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是否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影子银行成因、特点及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成因、特点及风险分析作者:吴奇勋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31期摘要:2007年影子银行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受到了多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文章对影子银行做了定义探讨,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和产生原因。
认为错配、信托违约、非典型金融机构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影子银行的风险。
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特点;风险一、引言2007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2011年开始的温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由于无力偿还巨额民间债务而逃跑,2013年开始的P2P的倒闭潮等金融事件都与影子银行有关。
而影子银行是什么,它与传统银行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它到底是21世纪的金融创新还是一直都存在?它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它又有什么风险?二、影子银行概念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提出影子银行概念,也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都属于这一概念范畴。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2014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该报告对影子银行给出的定义是,在常规银行系统外的信用中介行为和机构。
但是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的影子银行还是有所差异,中国的影子银行指的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但是又有提供贷款功能的信用中介体系,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工具、商业票据、委托贷款、个人地下贷款以及理财工具等,而信托与券商正成为影子银行的新类型(沈伟,2014)。
综上所述,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处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银行业务以及非银行类的金融中介机构。
三、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区别以及与银行的区别可以看出,在中国影子银行包括银行,但是只包括银行的表外业务;而国外,银行被排除于影子银行的范围。
在美国,影子银行的参与主体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结构性投工具、抵押贷款机构等。
“影子银行”路在何方

Finance财经80 | ECONOMY当“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成为中国某些地区的真实写照时,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影子银行”的放贷量已经逼近全国信贷总额的一半。
这样一个现行银行体制之外的庞然大物,究竟是撑起实体经济半边天的中流砥柱,还是将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重磅炸弹?我们究竟应该将其视为金融安全的大敌严厉打击,还是让其由暗变明,成为突破中国金融垄断的先锋?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先从“影子银行”的概念谈起。
宏观政策紧缩导致“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主要包括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证券化机构、市场化金融公司、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虽然中国尚未出现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但中国的“影子银行”仍然存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从事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表外业务的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等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二是不受监管的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之时,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但事后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过于悲观,转而推行持续的宏观紧缩,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难以为继。
于是,民间借贷体系应运而生。
在高息的刺激下,民间高利贷迅速蔓延,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投资愿望,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就此诞生。
不难看出,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所导致的,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两大经济脊梁均呈良好增长态势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形势失去信心、政策大起大落造成的结果。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带有鲜明的政策烙印,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
对于这样一个为应对融资问题而自发形成的民间体系,严厉打击绝非明智之举,明辨利弊、善加利用才是上策。
“光的仆人”身处黑暗要明辨利弊,就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问题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金融体制改革关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金融体制改革》,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证券市场、信托市场以及保险市场逐步规范,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深化,金融监管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现已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然而我们仍需认识到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影子银行业务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前车之鉴使得我们不能不思考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如何去防范,我国的金融体制应当如何改革。
文章试图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及产生原因出发,探索其隐藏的风险及暴露出的金融体制层面之问题,提出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应重点着力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及兴起原因1. 影子银行的界定(1)国外影子银行的界定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债券投资机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美联储2007 年的年度会议上提出的,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吸收未获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的非银行机构。
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将其称之为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Banking System)。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的界定。
即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所有涉及信用融资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鉴于金融市场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以及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各国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以及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还未形成统一。
中国影子银行潜在风险警笛已鸣响

中国影子银行潜在风险警笛已鸣响中国影子银行是2008年危机以后的产物,仅仅四年多时间,但当下国内影子银行业务已如火如荼,各类表外衍生品也在加速发展,随之,可能弱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引发系统风险的警笛已经鸣响。
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金融世界,监管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到过两次外部危机的冲击: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次是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稍后引发的欧债危机,只是还没有经历过由内部风险引发的危机。
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国内金融风险积累已到了不得不高度警惕的程度。
国内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影子银行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是2008年危机以后的产物,仅仅只有四年多时间,但眼下其可能弱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引发系统风险的警笛已经鸣响。
影子银行原本主要指华尔街以衍生品发行和交易为主营的投资银行,但在中国,影子银行概念很杂,主要指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如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网上P2P人人贷以及阿里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
因为高杠杆率、低透明度等原因,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也逐渐为世界所关注。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参与主体,基本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刻意忽视他们自身每个主体都是系统风险制造者。
虽然每个银行都认为风险可控,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也认为各银行的相关风险监管指标在可控之内,但别忘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制造的系统风险引发的。
危机前每个影子银行不但是一般意义上自我认定风险可控,而且每个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都在计算VAR(Value at Risk),也就是计算在1%或者5%的置信区间内,公司在现有资产配置下每天最大的亏损值。
而每个投资银行的VAR值截至危机爆发前都被认为是风险可控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各银行计算的只是各自面对的非系统风险。
殊不知,通过发行和交易衍生工具把公司和客户的资产配置在各种衍生品上的所谓“风险管理”并未消除风险,只是把风险“分散”到了市场各投资主体,所以实际上每个衍生品都是在向市场释放风险。
中国 影子银行 引发信贷泡沫担忧

中国影子银行引发信贷泡沫担忧在俯瞰北京使馆区成片绿茵的一座52层办公大楼上,中信信托(Citic Trust Co.)的几百名交易商负责为地产开发商、钢铁厂等急需资金、但却无法正规银行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企业安排融资。
像中信信托这样的金融机构构成了中国所谓的“影子银行”。
在中国金融系统中,这些机构的作风最接近华尔街。
它们敢于承担传统银行不愿承担的风险,甚至会给高档白酒与红木家具等创建投资基金。
这些金融机构的高管们开著名贵汽车,频繁出入高档会所。
Lingling Wei/The Wall Street Journal图为一家陷入困境的工厂内空闲的码头。
这家工厂由钢铁生产商三峡全通建造。
近来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放缓或引发债务危机的担忧日益上升,而由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以及其他监管程度较低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组成的中国“影子银行”则首当其冲成为上述担忧的主要所在。
中国政府近几天采取行动打击不规范的贷款行为。
中国央行周一发布公告称,要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周一收盘创下近四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场周二早盘进一步下跌。
中国央行于本月早些时候开始收紧国内银行间借贷市场的资金,使得银行间拆款利率一度升至25%的高位,周一基准银行间市场利率回落至6.64%。
该利率一般波动区间在2%-3%。
新华社周日称,中国央行已经采取收紧流动性的做法来抑制失控的影子银行融资活动,可能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控制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新华社称,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
中国央行周一也打破沉默就流动性紧张问题发布声明称,各金融机构需强化流动性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
这一声明并未令市场明确央行的战略意图,也未能缓解和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下跌5.3%,其中银行股领跌。
国内外经济学家们担忧,影子银行向中国金融系统带来了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其投资产品所依托的资产可能永远无法兑付,相关的信息也没有全面披露。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一、影子银行的背景及概念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
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
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联储联会,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凯利(Paul McCulley)提出,后来又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和“影子金融体系”。
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此次危机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复杂性以及难监管性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影子银行”以一种异常霸道的姿态闯入大众视线。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方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各不相同,无法评述哪个更为正确,只是界定的角度和标尺不同才有各自不一的定义,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即从事传统银行类似的信贷业务;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既有监管。
到目前为止,对影子银行较为官方的界定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的大背景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以及规避监管相联系。
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规避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背景还是中国金融体系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驱动不一致,整个社会融资缺口一步步扩大。
2009年至2012年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总额约为14万亿,但新增银行信贷规模只有9万亿元,而资本市场的年均供应量不足1.9万亿,这就产生约2.5~3.5万亿的融资缺口。
中国影子银行内幕 2013-6-28

中国影子银行内幕尽管对“影子银行”这个从美国舶来的概念仍有很大争议,但在中国监管森严的银行体系之外,一个蓬勃兴起的地下金融王国还是在最近三年实现了野蛮扩张。
当一个普通的储蓄客户不愿再忍受银行过低的存款利率,而把目光投向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时,就有可能卷入这个正在生成的金融泡沫。
他也许并不了解这些收益率5%左右的新型理财产品如何运作,而这正是所谓“影子银行”体系高速扩张的基础。
6月10日,曾于今年4月下调人民币发债评级的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再次警告,中国的影子银行不仅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越来越高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惠誉指,内地部分非银行的金融公司近日出现倒闭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正在恶化。
规模或高达36万亿“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界开始把那些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统称为“影子银行”。
在美欧国家,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
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构成了影子银行的主力军,核心业务是经营各类证券化金融衍生品。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一般被认定为除银行信贷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一份央行的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统计体系,囊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尽管有上述统计口径,影子银行的规模迄今却无官方数据披露。
中信证券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以及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摘要】本文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并指出当前中国金融形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若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速度和程度不容小视,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管之。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危机中国化监管建议一、引言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正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
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企业银行及个人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移到了银行表外,生发了变异的影子银行体系,以此来规避银监部门的监管。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做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
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设定严密法律制度监管之,一旦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不容小视。
二、文献综述基金管理公司rcm asia pacific驻香港的钟秀霞(christina chung)表示:“如果不放开利率,就会推动更多资金转入地下。
除非进行金融改革,让银行有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否则就很难降低黑市的重要性。
”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的郑明凯(francis cheng)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很难控制流动性,让银行按额度放款。
”他估计,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
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
他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
这就是中国信贷增速总是超出官方指标的一个原因,引发了令中国政府担忧的通胀。
三、影子银行中国化的原因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等息息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子银行是否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导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一种方法,就得进一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监管。
因为刺激影子银行体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正是中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管控。
尽管对“影子银行”这个从美国舶来的概念仍有很大争议,但在中国监管森严的银行体系之外,一个蓬勃兴起的地下金融王国还是在最近三年实现了野蛮扩张。
当一个普通的储蓄客户不愿再忍受银行过低的存款利率,而把目光投向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时,就有可能卷入这个正在生成的金融泡沫。
他也许并不了解这些收益率5%左右的新型理财产品如何运作,而这正是所谓“影子银行”体系高速扩张的基础。
6月10日,曾于今年4月下调人民币发债评级的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再次警告,中国的影子银行不仅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越来越高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惠誉指,内地部分非银行的金融公司近日出现倒闭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正在恶化。
规模或高达36万亿“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界开始把那些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统称为“影子银行”。
在美欧国家,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
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构成了影子银行的主力军,核心业务是经营各类证券化金融衍生品。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一般被认定为除银行信贷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一份央行的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统计体系,囊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尽管有上述统计口径,影子银行的规模迄今却无官方数据披露。
中信证券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以及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
据此估计,中国影子银行的整体规模约为23万亿~25万亿元,约占中国2012年GDP的50%。
安邦咨询的报告则要乐观很多。
其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银行理财的规模总计7.4万亿元,同期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近7.5万亿元,两类资产规模合计不到15万亿元,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
而在摩根大通新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影子银行规模的估测居然高达36万亿元。
这个数值相当于中国GDP的69%,比两年前增长近两倍多。
不过,经济学家巴曙松并不认同上述统计口径。
他表示,许多正常的银行表外业务被误认为影子银行,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具备高杠杆和显著的期限错配特征。
后者是国际公认的影子银行评判标准。
英国《经济学人》称,也许媒体过于随意地使用了影子银行这一词汇,但这类非银行金融部门的迅猛增长,确是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银行信贷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融资渠道。
2012年社会融资总额中,银行信贷从91%猛降到了58%,这说明影子银行的信贷融资规模,包括债权和股权融资,还有银行表外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融资规模都在快速增长。
这其中,尚不包括民间融资数据。
市场为影子银行正名对于影子银行这两年的发展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曾用“野蛮生长”来形容。
据他估算,2012年新增的3万亿社会融资总量,其中2/3来自影子银行。
中国社科院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指出,影子银行的融资主体,主要来源于宏观调控方向急剧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长年被融资难题困扰的中小企业。
在经历过2009年信贷井喷后,2010年起国内的信贷条件开始收紧,地产调控和融资平台的清理,令这些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正常金融支持的企业纷纷患上“资金饥渴症”,被迫以更高代价寻求外部融资。
这一过程中,银行业自身也有很强的动力进行“监管套利”。
当银行在吸收存款、信贷规模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时,由于央行给定的存款利率很低,银行储蓄持续外流,这逼迫银行寻求理财产品以稳住银行利润基础。
那些容易拿到信贷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资金的“二道贩子”。
他们拿到信贷之后,并不用于产业的升级换代,而是购买理财类产品。
而对于资金充足的民间投资人来说,相比把钱存入银行,他们更乐于把资金投入非正规渠道,借给那些资金拮据的私营企业,每年收取20%至30%的利息。
在上述多重背景下,以银信合作(银行与信托公司共同开发的金融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得以迅速发展。
正因如此,市场对影子银行的评价其实绝非纯粹负面。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最近一个论坛上,便试图为影子银行正名,称影子银行符合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甚至,在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看来,影子银行正是为弥补近年中国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等资金需求量大,四万亿投资后所形成的大量企业项目滚动形成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供应上,传统银行信贷又受到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贷存比考核等监管约束。
根据他的分析,中国银行信贷年均供应仅约9万亿元,股票债券等年均融资量不到1.9万亿元,存在约2.5万亿~3.5万亿元以上融资缺口。
“这需要影子银行来弥补,并按年均约3万亿~5万亿元的增长速度累积规模”。
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也认为,影子银行的产生与成长有其合理性——既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也能够为各类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冲击。
但对悲观者而言,影子银行绝对是一个隐患,或将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银行一位市场负责人士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影子银行的贷款资金流向、贷款方和质押资产质量都不透明,这意味着用于示警的传统信号将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看不见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他说。
风险或瞬间发作招商证券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中,银行承兑汇票占30%,民间借贷占23%,委托贷款和融资类信托产品占31%。
剩下16%,由同业代付、融资租赁、典当、小贷公司、创投基金等机构贡献。
前述中行人士估计,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
“它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
”根据惠誉中国金融信用机构评级负责人朱夏莲的分析,中国成千上万的银行以外贷款机构未受监管,而其向企业和政府提供的贷款却越来越多,这正在助长中国的金融系统风险。
目前信托公司已成为传统银行体系外最主要的影子银行实体。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内地65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7.47万亿元,是2008年的5.73倍。
至此,在信托概念还远未被公众熟知的短短数年后,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然超越保险业,坐上金融业第二把交椅。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发售的规模也在高歌猛进,这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正规银行表外放贷活动。
仅2012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就高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3至6个月理财产品一般能够提供4%至5%的年收益率,高于普通存款3.25%的年利率。
鉴于理财产品是“有保障的”,理财产品购买者很少会仔细研究这些产品以何种资产做支撑。
但一些分析师认为,大多数理财产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仅为数周或数天,一旦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新偿旧”。
一旦遭遇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将被迫终止,因而被称为“大型庞氏骗局的武器”。
2012年,内地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占比降到10%左右,自筹资金则占50%以上。
业界人士分析,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融集的资金,大多流向了国内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其他行业根本无法消化影子银行如此高利率的资金。
”这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提供方所获年息大都在10%左右。
更有信托贷款利率在20%左右,远高于一年期银行贷款6.15%的基准利率。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4.67%,工业企业利润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负转正;对比动辄10%以上的利息,实体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的资金成本。
也就是说,只要房价继续上涨,房地产暴利能持续,影子银行的融资风险,就暂时不会暴露出来。
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及地方政府无视宏观调控,仍在借助“城镇化”的概念炒高各地房价,让游戏继续下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一旦预期改变,“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影子银行的风险会在瞬间发作”。
宜疏不宜堵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楼市的高压调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影子银行及相应的风险愈发引人关注,监管部门对各种形式影子银行的监管也明显加码。
今年年初,银监会召开中小银行监管工作会议,影子银行被置于银行业改革与监管热点问题首位;3月下旬,银监会发布“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投资动向等进行细化监管,被认为是近年来剑指影子银行的最大监管动作。
“8号文”释放出了监管层强烈的监督意愿。
有业界人士评价,此举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已达成共识,即银行体系外的信贷流动是健康的,前提是它们受到监督。
“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宜疏不宜堵,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就限制甚至扼杀影子银行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报告》对影子银行风险开出药方,建议监管层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方的权责关系,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作为防范风险的手段之一。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建议,在对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予以肯定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监管缺失进行完善和调整。
还有专家提醒,要重点关注与影子银行有着密切联系的银行业务,特别是一些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如客户的对外委托贷款等,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中小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
“这些领域有许多影子银行产品,一旦出了问题,银行的平台贷款也难以独善其身。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一种方法,就得进一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监管。
因为刺激影子银行体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正是中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管控。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人士称,中国影子银行跟两个因素有关系:一是政策限制,不允许地方政府、房地产公司发债,迫使他们只能走信托这条路;二是存贷款利率管制,利率没有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