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atp

高中生物六大营养物质与新陈代谢和遗传汇编

高中生物六大营养物质与新陈代谢和遗传汇编 六大营养物质 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以下是六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名词: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新陈代谢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以下是生物复习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名词: 1、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同化作用。 第1页,共5页

考点3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含酶和ATP)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3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含酶和ATP)1. (2012·全国高考·T33)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 。 (2)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温度能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在本实验中应该保持在最适宜温度。 (2)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的砖红色沉淀现象应在沸水浴中出现。 【精讲精析】(1)只有在最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使酶发挥最大的催化活性。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在70 ℃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2)在沸水浴中,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出现砖红色沉

淀现象。 【参考答案】(1)③更正:将5支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适宜。理由: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在70 ℃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干扰了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④更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将这些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 min左右。理由:斐林试剂应在沸水浴中参与反应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P>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 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

实验前可提问:“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 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 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淀粉水 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 有的特性; (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 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一生物必修教案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一生物必修教案 自己整理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高一生物必修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2)写出ATP分子的简单公式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公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萤火虫发光的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画出ATP和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了解ATP 在细胞中充当能量货币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用准确的科学术语表达观点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3)通过分析ATP和ADP的动态平衡,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ATP与ADP的转化 (ATP与ADP的ATP转换难度:三磷酸腺苷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介绍】细胞的能量货币是——ATP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导入】:屏幕上的昆虫有哪些? 相传晋代有个叫车胤的年轻人。他爱学习,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看不起书,就抓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的抵得上点燃的蜡烛!他靠萤火虫的光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一个有大学问题的人。萤火虫可以像电灯一样发光。那么,它的发光原理是什么呢? 解释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综述了主要的能量材料和重要的储能材料,并提出这些材料能否直接为萤火虫发光提供能量的问题。 2.实验设计PPT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照明器实验”的过程 (2)问题:能直接为萤火虫发光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量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酶与ATP(知识点+练习)

专题4:酶与ATP 【知识清单】 考点1:酶的本质及作用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酶的作用: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同时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的特性。 3、酶的作用机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二、酶的本质 1、酶本质的探索:最初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 2、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剂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四、酶化学本质的实验验证 1、证明某种酶是蛋白质: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 2、证明某种酶是RNA:实验组: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出现红色。对照组:已知RNA 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 五、酶的催化作用和高效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1)、。 (2)、比较H2O2在常温、高温、过氧化氢酶、Fe3+等不同条件下气泡产生多少或卫生香燃烧剧烈程度,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2、实验过程的变量及对照分析 、酶具有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一样都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六、酶的专一性的验证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质教案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的多媒体动画,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流通的原因。 (2)通过分析,比较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ATP如何生成又如何消耗,找出能量代谢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对课本P90图5-7进行补充和完善,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具准备 1.教师课件。 2.ATP结构式挂图。 ●课时安排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思考问题: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解决能量的“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例如,发电厂是如何转化能量的?人们是如何从农产品转化成各种生活用品的? [情境创设] 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1)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 (2)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 2.教师讲解 从课文中的唐诗中我们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实际上,细胞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地储存,但它们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是怎样解决“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细胞把稳定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 TP,解决了这一问题。A TP什么物质呢?

高中生物 ATP习题

ATP习题 1.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依次是 ( ) A.太阳能、糖类、ATP B.ATP、糖类、脂肪 C.ATP、脂肪、太阳能 D.ATP、糖类、太阳能 2.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刺激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刺激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 B.ATP不是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3.ATP转化为ADP可用下图表示,图中X代表( ) A.H2O B.[H] C.P D.Pi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 )提 供的。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 D.ATP水解为ADP 5.将萤火虫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干燥后研成粉末。将粉末装入试管,滴加蒸馏水,使之混合,则有淡黄色荧光出现,2 min后,荧光消失了。接着若在试管中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如果滴一点ATP溶液,荧光将恢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滴入蒸馏水发出荧光,是由于试管内有荧光物质和ATP B.荧光消失是由于ATP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所致 C.滴加ATP溶液,荧光恢复,说明萤火虫发出荧光需要消耗ATP D.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不是直接能源 6.对人和所有生物来说,ADP转变成ATP所需要的能量( ) A.主要来自于细胞呼吸 B.人和动物来自于细胞呼吸,植物来自于光合作用 C.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 D.所有生物都来自光合作用 7.如果ATP脱去了两个磷酸基,该物质就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称为( ) 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C.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D.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8.根据反应式ATP ADP+Pi+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ATP作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分子结构简式 为,在ATP→ADP的过程中,由于断裂而 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在绿色植物体内,发生ADP→ATP的生理过程是在细胞内的、 和中进行的。 (3)在呼吸作用中,反应方向向,能量来自。 (4)根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过程,反应方向向,能量用 于。

高中生物atp教案

高中生物atp教案 【篇一:高一生物atp教案1】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整个模块贯穿了系统的观点,帮助学生 认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层次、细胞系统的物质基础、细胞系 统的结构基础、细胞系统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细胞系统的能量变化、细胞系统的生命历程。第五章主要介绍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能 量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 第一节介绍的是能量代谢所需的生物催化剂-酶,第二节(本节) 介绍的是直接能源物质-atp,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atp的来源-光 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 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 的功能;并且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 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 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本节的“问题探讨”选用了杜牧的唐诗《七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 萤火虫发光能量从何而来,教材这种的编排体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的编写意图。接着通过介绍 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达成学生能够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出atp的分子简式这两个教学目标。然后通过介绍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学生理解atp与adp相互转化在物质上可逆,在 能量上不可逆。通过介绍atp的利用方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 重点难点及其分析 教学重点:(1)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2) atp与adp的相互 转化。重难点的确立依据: 因为“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和“atp与adp 的相互转化”,便于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光合作 用和呼吸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学习细胞分裂、dna复制、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所以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新陈代谢与酶的几个实验题

新陈代谢与酶 1、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3―― 9的盛等量过氧化氢 (H2O2 )溶液的几个试管中,保持30 C的温度,结果每个试管都产生 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两次实验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试问: ⑴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为什么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最低点位于同一 直线上? ⑶A是第________ 次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反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 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 2、下面是验证唾液淀粉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已知 ⑴滴加本迪森席试剂如出现黄色,证明还原性糖的存在⑵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但不能水解蔗糖成为葡萄糖和果糖, ⑴表中的号试管和号试管各留下了一处空白,你认为号试管空白处 的处理应是— ___________, 4号试管的空白处的处理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由是_ ⑵实验中1号和2号试管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⑶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 试管内还有还原性糖的存在。 ⑷本实验中保持试管温度为37 C 的理由⑸本实验为什么可证明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试分析其理由 3、一般洗衣粉不易清除衣物的血清和奶渍,但加酶洗衣粉则可以。一般加酶洗衣粉袋子上 印有以下说明: 成分:略

用法:洗涤产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最 佳;切勿用于C以上的水。 注意:切勿用于丝制及羊毛衣料;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⑴该洗衣粉能较易清除衣物上的血清或奶渍,说明该洗衣粉中加入的是什么 酶?请说明理由⑵为什么洗涤前须先将衣物浸于有这种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如何缩短衣物浸泡时间? ⑶为什么盒上的用法指明切勿在60 C以上的水中使用此洗衣粉? ⑷试解释为什么此洗衣粉不能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 ⑸试解释为什么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4、将1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100ml水煮沸,冷却后,取2ml淀粉悬浮液和2ml唾液装入 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C条件下保持 20分钟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T逐 渐变蓝色T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上述情况的原因。 ⑴最初无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玻璃纸袋外液体为什么始终是浅褐色的? ⑸已知唾液的pH为7,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 5、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材料用具:3支试管、淀粉、 碘液、水浴锅、冰箱、 ⑴实验步骤和结果: 步骤1:制备6ml淀粉液并在常温下冷却。 步骤2:取唾液若干。 步骤3:取3支试管各加入2ml可溶性淀粉。 步骤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步骤4与步骤5能否调换顺序?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

第五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材分析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在细胞这一主题中,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突出了“活细胞”的特性,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A TP是生命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 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A 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 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四、学情分析 必修1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能源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作了铺垫,也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必修1第三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新课引入、展示目标 [温故知新] 细胞中的下列物质中有哪些含有能量() A、糖类B、脂肪C、水D、无机盐 [问题探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让我们重温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情景交融的诗句,想象夜空中与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教材问题探讨) 由于是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道理的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要进行的实验奠定基础,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提出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功能 教师: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用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摘下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 TP制剂、质量浓度为1.2g/dL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 水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 问题:1、你能否设计实验? A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A TP制剂5mL B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葡萄糖溶液5mL C捣碎的发光器、生理盐水加入蒸馏水5mL 2、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参考答案:主要是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等)

新陈代谢与酶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学习目标] 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 2.理解酶的来源、作用、本质。 3. 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酶失活的机理等。 [自学导引] 一、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的催化作用。所以,将称为是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物催化剂。 二、酶的化学本质 酶是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例如,淀粉酶,胰蛋白酶等,少数的酶是。 三、酶的特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倍,所以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每一种酶都在一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活性。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温度和PH分别称为、。 [比较]温度与 [课堂自测] 1.下列有关酶的正确叙述是() ①酶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可以从食物获得,有的酶可以在体内转化合成;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④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⑦酶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B.②③⑦C.③④⑧ D.④⑤⑥ 2.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3.右图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不 能获得的信息是() 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B.酶因热而失活 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 4.下图表示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后,置于0℃到80℃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至0℃的环境中处理,其有机物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应为() 5.下图表示温度对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根据图问答: (1)曲线中的AB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曲线中的B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中的BC段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总结】

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教案】ATP的主要来源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技能目标: (1)培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提高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烧那样剧烈吗?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通过问题探讨,给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2.思考: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是否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呢?引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 3.作出假设,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中教师要提出下列问题: (1)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 (2)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3)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检测实验结果? (4)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后交流,回答。 (三)小结和作业 1.小结 通过探究实验使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2.作业 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填写完全实验报告,上网查找酿酒基本工艺。 四、板书设计

3.1 新陈代谢与酶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 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

细胞能量通货ATP教案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ATP的结构简式 2、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3、理解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来思考与萤火虫有关的三个生物学问题。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 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 答案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相互传递求偶信号,以便交尾繁衍后代。(还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和照明作用)要解答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来共同探讨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 (引出课题) 生物的很多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举例?) 通过图片我们发现生物体确实把能量用于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 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脂肪是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思考)那么糖类、脂肪、蛋白质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见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思考:1、为什么实验中加的葡萄糖溶液和ATP注射液都是2ml?(遵循对照实验等量的原则) 2、实验的结果?A试管无荧光,B试管出现荧光。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不能)而ATP 中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通过研究人们发现糖类等能源物质中的能量先要转移到ATP中,再由ATP 供生命活动利用。 由此可见,ATP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请同学们按板书内容看P88第2段及左栏的相关信息,准备提问) 1、ATP的中文名:三磷酸腺苷(图:这是ATP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式图,下面我们通过ATP 分子的平面结构来了解它的组成。) 通过课本信息和已学知识我们能否确定图中ATP的三个组成部分?(回答后)其中腺嘌呤和核糖相结合构成腺苷,再连接三个磷酸基就是三磷酸腺苷。所以ATP 的三个字母的意思就显而易见。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与酶(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人教大纲版)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与酶(第二课时) 1、简述酶的发现过程。 2、酶的发现过程对大家探求科学问题有什么启示? 3、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剂的特点:在化学反应的前后,酶本身不发生变化。那么,它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教学目标达成] 1、酶的高效性动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过氧化氢在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水和氧气,下面请同学们做实验,观察对比二者的实验现象。(1)核对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2)指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向学生说明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a、新鲜的肝脏制成研磨液,目的是增大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进行。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后,要及进用棉球或塞子塞住试管口,以防止产生的过量气体把塞子顶开,气体跑掉,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c、过氧化氢有一定的腐蚀性,滴加时切勿溅到皮肤上。d、可以用新鲜的青椒、土豆代替鸡肝、猪肝。操作步骤同教材要求。(3)提醒学生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客观的实验结论。

(4)实验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出许多。一般地说,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6)讨论:本实验为什么要求选用新鲜的肝脏?滴入肝脏研磨液时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2、酶的专一性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葡萄糖,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和蔗糖同属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看出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1)核对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2)指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a、所用试管要清洗干净,以免因有杂质或不干净而影响实验效果。 b、酒精灯加热,试管口勿对着学生,防止煮沸的液体溅出伤着学生。(3)提醒学生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作自己的分析和判断。(4)实验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5)讨论a、为什么要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右的热水中?b、在已知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下,本实验设置1号试管还有没有必要? 三、酶需要适宜的条件酶催化效率的高低,叫酶的活性。酶的活性主要受温度和pH的影响。(1)阅读图3-

新陈代谢与酶(一)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掌握酶的作用特性。 3.理解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及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初步掌握ATP与ADP 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教材中的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课后练习温度等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本节教材的学习主要采用自学辅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对新陈代谢概念的学习,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通过对酶的催化演示实验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对比实验法。 2.通过酶与化学催化剂,ATP、ADP转变与化学上的可逆反应的比较分析,教会学生使用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解新陈代谢是生命物体特有的运动形式,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2)理解并初步掌握酶、ATP与新陈代谢的重要关系。 2.难点

(1)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的相互转变。 (2)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变。 3.疑点 (1)新陈代谢有别于其它的物理、化学等运动形式。 (2)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可逆性” 4.解决办法 (1)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陈代谢的概念,但是就理解而言,并不深入,因此,在组织本节内容的学习时,应把生物体所特有的运动形式与非生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对比思考,重点理解“新”与“陈”的代谢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对代谢的概念还应由宏观性代谢过程的描述转向微观化学反应的认识上。 (2)通过ATP与ADP的“可逆性”转变与化学上可逆性反应的比较分析,促进学生发现这两个“可逆性”的差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五、教具准备 小麦淀粉催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六、学生活动设计 1.由于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又由于新陈代谢概念、酶这两个知识点在初中学习过,所以引入后首先让学生结合提问进行自学。 2.由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新旧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故在各知识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建构新内容。 3.由于在初中生理卫生学习中学生已做过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设计温度对酶催化活性影响的实验。 4.结合本节内容的课堂练习再进行反馈性校正。 七、教学步骤

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案

第 2节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内容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简述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认同 ATP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水平一2.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ATP与 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ATP是 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 质。 水平二 研读教材·梳理探究 ATP分子的结构及特点 ———————————————知识梳理———————————————的分子结构 " 的名称与简式 [典例1]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分子中含有三个特殊化学键 B.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分子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 解析ATP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它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特殊化学键,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C正确;细胞中ATP的含量不多,但能不断地合成和水解,从而保证细胞中稳定的供能环境,B正确;ATP分子中的“A”代表腺苷,而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腺嘌呤,D正确。 答案A 联想质疑 ★ATP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的能量是什么能主要储存在哪些部位 提示:化学能;特殊的化学键。 ~ 个腺苷和60个磷酸最多可以组成多少个ATP这些ATP分子中所含的特殊的化学键有多少个 提示:20;40。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利用———————————————知识梳理——————————————— - 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与ADP转化的实质:ATP中能量的储存与释放主要通过末端磷酸基团的结合和脱离来实现。 2.转化的过程 (1)ATP水解产物: 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 (2)转化的反应式:ATP 酶1 酶2ADP+Pi+能量。 (3)细胞内ATP含量与转化特点 ' 含量很少但转化迅速,细胞内ATP含量总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能量的持续供应。 (4)合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 所有活细胞均可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①人、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②绿色植物:除来自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还可以来自光能。 二、ATP的生理功能 1.细胞中绝大多数消耗能量的生命活动是由ATP直接供能。 2.功能举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