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的知识第二章的统计调研与统计整理(娄庆松杨静主编)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娄庆松杨静主编)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娄庆松杨静主编)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学习目标1.知识点: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学会统计资料收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熟悉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理解统计数据的汇总和显示;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数量分布数列(变量数列)的概念和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了解统计表的结构和编制规则。
2.能力点:能够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汇总的操作,掌握统计数据方法,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品质(属性)数列和变量数列,并能够进行图形描述。
本章结构图一、我国常用的调查组织方式二、统计调查方案4. 统计调查方案5.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6.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7. 统计调查误差教学重难点:1.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2. 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3. 统计调查方案4.统计调查误差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法、举例分析法、学生自学和引导法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新课: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调查对象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统计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原始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担负着为整个统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统计调查中,对统计资料的采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统计认识社会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造成严重的结果。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因此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行政管理记录等。
第二部分统计调查与整理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统计调查方案 • 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 第三节 统计分组 • 第四节 分配数列 • 第五节 统计表
第一节 统计调查方案
•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 1、统计调查的定义 • 2、统计调查的意义 • 3、对统计调查的要求
•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返回本章首页
第二章 统计调查和返整回理 首页
比重 (%)
8.7 13.0 26.1 34.8 17.4 100.0
41
组距数列举例 表2—9
工人按完成生产定额分 组(%)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合计
工人数
绝对数 比重(%)
30
16.7
40
22.2
60
33.3
30
统计整理
统计分析
上一页 返回本节首页
3、对统计调查的要求
(1)准确性—搜集的资料要符合客观实际情 况。 (2)及时性—时效性。及时上报各项统计资料 以满足各种需要。 (3)完整性—全面性。即在规定时间内对调查 资料毫无遗漏地搜集起来。 (4)经济性—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所要求的统 计资料。
返回本节首页
人数(万人) 比率(%)
男性
63629
50.98
女性
61181
49.02
合计
124810
100
各组名称 次数或频数 频率(比重)
2019/5/30
第二章 统计调查和整理返回首页
40
单项数列举例 表2—8
工人平均日产量(件)
工人数 绝对数
2 3 4 5 6 合计
2019/5/30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1、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P32、总体、总体单位教材、指标教材、标志、变异、变量、总体的基本特征、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教材教材P4-63、统计的任务、统计的工作过程教材、统计的认识过程教材P7-9第二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教材、统计调查的要求、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教材P10-112、调查对象教材、调查单位、报告单位、调查时间、调查期限教材、调查项目教材、调查表教材P11-133、定期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教材P15-184、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企业内部报表、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教材P19-225、统计调查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教材P24第三章统计整理1、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的意义、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整理的方法教材P262、统计分组、统计分组体系、简单分组、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复合分组体系、统计分组的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教材P27-323、次数分布、分布数列、品质分布数列、变量分布数列、组距、组限、等距数列、异距数列、组中值、频数、频率、正态分布、编制单项变量分布数列、编制组距变量分布数列、计算组限与组中值、计算频数与频率、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教材P32-404、计算机汇总的步骤、数据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第五节统计表、统计表、统计表的优点、统计表的构成、统计表的内容、统计表的分类、编制统计表教材P41-48第四章统计指标1、统计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统计指标的特点、统计指标的作用教材P49-512、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劳动时间单位、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总量指标的作用、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总量指标的计算教材P51-543、相对指标、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作用、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教材P54-604、几何平均数、平均指标、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平均指标的作用、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教材P61-665、标准差及其计算、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教材P67-72第五章时间数列1、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作用、时间数列的种类、时间数列的特征、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教材P73-752、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关系、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增长量的计算、平均增长量的计算教材P75-823、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年距发展速度、年距增长速度、发展速度的计算、增长速度的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教材P82-87第六章统计指数1、狭义的指数、广义的指数、个体指数、总指数、动态指数、静态指数、统计指数的分类、统计指数的作用教材P88-902、平均指数、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教材P90-953、指数体系、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教材P95-98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国房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股价指数教材P98-100第七章抽样调查基础知识1、抽样调查、随机原则、抽样调查的特点、抽样调查的种类、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教材P101-1052、总体、样本、总体指标、样本指标教材P105-1063、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教材P106-1104、点估计、区间估计教材P111-1125、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教材P112-113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1、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作用、程序教材P114-1182、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教材P118-1213、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原则教材P121-123《统计实务》第一章统计报表制度综述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教材P127-130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教材P130-1323、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教材P32-133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1、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教材P134-1352、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教材P136-141第三章基本单位统计1、基本单位、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教材P142-1432、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教材P143-1443、普查年份和非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教材P144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教材P1462、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教材P147-1523、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教材P1534、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P155第五章能源统计1、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教材P156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则及计算方法、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教材P157-165第六章财务统计1、财务统计的概念、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教材P1662、企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教材P166-174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教材P174-177第七章劳动统计1、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教材P1782、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平均人数、长期职工、临时职工等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教材P178-1813、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教材P181-1824、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概念及构成、工资总额包括的各项指标的概念及内容、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平均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方法教材P182-185第八章固定资产投资统计1、固定资产的概念、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教材P18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及构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概念及构成、新增固定资产的概念及条件、新增生产能力统计的主要指标、房屋建筑面积统计的主要指标、投资经济效益统计的主要指标、房地产开发统计的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教材P187-195。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汇编)

第一章概述学习目标知识点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能力点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本章结构图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3.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4.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教学重难点: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3.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新课: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
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
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
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
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
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本书阐述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0201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教材版本】娄庆松.教育部规划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娄庆松.教育部规划教材辅助用书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原理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材分析】统计是从数据上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数据的质量是统计的生命,而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统计数据的显示、描述和分析的效果。
本章内容是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途径】1、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而又典型的实务案例导入,从数据采集→数据整理,运用同一案例讲解,让学生通过学习→操作领会本章学习要点。
2、精讲多练,通过形成性练习,提高学生实操技能。
3、运用的例题和练习尽量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堂上练习和作业尽量采用配套习题集。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课时分配表【课题】统计调查(一)【教材版本】娄庆松.教育部规划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娄庆松.教育部规划教材辅助用书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原理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获取统计数据的不同渠道及统计调查的分类;2.、掌握统计调查方式及不同调查方式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调查目的和客观现象特点,确定选择合适的统计调查方式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统计调查方式及不同调查方式各自的概念、特点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统计调查方式方法的确定选择。
教学途径:1.从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尽量结合运用同一实例讲解,让学生通过学习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而又典型的实例导入,以便学生能更快地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论认识,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和使用配套习题集第二章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统计是从数据上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那么,要想通过数据去认识世界,应该从何入手呢?那就是要去有目的地去收集、采集数据。
安徽职对口高考2020年版对口招生专业课考试纲要003财经商贸类专业课考试纲要

财经商贸类专业课考试纲要一、考试范围和内容本纲要规定的考试范围和内容,以《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税收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为准,考试主要参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张玉森、陈伟清主编,第五版,版本升级)、《统计基础知识》(娄庆松、杨静主编,第四版,版本升级)、《税收基础》(陈洪法主编,第五版,为2017年6月印刷)。
考试侧重考查考生对专业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纲要内容与现行法规不吻合的部分,以现行法规为准。
现行法规:《基础会计》以《小企业会计准则》(2011年)、《税收基础》以2019年4月1日起至2019年10月31日止的相关法律为依据。
二、考试目标和水平层次本纲要确定的考试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要点、考试条目和考试水平三部分构成。
“知识与技能要点”是考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条目”是“知识与技能要点”内容的细化,是应知应会的具体项目;“考试水平”是具体确定所考查的应知应会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水平和层次。
本纲要的考试水平分为四个层次:A(识记)、B(理解)、C(掌握)、D(综合运用)。
它们的含义分别为:A(识记):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综合课知识的识别和记忆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识别本专业各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够按照题目要求复述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记住所学过的专业术语。
如在《基础会计》学科中,考生能够识记其中的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财产清查的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等;在《统计基础知识》学科中,考生应能够识记其中的统计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统计指数的种类和作用、时间数列编制的原则等;在《税收基础》学科中,考生应能够识记其中的(财政的特征、财政的职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式、应该删除。
统计第二章统计数据调查与整理优秀课件

2.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
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程序 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资料的 一种调查方式。
统计报表的优点: (1)内容全面,资料连续 (2)报送时间统一、及时 (3)资料准确
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国家的、部门 的和地方的统计报表。
种 按报送周期长短的不同:日报、旬报、 类 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 它们的总量在总体 中却占有绝对的比重, 能够反映出总体的
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的特点:
(1)
重点单位的选择不带主观因素,但有量的
限制
(2)
其目的在于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5.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目的,经过对实际情 况作了全面的大量考察以后,在被研究对 象中有意识地选出个别或少数有代表性的 典型单位, 进行深入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的方法。
抽样调查的特点:
(1)
样本单位是按照随机原则选取 (2)结
论可用于推断总体
(3)抽样误
差可事先计算并控制 (4)节省大量的 人力、财力、物力 (5)适用范围广
4.重点调查。在调查对象中, 只选择其中的
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用以掌握所研 究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在总体中,这些单位虽数目不多, 但
按报送方式不同:邮寄报表和电讯报表 电话、电报、传真、网络数据传送。
统计报表制度: 自上而下布置调查任务, 自下而上上报调查资料的统计制度(调查方法)。
布置:国家 省、市、自治区 市 县 乡; 上报:国家 省、市、自治区 市 县 乡。
我国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目标模式 在1994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统计调查
(2)普查要规定统一的调查时点。
娄庆松版中专统计学原理课时第二章一课时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1.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指统计调查必须以客观 实际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现象,做到 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统计调查完成收集各 项资料的时间要求,以便统计信息的及 时利用.
准确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整体,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统计调查的要求 准确性:要求调查资料必须客观真实 及时性:要求统计资料在时间上满足需 要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抽 样调查使用得及其广泛。即使在一些常 使用普查的场合如人口普查,也常常用 抽样调查作为辅助手段,以提高调查的 准确性和数据的间断性。
统计调查的种类
统计调查需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和方法
1. 按组织形式不同
定期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和 内容,定期地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的一种形式。 专门调查:是为某一专题研究而组织的专项 调查,如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是专 门调查。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 第一节 统计调查
• 第二节 统计整理
问题: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生活比原来更加 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 改变,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也变得更 加复杂多样,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未 必是高中时代成绩的顺延。如何判断 和分析影响大学成绩的因素,哪些因 素是主要因素?
一家大连的商业银行打算拓展大连高校的 信用卡业务
(二)普查
• 普查是针对某问题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 面调查。 • 特点:1.一次性调查,即调查某一时点的 现象总量;2.全面调查。 • 作用:可以用来搜集不宜用经常调查搜集 的全面准确的资料。 • 具体方式:自上而下的登记和自下而上的 填报。 • 组织形式:组织专门普查机构和由被调查 单位填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学习目标1.知识点: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学会统计资料收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熟悉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理解统计数据的汇总和显示;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数量分布数列(变量数列)的概念和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了解统计表的结构和编制规则。
2.能力点:能够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汇总的操作,掌握统计数据方法,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品质(属性)数列和变量数列,并能够进行图形描述。
本章结构图一、我国常用的调查组织方式二、统计调查方案三、统计资料收集的具体操作方法四、统计整理五、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第一节统计调查教学目标;1.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3.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4.统计调查方案5.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6.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7. 统计调查误差教学重难点:1.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2.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3. 统计调查方案4.统计调查误差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法、举例分析法、学生自学和引导法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新课: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调查对象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统计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原始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担负着为整个统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统计调查中,对统计资料的采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统计认识社会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造成严重的结果。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因此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行政管理记录等。
综上所述,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可归纳见表2-1。
四、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是为开展统计调查工作而制定的计划,是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所以,进行统计调查时,首要的问题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在具体设计调查方案时,首先应该标明统计调查的名称和调查方式,如“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若干种家用电器质量抽样调查方案”等。
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五、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统计资料的收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收集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也称作初级资料或一手资料;二是收集他人为其他研究目的进行的调查、整理过的相关资料,也称为次级资料、二手资料或文案资料。
(一) 直接资料收集的方法(二)间接资料的收集方法间接资料是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
对间接资料的收集一般称作文案调查。
六、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资料是基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上报国家统计数据的源头。
做好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统计法》第二十二条已将这两项工作列为企、事业单位统计的重要职责。
(一)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原始记录必须具有最初性、直接性,而根据第一次记录转录的资料不是原始记录,间接推算、估测出来的资料也不是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的最初性和直接性意味着,它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载或证明。
因此,它不仅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要依据。
原始记录:通常可分为综合性原始记录和单项时间原始记录两类。
前者指对某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所作为的记录;后者指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某类单项时间所作的记录。
原始记录的内容应满足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本单位管理的需要,并尽量简明扼要。
其形式应当格式化,便于现场记录、计量,便于登记台账或其他账册,有利于简历基层单位一套表。
例如,“产品入库单”一式四份,可以满足几个方面的需要,如图2-2所示。
图2-2 产品入库单的用途(二)统计台账1.统计台账的特点和分类统计台账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其特点表现在:(1)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
(2)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进度台账的项目设置应当和相关的原始记录相衔接,与相关定期报表的指标设置相适应吗,从原始记录到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应简单明了。
进度台账一般在年度内使用,其作用是:(1)将原始记录及登记、加工,反映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度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满足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
(2)及时汇总相关指标,以保证期末编制定期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历史台账的作用是按年度顺序系统地积累历史资料,为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依据。
2.统计台账的设置在企业中,厂部(公司)、车间、班组都担负有分级管理的责任,因此,应该分别设置与所管分为相适应的统计台账。
另外,厂级各职能部门应当设置部门职能管理范围的专业统计台账。
(三)企业内部统计报表企业内部统计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的统计报表。
设置企业内部统计报表应掌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满足企业需要与满足国家需要相结合。
有时由于管理上的习惯,企业用的某些分类目录或计算口径可能与国家标准不一致。
这时,在设计企业统计内部报表时,应当满足能直接或经过进一步计算,方便地填报上级所规定的报表的要求。
而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企业内部统计报表的表种和内容需要力求精简,防止多、滥。
从记录记录、统计台账、企业内部统计报表到国家报表的传递过程,如图2-3所示。
七、统计调查误差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计量、记录、计算、抄录、汇总、编码等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
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登记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这种误差只有在用部分单位资料推算总体指标时才会产生,如抽样调查。
第二节统计整理教学目标;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2.统计整理的内容3.统计整理的方法与步骤4.统计表教学重难点: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2.统计整理的方法与步骤3.统计表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法、举例分析法、学生自学和引导法课时安排:6课时讲授新课: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或科学实验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经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或实验,我们取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但这些原始资料一般是分散的、不系统的个体资料。
它们只能说明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不能说明总体特征,难以反映总体的全貌情况。
用这样的资料,无法从总体上认识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无法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必须对这些分散的、不系统的个体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汇总,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并以此计算各种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指标,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全貌,认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可见,统计整理不是单纯的数据汇总,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和综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它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认识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显示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数据整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成果。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
(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与步骤(一)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选择分组标志,是确定将统计总体区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组的标准或依据。
划分各组界限,是根据分组标志,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将统计资料按其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统计分布数列形成的过程,如图2-4所示。
分布数列是指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单位按类入组,并汇总各组内的单位数,形成总体中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
由上述概念可看出,分布数列包含有两个组成要素,即分组和次数。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品质(属性)数列和变量数列。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品质(属性)数列和变量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布数列叫品质数列,见表2-5。
按某一数量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布数列叫变量数列,见表2-6。
(二)统计汇总统计汇总是指对统计分组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计算,计算出各组指标和综合指标。
统计汇总计算的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统计汇总的技术包括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其中,手工汇总又包括划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卡片法和分票法等。
(三)编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在经过统计汇总得到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和各个组的单位数及一系列标志总量的资料后,将这些资品质数据的整理(一) 品质型分类数据的整理在整理数据时首先应列出所分的类别;然后,计算出每一类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形成一张数据频数分布表;最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展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下面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建立和解释品质数据的频数分布。
(二)品质顺序数据的整理对于品质顺序数据,除了可使用上面介绍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料用统计图表展示出来,就得到变量数据的整理(一)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用数量标志进行分组所得到的分布数列,叫做变量分布数列。
若每一组别都是由单个的组值(整数或小数)表示,称为单项式变量分布数列;若每一组别都是由数域(区间)表示,则称为组距式变量分布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