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本科论文:论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论文【范本模板】

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生行伍之家,长于湘西边城,只具有高小文化却孤身闯荡都市,却在大家云集的现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他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
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
于是他放下枪,拿起笔,进了北京.一文不名的他几乎在自己的文学梦中冻饿而死,而他却不曾放弃.郁达夫先生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曾经感慨万端又大泼冷水地记述过他身处绝境的惨状。
然而最后,这个有一位苗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不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还是在绝境中立定了脚跟,并且终于在文学的山冈上留下一片美丽的森林.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尤其在三十年代,更是创作的高峰时期,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在沈从文诗意的文学长廊中,《边称》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
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①《边城》在湘西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民俗风情展开,为我们进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②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温情脉脉的湘西世界。
浅析《边城》论文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2024年《边城》论文提纲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边城》论文提纲 篇3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论沈从文的边城》论文答辩自述

论沈从文的《边城》答辩自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我是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生谷丽娟。
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文是在陶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在此,我先向我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不辞辛苦参加论文答辩的各位评委老师们道一声“老师们,辛苦了!”下面我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陶老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从而对沈从文的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他的中篇小说《边城》,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之间平淡而不凡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顺顺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了人性美。
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论题,正是被那淳朴、善良的人性所吸引。
我的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边城》的写作背景。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湘西实行黑暗、罪恶的统治,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大肆屠杀无辜的人民。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和杀人越货的情景。
因此,他从小就产生了非暴力抗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边城》是作者对黑暗统治下,扭曲人性的控诉,是对湘西封建宗法制社会的批判,也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
第二部分:艺术特色。
作品中看中人生,关注平民性。
它所描写的湘西世界的人物都那么真挚、热情、善良、重情义、守信用,显示了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边城》还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相互融合,体现了本色自然的风格美,形成了质朴、清丽、含蓄、自然的语言特色。
另外,在故事发展中,还穿插了对歌、相亲、赛龙舟等风俗描写。
第三部分: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
这一部分,我分析了5个主要人物形象:翠翠是沈从文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老船夫是向善力量的化身;还有勇敢追求爱情的天保、傩送;以及喜欢交朋结友、慷慨济人之急的船总顺顺。
论沈从文

论沈从文《边城》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倘若我们抛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来审视他的作品,它的确是文学艺术的精品。
《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一方面来说,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活是不同于当时社会的,是理想化了的人生,是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另一方面,作者又不可能完全遗忘现实,他只是不说,现实对他的影响已深深的渗透在他的作品中。
他只是对生活作了淡化处理。
可以说,《边城》是降格艺术的一个经典,是理想化的现实。
关键词:理想化的人生,原始古朴的人性,遵从古礼,平淡冲和,淡化处理,降格艺术。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具特色的艺术精品。
它自问世以来,无论是目光挑剔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的寻常读者,都对它给予了诸多关注:赞者称“《边城》歌颂人性的至美”,“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有人认为“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我以一种尝试的心情翻开这本被朱光潜先生称为“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时,我是被这位在文学史上几度沉浮、几度受人非议的作家所描绘的一切所感动的,于是,我斗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当然,我想先说明一点:我们先抛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不再在沈从文是不是把他的创作和时政结合而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等问题上纠缠不清。
我想谈的只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所展现的文学本身的魅力。
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古朴的人性,偏爱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中塑造一系列的不带社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他们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他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对古朴、纯真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姓名: [你的名字]学号: [你的学号]学院: [所在院系]专业: [所在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教师职称:[教师职称]二〇一七年六月贵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1.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是在认真学习理解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后,保质保量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别人的内容;2.毕业设计(论文)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3.毕业设计(论文)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法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字):年月日目录摘要 (3)ABSTRACT (4)1.绪论 (5)1.1研究背景 (5)1.2研究意义及目的 (6)1.3文献综述 (7)2.沈从文的创作手法 (8)2.1运用民间故事 (8)2.2运用情节冲突的手法来展现悲惨的剧情 (9)2.3仿民间艺术的戏剧形式 (10)3.《边城》的创作特点 (11)3.1.巧用环境描写 (11)3.2沈从文的独特的语言特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8)摘要沈从文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代表,其代表作品《边城》经过八十年的洗礼对后代来说更加具有研究价值,沈从文先生的创作手法大多从生活中入手,从身边的故事中收集素材,打造一个个真实的情节。
《边城》分析范文

《边城》分析范文《边城》是沈从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孙少安和桂纶镜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重要特征。
小说以一种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下面将对《边城》进行分析。
首先,《边城》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孙少安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他们朴实、坚韧而又热爱生活。
小说的描写力求真实,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触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等。
书中还通过祭祀、婚礼等仪式的描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其次,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孙少安和桂纶镜是两个年轻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甜蜜和浪漫。
然而,桂纶镜的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姻,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嫁给更富有的人。
这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婚姻制度的不公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小说中的桂纶镜勇敢地去找自己的幸福,不再接受传统的束缚,这也体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利的追求。
此外,《边城》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有善良和纯洁之处,也有自私和懦弱之处。
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
例如,孙少安是一个聪明、正直而又热爱生活的男子,但他也因儿时的遭遇而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变得自私和冷漠。
桂纶镜则是一个勇敢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最终也因为爱情的背叛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总结起来,《边城》通过展现一个边境小镇的生活,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小说探讨了性别角色和传统婚姻观念的问题。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呈现了复杂的人性。
整部小说用朴实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丽的山峦和河流、纯朴的民风和丰富多样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的《边城》陕西汉中刘保军摘要弥漫泥土味道的《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 以“小溪”渡口为起点,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边城”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
文中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边城的人是自然之子,纯朴不功利,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但这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体现了作者笔下的所有人的一种淳厚的人性美。
本文意在通过对爷孙亲情、子兄亲情、渡船上的乡情分析,对翠翠原型的寻找,作品的意境,爷爷和翠翠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品的意境分析等几方面来浅析《边城》。
关键词:亲情,爱情,乡情,意境,自然,理想一、原作概说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2、思想内容《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二、作品分析(一)翠翠的原型1、原型(一)---现实中的三个女性翠翠原型之一是绒线铺的小女孩。
是作者回忆自己当年的同伴时所产生的形象。
在一座小城里,作者的同伴看上了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于是借买系草鞋的带子,到绒线铺里去了三次。
十七年之后,作者故地重游,绒线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年坐在线铺里,到后来才知道她是原先那个女孩子的女儿,而她的父亲就是自己当年的那位同伴。
当时,他的妻子已死,自己也已渐渐衰老,“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他的眉宇间却透出了安于现状的神气,作者感到了悲凉感到了人世间的沧桑,而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聪明温柔的品性就是从绒线铺的小女孩的印象而来的。
原型之二是崂山少女。
一次作者乘汽车去崂山,在北九水看到了一个清纯明慧的乡村女孩,女孩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此时作者正在酝酿创作小说《边城》,眼前的崂山少女触动了作者,是一个触机,使作者脑海中翠翠的形象顿时鲜活了起来,从而产生了写《边城》的灵感。
原型之三是自己的夫人张兆和,“一面就用身边新妇做范本,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
①现实生活中的张兆和是很保守的。
1932年复,沈从文到上海去看张兆和,张兆和不在家。
张兆和回到家里,张允和劝她去看看沈从文。
在兄弟姐妹面前,张兆和脸上有点挂不住,悻悻然说:“没有的事!去旅馆看他?不去!”张允和说:“你去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张兆和到了沈从文的旅馆的时候就站在门外,仿佛背书似地说:“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去玩玩?”说完了再也想不起说什么了,到北京以后,张兆和本来还想读书的,但是为了照顾沈从文,她放弃了再读几年书的打算。
她的皮肤和性格都和翠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2、原型(二)-----意境中的一片竹林小说中,翠翠身后那一片竹林以其宽宏的怀抱容纳了在现实生活中已无路可去的翠翠,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发现翠翠把竹林当作其避难之所:在小时,每次遇到陌生人,都“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长大后,每次遇到婚姻问题也是如此:第一次知道顺顺托媒人为儿子大老攀亲时,她便“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向屋后的塔跑去了;当傩送经过喊渡河时,翠翠一认出是她喜欢的人,“大吃一惊,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
翠翠生活在一个风光旖旎、安静秀丽的田园世界中,仿佛就如祖父替她取名一般,翠翠来源于绿色,来源于那逼人的竹篁,自然,当她遇见陌生时,脑中第一印象便是若对方有心机便逃入竹林——那个绿色的世界,似乎在那儿,她可以向那深翠的竹林倾诉自己的心事,可以对它敞开自己的情怀——而没有往家中跑,家,在中国的历代传统思维中,一直是块具有极大凝聚力的磁石,它永远是每艘渡船停靠的码头,难道是翠翠不爱那个与老祖父相依为命的家吗?“每回祖父一到家”,便可以看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那该是多么温馨的一幕,翠翠爱那个家,爱那个相依为命的老祖父,在她而言,家便是有老祖父守候着的第二个“码头”,但翠翠这种无意识的跑入深山的举动恰恰折射出其内心真实的归依:在她的潜意识中,她已把自己的一切注入进了那片竹林;而那片竹林,并非只是有着几根简单的翠竹,那是一个纯真的世界——没有邪恶,没有“陌生人的注意”,有那浓浓的翠意;而翠翠,天性中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已物化于其中;那纯真的世界永远庇护着翠翠,永远同外界形成了隔离,从小没有了母亲的翠翠,在大自然中无意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位母亲,第一位母亲给了翠翠生命,而后者——竹林(自然),从老船夫替翠翠取名的那一刻起,在她的生命成长旅途中,便一直在无意中庇护着她,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她远去的时侯,只有竹林,只有自然,这位母亲依然守候在女儿的身边。
(二)人物形象分析1、爷爷---边城人道德的结晶文中的边城人是不功利的,人人以反功利为荣。
爷爷便是他们的代表。
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
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
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
文中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
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
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
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我认为,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
2、翠翠----作者的理想人生主人公翠翠,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
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的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至。
作者不仅赋予了这位少女健康、优美的外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待爱情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从而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翠翠取名于两山篁竹的诱人的翠色,她在作品中一出现,仿佛就是自然的造化:“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也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巧,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