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精神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患者心理

要点三
掌握沟通技巧
医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倾 听、提问、澄清、总结等,以便更好 地了解患者的状况。
患者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评估患者时,医生必须保护患 者的隐私,并确保患者的信息和 资料不泄露。
遵守职业道德
医生在进行心理评估时,必须遵 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尊重患 者的权利和利益。
2023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十三章 患者心理
目 录
• 患者心理概述 • 患者心理评估 • 患者心理治疗 • 患者心理护理 • 患者心理研究展望
01
患者心理概述
患者心理的重要性
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些心理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转归和康复
患者心理研究的意义对于推动医学心理学发 展、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
THANK YOU.
通过心理测试,评估患者的心理 状况和特点。
患者心理评估的技巧
要点一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需要与患者建立 信任和良好的关系,需要医生用友善 、关心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要点二
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言 语行为
在评估患者时,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 的话语,还要观察患者的非言语行为 ,如表情、动作、声音等。
家庭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 障碍等。
小组治疗
1
小组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将一组患者 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治疗过程。
2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建立信任、分享经历和 感受、学习社交技能等技术,帮助患者在小组 中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3
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及干预方法

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及干预方法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对于精神疾病的处理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 早期识别方法1. 症状观察法精神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常表现为情绪异常、行为异常、思维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家人、朋友以及医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个体的日常行为表现,如是否有情绪波动、是否出现自闭等症状,来推测是否存在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2. 心理测量仪器使用心理测量仪器可以帮助初步判断是否出现精神疾病的征兆。
这些仪器通过对被测者的生理反应、心理状态以及认知功能等进行测量和评估,能够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
3.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某些身体疾病或特定的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症状的出现。
因此,在早期识别精神疾病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非常重要,以排除身体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
二. 早期干预方法1. 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为那些疑似出现早期精神疾病症状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通过教育被识别者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和常见症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2. 药物治疗早期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尽早控制疾病的进展。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处方,并监测其用药情况和病情变化。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调整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在早期干预中,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社区康复服务可以帮助患者尽早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结论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环节。
精神病学教材试题集_第十三章_性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一、目的及要求1.掌握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诊断标准。
2.掌握性心理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3.了解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4.了解人格障碍的病因、治疗原则、预后特点。
5.了解性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性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二、各节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格障碍1.掌握人格、人格障碍的定义,人格障碍的共同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了解人格障碍形成的可能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发育影响,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了解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4.了解人格障碍的治疗原则和预后特点。
总体而言,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从幼年时期起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
第二节性心理障碍1.掌握性心理障碍的概念,性心理障碍的临床分型。
2.了解性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性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性心理障碍者只是在寻求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方法方面与常人不同,多数患者社会适应良好,不同于人格障碍。
性心理障碍不能等同于性犯罪,只有当性心理障碍者将其歪曲的冲动予以实施并干扰社会秩序时,才需予以追究。
3.了解性心理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包括生物学原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4.了解各型性心理障碍的主要临床特点。
三、练习题【多选题】(一)A型题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哪一个是错的A.个性的形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有关系B.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C.个性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D.童年生活经历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E.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2.以下有关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错的A.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未成年时期B.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一旦形成就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C.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D.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其症状程度在成年后有所减轻E.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在遭受严重的生活事件之后个性偏离正常,也可以称为人格障碍3.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穿戴异性服饰由此引起性兴奋,最恰当的诊断应为A.异装症B.易性症C.同性恋D.恋物症E.摩擦症4.有关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对的A.性格明显内向,回避社交,多离群独处B.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C.比较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D.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E.常合并智能障碍。
第十三章森田疗法

一、神经质与神经质症
(三)神经质症的主观性 • 患者对其症状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事 实为基础,病人却对此坚信不移。 • 患者对其症状的主观判断没有生理基础。
不安等令人厌恶的情感。
(5)情感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
加深对它的体验中培养。
接受已有的情感,不压抑、排斥,让其自生 自灭,不断努力,培养新的情感。
二、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2.顺应自然,就要认识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 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观念的出现不能用意志去改变和决定, 行动却能决定,因此,不必对抗自己的想法, 而需注意自己的行动。
二、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二)“为所当为”的原则
1.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 带着症状去行动
精神力量向外,症状改善 **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 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
第三节 森田疗法的治疗方法
一、住院治疗
• • • • 第一期 绝对卧床期 时间为4-7天。 病人禁止会客、读书、谈话、抽烟等活动,只维持基 本的进食和就厕,绝对卧床休息。 病人对于出现的任何痛苦感觉都给予忍受,不采取任 何措施,听之任之。 病人表现极端苦恼,渴望起床。坚持一阵时间后,又 出现安静倾向,并充分体会自己的内心。 病人出现无聊感觉,想立即起床做事,此期结束。
一、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
(二)行动方式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 更重要在于行动也能改造人的性格。 行动调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在行动
精神卫生法全文

精神卫生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维护公民的精神卫生,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精神卫生活动,包括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护精神卫生工作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基本原则】精神卫生工作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维护公民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卫生; 2. 尊重和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3. 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强化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精神卫生组织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职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中央的精神卫生工作,其职责包括: 1. 制定和组织实施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和政策; 2. 监督和指导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精神卫生工作; 3. 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 4. 管理精神卫生机构的设置和评估; 5. 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6. 其他与精神卫生相关的职责。
第五条【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职责】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精神卫生工作,其职责包括: 1. 组织实施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和政策; 2. 监督和指导基层卫生健康机构的精神卫生工作; 3. 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 4.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精神卫生机构; 5. 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6. 其他与精神卫生相关的职责。
第六条【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实施精神卫生工作,其职责包括: 1. 提供精神卫生诊断、治疗、康复等服务; 2.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 3. 开展精神卫生科学研究; 4. 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机构的职责】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其职责包括: 1.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2. 组织开展康复护理、社区疗法等服务; 3. 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精神病学课件13-第十三章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

﹙二﹚保证求助者安全
评估对求助者躯体和心 理安全的致死性、危险程度、 失去能动性的情况或严重性。 评估求助者的内部事件及围绕 求助者的情景,如果必要的话, 保证求助者知道代替冲动和自 我毁灭行动的解决方法。
(三)提供支持
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 工作这是可靠的支持者。通过语 言、声调和躯体语言向求助者表 达,危机干预工作者是以关心的、 积极的、接受的不偏不倚的和个 人的态度来处理危机事件。
自杀原因分析(二)
精神病理学原因: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个人心理的原因: 性格扭曲 人际关系扭曲
六、自杀前的预兆
⒈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 记、绘画中表现出来; 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4.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 人; 5.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 自杀前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 6.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 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致歉; 7.上课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成绩骤降.
评估替代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 和其他资源(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求 助者现在采取何种行动或选择能恢复到危机前 的自主状态?求助者真正采纳的行动是什么? 有哪些机构、社会团休、职业或个人能给予其 支持?谁愿意关心和帮助求助者?在求助者康 复过程中有哪些经济、社交、职业和个人方面 的障碍或问题?)
危机干预的目标
1、帮助来访者解决危机 2、恢复功能和平衡 3、重新掌握应变能力
危机干预的评估
危机是包罗万象的、连续 的和动态进展的,通过对求助 者的应付能力、所遭受的个人 威胁以及是否失去能动性的评 估了解其过去和现在的危机状 况判断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要采 取的行动类型。
评估有助于我们
关于精神病人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精神病人管理,保障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居住的精神病人,包括精神障碍患者、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以及有精神障碍风险的人员。
第三条精神病人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和保护精神病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二)预防为主,治疗结合,综合干预;(三)依法行政,公正公开;(四)社会参与,家庭支持。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精神病人管理服务体系,包括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等,为精神病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救助等服务。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领导,将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
第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七条各级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精神病人管理工作。
第二章预防与早期发现第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第九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
第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精神卫生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第十一条各级社区应当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精神病人。
第十二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档案,对精神病人进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第十三条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发现精神病人及时报告。
第三章诊断与评估第十四条精神病人诊断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
第十五条精神病人评估应当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等因素,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第十三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汇总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②致病性行为 ③不良生活习惯 ④不良疾病行为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行为与精神卫生
行为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研 究 内 容
行为作为疾病与健康的因子的研究
研究作为病因的行为在人群中的分布
探讨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干预行为来控制疾病的效果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行为与精神卫生
行为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SDS采用4级评分制评为1,2,3和4分 SDS为一短程自评量表,操作方便,容易掌握,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 特别适用于综合医院成人抑郁症状的筛查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四、精神卫生研究中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及评价
3 焦虑自评量表 ( SAS)
简
项
介
目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 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办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十分相似 20个项目,分别调查20项症状 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统计方法参见SDS,临界分为50分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神卫生有关的几个概念 二、精神卫生发展史 三、精神卫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行为与精神卫生 行为主体孤立进行,不 与他人发生关系
行 为 分 类
个人行为: 行为 社会行为:
行为主体直接或间接地 与他人的行为发生联系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行为与精神卫生
行 为 分 类
指
评 评 应
标
分 价 用
SAS采用4级评分制评为1,2,3和4分 SAS与SDS一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主要应用于成人焦虑症状的筛查
第三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障碍的分类( CCMD-3)
(一)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病、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其 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病性障碍) (二)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三)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包括偏执型分裂 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等、偏执性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 精神障碍、感应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四)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病) (五)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六)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心身性疾病、神经性厌食、失眠、非器 质性性功能障碍) (七)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八)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九)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案例:自杀事件的性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杀事件: 人格障碍(依赖人格、幼稚人格等),心理素质差,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有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尤其是有抑郁症、 躁狂发作。
第二节
常见精神疾病症状的识别
常见症状:感知障碍
错觉(illusion)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知觉。 幻觉 (hallucination) 并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而 人却有某种主观体验。 幻触(tacti1e hal1ucination ) 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 ) 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 ) 幻味(gustatory ha11ucination ) 本体幻觉(body--sensory hallucination )
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的连续分布
边缘 状况
神经症
心理 健康
人格完整 知情意统一 主客观一致
心理 问题
严重心 理问题
精神 疾病
被动或被 强制求诊, 对自己的 病患无自 知力,有 妄想,行 为异常。
由现实因素 引起,时间短, 问题局限,未 泛化;无人格 与思维障碍; 社会功能良好。
刺激事件 强烈,反应 剧烈,内容 泛化,伴躯 体化症状, 症状持续2 个月以上, 半年以下。
案例
“小王,你别洗了,都搓出血了。”旁人在提醒她。小王是某高等学校的教师, 很文静,生活有条不紊,工作认真,待人和蔼。9月的一天,系里进行清洁卫生 劳动。她在劳动中,手无意中碰到一条黑乎乎的毛虫,大声惊叫,跳得老远, 满脸涨红,一脸惊慌。从那以后。她每天洗手几十次,拼命地擦洗碰过毛虫的 那只手,即使擦掉了皮、搓出了血也不在乎,别人怎样劝说都不行。她说自己 也知道这样搓洗毫无意义,但不洗心里就觉得不放心,觉得还抓着毛虫一样, 浑身不舒服。
常见症状:意识障碍
环境意识障碍可有:意识内容与清晰性障碍 (幻想与妄想) 、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神 游症 、睡行症)。 自我意识障碍有:人格解体、双重人格、人 格破裂、自知力缺失。
常见症状:智能障碍
智力或智能,是指个体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 境的一种潜力。 智力障碍主要包括:大脑发育迟滞、痴呆综合 症(dementia)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英文简称BPRS(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该量表是在精神科 广泛应用的专业评定量表之一,一共有18项。按5 类因子进行记分,并将量表协作组增添的两个项目 (工作和自知力)也包括在内。 BPRS是一个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适 用于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 尤其适宜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案例: 2002年5月美国邮箱炸弹案
美国大学生卢克·赫尔德
被捕后供认是事件的策划者。 他在5个洲的居民邮箱里放 置了18个自制的炸弹。
放炸弹的理由是:愤世嫉
俗,具有反政府的心态;想 让别人听见他的声音。
诊断:反社会人格
案例:马加爵案件的反思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 生宿舍杀害四名同学。 诊断:人格偏差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人际关系不良
三、常见精神疾病及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 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3.情感障碍
4.意志与行为障碍
常见精神疾病及临床表现
心境障碍
指的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最常见的是抑 郁症。
常见症状:情绪、情感障碍
焦虑(ansiety)
恐惧(fear) 抑郁(deprestion) 易激惹性(irritability) 情感脆弱(affective 反社会情绪
fragility)
常见症状:意志、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包括: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症、刻板症、模 仿症。 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 非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家庭与社会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成员关系 子女出生顺序 寄养与领养 亲人去世
社会境遇 社会支持度 人际关系与冲突 文化习惯的压力 移民与迁徙 天灾人祸
三、心理因素
有非理性思维、错误归因方式:如绝对化、以偏 概全、 “应该”的奴隶。对现实有错误评价。 个性因素:内向、敏感、脆弱、不合群。 成长过程中有无错误观念形成 内心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和持久的偏见 记忆中有持久的负性情绪的记忆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偏差 心理发育有停滞或倒退
常见精神疾病及临床表现
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指的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 况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合 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有些患者对某些特定环境恐惧,如广场、密闭的环境等; 有些患者对某一些具体的物件或者动物恐惧,如蛇、毛毛虫 等;还有恐惧对象为人的,即社交恐惧,其特点是害怕被人 注视,一旦发现就会脸红、不敢抬、不敢与人对视等。
常见精神疾病及临床表现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即患者体验到的观念和冲动系源 于自我,但这种观念和冲动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又无反控制。 常表现为强迫观念,比如强迫思想、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 意向。同时在强迫动作及行为方面表现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等。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脑解剖与生 前联合区 理因素:遗 传、损伤、 病变 脑外生理因 素:内分泌、 代谢、脏器
动眼区
运动区
初级感觉区 听觉区
视觉区
联合区
布氏语言区
一、生物因素
3.器质性因素 1.体质因素 瘦长型:精神分裂症 感染:如脑炎等。 肥胖型:躁狂症 躯体疾病:神经性疾病、内分 力士型:疑病者 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传 染性疾病。 2.年龄因素 青春期:精神分裂等。 中毒:毒品、药物等。 中年期:抑郁症等。 颅脑外伤:震荡、挫折。 更年期:更年期综合症 伤残、长像身材等引起的体源 老年期:痴呆 性焦虑、自卑等。
常见症状:注意、记忆的变化和障碍
注意障碍 可表现在注意强度、范围和持久
性方面的改变。常见有:病态性的注意增 强、注意迟钝等。 记忆错误主要有:错构、虚构、似曾相识 感、旧事如新感。
常见症状:思维障碍
概括过程障碍:表现为概括水平下降和概括过程 倒错。 思维动力障碍:表现为思维缓慢、思维贫乏、思 维奔逸、思维中断、强迫性思维。 思维动机成分障碍:表现为联想散漫、思维扦人、 病理性赘述。 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妄想(系统性妄想/非系统 性妄想)、类妄想症。
抑郁症临床表现
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第四节
精神疾病的防治
高校学生精神疾病的防治措施
完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的检测和评估。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与咨询体系的建设。 建立学校与医院之间的 工作联盟。 多元化治疗,促进精神 康复。
新闻图片:一些无奈的家庭将精神病人关闭在地窖内
拓展训练
活动主题:看电影《美丽心灵》,认识我们自己。 活动目的:增进学生精神疾病的认识,促使其更好 地理解精神疾病患的表现、诊治以及应对的态度。
常见精神疾病及临床表现
神经症
指的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 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 疑病症、神经衰弱等。
焦虑症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精神上的痛苦,总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 的强烈内心体验;在躯体上表现为不能静坐,搓手顿足,不 停来回走动,无目的小动作增多,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到干 扰。
第十三章
精神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 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悦纳自己。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当地宣泄情绪与控制 情绪。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 下充分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 下能合适地满足个人的基 本需求。
有不 典型的异 常精神现 象,有人 格改变。
有特征 性的临床 相,社会 功能尚可, 自知力充 分,有一 定的人格 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