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面塌陷调查)评价方法概要
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

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地面塌陷是指地面发生由于地下空洞形成或者地下水位降低引起的地表塌陷现象。
塌陷地表的形成会对周围环境、基础设施和人类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评价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岩土力学、水文地质等方面分析地面塌陷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首先,地质背景是评价地面塌陷稳定性的基础。
地质背景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地下水位、地下水动力学等。
地下空洞的形成与地层的组成、地质构造的发育密切相关。
例如,破碎的岩石层或者易溶的岩层容易形成地下空洞。
因此,通过对地质背景的详细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地下空洞的形成潜力和地面塌陷可能性。
其次,岩土力学参数是评价地面塌陷稳定性的关键。
岩土力学参数包括土壤的压缩性、强度、剪切性和抗渗性等。
压缩性和强度是评估地质背景中的地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采集地下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可以确定土壤的各种力学参数。
同时,要考虑地层中可能存在的脆性岩体、岩石的断裂和溶洞等特殊地质现象,以及它们对地下空洞形成的影响。
此外,水文地质条件也是评价地面塌陷稳定性的因素之一、地下水位的降低是引起地下空洞形成和地表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下水动力学是评估地面塌陷稳定性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下水位的观测和监测,可以确定地下水位的波动范围和变化趋势,从而预测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地面塌陷稳定性的评估。
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估是根据地质、岩土力学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地面塌陷可能性的综合评价。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判定地面塌陷的可能性,确定地面塌陷风险区域。
定量分析则是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地质背景、岩土力学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地面塌陷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地质背景、岩土力学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准确评价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5 和采煤 巷道有关的
地下活动
结语
补充材料: 亚利桑那州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成因
菲尼克斯市地裂缝 亚利桑那州中南部地裂缝 地裂缝成因的研究历史 地裂缝研究的小结
谢 谢!
8.2 地下采煤引起岩层的非弹性变形 和时间有关
8.3 地下硐室开挖的精密测量
图8-2 洞室边 壁的收敛
E 单点伸长计; M多点伸长计
图8-4 多点典 型伸长计在洞 室边壁不同深 度上测到的变
形量
图8-3 一些典型 伸长计的时间-变
形曲线
图8-5 温度对混凝土建筑变形的影响曲线
8.4 和采煤巷道有关的应力再分布
图4-2-5 第2含水层水量、水位、沉降历时变化曲线图
图4-2-6 第3含水层水量、水位、沉降历时变化曲线图
图4-2-7 第4含水层水量、水位、沉降历时变化曲线图
图4-2-8 第5含水层水量、水位、沉降历时变化曲线图
4.3.3 地面沉降体积和地下水开采水 量体积大致相当
上海市1980~1995年累积地面沉降图
前言 地质事件本身具有二大特点:
1)事件都不完全相同; 2)事件都不是单因素造成。 所以地质事件不存在有模式可套,只 能从最基本的原理去分析和掌握。 本讲义要着重介绍一些基本原理和 实际例子。
1、坍陷(沉降)的定义 坍陷、沉降(Subsidence),该
专有名词用于地壳表面,通常定义为 地面的点下沉到更低的水平位置。换 句话说,亦可定义为点的垂向位移, 同时意味着临近点借助于向下运动而 产生横向位移。
2、土体压密 2.1 影响土体压密的重要因素 2.2 土体压密过程概要
实例2—1 砂土液化概述
实例2—1 砂土液化概述 (摘自Pipkin,B.W and Trent.T.T,2001,Geology and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价方法

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均值, 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
——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º);当裂隙未贯通时,
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 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 0.95倍。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 价方法
1
一、崩塌的特征 二、崩塌调查方法 三、崩塌评价方法 四、崩塌的防治方法
2
一、崩塌的特征
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完全脱离母 体后,以滚动、跳动、 坠落等为主的移动现象 与过程,称为崩塌。
特点:下落速度快、发 生突然,垂直位移大于 水平位移。
3
•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④ 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⑤ 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⑥ 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
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 可能性。
34
3、崩塌测绘
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和工程地质测绘。 崩塌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间。崩塌测绘剖
强烈的机械震动。如火车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锻轧 机械震动均可起诱发作用。
10
外界因素
• 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 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 大量崩塌。
•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 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 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力。 危岩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工况可分为现状工况(工况1)、枯季工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表层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脆弱性以及暴露程度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以量化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数据:搜集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地质结构、气象气候等相关数据。
2. 分析危险性:通过研究历史地质灾害事件,评估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规模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3. 评估脆弱性:考察受威胁区域的人口、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暴露于地质灾害的脆弱程度,以及其对灾害的承受能力。
4. 量化风险:综合危险性和脆弱性的评估结果,利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如风险指数模型,进行风险的量化分析和评估。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可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1. 山体滑坡:加强对潜在滑坡区的监测和预警,采取土体均衡和排水措施增强山体的稳定性。
在滑坡区域适当地设置支挡结构和进行植被恢复,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 地面塌陷:加强地表沉降的监测,对可能塌陷的区域进行必要的治理和补强。
控制地下水开采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人类活动对地下土壤的影响。
3. 地震: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抗震技术,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或加固。
加强地震研究和科普工作,提高人民的地震防范意识。
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除了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灾害数据库:收集、整理和管理历史灾害事件和相关数据,以便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测和应对。
2.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出发,阐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面隆起、地震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具特点,具体如下: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面受到外力作用,土壤失稳而发生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现象。
滑坡的特点是滑坡面呈弧形或波浪形,坡面上覆盖着一层土石混合物,滑坡区域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大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土石混合物沿坡面流动形成的灾害。
泥石流的特点是速度快、体积大、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容易阻塞道路和山沟,危害性极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岩石层发生变形或溶蚀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常伴随土地沉降和地表上下的变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和损坏。
4.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岩溶地貌发生崩塌和塌陷等现象引起的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的特点是可造成地表通常出现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陷坑,极易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面隆起:地面隆起是指由于地下水、煤层气等物质的运移,造成地面隆起现象。
地面隆起的特点是常伴随着地面抬升、地表裂缝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6. 地震:地震是由地质构造变化或地下岩石运移等原因引起的地壳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居群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能够引起地面破裂、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具体灾害或区域的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灾害目标(人、房屋、道路、桥梁等)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1)概要

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价方法

1、崩塌稳定性的宏观判断标准
(1)地貌标志
斜坡坡面形态在纵剖面上可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和凸 形坡,在总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斜坡稳定性顺序为凹 形坡>直线坡>凸形坡,即上陡下缓的凹形坡最不稳定。 此外陡崖处的岩屋地貌常发育有不稳定崩塌体。
崩塌体斜坡草木丛生,树木高大直立,坡体后缘壁长 满了草木,则该崩塌较稳定,反之崩塌体斜坡草木不 多,坡体后缘壁草木少,则该崩塌不稳定。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及评 价方法
1
一、崩塌的特征 二、崩塌调查方法 三、崩塌评价方法 四、崩塌的防治方法
2
一、崩塌的特征
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 上的岩土体完全脱离母 体后,以滚动、跳动、 坠落等为主的移动现象 与过程,称为崩塌。 特点:下落速度快、发 生突然,垂直位移大于 水平位移。
3
•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10
外界因素
• 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 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 大量崩塌。 • 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 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 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 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 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 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危岩--高陡斜坡产生了拉裂、松动变形并随时 可能发生破坏,向坡下运动的岩体。
27
二、崩塌调查方法
1、基本要求
• 根据调查分级和工作精度,崩塌调查应按调查、 测绘和勘查等3个层次进行。重点对可能产生崩 塌的危岩体和高陡斜坡进行调查。 • 崩塌(危岩体)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和相邻 地段,坡顶应到达卸荷带之外一定位置,坡底应 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 • 根据崩塌规模等级和崩塌发生机理,可按附录 B.2的规定对崩塌进行分类。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法介绍课件

2
宣传教育:加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3
风险评估:开展崩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灾害风险等级和防治重点
4
应急管理:制定崩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监测预警系统
A
建立监测网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设置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质变化
B
监测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遥感等技术手段,收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
C
数据分析处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预测地质灾害风险
D
预警信息发布: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谢谢
02
崩塌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中断、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03
崩塌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遥感调查、现场勘查、数值模拟等。
04
崩塌地质灾害类型
山体崩塌:山体因各种原因发生崩塌,如地震、暴雨等
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泥石流:暴雨、冰雪融化等导致大量泥沙、石块混合物沿沟谷、河道快速流动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法介绍课件
演讲人
01.
02.
03.
04.
目录
崩塌地质灾害概述
崩塌地质灾害调查方法
崩塌地质灾害评价方法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崩塌地质灾害概述
崩塌地质灾害定义
崩塌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山体、岩体、土体等突然崩落、滑落或倾倒的现象。
01
崩塌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地质条件较差、地形陡峭、植被破坏严重、降雨量较大等地区。
地震活动:分析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地震活动情况,如地震强度、地震频率、地震与崩塌地质灾害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地面塌陷
面塌陷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控水措施、工 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路面塌陷
一、控水措施
• 1、水防渗措施
• • 在潜在的塌陷区周围修建排水沟,防止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减少向地下的渗 入量。在地势低洼、洪水严重的地区围堤筑坝,防止洪水灌入岩溶孔洞和裂 隙。 对塌陷区内严重淤塞的河道进行清理疏通,加速泄流,减少对岩溶水的 渗透补给。对严重漏水的河溪、库塘进行铺底防漏或者人工改道,以减少地 表水的渗入。对严重漏水的塌陷洞隙采用粘土或水泥灌注填实,采用混泥土、 石灰石、水泥土、氯丁橡胶、玻璃纤维涂料等封闭地面,增强地表土层抗蚀 强度,均可有效防止地表水冲刷入渗。
基本无塌陷区
基本为0
基本无危害
<二>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 ①地形地貌测绘 测绘比例尺1:5000~1:10000,根据需要可更大 宏观地形地貌 :河流、分水岭、台地、阶地、溶蚀洼地、地表岩溶洞湖、地下岩溶湖 等位置,界限 微观地形地貌:溶沟、漏洞、落水洞、入水洞、出水洞、穿山洞、陷落洞、塌陷坑、岩 溶泉 ②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 松散堆积物按工程地质分类分层测绘辅以形成时代,基岩分可溶岩和非可溶岩 重要断裂采用追索法测绘,统计节理、裂隙溶孔、裂隙、提交岩性工程地质图 ③水文地质测绘 按有关规范执行,提交第四系水文地质图,基岩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岩溶 水径流图和岩溶水径流 ④人类活动测绘 地表:建筑物、道理、桥梁 地下工程:隧道、地铁、煤气管线、给排水管线、人防工程、地下商城、窑洞等 ⑤测绘路线 除了重要断裂采用追索法,其他采用穿越法
地下洞室 • 1、天然地下洞穴:岩溶洞穴、土洞(黄土 洞穴、红土洞穴、冻胀丘冰核融化形成的 土洞等)和熔岩(主要为新生代玄武岩) 洞穴。 • 2、人为地下洞穴:人防工程、地铁、地下 商场、地下车库、停车场、隧洞、下水道、 涵洞及窑洞等。
第一节 地面塌陷形成的机制
• • •
潜蚀机制 真空吸蚀机制 其他地面塌陷形成机制
地面塌陷
• 地面塌陷是指在外动力或认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突发性地下洞室拱顶失稳导致地面垂向上的变形 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和陷沟。 • 地面塌陷一方面使塌陷区的工程设施(工业与民 用建筑、城镇设施、道路路基、矿山及水利水电 设施等)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使自然环境恶化,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溶性岩石岩溶率试验。
溶岩塌陷危险区 岩溶率
溶岩重度危险区 >10﹪
影响
塌陷活动强烈,可能造 成人员伤忙,房屋、道 路、环境破坏较重
溶岩中度危险区
2﹪~10﹪
塌陷活动较强烈为地面沉降和开裂, 工程设施和环境受到轻 微破坏 基本无危害
• ⑥气象地质情况
掌握多年的平均降雨量、最大开采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 大流量、气温等信息。 查明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径流强度、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 流通情况、灌溉、库水位及升降、不同季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 系情况。
• ⑦人类经济活动情况
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 模、趋势、及其他地面塌陷的关系
重庆遭遇115年以来最大的暴雨, 造成主城区大面积积水路面塌陷
人为条件
第二节 地面塌陷调查评价要点与技 术方法
• • • •
地面塌陷阶段包括 ①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②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③勘探与测试要点 ④地面塌陷监测要点
<一>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 1广泛收集资料 广泛收集摇杆资料、地形地貌资料、地质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及人类经济活 动资料等 2地形地貌 查明调查区所属的地貌单元,划分地貌类型,掌握新构造的地貌表现; 对岩溶地貌,要划分岩溶发育阶段,在岩溶水补给区要注重调查干谷、盲谷、 漏斗、落水洞、陷落柱分布位置和排列方式等溶洞或地下河的存在标志; 在径流区岩溶水呈脉管状流,注重查明名流暗流交替、层状溶洞与河流阶地的 对比、高角度大断裂与非可溶性岩石的的位置,分析深溶洞存在的可能性; 在排泄区,、岩溶水呈网流状态,具有统一水位,注重明岩溶泉、出水洞的位 置和分布,追索入水洞。 3第四系地质情况 查明第四纪地层、岩性、厚度、分布情况,分析土洞存在的可能性、规模和 分布情况。
其他地面塌陷形成机制
其他地面塌陷形成 机制
主要发生 地方
在地下水位埋藏深、溶洞及土洞发育的地区。
重力致塌模式
冲爆致塌模式
地下暗河的下游。
振动致塌模式
荷载致塌模式
在岩溶发育地区,地震、爆破或机械振动等经常引发地 面塌陷。
地面塌陷实际上常常是在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例如,洞顶的土层在受到潜蚀作用的同时,往往还受到 自身的重力作用。
⑧查明地面塌陷历史,计算平均密度,划分危险区
塌陷危险区
重度危险区
平均密度
>1处/k㎡· 10a
影响
塌陷活动强烈,可能造成 人员伤忙,房屋、道路、 环境破坏较重
塌陷活动较强烈,可能造 成人员伤忙,工程设施和 环境受到破坏
中度危险区
0.2~1处/k㎡· 10 a
轻度危险区
<0.2处/k㎡· 10a
塌陷活动微弱,主要表现 为地面沉降和开裂,工程 设施和环境受到轻微破坏
• • • •
<三>勘探与测试要点
• ①勘探的目的任务 • 主要查明地下洞室的位置,规模,断裂带规模,可溶性岩层厚度 及岩溶率,松散覆盖岩层的岩性、厚度、采集岩土样以备试用 • ②勘探线布置原则 • 采用主—辅剖面法 • 纵向勘探线沿可溶岩层走向布置,不同地下室均有主勘探线控制。 • 横向勘探线沿岩层倾向布置,物探线与钻探线重叠 • ③勘探原则 • 应先进行横向勘测,后进行纵向勘探 • ④钻孔深度 • 以穿透断裂带,可溶性岩层为原则,其下5m终孔 • ⑤试验 • 水文地质试验――注,抽水实验 • 工程地质试验――测试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 • • •
地质条件 新构造运动条件 气候条件 人为条件
– 地质条件
• • • • 岩性条件 岩溶发育条件 盖层条件 地貌条件
•
– 新构造运动条件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新构造运 动上升区,由于地壳上升,地 下水相对下降,包气带加厚, 地下洞穴空洞扩大或处于潜水 面以上,有利于地面塌陷发生。 我国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多发 生地面塌陷地址灾害。
• 2、开展岩溶地面塌陷试验研究 • 开展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在不同条件下地面塌 陷发育的机理、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塌陷发育的临界 条件,进一步揭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内在规律, 为地面塌陷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3、增强防灾意识,建立防灾体系 • 广泛宣传地面塌陷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 危害和损失,加强地面塌陷成因和发展趋势的科普 宣传。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之前,要 充分论证工程环境效应,预防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 建立防治地面塌陷灾害的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 在此基础上,按轻重缓急对地面塌陷灾害开展分级、 分期的整治计划。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 段,积极推广地面塌陷灾害综合勘查、评价、预测 预报和防治的新技术与新方法,逐步建立地面塌陷 灾害的评估体系及监测预报网络。
•
•
• ④基岩地质情况
查明地层时代、岩性组合、接触关系、厚度、分布范围。要特别注意可 溶岩层与围岩的关系。 查明地质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要特别注意断裂构造与节理裂隙 的发育程度。
• ⑤水文地质情况
查明地下水的储量、开采量、补给量、地下水补径排的方式和途径,有 无降落漏斗,降落漏斗是孤立分散还是统一等
• 2、控水措施
•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和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 水。在浅部岩溶发育并有洞口或裂隙与覆盖层相连通的地区开采地下水时, 应主要开采深层地下水,将浅层水封住,这样可以避免地面塌陷的产生。在 矿山疏干排水时,在预测可能出现塌陷的地段,对地下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 浆或帷幕灌浆处理,减小矿井外围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这样既可避免塌 陷的产生,也可减小矿坑涌水量。 开采地下水时,要加强动态观测工作,以此来指导合理开采地下水,避免产 生岩溶地面塌陷。必要时进行人工回灌,控制地下水水位的频繁升降,保持 岩溶水的承压状态。在地下水主要径流带修建堵水帷幕,减少区域地下水补 给。在矿区修建井下防水闸门,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对水量较大的突水点 进行注浆封闭,控制矿井突水、溃泥。
地质条件
喀斯特溶洞塌陷
新构造运动条件
– 气候条件 • 久旱无雨会造成地下水 下降,从而引起地面塌 陷。长时间暴雨,会造 成伏流与暗河的下游产 生冲爆致塌岩溶塌陷以 及土洞和窑洞地面塌陷。
• •
– 人为条件
矿坑突水,造成地下水下降, 引起地面塌陷 开采地下水引发岩溶塌陷;大 量开采地下水而形成降落漏斗 的地区,地下水运动强烈,促 进了岩溶作用,加强了岩溶洞 隙的发展,降低了地下水的浮 托力,从而引发岩溶塌陷;愈 接近降落漏斗中心,地下水运 动愈强烈,岩溶塌陷愈发育
塌陷的形成过程大体的四个阶段
• ⑴、在抽水、排水过程中,地下水位降低,对上覆盖土层的浮托力减 小,水力坡度增大,水流速度加快,潜蚀作用加强。溶洞充填物爱地 下水的潜蚀、搬运作用下被带走,松散层部土体下落、流失而实现拱 形崩落,形成隐伏土洞。 • ⑵、隐伏土洞在地下水持续的动水压力及上覆土体的自重作用下,崩 落、迁移、洞体不断向上扩展,引起地面沉降。 • ⑶、地下水不断侵蚀、搬运崩落体,隐伏土洞继续向上扩展。当上覆 土体的自重压力逐渐接近洞体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地面沉降加剧,在 张性压力作用下,地面开裂。 • ⑷、当上覆土体自重压力超过洞体的极限强度时,地面产生塌陷。同 时,在其周围伴生有开裂现象。这是因为土体在塌陷过程中,不但在 垂直方向产生剪切应力,还在水平方向产生张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