现象,就足以使任何一位教师颇感费神。

因此,要“管”好学生光凭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显然是不够的,君不见有些老师起早贪黑,整天奔波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管卫生、管纪律、找学生谈话……忙得不亦乐乎,这些老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可谓不强。

工作热情也不可谓不高,可效果却总不理想,班级管理总不见起色,学生照样逃学、打游戏机甚至旷课,老师前脚离开教室,立马就有学生来反映,某某又在抄作业,某某又在打架等等,搞得老师整天疲惫不堪,怨天尤人。

其实这样的老师所缺乏的正是对学生的爱心,他们只把自己的学生作为物品来管理,千方百计按照自己的主观去要求、去设计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活泼、童心未眠的孩子,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必定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童心,这种教育方式又怎么可能取得学生的认可呢?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只有付出真情,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任何表面上的“平易近人”式的爱,都不可能赢得学生的真心。

于是,在工作中,我始终把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沟通作为了解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坦诚相待,向学生说心里话;二是敞开心扉,倾听学生心声;三是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人格,信任每一个学生。

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摘要:“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爱满天下实践启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因此,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便是施展有效的“德育”,而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曾听过许多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谈得最多的便是“爱”。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一、播撒爱的种子关爱学生,本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

陶行知以博大、深沉、执著、持久的爱,关注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学生。

他关爱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策略,不是来自功利主义。

他认为:“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

”其它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存在的。

“以火点火,以爱爱人。

”他把爱学生、爱人民、爱民族、爱人类统一融入他博大的胸怀之中,成为了万世师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根基。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读后感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

在读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书之后,我更是深感如此,他的教育思想永不过时,对我的教学工作甚是有益处。

一、“爱”的教育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热爱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对于不同出身、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必须一视同仁,更不能带有个人偏见。

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能“唯我独尊”。

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上课期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其他方面也要严格要求。

对于犯错误的同学,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用心改正。

老师用真心去对待学生,学生也一定会以真心来回报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如此。

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也必定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对于这份职业要充满热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我们不一定有先生那样大的成就,但一定要有先生那样的精神,热爱便是继续的动力!作为老师除了和学生接触便是与同事相处的时间最多,我们当然也要做到热爱同事。

单打独斗永远不会有大的进益,只有和同事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互相研究才能稳步提升,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

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团结协作,这一点也与我们学校致力办有温度的教育不谋而合。

二、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和教育是相结合的,而非互相割裂开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死读书,读死书”,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不结合生活,又有多少意义呢?我们不能办狭隘的教育,要把教育和生活,教育和社会结合起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认为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和学的中心,教和学都要通过做来实现。

比如种田,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因此他也提倡老师们要真教,学生们要真学。

他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做真的教育,真的教书人,实实在在的教,实实在在的学。

陶行知 以爱育人

陶行知 以爱育人

以爱育人_____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在他看来,热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是啊,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一. 播撒爱的种子面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看着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

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是点燃希望的火花,爱学生是师德的底线。

但这爱不是靠冠冕堂皇的话语喊出来的,也不是靠虚情假意的作秀演出来的,而是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现在点滴小事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小学生入学后,教师成为儿童心目中的中心人物,他们对教师具有先天的依恋心理,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犹如父母般的爱抚,特别是当今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当大,这类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热情的关怀,就拿我班来说吧,我班共有21人,留守儿童也有,还有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我经常利用工作之余找这些孩子聊天,问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

当学生的错误一犯再犯时,难免情绪会有些波动。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偏偏在你强调之后闯红灯,关键时候捅娄子,错误常犯、是非不断。

坦白的说,当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有时也会克制不住对他们发脾气,但冷静下来我又会觉得很内疚,一个孩子反复犯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绝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

陶行知先生不是说过吗,“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指责,始终想着他们还是孩子,这样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满天下”——学习陶行知思想的感悟“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参加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08年二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之后,我深深地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

(一)要相信孩子
教师爱学生,决不是单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相信他们的上进心,相信他们的才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

”相信孩子,就是唤起孩子们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二)善于运用教育性语言
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使用教育性语言,一个深深热爱学生的老师,会发现学生身上许许多多闪光的思想、品质与行为,并乐意运用语言去点燃它。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态度,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奥秘所在。

有时,一个微笑,一句赞美的话,以及细致入微的关怀,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和鼓励。

这种感情上的激励,要比“物质”的奖励更能深刻地激起孩子的上进心。

(三)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就得了解学生的需要,否则变会“隔鞭搔痒”。

教师要把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不能理解,就谈不上情感沟通,爱和服务也就成了空话。

由于学生正处心理渐变期,他们的心理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性,教师不可跟学生“一般见识”。

教师的心理承受里应大大超过学生。

比如:在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难免会有矛盾。

对于孩子出现的矛盾心理,一种平静的、不加指责
的态度对孩子将是有益的。

因为这种态度告诉他们,即使他的感情混乱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任务在于精雕细刻地塑造学生的灵魂,注意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针对他们的个性进行严格要求。

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严是爱,松是害”,这是教育的真理。

尊重个性不是迁就原谅学生的缺点,而是按照他个性发展的规律进行正确引导。

即使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也要严格要求,不能因为喜欢就袒护他们,放松对他们的要求。

“响鼓也要重锤敲”,严格要求,积极引导,正是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护。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不同的个性进行教育,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学生的本领。

(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还要求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

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就要防止“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听话,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或比较调皮,就对他其他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乃至故意抹煞。

如果那样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厚此薄彼,处理不公正,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也难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