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

合集下载

苏轼《洞仙歌·咏柳》鉴赏《洞仙歌·咏柳》译文及赏析

苏轼《洞仙歌·咏柳》鉴赏《洞仙歌·咏柳》译文及赏析

苏轼《洞仙歌·咏柳》鉴赏《洞仙歌·咏柳》译文及赏析《洞仙歌·咏柳》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洞仙歌·咏柳》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洞仙歌·咏柳》宋代:苏轼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洞仙歌·咏柳》译文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的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看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洞仙歌·咏柳》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乐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洞仙歌·咏柳》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

《咏柳》课文解析

《咏柳》课文解析

《咏柳》课文解析(正文开始)《咏柳》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首诗歌作品,它描绘了柳树的优美之处。

本文将从字句解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意境描绘等方面全面解读该课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诗歌作品。

字句解析首先,我们来解析《咏柳》中一些重要的字句。

诗中的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运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将柳树比喻为妆点起来的碧玉,形象地表达了柳树的婀娜多姿。

而接下来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则通过“万条垂下”来形容柳树的枝条长而垂下,又通过“绿丝绦”来比喻柳树的叶子细长且浓绿,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特点《咏柳》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明了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上。

整首诗将柳树的形态和美丽,以及被和煦春风拂动时的情景,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来,没有一丝多余的词语。

行云流水的句子结构和巧妙运用的修辞手法,使整个诗篇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明快。

修辞手法《咏柳》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诗歌的形象和氛围。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拟人手法将柳树拟人化,增加了动态感。

而“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借代手法,则通过绿丝绦来形容柳树的叶子,使描写更为有趣。

此外,还有如“柳绕庭前轻薄影”中的倒装句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比喻手法等,都使整个诗歌更具审美效果。

意境描绘整首《咏柳》通过对柳树的生动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柳树被婀娜多姿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柔美恬静的感受。

而和煦的春风拂动柳枝,又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

通过对柳树形态、颜色和动态的描述,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总结通过对《咏柳》的词句解析、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意境描绘的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作品的美妙之处。

其简洁明了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以及清新宜人的意境,使《咏柳》成为一首令人陶醉的优秀诗歌作品。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解析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绝美的诗歌作品。

(正文结束)。

2023年《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咏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__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古诗《咏柳》赏析

古诗《咏柳》赏析

古诗《咏柳》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不过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能够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紧扣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相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洞仙歌·咏柳》宋·江南腊尽,早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赏析】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

这首词咏柳词,全章用象征法写柳,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正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词的上片以腊尽梅凋,引出春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两句,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流韵致。

柳枝婀娜多姿,如少女的细腰,风韵独特。

“清英秀雅”四字是作者对柳之风骨的评价,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命运的怜惜。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三句,写垂柳纵有美丽的外表、清高的品格却处于寂寥无人之地。

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

诗人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

白居易以杨柳不受人欣赏比喻贤才被埋没,不受人待见。

苏轼在这里化用白居易诗意,说永丰坊的杨柳,碧色可人,金黄色的柳丝在风中飘拂,十分美丽,只可惜却无人欣赏这种美。

后几句继续写垂柳的凄苦身世,歇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

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若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

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

无论如何,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并对之倾注了同情。

扩展阅读:苏轼的主要作品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扩展阅读: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中国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

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

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赏析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这首诗也没有脱离离情的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

“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

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秾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

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

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等等。

雍裕之却不屑作这种别人用过的诗句,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

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

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

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远映征帆近拂堤”(温庭筠《杨柳枝》)的独特形象,也是鲜明如画。

至此,“古堤边”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诗也浑然一体了。

中唐戴叔伦写过一首《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
《洞仙歌咏柳》
宋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赏析】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
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

这首词咏柳词,全章用象
征法写柳,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正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词的上片以腊尽梅凋,引出春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两句,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流韵致。

柳枝婀娜多姿,如少女的细腰,风韵独特。

“清英秀雅”四字是作者对柳之风骨
的评价,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命运的怜惜。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
见金丝弄晴昼”三句,写垂柳纵有漂亮的外表、清高的品格却处于寂
寥无人之地。

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

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曰:“一树春风
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宣
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

白居易以杨
柳不受人欣赏比喻贤才被埋没,不受人待见。

苏轼在这里化用白居易
诗意,说永丰坊的杨柳,碧色可人,金黄色的柳丝在风中飘拂,十分
漂亮,只可惜却无人欣赏这种美。

后几句继续写垂柳的凄苦身世,歇
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

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若
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

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
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

无论如何,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刻画了
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并对之倾注了同情。

扩展阅读:苏轼的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
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
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
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
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
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
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
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
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
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
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落水痕收》《临江
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
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歪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
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
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
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
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
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
自如,宠辱不惊。

因为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
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
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
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
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
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觉美的的存有。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
分重视发觉和培养文学人才。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
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
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
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因为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
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
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
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
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轼,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