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后练习题汇总缩小版
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练习题

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练习题初级统计师《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练习题2017单选题1.要了解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C )。
A、20个学生B、每一个学生C、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根据总体的含义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况"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
A、520B、510C、500D、540解答:组中值等于(上限+下限)/2 要求组间距。
3.某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比基期下降3%,实际比基期下降3.5%,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85.7%B、99.5%C、100.5%D、116.7%解答:计划完成程度=(1-3.5%)/(1-3%)=99.5%,故选B4.某地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B )。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C、相对指标D、标志变异指标解答:时点数列反映某种现象或指标在一定时点瞬间所达到的总量水平。
P585.按某一标志特征分组的结果,表现出( A )。
A、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B、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6.时间序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B )。
A、绝对数列时间序列B、时期序列C、时点序列D、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解答:时期数列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数列不具可加性。
时期数列中,每一指标值反映了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的累积结果,即过程总量。
7.若价格增长5%,销售量增长4%,则销售额增长( C )。
A、20%B、9%C、9.2%D、8%解答:增长=发展速度-1=(1+5%)/(抛物线)8.施肥量与农作物亩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C )。
A、函数关系B、随机关系C、相关关系D、简单关系9.选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标准是( B )。
A、政治标准:有利于加强******的领导B、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C、所有制标准: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D、分配标准:有利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10.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 A )。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及练习题

统计基础知识及练习题第一章总论第一部分本章主要内容一、统计的涵义(一)什么是统计统计的概念: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二)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指标与标志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
标志按其总体单位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有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习惯上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一)统计的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二)统计的过程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调查第一部分本章主要内容、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 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二)统计调查的要求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和及时陛, 它们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三)统计调查的种类1.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3. 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基础与实务》答案

第一章一、不定项选择题1.D 2.D 3.D 4.D 5.D6.A 7.ABCD 8.BCD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简答题1.答:(1)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分别是数量多少、数量间的关系、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和规律性。
(2)总体性:总体性是指在统计工作中,通常将社会经济现象看作一个整体现象。
(3)具体性:具体性是指统计数据都是在一定的地点、时间、条件下发生的。
(4)社会性:在统计中必须考虑社会角色。
2.答: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②标志中的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③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以直接取得;而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得来的。
④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有时间、地点、范围。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它既可是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是个体数的总和。
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
3.答:(1)按对象性质分类:按对象性质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2)按取值依据分类:按取值依据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3)按功能分类:按功能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4)按内容分类:按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5)按数量对比关系分类:按数量对比关系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4.答:统计方法的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等。
(1)大量观察法就是对所要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事物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以反映总体数量的特征。
经济统计基础与实务练习题

经济统计基础与实务练习题经济统计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制定政策以及进行企业决策都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经济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指标不属于总量指标?()A 国内生产总值B 平均工资C 进出口总额D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
A 不可避免但可控制B 可以避免C 不可控制D 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控制3、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
A 环比发展速度之和B 环比发展速度之积C 逐期增长量之和D 累计增长量之和4、某企业产品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长 20%,单位产品成本下降5%,则总成本()。
A 增长 15%B 下降 15%C 增长 155%D 下降 155%5、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A 职工工资B 商品销售额C 机器设备台数D 粮食产量二、判断题1、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2、平均指标反映了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标志变异指标反映了总体分布的离散程度。
()3、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 到 1 之间。
()4、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
()5、抽样推断中,样本容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三、简答题1、简述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动态数列?编制动态数列应遵循哪些原则?3、简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统计指数的作用。
5、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四、计算题1、某工厂工人生产某种零件的产量资料如下:|工人按日产量分组(件)|工人数(人)||::|::||20 22|10||22 24|20||24 26|30||26 28|25|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
2、某企业 2018 年的销售额为 100 万元,2019 年销售额增长了20%,2020 年销售额在 2019 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 30%。
计算该企业2018 2020 年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速度。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12. 按《2001—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统计制度》,其统计范围为( )。
A. 全国大中城市 B. 全社会
C. 全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 D. 常住人口数100万以上的县
13.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6. √ 7. √ 8. × 9. × 10. √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40分)
1. 解:⑴该企业1999—2004年的工业总产出资料如下表: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工业总产出(万元)
200
220
231
240
252
262
累计增长量(万元)
—
20
31
40
52
62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D)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A.开除 B.辞退
C.终止合同 D.内部退养
E.工作调动
三、判断题(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某一变量分为下述两组:15-20,21-25,由此可以判断该变量为一连续变量。 ( )
2. 一般情况下,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均缴纳经营税金。 (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备注:本部分只包括《统计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6分)1. 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身高B.工资C.年龄D.文化程度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是指( )。
A.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B.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C.统计年鉴上发布的资料D.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取得的预测数据3. 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是( )。
A.灵活程度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作用不同D.抽取样本的方式不同4. 对某工厂工人先按工种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按数量标志分组D.以上都不对5. 划分组限时,如果相邻组的上下限重叠,则()。
A.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B.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C.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上一组D.与下限相等的标志值计入下一组6. 甲、乙两企业,甲企业职工平均月工资1800元,乙企业职工平均月工资2500元,它们的标准差分别为360元和430元,则( )。
A.甲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高B.乙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高C.两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相同D.两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无法比较7.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洗衣机拥有量为42.98台。
这一指标是()。
A.比较相对指标B.平均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总量指标8. 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A.平均指标时间数列B.相对指标时间数列C.时期数列D.时点数列9. 已知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
A.水平法B.累计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D.加权算术平均法10. 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
A.25%B.2%C.75%D.20%1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后练习题汇总缩小版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第一章: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调查)。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7.一个总体(可以有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数量标志)。
9.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第二章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3.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下述调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按旬上报钢铁生产量)。
6.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7、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省饮食业的(所有从业人员)。
8.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每个从业人员)。
9.我国的统计报表(目前大多是全面统计报表)。
10.统计报表报送周期不同,报表所反映的指标项目有不同的详细程度。
一般,周期越短,则报告的指标项目(越少)。
11.对1990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进行逐一调查,这是(普查)。
1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实务基本概念测试题(题库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实务基本概念测试题(题库版)1、多选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分,为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
A.部门统计调查制度B.单位统计调查制度C.企业统计调查制度D.地方统计(江南博哥)调查制度E.机关统计调查制度正确答案:A, D2、单选国家统计局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季一次,其中限额以上部分()。
A.每周一次B.每月一次C.每季一次D.每年一次正确答案:B3、多选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分为()。
A.周期性普查制度B.特殊性普查制度C.循环性普查制度D.经常性调查制度E.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正确答案:A, D, E4、判断题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项目所需经费由各方筹集解决。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统计调查项目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5、单选()对普查数据进行的抽查结果,将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A.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B.省级以上普查机构C.地方各级普查机构D.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普查数据的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结果将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6、单选统计调查制度可分为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三大类别,这样分类是按照()。
A.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B.统计调查单位的不同C.统计调查性质的不同D.统计调查地点的不同正确答案:A7、判断题企业一套表的统计范围中,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企业一套表的统计范围中,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8、多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发布口径,构成部分为()。
A.固定资产投资B.企业固定资产投资C.单位固定资产投资D.农户固定资产投资E.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正确答案:A, D参考解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发布口径由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每年发布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第一章: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调查)。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7.一个总体(可以有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数量标志)。
9.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第二章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3.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下述调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按旬上报钢铁生产量)。
6.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7、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省饮食业的(所有从业人员)。
8.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每个从业人员)。
9.我国的统计报表(目前大多是全面统计报表)。
10.统计报表报送周期不同,报表所反映的指标项目有不同的详细程度。
一般,周期越短,则报告的指标项目(越少)。
11.对1990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进行逐一调查,这是(普查)。
1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3.通过调查鞍钢、武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
14.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划分的根据是(调查的组织方式)。
15、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16.典型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中(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17.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报告法的调查方法)。
18.下列属于专门调查的是(普查)。
19.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20.在统计分析中,需要已婚人口数和未婚人口数指标,则相应的调查标志是(婚姻状况)。
21、下列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是(全国实有耕地面积)。
2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23.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24.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单位方式不同)。
25.调查对象是指(所要调查的总体)。
26.某市工业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7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一个月)。
2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28.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抽样调查)。
29.调查期限是指(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30.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31.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该市所有自行车)。
3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33.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报告单位是(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34.为了了解职工的业余生活,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
此项调查宜采用(抽样调查)。
35.市统计局对该市职工2006.08.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市全部职工)。
36.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
要求此项调查在9月底完成。
调查时间是(8月15日至21日)。
37.一项调查,当数据需从总体每一单位中搜集时,称为(普查)。
38.一项调查,当数据仅从随机抽取的总体部分单位来获取时,称为(随机抽样调查)。
39.下列属于抽样调查的是(1%人口调查)。
40.下列属于概率抽样的是(简单随机抽样)。
41.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组、类),再在层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此种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
42.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此种方法为(系统随机抽样)。
43.将某居民小区的4000户居民从1~4000编号,在1~100号中随机抽取1个为3,则3、103、203……3903构成抽样调查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为(系统随机抽样)。
44.某校高三年级学生共1000人参加考试,将1000份试卷编好后,从中随机抽取30份计算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
45.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时,将职工家庭按居民委员会分组,并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再对抽中的居委会所辖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为(整群随机抽样)。
46.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第三章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 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列属于这一类的是(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距)。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简单分组)。
6. 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复合分组)。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平行分组体系)。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有反向关系)。
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11.用离散变量作分组标志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应(间断)。
12.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6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260)。
13.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组中值)。
14.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15.将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使用的分组形式为(组距式分组)。
16.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17.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230)。
18.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原始调查资料)。
19.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采用分组标志个数不同)。
20.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分组和次数)。
21.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如重叠,则(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计人下一组)。
22.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各组单位数)。
23.将某地区30个商店按零售额多少分组而编制的分配数列,其变量值是(各组的零售额)。
第四章:1.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2.总量指标(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3、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和平均数)。
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5.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7.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动态相对指标)。
8.某企业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实际降低7%,则其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4.9%)。
9.在不掌握各组单位数资料,只掌握各组标志值和各组标志总量的情况下,若计算平均指标宜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公式)。
10.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l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11.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若比较其标志变动度,不能直接用标准差,而需分别计算各自的(标准差系数)。
1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3、2007年国生产总值246619亿元;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
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14.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状况,则(1000人为总体标志总量、2846.4万元为总体标志总量、40个企业为总体单位总量)。
15.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人均GDP)。
16.某工业公司所属三个企业某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出分别为500万元、700万元、600万元,各企业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分别为110%、l 15%、l05%。
则该公司工业总产出计划完成程度为( C 110.1% )17.某建设施工队盖一栋大楼,计划320天完成,实际290天就完成了,若求计划完成程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超额9.37%完成了计划)。
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下:第五章:1. 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时期数列)。
2.在时间数列中,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的是(发展水平)。
3.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累计法)。
4、已知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水平法)。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年比1997年增加了235%,则1997——2007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6.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7.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二者无直接代数关系)。
8. 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7.1%)。
【(1+5%)×(1+2%)-1】9. 总速度是:(定基发展速度)。
10. 以1980年为基期,2006年为报告期,若求平均发展速度须开方计算,应开几次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26)。
第六章:1、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