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民版)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提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积极:局限:(见下面)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新课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及复习提纲

诚信中学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重难点复习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重难点复习纲要专题一【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纲要】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使中国后来出现了思想文化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和思想文化兼容并包与宽容开放的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二、儒学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政治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统治者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加以利用。
其政治原因在于: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也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
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内涵和当代社会应取的态度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后,后代又对儒学加以继承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儒学的内涵和核心始终如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礼”(要求人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本质上是建立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等级秩序)。
就其内容来说,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主张实行德治,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服务于当时社会;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正是由于儒家学说的内容及其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植。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整理人:尹凤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第4课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小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二、主要代表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6课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3)成就:二、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因)。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1-3复习提纲(精编版)

“选考”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历史)必修专题 内容 必考 加试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b(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基本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 商朝的政治特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基本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必修一 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2)唐朝三省六部制 b(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4)元朝行省制度 b(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d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新-人民版[原创] 人民版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新-人民版[原创] 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74b1f2f61fb7360b4c65be.png)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石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三)总体评价:(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
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 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
3、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崇尚自然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
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 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 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பைடு நூலகம்漫主义风格,对 后世影响深远。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 19、新文化运动: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 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 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年》) 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或中心: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前期: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 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④ 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
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 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 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程朱理学主要内容(识记)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 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途径):格物致知”。 ③“存
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0、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 的标准。
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 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14、、“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15、、 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明清科技衰落的 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 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 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大群众;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 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
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 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18、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 别:资 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大发明的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
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2、、 综合运用补充 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 了条件。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 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 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 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 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 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
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 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 《乐》、《春秋》等。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 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 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印刷品《旌 德县志》。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的应 用。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 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⑶ 学术上:“经世致用”。 1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
造纸术: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廉价的纤维纸,人 称“蔡侯纸”。 ④ 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6、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具有思想启 迪作用。 1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背 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清 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 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 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 的根本);
4、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 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 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 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 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
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 需要,故不受重视。
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1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
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
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