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的计算题

合集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地理专题复习2地理计算新人教版(含答案)46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地理专题复习2地理计算新人教版(含答案)46

专题(二) 地理计算1.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图书室与操场间的实地距离为400米,假如绘到图上的距离为20厘米,那么同学们采纳的比率尺应为()∶20000B.∶2000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米2.在一幅比率尺为1∶250000的地图上,量得某河流长度为50厘米,那么这条河的实地长度为( )250米千米千米千米以下列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假定甲村到a处耕地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实地距离是( )图ZT2-5米米米米读图,达成4~7题。

图ZT2-64.假定此时乙村的气温是20℃,那么甲村的气温最可能是()℃℃℃℃5.图中等高线单位为米,那么①地与③地的相对高度是()米米米米6.几条等高线在A处重叠在一同,说明A处是()A.平川B.沟谷C.悬崖D.山脊7.测得A、B间的图上距离是厘米,那么两地实地距离是()千米千米千米千米8.以下列图为某气象站测得该市某日的气温数值,那么该日气温的日较差是()图ZT2-7℃℃℃℃9.某地7月的均匀气温是℃,1月的均匀气温是-℃,那么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10.下边四幅图中,山顶可能有终年积雪的是(图中山麓气温为均匀气温)()图ZT2-8①B.②C.③D.④以下列图为“重庆与峨眉山顶七月均匀气温表示图〞。

依据图中信息,达成11~12题。

图ZT2-9计算此时该地域海拔每高升1000米,气温约降低()℃℃℃℃12.下边能表达这一地理现象的语句是()A.山下百花山上雪昨夜寒潮到临,气温骤降C.清明节气雨纷繁D.天有不测风云依据某地各月的均匀气温表,达成以下问题。

月份123456气温(℃)月份789101112气温(℃)绘制该地的月均匀气温变化曲线。

(3)图ZT2-10(4)(5)(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6)(7)该地位于(南、北)半球,判断的依照是。

(8)该地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带。

14.阅读下边地形图,达成以下问题。

图ZT2-11(1)量算图中甲、乙两山顶的实地距离是。

练习初中地理计算专练(答案)

练习初中地理计算专练(答案)

初中地理计算专练一、专题内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七年级地理教材,特别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不少数学计算题。

从计算题型来讲,既有简单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也有较复杂的正、负数加减法、被除数为分数的除法及一元一次方程。

由于相关内容的教学,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度不一致,即当地理科讲到相关计算题时,数学科尚未学习到这一内容或刚刚开始学习,学生对其尚未完全掌握,导致在解析地理计算题时产生很多困难和问题。

因而,在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将地理教材中的各类计算题归纳起来,进行专题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一)比例尺的计算:1.计算公式:公式推导:2.例题:(1)已知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现在地图上测得它们的距离为3厘米,那么该地图的比例尺为:A.1:500000B.1:200000C.1:5000000D.1:2000000解析:直接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公式①中进行计算,注意两个距离的单位必须统一,即需要将150千米换算为15000000厘米。

列式即为:3厘米/15000000厘米=1/5000000,亦即1:5000000,答案:C(2)A、B两地的图上距离是3.75CM,比例尺为1:500000,那么两地实际距离为:A.1875千米B.18750米C.75米D.1875厘米解析:根据计算公式③可列式:实地距离=3.75cm÷1/500000=3.75cm×500000=1875000厘米=18750米,答案:B3.总结:(1)比例尺是指缩小程度,无单位。

(2)进行计算时,必须统一实地距离(千米)与图上距离(厘米)的单位,最后计算出的实地距离单位一般为千米,不是千米的要换算为千米。

(3)在地图中量算图上距离时,要注意有时可能不能直接量算直线距离,如两地点沿公路的距离,则需要用一小段绳子沿图中公路线进行比量再拉直量算直线距离。

(4)公式③为被除数为一分数的除法,这一内容在当时的初一数学教学中尚未涉及,大多数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中考专题04 地理计算(专项训练)(解析版)

中考专题04 地理计算(专项训练)(解析版)

专题四地理计算专项训练1.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7.5厘米,其实地距离为600千米。

该地图的比例尺是()A.1∶8000000 B.C.1:80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答案】A【解析】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短的程度,所以该图的比例尺=7.5:60000000=1:8000000,A对,C错;B数字式比例尺为1:800000,D数字式比例尺为1:80000000,BD错。

故选A。

2.甲图与乙图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比例尺较大B.甲图表示的范围较大C.乙图表示的内容简略D.乙图中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km【答案】B【解析】由甲图和乙图可以看出,甲图的比例尺更小,但表示的范围更大,乙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范围更小,乙图中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的40千米,故选B。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甲点海拔为()A.1500米B.1000米C.500米D.0米4.如果乙点的气温为15℃,那么甲点的气温应该是()A.15℃B.0℃C.18℃D.9℃【答案】3.A4.D【解析】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3.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甲点的海拔是1000+500=1500米,乙点的海拔是500米;故选A。

4.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计算得出山顶甲的气温为:15℃-1000m÷100×0.6℃=9℃;故选D。

5.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测得一天的气温如下表,则该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是A.10℃B.15℃C.13℃D.10.5℃【答案】D【解析】一个地方的日平均气温是由当天测得的气温总数除以次数,如图可以看出,该地当天共测了4次,测得的气温和是42℃,所以日平均气温是10.5℃,故选D。

中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二 地理计算

中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二  地理计算
2 0 1 9 · 中 考 · 地 理
专 题 二 地 理 计 算
2019·地理·中考
专题二
地理计算
考法示例
考点1
比例尺
考例1
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
为3厘米,比例尺为1∶6000000,则两地间的实地
距离为(
B
) B.180千米
A.18千米
C.1800千米
D.150千米
2019·地理·中考
考点3
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
考例5
某市面积为1000平方千米,人口为40
万人,其人口密度为(
A.25人/千米2 C.2500人/千米2
D

B.2.5人/千米2 D.400人/千米2
2019·地理·中考
专题二
地理计算
考法示例
考点3
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
考例 6
某城市 2015 年底人口为 53.76 万,
专题二
地理计算
考法示例
考点1
比例尺
考例2 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至天津的直线
距离为3厘米,两地实地距离是120千米,这幅地图
的比例尺是(
D

A.1:4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0千米 C.四十万分之一 D.
2019·地理·中考
专题二
地理计算
考法示例
考点2
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考例3 读下图,回答(1)~(3)题。
型最有可能是(
B

B.热带草原气候
A.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019·地理·中考
专题二
地理计算
考法示例

2023中考地理复习之地形、气候、人口综合计算题(有答案)

2023中考地理复习之地形、气候、人口综合计算题(有答案)

2023中考地理复习之地形、气候、人口综合计算题(有答案)题目一:某城市的陆地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300平方公里。

已知该城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00人,求该城市的总人口。

解答:陆地面积:2500 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00人根据人口密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人口密度 = 总人口 / 总面积故,总人口 = 人口密度 ×总面积计算公式如下:总人口 = 6000 × (2500 + 300) = 18,600,000 人所以,该城市的总人口为1860万人。

题目二: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00毫米,年均气温为20摄氏度。

已知该地区的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根据所学知识,在该地区种植水稻的适宜气温范围为18摄氏度至32摄氏度。

请问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吗?解答:该地区年均气温为20摄氏度,在18摄氏度至32摄氏度范围内,所以适宜种植水稻。

因此,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

题目三:某城市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已知该城市现有人口为500万人,求该城市十年后的人口数量。

解答:城市现有人口:500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人口自然增长率定义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 (年末人口 - 年初人口) / 年初人口即:2% = (年末人口 - 年初人口) / 年初人口整理可得:年末人口 = 年初人口 × (1 + 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年末人口 = 500 万人× (1 + 0.02)^10 ≈ 609.35 万人所以,该城市十年后的人口数量约为609.35万人。

2022年中考地理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专题一 地理图表与地理计算

2022年中考地理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专题一 地理图表与地理计算

2022年中考地理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专题一地理图表与地理计算选择题组读下列四幅经纬网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对①②③④四地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A. ①地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 ②地位于③地的东北方向C. ④地位于南半球、东半球D. ①地位于④地的正东方向【小题2】对①②③④四地的判读不正确的是A. ①地位于中纬度地区B. ②地有阳光直射现象C. ③地有极昼极夜现象D. ④地全年昼夜平分【答案】【小题1】C【小题2】D【解析】【小题1】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地的经纬度分别是(35°N,121°E)、(17°N,124°W)、(75°S,124°W)、(35°S,130°E);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根据马略卡岛所处的经纬度,可判断,其位于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①地位于北半球、东半球;④地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根据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把①②③④四地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判断,②地位于③地的正北方向;①地位于④地的西北方向。

【小题2】23.5°的纬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66.5°的纬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30°的纬线是中纬度和低纬度的分界线;60°的纬线是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①②③④四地的纬度分别是35°N,、17°N、75°S、35°S,可以判断出①地位于中纬度地区,②地有阳光直射现象,③地有极昼极夜现象,都是正确的;④地纬度不是0°的纬线,全年昼夜平分,不正确,但是备选答案。

全国通用版中考地理专题二地理计算复习练习23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中考地理专题二地理计算复习练习23含答案

一、选择题.该地本日气温日较差是(C).15℃.17.5℃.下列关于本日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中午热,早晚凉 C.气温日变化很小.最高气温38℃ D.最低气温16℃东营中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4~题。

正在该区域进行地理野外实习的大学生,备在图示区域宿营。

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宿营的是.① B.② C.③ D.④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该区域地形类型为盆地.②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处海拔高于 b 处两地相对高度 400 米.河流自北流向南.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气温:甲地>乙地>丙地.气温差异:甲地>乙地>丙地甲、乙、丙三地都位于平原上.热量充足,作物生长期长临夏中考)“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是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

下列对图中内容的描.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月降水量超过200 mm.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冬季严寒,夏季炎热中考)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大约1%。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提示: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1)甲乙丙丁四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丁,该C地的相对高度为878米。

(2)小马河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

(3)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实际距离约为4.5千米。

(4)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陡崖,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山谷。

2013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地理计算试题2

2013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地理计算试题2

中考二轮专题六地理计算试题2一、选择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仅从地形考虑,从刘家坪到李家坳的四条路线中,最容易到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若刘家坪至李家坳的直线距离为40千米,图上直线距离约为2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A.1:500000B.1:2000000C.1:50000D.1:2000003.在一次军事演习中,指挥官在比例尺为1"600 000的军用地图上量得我军指挥部与敌军指挥部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则敌我两军指挥部的实地距离为 ( )A.36厘米 B.3.6千米 C.36千米 D.360千米读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3-6,完成4、5题。

4.A处与D处的相对高度是()A.100米 B.300米 C.500米 D.700米5.若B处气温为10°C,则C地气温为()A.11.2°CB.8.2°CC.9°CD.10°C读右图,完成6~7题。

6.图示岛屿南北端的直线距离约为(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一度,距离相差110千米)A.220千米 B.330千米C.440千米 D.550千米7.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岛是我国台湾岛 B.位于北温带C.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D.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读下列表格,完成8、9题。

某研究性小组在室外测得一日内的气温如下表8、根据上述材料推算,该地日平均气温是()A.8°CB.9°CC.10 °CD.12°C9、请你计算出该地的气温日较差是()A.2°CB.6°CC.8°CD.10°C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完成10-12题。

10、根据表中气温资料可计算得知,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14°CB.15°CC.16°CD.17°C11、根据表中降水资料可计算得知,该地的年降水量约是( )A.540毫米 B 560毫米 C.580毫米 D.600毫米12.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中新网2008年5月8日电北京时间今天上午九时许,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获得圆满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D E 2.A FD E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炎热干燥
3.南回归线 北寒带 昼短夜长 最小 4.南极圈
5.(1)A C 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2)3 (3)地形雨 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地形雨

A



B
LI
b
a
G
J
H
K
(1)发源地:A
山脉 注入海洋:B
中考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新疆坎儿井:新疆因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蒸发量大, 所以人们沿着山麓地带开凿地下水渠,可以减少蒸发,流量稳定, 还可以防风沙。新疆有数千千米的坎儿井,被称为中国的“地下长 城”。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奇迹。 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向阳山坡开凿窑洞, 节省建材,成本低廉,而且冬暖夏凉。
C. ②处可能有河流发育D. ①处坡度比③处陡
【答案】(1)D (2)B (3)C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本图等高距为200米,从而可 知A点比B点海拔低2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可知,A点比B 点气温高1.2℃,即A点气温为16+1.2=17.2℃。(2)B地位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降水多。(3)①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图中等高距为200米,估算图中 山峰的高度小于 1600 米,大于1400米;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 可能有河流发育 ;③处等高线比①处密集,即③处坡度比①处陡。
【参考答案】B
例3.读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已知B点的温度为16 ℃,那么A点的温度约为( )
A. 14.8 ℃ B. 15.4 ℃C. 16.6 ℃ D. 17.2 ℃
(2)一般来说,图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为山谷B. 图中山峰的高度可能为1 600米
中考地理的计算题
(一)比例尺计算
1.计算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换算
特别注意:在计算时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统一。比例 尺是比值,没有单位。
(二)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计算
1. 海拔(也叫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起算 点是海平面(海平面的海拔为0米)。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 森林破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 量剧增、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加剧等。
应对措施:退耕还林,加强立法保护等。
• 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城市污染加重,人们出行不便等。
应对措施: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行单双号限行,增加城市立交桥 数量、大力发展城市公交。
中考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三)气温与降水的计算(包括海拔与气温之间关系的计算)
1. 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100米是 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0.6℃是两地之间的气温差,求高处的气温减 去气温差,求低处的气温加上气温差。)
2. 降水量:(单位:毫米)。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1)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2)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也可以用:(出生人口-死亡 人口)÷总人口×100﹪计算 2. 人口密度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 (五)时区的计算
蒙古包:是我国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蒙古包便于拆卸、转运,非常 适合蒙古族游牧的特点。 傣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地区,上层住人 ,通风凉爽,防潮湿,且可以避免大型野生动物的侵袭,下层存放 货物,饲养家畜等。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
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省。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 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 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 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 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除了居住功能,还 可以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侵袭,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 活的理想。
1.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区时差(东加西减)。
例1."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 当年秦始皇"。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 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 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 长100米、宽2米.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六尺巷的长度 大约是A. 1厘米 B. 2厘米 C. 10厘米 D. 20厘米【答案】B
没有非洲,亚洲是人口最多的洲,并不是非洲,故D人 (叙口1)述增人长错口及误自分然。布增状长况率。等于
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 率。故意大利的人口自然 增长率是0.94%1.03%=-0.09%。 (2)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 没有必然联系,故AB叙述 错误。欧洲人口增长最慢 ,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亚 洲人口最多;意大利位于 欧洲,故C叙述正确;尼日 利亚没有非洲,亚洲是人 口最多的洲,并不是非洲 ,故D叙述错误。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所以1: 5000=图上距离/10000,计算可得图上距离=2厘米。所以选B。
例2.下面“某村等高线地形图”(图2)中,甲地的海拔和甲、乙 两地的相对高度分别为( )
A.100米 、250米 B.250米、100米
C.50米、250米 D.250米、50米
冰屋:是北极地区的传统住房,以冰雪制成。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土质疏松、多陡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经手不合理的采矿导致地表破坏严重。
应对措施:修梯田、打坝淤地、植树种草、生态移民等。
• 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石灰岩地貌,成土过程缓慢。地势崎岖,降 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应对措施:修梯田、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生态移民等。
A. 21日9时 B.22日9时
C.22日23时 D.23日9时【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时区相差一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美国纽约位 于西五区,北京位于东八区,相差了13个时区,也就是相差13个小时,所以当美 国当地时间7月22日10时,北京时间为7月22日23时,所以小明的表哥是北京时间 7月22日23时起飞的,飞机大约飞行10个小时到北京,故小明应该23日9时去接机。
5
d
1
3 2
4
5
6
3 2
14
5
7 6
9
10
8
1
A
2
a
B
3
4
6
FC
D5 E b
• 草场退化:我国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等导致草场退化严重,甚至沙化,最终荒漠化。
应对措施:轮牧、休牧,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 •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小,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下降,
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应对措施:退耕还湖。
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 应对措施:设置休渔期,开展近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 雾霾:多发生在低温、无风、有雾的天气。 应对措施:污染企业迁出城市、治理交通拥堵、增加绿化面积等。 沙尘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失去保护,在大风天气容易发生。 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燥,且多大风天气,在 加上西北地区土地沙化严重,容易导致沙尘天气。 应对措施:植树种草等。
例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升空。此时 玲玲的爸爸在莫斯科(东3区)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当地时间是( )
A. 6月11日22时38分 B.6月11日 12时 38分
C. 6月12日12时 378分 D.6月 11日19 时38 分【参考答案】 B
例6.2017年暑假,小明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表哥要回北京探亲,他在美国 当地时间7月22日10时上飞机,飞机大约飞行10个小时到北京,小明应该什么时 候去接机( )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增长及分布状况。
(1)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故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 长率是0.94%-1.03%=-0.09%。
(2)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没有必然联系,故AB叙述错误。欧洲人口增长最慢, 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亚洲人口最多;意大利位于欧洲,故C【叙解述析正】确本题;组尼考日查利世界亚

(2)流经地形区:
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
平原
(4)河段划分:源头——a(
)——b( )——入海口
(5)主要支流:H
I
K
湖泊:G
J。
•主要水电站:L
M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河段。
长江

A

E
B Fபைடு நூலகம்
CD
洞庭湖

鄱阳湖

黄河
C B
E
A
F
D
上、中、下游存在的环境问题;地上河的成因
c
4
1 2a b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