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多元的文化。
它源远流长、发展完善、思想发挥,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史始于炎黄时期,有许多重要文化遗存,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书》、《礼记》、《诗经》、《左传》、《春秋》、《公孙龙诗集》等。
上述文化遗产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思想,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昌盛,为人们理解古代历史、社会、宗教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秦朝期间,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治上,秦始皇通过强有力的统治力量推动是中原地区全面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国家,各地历法标准化,实施统一的称谓和货币制度。
文化方面,秦始皇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立“九经”、“子书”、“典制”,古代的科举制度也在秦朝开创了更加华丽的基础,从而催生出新的文化思潮。
汉朝时期,文化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文学作品繁荣发展,心学、子孙学、法学完美相结合,使得书院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以至汉代文学成为中国法学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两大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科技革新也在汉朝到达鼎盛时期。
各家学派潮流相互激荡,四书五经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让中国古代文化体系更加完善。
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空前盛世,书法、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都达到了高峰。
其中,书法被称为“五绝”,诗歌被认为是“八大家”,绘画被视为“十大名家”,文学作品多达数万,水墨画文献更是颇为丰富。
另外,五明体制、跋尾论、礼教法则等概念也在唐朝问世,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更加完善丰富。
宋朝时期,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哲学思想和学术理论都被系统性地学习和发展。
教育被视为全民的重大自由,对外的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茶、瓷器等作品大受海外青睐,国内文革业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中文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也到达顶峰。
宋朝以后,僧侣才子的心学统计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理性文化的观点和理论,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可以科学地解读古代文学,使中国统治力能够与其他强国相抗衡。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迅猛,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介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形成。
在这个初期阶段,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形成了最早的城市和国家。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夏、商、周等朝代。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范。
在周朝时期,周公制定了一套成文法典,随后出现了《诗经》、《尚书》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基石。
二、传统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的思想和哲学对世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学和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诚、信、孝、忠、仁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也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文学与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为代表,最著名的是《诗经》和唐诗宋词。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创作,更是历史的记录和感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的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通过笔画的各种变化来表现形象的美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书法艺术与文化密不可分,成为文化人士必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科技与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很多重大发明和创新。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的农民发明了水稻的种植技术、种植地膜以及水利工程等,为中国大规模粮食生产提供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这些技术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也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五、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且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和贴春联等。
中国历史文化概览

中国历史文化概览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塑造了独特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以概览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
1. 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始,紧接着的尧、舜、禹三代帝王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随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交替,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表现在甲骨文的出现、诗经的创作以及礼乐制度的完善。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价值体系。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在传统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国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达。
中国书法则以楷、行、草、隶四种字体为基础,注重墨的运用和艺术的形式美。
传统音乐中,中国的古琴、中胡、古筝等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享誉世界。
京剧、山东评剧等曲艺形式则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
4. 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文化变迁。
经济的腾飞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年轻一代接触到了更多外来文化和新事物。
中国的电影、音乐和时尚产业迅速崛起,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
总结:中国历史文化概览呈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再到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中国历史文化不断演化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中国古代文化史纲要

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教育、体育等方面。
二、基础知识(一)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夏朝:相传夏朝已有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商朝:沿用夏历,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便国天文学家观测到37次日食,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留下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
战国:《甘石星经》,一年中的季节都已测定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
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了《授时历》2、医药学战国:分科治病、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传统的诊断法。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制成“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唐朝: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孙思邈写出《千金方》,他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被译成各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3、数学西周:西周初年商高讲过勾股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
春秋:发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录了我国古代早期的一些数学成果。
西汉: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3.1547三国:刘徽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南朝:何承天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100多年;他所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课本。
4、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中国古代史文化PPT参考课件

2021/3/10
授课:XXX
1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
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
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
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
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
授课:XXX
16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 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 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 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汉书·董仲舒传》
2021/3/10
授课:XXX
1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 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 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 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 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2021/3/10
授课:XXX
15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中国文化史教案》word版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和成就。
3. 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阶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文化史》等相关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成就。
5. 第五课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
4. 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2. 举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具体案例。
3. 文献法: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经典文献。
4.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准备1. 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宗教和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相关资料。
2. 视频或纪录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众多领域,从政治、社会到艺术、哲学,都有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
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主是传说中的黄帝,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王朝更迭,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封建时期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奴隶和农民作为其附庸。
三、官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大学士、进士、举人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级别。
进士科举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这一制度考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文化修养。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鼓吹仁爱、孝道、礼貌、忠诚等美德。
在古代,儒家思想对政府、家庭和个人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推崇平等、尊严和自由,强调个人责任和仁慈,对现代中国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高境界是返本归真,即顺应自然的原则,拒绝对自然进行干预。
六、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中国古代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如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就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七、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尤其注重字的造型和笔画的跌宕有致。
绘画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审美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介绍(精选5篇)

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精选5篇) 中华⽂化源远流长。
依据中国历史⼤系表相传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燧⼈⽒、伏羲⽒、神农⽒(炎帝)、黄帝(轩辕⽒)、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下⾯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篇1 传盖碗茶起源于唐代 成都⼈对茶具的使⽤,彰显出了对⽣活品质的⾼要求。
成都茶馆⾥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因为形状似船,故⼜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
唐⼈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以茶杯⽆衬,病其熨指,取碟⼦承之,抚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话于宾亲。
⼈⼈为便,⽤于世。
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百状焉。
”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翻阅着《资暇录》,⼀位兰⼼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政长官的千⾦⼝啜⾹茗,纤纤⽟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她拿出⼀个碟⼦,把茶杯放在上⾯,端着碟⼦喝茶,这样就烫不着⼿了。
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姐久困闺中,闲极⽆聊,有的是时间。
⼏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
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姐⼜让匠⼈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
⼤功告成,便拿到⽼爸⾯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姐的发明⼀传⼗⼗传百,终于在世上流⾏。
经过后⼈的改良,茶托⼦便以多种⾯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使⽤的盖碗茶,即是崔⼩姐发明的茶托⼦的改良形式,成都⼈还加上了⼀个茶盖。
⽽在客来客往、⼈声⿍沸的茶馆⾥,瓷碟茶船因为较重⼜易碎,则常为轻便⼜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史1.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靖康之变。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光武中兴B.绍兴和议C.庚申之变D.甲午战争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通过对秦国18位宰相的出身进行详尽考证,最终发现这18位宰相中出身贵族的只有5人,其他的是以平民身份跻身卿相的。
许先生的这一考证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①宰相制度还不健全②墨学曾为显学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大④走向富强的原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我国古代商人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大多数人认为“无商不奸”或者“无奸不商”。
但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商人却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他们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儒商比较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这主要表明当时社会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发生改变B一部分士人考取功名做官后兼营商业C商人“见利忘义”和行为遭到批判D儒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人的价值观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京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规范之美”与“自由之美”也适用于评价唐朝和宋朝的A政治制度B对外关系C绘画艺术D儒家思想《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主要表明A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B诸侯争霸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C儒家学说在诸侯争霸下的窘境D孟子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1.(2012·北京朝阳高三统考)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
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2.“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法家思想D.道家思想3.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说。
有学者称“唐代批判南朝梁陈、北朝齐隋的提倡佛教,而极力提倡经世之术。
”下列解释与其观点相符的是A.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的时期B.“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C.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D.倡导以“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公元1000年左右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变化并不仅限于社会和政治形态、经济和技术。
……以复古传统为特征的11世纪标志着自公元5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所施加的高于一切的佛教霸权影响的结束。
……11世纪时,中国精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样。
”他把中国这一时期定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主要理由是A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内涵的扩张B宋代的知识精英们运用理性精神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C因为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而阐述正统思想D11世纪前后的知识精英们借用佛教而恢复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王平在《水浒传“替天行道”考论》中指出:“由元杂剧中‘水浒戏’‘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演变成《水浒传》‘护国安民’、为朝廷效力,这是水浒故事中‘替天行道’内涵的一个重要转变。
”下列对作者评论正确解读的是A君主专制统治逐步强化B宋朝忠君思想开始盛行C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反映D道家学说致使封建迷信盛行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2.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且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
”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A理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B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理学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D理学家们将儒、道、佛思想合而为一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位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是靠儒家支持程颢曾说:“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
”下列观点中对程颢主张理解不准确的是A.人们追求物质利欲是正当合理的要求B.生财有道,取之有道C.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D.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所以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次增益,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他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材料中的两个“他”分别是A孟子王阳明B董仲舒王阳明C孟子程颢、程颐D董仲舒朱熹2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教,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这一观点主张出自于A程颐程颢兄弟B朱熹C王阳明D李贽历史学家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中说:“他一方面大刀阔斧,摧毁传统思想的权威,替新时代做一种扫除工作;同时他又提出许多天才的启示,替新时代做一种指导工作。
他既为宋明道学放出极大的光芒,同时却也为清代思想开其先路。
”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最有可能是A朱熹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李贽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说:“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由材料可知,李贽A提倡人人平等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挑战儒家经典D反对对妇女的歧视4. 《明夷待访录》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5.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4.顾炎武在《郡县论》的开篇即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废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表明他A.主张恢复分封制 B.意在肯定郡县制C.力倡加强中央集权 D.反对过度削弱地方权力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