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的启示
苏轼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苏轼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之一。
他以其出色的诗歌、文章,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成为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人生经历也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多部门的家庭,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年少时就已经在文坛上名声斐然了。
他不仅善于文学,也是一位忠实的官僚,在仕途上效力于宋、元两朝,并获得朝廷的赏识。
他的一生,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和胸怀,一路走来,勇往直前,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信念。
苏轼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只是用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努力的行动来面对它们。
在他的诗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坚实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这也是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苏轼曾说过“志者可入圣贤,行者可致高人”,这也是他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只要有志者,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只要有行者,就能致高人的身份。
这就是苏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苏轼也曾说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他的这句话暗示的是,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责任,不能因
为一时的疏忽而让一个人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苏轼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担当责任,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成就一番伟业。
最后,苏轼的一生,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不管遇到多么艰难的境况,都要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轼的一生实例,可以激励我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勇敢担当,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惧失败,勇于承担,坚持自己的信仰。
苏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苏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下面我将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几点启示。
第一点,勇于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
苏轼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不满,他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追求自己的独立思考。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勇敢和罕见的。
他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要敢于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不要被传统和束缚所限制。
第二点,不畏权贵,坚持正义。
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多次受到权贵的打压和排挤,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屈不挠地捍卫正义。
他的这种勇气和坚定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在面对权贵和不公时,要坚持原则和正义,不要妥协和退缩。
第三点,追求卓越,不断自我提高。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不仅写诗作文,还涉猎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不断学习和练习,追求卓越。
他的这种追求和进取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要不断自我提高,勇于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第四点,善于自我反思和修正错误。
苏轼虽然是一位文化巨匠,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他善于自我反思和修正错误,不断完善自己。
他的这种谦虚和自我修正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要善于自我反思和修正错误,不断完善自己,避免重蹈覆辙。
苏轼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勇敢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坚持正义,追求卓越,善于自我反思和修正错误。
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要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为实现人生价值不断奋斗。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苏轼作为中国文坛的巨匠,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苏轼的文化遗产中,我深受他的人生哲学启发。
以下是我对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的总结。
一、理性思考,勇于创新。
苏轼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他不断地推陈出新,挑战传统。
在其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融合多种文学形式和流派,尝试新题材、新格律的创作。
他不断地以创新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
于我们而言,在遇到问题时,不妨多方面探寻,追求更加创新和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
二、不畏挫折,坚韧不拔。
苏轼时常面对生活和创作中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机遇,摆脱困境并不断前行。
通过他的诗文,我们能够看到他遇到挫折时,仍然能够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应该学会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把握当下,珍惜眼前。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但他总能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保持希望和乐观的心态。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来描述生活,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感悟出生活中的美好和哲理。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珍惜眼前,学会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
四、突破自我,不断进步。
苏轼很早便十分知道自己天性喜好文学创作,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才华,刻苦钻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不断超越自我,开拓新的诗文表现方式。
我们在今后的人生探索中,也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发掘潜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心怀敬畏,追求真理。
苏轼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悟性,他从生活中感悟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他关心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深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他总是具备一颗虔诚的心去开掘真理、追求智慧。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应该抱有敬畏之心,对真理保持敏锐的感觉、努力学习、平衡取舍,才能准确地看待并行动。
总而言之,苏轼的精神影响和人生哲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苏轼为官启示与感悟

苏轼为官启示与感悟
苏轼,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为官之道和人生哲学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
苏轼一生坚守正道,为民谋福。
他在任上推行新政,改革弊政,减轻农民负担,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他勇于担当,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因此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排挤。
但在面对困境时,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坚持自己的信念。
苏轼善于沟通,注重协调各方关系。
他在政治上力求团结,尽量化解矛盾,使各方都能得到利益。
这种为官之道,使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此外,苏轼非常注重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才。
他在各地任职时,都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在文学方面,苏轼的成就举世瞩目。
他的诗词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散文写作同样具有很高的成就,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此外,苏轼还是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鉴赏家,他的评论和鉴赏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他乐观向上,淡泊名利,注重修身养性。
即使在人生逆境中,他也坚韧不拔,力求进步。
他在诗词中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
总之,苏轼的为官之道、文学成就和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感悟。
苏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苏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依靠于天赋和机遇,更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苏轼的一生经历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
苏轼在任官期间,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多次得罪了上司,并多次被贬谪到边疆。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在写作中表达出来。
正是因为他的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才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苏轼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苏轼在文学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但他并不因此而自大自满,而是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他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在当时,他的这篇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判断,而是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最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苏轼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苏轼在官场中屡屡受到冤屈和打压,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逃避责任,而是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并尽力为人民服务。
他曾说过:“吾虽不才,尝有志于道;不得伸其志,以至于死。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苏轼告诉我们,要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
苏轼在文学、诗词、书法等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精神。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仍然在学习《易经》,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
苏轼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的坚定信仰、独立思考、勇于承担责任以及不断进步的精神,都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苏轼的成长对我的启示作文

苏轼的成长对我的启示作文提到苏轼,那可真是一位超级厉害的大文豪!但他的成长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从他的经历中,我得到了好多好多的启示。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让他有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可光有这个还不够呀!他还得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就说他参加科举考试那会吧,那竞争可激烈了!好多人都挤破脑袋想中个功名。
苏轼呢,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路过关斩将。
可这过程中,他也不是没遇到过挫折。
有一次,他的文章因为文风独特,差点就被考官给忽略了。
但好在,他的才华终究是藏不住的,最终还是脱颖而出。
这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我们的优点和才华可能不会一下子就被人发现,可别灰心,只要坚持做自己,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后来,苏轼步入仕途,本想着能大展拳脚,为百姓做些实事。
可官场的复杂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老是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权贵。
那些人就想方设法给他使绊子,害得他被贬官。
有一回,他被贬到了黄州。
那地方,条件可艰苦啦!住的地方破破烂烂,吃的也不咋样。
但苏轼这人,心态特别好。
他没有整天唉声叹气,反而觉得这是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好机会。
他在黄州那会,亲自下地耕种,体验农民的辛苦。
有一次,他顶着大太阳在地里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裳,脸上也沾满了泥土。
可他一点都不在意,还跟旁边的农民有说有笑,互相交流种地的经验。
等到了晚上,累得腰酸背痛的他回到家里,随便吃点东西就倒头大睡。
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继续干活。
经过这番体验,他更加了解了百姓的生活,写出了好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词。
这让我懂得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困境,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困难中汲取力量。
而且呀,苏轼在困境中还不忘学习和钻研。
在黄州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在书房里读书到深夜。
有一次,为了弄懂一个哲学问题,他翻遍了家里所有的书籍,还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请教。
朋友的回答不太让他满意,他就自己思考琢磨,好几天都茶饭不思。
终于,在一个清晨,他想通了那个问题,高兴得手舞足蹈。
苏东坡传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引言苏东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阅读苏东坡的传记,我深感其人格魅力、文学才华以及政治智慧,以下是我对苏东坡传记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二、苏东坡的人格魅力1. 坚韧不拔的意志苏东坡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
在政治斗争中,他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
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写:“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2. 勇于担当的精神苏东坡在担任官职期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担当。
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从不退缩。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道出了他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3. 仁爱之心苏东坡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关注民生疾苦。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皆以仁为本。
”这种仁爱之心,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敬仰的贤者。
三、苏东坡的文学才华1. 诗词苏东坡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道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2. 散文苏东坡的散文文笔流畅,意境优美。
他的《赤壁赋》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 书法苏东坡的书法独具特色,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韵味无穷,为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四、苏东坡的政治智慧1. 善于沟通苏东坡在政治斗争中,善于与各方沟通,化解矛盾。
他在《与范仲淹书》中写道:“吾辈既非英雄,又非豪杰,唯有以诚待人,以信交友。
”这种沟通能力,使他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知人善任苏东坡在担任官职期间,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
他在《与曾巩书》中写道:“吾辈今日,宜求贤才,共济时艰。
苏轼的成长对我的启示作文

苏轼的成长对我的启示作文提到苏轼,那可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一生,那叫一个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
对于我来说,苏轼的成长历程就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大剧,让我看得入迷,也从中得到了好多启示。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老爹苏洵对他的教育那是相当重视。
这孩子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聪明伶俐得让人惊叹。
他读书那叫一个刻苦,日夜苦读,仿佛书中有什么神秘的宝藏吸引着他。
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读书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那种持之以恒的劲儿。
苏轼呢,人家是真正地钻进了书里,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如饥似渴。
他读经典、背诗词,一点点积累着自己的文学底蕴。
长大一点后,苏轼去参加科举考试。
那时候的科举可不容易啊,竞争激烈得很。
但苏轼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华,一下子就脱颖而出。
他写的文章,那叫一个精彩,让考官们都为之赞叹。
对比一下我自己面对考试的时候,总是紧张得要命,还没上考场就先怯了场。
苏轼的那种自信和从容,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多年的努力不会白费。
后来,苏轼步入仕途,这一路可真是坎坷不平。
他性格耿直,看到不对的事情就要说,从不拐弯抹角。
这也给他惹来了不少麻烦,被贬官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次,他被贬到了黄州。
那地方条件艰苦,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怨天尤人了。
可苏轼倒好,他竟然在那里研究起了美食。
什么东坡肉啦,就是他在黄州捣鼓出来的。
他还兴致勃勃地种地、写诗,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想想我自己,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垂头丧气,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
苏轼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我怎么就不能呢?还有啊,苏轼的朋友遍布天下。
他待人真诚,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能跟他成为好友。
他和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好不快活。
我呢,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朋友闹别扭,不懂得珍惜友情。
看看苏轼,他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大家也都愿意和他亲近。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值深秋,北京已经是秋风萧瑟,落叶满阶了,而三亚却是蓝天白云,椰风海韵,诗意海角,浪漫天涯。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晚上在大东海广场举行的群众诗会,家庭妇女、复转军人、退休职工,一个个登上台来,尽情朗诵他们喜爱的诗篇。
三亚这颗海南明珠所充溢的浓浓的诗意,令我惊奇,也令我深思。
是谁在海南人心中播撒了诗的种子
我的思绪回到了九百多年前。
那时候,有一位诗、词、文、书法俱佳的大诗人被贬到海南,也把诗歌带到了海南,这位诗人就是苏轼。
那年他已62岁,自认生还无望,他在给弟弟的一诗中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
那时的海南还未脱蛮荒,苏轼说这里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苏轼依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不仅如此,他在海南还培养后学,从他的学子有海南人,还有从内地不远千里追随而来的。
苏轼向学子讲授为人之道与作文之法。
苏轼来到海南,给这片蛮荒的土地播撒了诗的种子,他的人生态度,他的诗学思想,到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首先是苏轼那种独立、健全的人格。
由于坚持独立的人格,苏轼在新党旧党无论谁执政时,总是不得好,于是被一贬再贬,晚年一直被贬到海南。
苏轼仕途坎坷,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却成为了一位优秀的诗人。
钱钟书编《宋诗选注》,苏轼名下第一首诗选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可说是苏轼一生的浓缩写照,他不断地遭受打击,不停地被贬官,他把这些体验凝聚成一位在崎岖山道上骑着瘸驴,不停奔波的旅人形象。
而诗中的“雪泥鸿爪”,早已成为一个成语,是对漂泊人生极富哲理的概括。
陆游晚年的一首诗就讲到了这种现象:“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
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
”正是由于屈原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行吟泽畔,才成就了《离骚》这首伟大的诗篇。
晚唐诗人司空图也说过:“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
”要做一个诗人,就不要想着高官厚禄;要保持诗人的高洁,就不能汲汲于世间的俗名。
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诗人来说,当你的愿望和理想无从实现的时候,那么就把你的爱,把你的潜能,把你的全部才华通过诗的渠道释放出来吧。
诗歌写作到一定程度,拼的不是技巧,不是修辞,而是人格。
正如清代诗人沈德潜说的:“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坦率地承认:“我并不是一个新人,/这有什么可以隐瞒/我的一只脚留在过去,/另一只脚力图跟上钢铁时代的发展,/我常常滑到在地”。
郭小川在晚年所写的《秋歌》中说:“我曾有过迷乱的时刻,于今一想,顿感阵阵心痛;/我曾有过灰心的日子,于今一想,顿感愧悔无穷”。
像这样坦率的自责,这样真诚的自剖,只能出自一个高贵灵魂的笔下。
因此,作为一个诗人,首先应该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有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的人,这是苏轼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
第二点启示,是苏轼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的自由心灵。
苏轼在从政的时候奉行的是儒家的理论,在个人生活方面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精神。
所谓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这种境界在他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被千古传诵,就在于它传达了一种宇宙人生的旷漠之感,那种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有限所发出的深沉的喟叹,那种超然旷达、淡泊宁静的心态,成为古代诗学的最高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后,自述“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
”(《黄州安国寺记》)这种在逆境中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使他写出了一系列的名篇。
诗歌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常常偏离文化常规,有时还会给世俗的、流行的审美趣味一记耳光。
这就要求诗人有广阔的自由的心灵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诗人的思绪可以尽情地飞翔,而不必受权威、传统、世俗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才能调动自己意识和潜意识中的表象积累,形成奇妙的组合,写出具有超越性品格的诗篇。
当代诗人中,像年过九旬的郑敏先生,在她的晚年,她的某些诗歌就进入了这样的天地至境。
进入新世纪之后,郑敏在《诗刊》上发表了《最后的诞生》:“许久,许久以前/正是这双有力的手/将我送入母亲的湖水中/现在还是这双手引导我——/一个脆弱的身躯走向/最后的诞生……/一颗小小的粒子重新/飘浮在宇宙母亲的身体里/我并没有消失,/从遥远的星河/我在倾听人类的信息”。
面对死亡这一人人都要抵达的生命的终点,诗人没有恐惧,没有悲观,更没有及时行乐的渴盼,而是冷静地面对,她把自己肉体生命的诞生,看成是第一次诞生,而把即将到来的死亡,看成是化为一颗小小的粒子重新回到宇宙母亲的身体,因而是“最后的诞生”。
精神超越了有限的自我,和宇宙融合在一起,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三点启示,是苏轼对诗歌独特的把握世界方式的阐释。
苏轼有一首诗说:“论画以似形,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对画的判断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
至于写诗,抱住一个题目去硬写,不知道超越,不知道发挥想象,那一定不是个诗人。
这和清代诗人袁枚所说的“诗含两层意,不求其佳而自佳”意思相仿佛。
这些话的主旨都是强调要超越所写事物的表层意象,而对事物的内涵做深入开掘。
在当下的诗坛,确实有一些人对苏轼所谈的这一点缺乏理解。
在我们的网络上、诗刊上出现过很多平铺直叙的作品,无难度,无深度,无内涵,把生活现象分行排列下来,就认为是诗。
这其实是对诗歌的一种误解,因为你把不是诗的东西当作诗歌陈列出来了,而写得好的描述生活现象的诗歌,后面一定有让我们思考、琢磨的东西。
像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可以说写的也是生活现象,但是读完之后,就会觉得里面体现着对人性非常深厚的理解和开掘。
我觉得,我们谈苏轼的诗及其对我们影响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这点。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感觉到,自己的诗不能突破,原因在哪里苏轼关于“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的提法,就是让我们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让诗的思绪自由地翱翔。
清代有位诗人讲过,凡人作诗,一题到手,必有一种供给应付之语,老生常谈,不召自来;若作家必如谢绝泛交,尽行麾去,心精独运,才能写出佳作。
这话说得很实在,诗贵发现,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声音,诗人不写则已,要写就要求新求变,让诗作有独自的神思,独自的风姿,“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