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溶液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和性质

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 active substance) 表面活性物质 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 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如:醇、醛、 胺等. 酸、酯、胺等 Traube规则:脂肪酸同系物的稀水溶液每 规则: 规则 增加一个CH2表面活性约增加 倍。 表面活性约增加3.2倍 增加一个 希士科夫斯基给出脂肪酸同系物溶液表面 张力与体积浓度间的关系。 张力与体积浓度间的关系。
对于同系物,此种规律可以用下列经验公式表示: ㏒cmc=A-Bn A与B均为具有正值的经验常数;n为疏水基碳氢 链的碳原子数。A体现极性基对胶团形成的影响; B代表疏水基中每增加一个亚甲基对胶团形成能 力的平均贡献;A值越大,其形成胶团的能力越 弱。1-1型离子表面活性剂,B值在0.3附近,非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的B值则在0.5附近
(5)疏水基化学组成的影响:当表面活性剂 碳氢基团的氢被氟所取代时,其临界胶团 浓度往往会降低很多。
(6)亲水基团的影响:拥有有机反离子的表面 表面剂比拥有普通无机反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的 临界胶团浓度要低。 例如,硫酸十二烷基三乙醇胺盐的cmc比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低一半。另外,带有长链 非极性基的有机反离子,如阴阳离子表面活性 剂相互作用时,其临界胶团浓度大为降低。
一般认为,对于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在浓度不 是很大,而且没有添加剂和加溶物的体系中, 在小于10倍临界胶团浓度的范围内,胶团大多 呈球形。在10倍临界胶团浓度或更高浓度的表 面活性剂溶液中,胶团一般是非球形的,可以 是椭球形、扁球形、碟形或棒形。
Micellar structure and shape:
从结构上看,表面活性物质是两亲分子, 从结构上看,表面活性物质是两亲分子,一端亲水 两亲分子 另一端亲油( (-OH,-COOH,-SO3Na等),另一端亲油(憎水) 等 另一端亲油 憎水) (- - - (-R等 (- 等)。
无机化学第二章溶液

第二章 习题
1.稀溶液的依数性有( )、(
)
( )、(
)
2.稀溶液四个依数性中本质的是( )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3.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原理图
P
纯溶剂
固相
Tf
Tf0
溶液
T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4. 定量关系:ΔTf = Tf0–Tf = Kf bB
Kf:溶剂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只与溶剂的本 性有关。
由上式可知,难挥发性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
低只与溶质的bB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100.0g
xA
18.02g m ol1
5.549m ol
100.0g 18.02g m ol1
0.02m ol (5.549
=0.9964
0.02)m ol
p = p0 xA = 2.338 kPa × 0.9964 = 2.330 kPa
答:蔗糖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是0.2000 mol.kg-1, 蒸气 压是2.330 kPa 。
【例】取0.149g谷氨酸溶于50.0g水,测得凝固点为0.188℃,试求谷氨酸的摩尔质量。
解:由 所以
Tf K f bB
0.188 1.86 0.149 1000 M 50.0
M=148 (gּmol-1)
按谷氨酸的分子式【COOHCH·(CH2)2·COOH】 计算,其摩尔质量应为147 gּmol-1。
第一节 溶液的浓度
3. 质量摩尔浓度: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
质量
符号为bB
公式:bB= nB/mA (mol·kg-1)
4. 质量浓度(密度) : 溶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 体积V 符号为ρB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基础化学-新基础化学

2.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P/kPa
101.3
原因:溶液蒸气压下降
B’ 水的凝固点T º:273K
f
B
溶液的凝固点: Tf
0.611
A A’
Tf < Tfº
⊿Tf = Tf0-Tf
Tf0 Tb0 Tb
T/K
Why ?
Tf
2.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P/kPa
101.3
△Tf1 △P1
=
△Tf2 △P2
B
B’ C’
Tf /℃ 17.0 5.5 -22.9 -116.2 80.0 0.0
Kf /K· kg· mol-1
3.90 5.10 32.0 1.8 6.9 1.86
△Tf =KfbB
(2.6)
说明:稀溶液的△Tf∝bB,即只与一定量 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微粒数有关,而与溶 质种类和本性无关。
∴ △Tf 也是 一 种依数性
水、冰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P/kPa
101.3
B
水的蒸气压曲线
0.611
A A’
冰的蒸气压曲线
T/K
Tf0 273
T b0 373
纯溶剂
一、液体的蒸汽压(vapor pressure of liquid)
实验测定25C时 水的饱和蒸汽压: p (H2O) = 3167.7 Pa; 0.5 mol/kg糖水的蒸汽压: p (H2O) = 3135.7 Pa; 1.0 mol/kg糖水的蒸汽压: p (H2O) = 3107.7 Pa。
校正因子 i >1
难挥发强电解质稀溶液
i 为电解质一个“分子”解离出的离子个数
二、溶液凝固点(冰点)降低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1.液体的凝固点(Tf)
第二章溶液

溶液的渗透压渗透作用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对于人体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讨论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渗透压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在蔗糖浓溶液上小心加入一层清水,水分子即从上层渗入下层,蔗糖分子也由下层涌入上层,直到蔗糖溶液的浓度均匀为止。
一种物质的粒子自发地分布于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称为扩散。
如果将蔗糖水溶液与水用半透膜隔开(图1-2甲),使膜内和膜外液面相平,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膜内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图1-2乙),说明水分子不断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
渗透(osmosis)的现象是指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由纯溶剂(或较稀溶液)一方向溶液(或较浓溶液)一方扩散使溶液变稀的现象。
{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现象。
}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被半透膜隔开时都有渗透现象发生。
渗透性(permeability)是泛指分子或离子透过隔离的膜的性质。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
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还有晾干的猪膀胱,肠衣,新鲜的萝卜皮或各种植物果实的外皮等。
人工制造的火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上述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却可以自由通过半透膜。
由于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不等,水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从纯水(或稀溶液)进入蔗糖溶液的数目,要比蔗糖溶液中水分子在同一时间内进入纯水(或稀溶液)的数目多,因而产生了渗透现象。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图1-2是渗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入表示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度,v出表示膜内水分子透出到膜外的速度。
甲表示渗透刚开始,乙表示渗透不断进行,管内液面不断上升。
第二章铝酸钠溶液

第2节 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
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是指铝土矿溶出液经赤泥分离 洗涤后获得的净铝酸钠溶液分解析出Al(OH)3所需 时间的长短。 铝土矿在高压釜中经高温、高压溶出处理之后,
进行赤泥分离洗涤的过程时,体系的温度、压强都
降低了,由相图看,T↓, Al(OH)3的溶解度↓,理 论上, T↓, 就可使Al(OH)3析出,这样在赤泥分 离洗涤过程就会有大量的Al损失;实际上,由于新 相难成,可以使铝酸钠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而不析
1.645
WNa 2O W Al 2O 3
实际生产中,总是αK >1 (2)A/C:即铝酸钠溶液中Na2O与Al2O3的质量 比,Na与Al无论存在形式均化为Na2CO3与Al2O3, 并以质量计:
M Al 2O 3 nAl 2O3 A WAl 2O3 0.9623 C WNa 2CO 3 M Na 2CO 3 nNa 2CO 3 K
工业铝酸钠溶液中的杂质往往会增加溶液的稳定性,
致使铝酸钠溶液的分解较为困难,加晶种可以破坏过 饱和铝酸钠溶液的稳定性,从而加速铝酸钠溶液的分
解——种分过程。
第 3节 铝酸钠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铝酸钠溶液的密度
铝酸钠溶液密度与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 d20℃ = 1 + 0.0144N(%) + 0.009A(%) N(%)= wt(Na2O),苛性Na2O的质量百分浓度; A(%) = wt(Al2O3), Al2O3的质量百分浓度。
3. 相图
相图——能描述平衡体系的相态存在条件关
系的几何图形。 单元系(如水)相图:
p C A
OA线:气-液平衡线 OB线:气-固平衡线 OC线:固-液平衡线
液态区
固态区 O
基础化学第七版第二章稀薄溶液的依数性PPT课件

02
稀薄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气压下降的定义
蒸气压下降
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稀薄溶液时, 溶液的蒸气压会低于相同温度下纯溶 剂的蒸气压,这种现象称为蒸气压下 降。
蒸气压下降的原因
蒸气压下降的物理意义
02
这些性质在稀薄溶液中表现尤为 明显,因此称为稀薄溶液的依数 性。
依数性的重要性
依数性是溶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 意义。
通过研究依数性,可以深入了解溶质 粒子对溶液宏观性质的影响机制,有 助于解决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问 题。
依数性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稀薄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低,溶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依 数性与溶液浓度关系不大。
响也不同。
溶液浓度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溶质的分 子或离子数量增多,对溶剂蒸气 压的影响更大,导致凝固点降低
更多。
压力
压力对凝固点的影响与溶质和溶 剂的性质有关。在高压下,一些 溶质会使溶剂的蒸气压增加,导
致凝固点升高。
凝固点降低的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浓度溶液的凝固点,可 以验证凝固点降低现象。在实验中, 将纯溶剂与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冷却 至凝固点,记录各自的凝固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05
稀薄溶液依数性的应用
在化学工程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用
溶剂选择
稀薄溶液的依数性可用于 选择合适的溶剂,以满足 特定化学反应或分离过程 的要求。
反应速率
稀薄溶液的依数性有助于 理解反应速率与溶液性质 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化 学反应条件。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和性质

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 active substance) 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如:醇、醛、 酸、酯、胺等. Traube规则:脂肪酸同系物的稀水溶液每 增加一个CH2表面活性约增加3.2倍。
希士科夫斯基给出脂肪酸同系物溶液表面 张力与体积浓度间的关系。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和性质
2.1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 2.2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化 2.3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 2.4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
2.1.1溶液表面张力曲线
水的表面张力 因溶质的加入 而发生改变。
溶液表面张力-浓度曲线
2.1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
(1)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溶液 表面张力缓慢升高。
希士科夫斯基方程 Szyszkowski equation
0 cB / c b ln(1 ) 0 a
o
0:溶剂的表面张力; :溶液的表面张力;
cB : 溶液本体浓度; a , b:经验常数; 同系物的 b 相同而 a 不同。
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 当浓度很小时,溶液的表面张力便急剧 , 但减小到一定值后就不再随浓度增加而变化。 从结构组成上看,一般为具有长碳链(碳 原子数大于 )的极性有机化合物.
0
2 3
c2
表面活性物质
3. 表面活性剂:具有两亲性 短链脂肪酸、醇、醛 质能明显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 有机化合物。
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升高的溶质称为非表 面活性物质。如无机盐和不挥发的酸、碱等。 这些物质的离子有水合作用,趋向于把水分 子拖入水中,非表面活性物质在表面的浓度低于 在本体的浓度。
如果要增加单位表面积,所作的功中还必须 包括克服静电引力所消耗的功,所以表面张力升 高。 上一页 下一页
无机化学-第02章-溶液-2014(1)

b a
第二章
溶液
分子的动能: 红色:大 黑色:中 蓝色:低
蒸气压(饱和蒸气压)---与液相处于平衡时的 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恒温 蒸发 凝结
H2O(l)
H2O(g)
H2O
第二章
溶液
实验结果:
P 溶液 P 溶剂
蒸汽压下降
P=P 溶剂 P 溶液
第二章
溶液
难挥发性的溶质:本身并不产生蒸气压 (葡萄糖、NaCl) 25℃
渗透平衡
第二章 溶液
小结
半透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而溶质分子不能透过。溶剂分子通 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渗透或渗透现象。渗透压π 可定义为:将溶液和溶剂用半透膜隔开,为阻止渗透现象发 生而必须施加于溶液液面上的最小压力。 范特霍夫(J· H· Van´tHoff)根据实验结果指出稀溶液的渗透压 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的关系同理想气体方程式一致,即 π V=nRT 或 π =cRT 式中,π 是溶液的渗透压(kPa);V是溶液的体积(L);n 是溶质的物质的量;c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R是摩尔气体 常数用8.31kPa· dm3· mol-1表示;T是绝对温度(K)。 从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
式中为 b 质量摩尔浓度, Kb 为溶剂的沸点升 高常数。 应用上式可以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M。
第二章
溶液
1、假设质量浓度为10g/L蔗糖溶液,求该溶液的 沸点.(M=342, K蔗糖=0.512)
解:
CB=
10 342
= 0.029(mol/L)
△Tb= KbCB= Tb- Tb0 Tb= Tb0+ △Tb= 100+0.512x0.0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溶液的pH也会影响其溶解度。(图1.7 )
溶解度数据
• 文献中检索: – solubilities - inorganic and metal-organic compaund.Vol.1, inke W.R.and seidell1985. – 一般规则 • 大多无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容易获得。 • 其它盐对某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数据比较难找 • 复杂体系的数据就更困难,或几乎找不到。
• 用计祘的方法往往也很难得到准确的溶解度的 数据。
• 尤其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溶液中有很多杂质, 杂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差异很大。
• 因此实际测量更可靠。
测量方法- 恒温法
• 在恒温装量中加入定量的溶剂(温度误差小于 0.1度)
• 加热溶剂到要求的温度(高温下加冷凝器或密 封,以防蒸发)
• 加过量的溶质于溶剂中搅拌,恒温超过4小时 或更长,24小时更好。
• 有机物质的这一特性对选择结晶过程很重要,选择适 合于结晶过程的溶剂会使结晶过程容易操作和控制 – 混合溶剂
• 根据热力学数据有机物质在有机溶液中可以估祘。 – 溶解度的计算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 准确的溶解度的数据是结晶过程研究、设计和 操作的关键数据
• 文件中的溶解度的数据有限,很多情况下所研 究的物质的溶解度不能在文献中查到
dy • 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溶液的粘度虽固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流变学 • 溶液的粘度与固体颗粒的大小相关,在相同的固体含
量 下,颗粒越小溶液的粘度越高 • 溶液的黏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颗粒的悬浮状态 – 成核过程 – 成长过程
溶液的浓度
• 溶液是由溶剂与一种或多种溶质组成, “浓度”是 描述溶液中溶 质含量的多少的参数。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及表示方法
• 通常溶解度的概念很难用于难溶物质溶解度的表达,因为其物质 在溶液中的含量很低,按溶质考虑几乎不变。
• 难容物质的结晶主要是用于反应结晶过程,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可溶性物质反应,其产物为难容物质
• 难溶物质的溶解特性按离子反应平衡来描述。
• 平衡常数定义为
AgCl(s) Ag Cl
• 表示浓度的单位很多,主要有质量分率,摩尔分率,体积浓度, 摩尔浓度等,重量浓度等。 – 质量溶质/质量溶剂 (kg溶质/kg溶剂) – 摩尔溶质/摩尔溶剂 (摩尔溶质/摩尔溶剂) – 质量溶质/质量溶剂 (kg溶质/kg溶液) – 摩尔溶质/摩尔溶剂 (摩尔溶质/摩尔溶液) – 质量溶质/体积溶液 (kg溶质/m3溶液) – 摩尔溶质/体积溶液 (摩尔溶质/ m3溶液)
• 实验测量 : • 当热力学数据得知时,进行计祘Hand book of aqueous electrolyee
thermodynamics. zemaies et al.1986.
有机物的溶解度
• 无机物的溶解度主要以水做溶剂 – 可使用溶剂添加剂
• 有机物的溶解度依赖于溶剂的选择,同种物质在不同 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图1.11, 1.12)
溶解度
• 在一定的温度下,平衡状态下溶液中最大的溶质含量 叫做溶解度,当溶液中的溶质达到最大溶质含量时, 此溶液叫作饱和溶液。其相应的浓度叫饱和浓度。
• 溶液的溶解度主要依赖于 – 物系 – 温度 – 其他组分的含量 (杂质) – 溶剂的性质和组成
溶解度在结晶过程中的作用
• 是结晶过程的基础数据可用于 – 结晶方法的决定 • 冷却 • 蒸发 • 闪蒸 • 反溶剂结晶 – 结晶操作点的确定 • 工艺路线与工艺参数 • 控制方法 – 直线,曲线 – 结晶过程物料、热量衡算的基础
• 取溶液分析 • 样品分析
– 可用化学或仪器分析法 – 可蒸干溶剂称重
容易带来误差的两种测量方法
• 对已知浓度的溶液,升温到全部溶质溶解,然后 冷却到第一个晶体出现。认为,此时的温度为此 溶液浓度所对应饱和温度。而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为此溶液的浓度,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此时是过 饱和溶液(超过饱和含量)。
• 溶度积的另一个用途是在混合物中确定微溶物质的溶解度, 在已知各种可能的离子反应和其相应的溶度积的情况下, 可以估算微溶物质在混合物中的溶解度。在没有确切的数 据的情况下,这种大体的估算有时很有用途,尤其是对分 析体系的变化趋势时是很有用的。
难溶物质在浓溶液中的溶解度
• 溶度积的概念在稀溶液中描述溶质的溶解度是可以近 似认为是准确的,然而,在浓溶液中,由于电荷的相 互作用,复杂的溶液性态,和非理想溶液的性质的影 响,其他盐离子对所研究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的估算 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K a a Ag Cl aAgCl
• a 为离子的活度,如果固体物质(AgCl)在它的稳态晶体形态, 在一个大气压下,(叫标准态)难容物质的活度(aAgCl)为1。
• 平衡常数方aCl
Ag
(m Ag
)
Cl
(m Cl
)
• γ为离子活度系数,m 为以摩尔为单位的离子浓度。对难容物质
溶液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溶液的性质
• 溶液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相混合物 • 描述溶液的基本性质主要有:
– 粘度 – 浓度 – 溶解度 – 过饱和度 – 沸点,及沸点升 – 悬浮密度
溶液的粘度
• 溶液的粘度是衡量其流动性质的一个参数。粘度越高 溶液的流动性越差:黏度的基本定义:
dU
(AgCl) 活度系数为1
Ksp mAg mCl
• 这个方程叫氯化银的溶度积。 • 通常情况下溶度积被用于描述难溶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平衡
(饱和)状态。 • 如果反应的离子摩尔数不是1:1例如硫酸银的离子反应
K m m 2
sp
Ag
SO42
• 溶度积的概念能被用于计算其他物质对给定物质的溶解度 的影响(同离子效应)如在氯化钠溶液中,银的溶解度会 随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升高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