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合集下载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形象意义。

2. 分析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3. 领会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绘,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别里科夫的形象。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联系现实: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5. 总结提高: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意义。

2. 谈谈你对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绘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象征意义的把握。

2. 评价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社会批判思想。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主题的小故事,或者创作一篇关于别里科夫的感想随笔。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套子”,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 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套子”。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和逃避。

2.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跳出,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小说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回答相关问题,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套子”。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2. 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

九、教学评价2. 结合学生的反思和感悟,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一、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说中的不同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和情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味。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作者观点。

四、教学准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参考资料:有关别里科夫时代背景的资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提问学生对小说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象征与讽刺:教师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学生举例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作者观点。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有关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2. 创意写作:学生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灵感,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或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课堂小结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参与情况。

八、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九、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氛围。

2. 人物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4.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探讨。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的理解。

2.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氛围。

3. 人物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4.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5.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契诃夫的简介、小说创作背景等。

2. 准备小说中相关情节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2请学生阅读关于契诃夫的生平介绍和研究文章,了解其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8.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8.1主题回顾:请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8.2文学鉴赏: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8.3主题思考:请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在线资源,进一步研究契诃夫的作品和俄罗斯文学。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和心得。
-学生可以尝试写作,如撰写文学评论或创作短篇小说,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课后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篇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设计一个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人物分析作业,让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1.1主题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文学鉴赏: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1.3主题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3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学生对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举例:作品中别里科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和命运的影响,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理解。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
-教室内的白板或黑板Βιβλιοθήκη -学生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下册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生能够做到观点鲜明、有说服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轻松的,给高中生提供充分的拓展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强化情感体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促进高中生创新精神与语文能力的共同提升。

【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3课的课文,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套中人》的大部分谈话节选内容。

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在教学中,应该先要了解作者相关情况,才能“知人论世”,更准确深入解读作品。

本文属于小说,故在分析作品过程中还是要紧扣小说的几大要素,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其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抓住“套子”,理清文章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重难点】对别里科夫死因的探究。

【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结合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研读文本,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掌柜,是位老实本分的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

诗人用幽默的诗句调侃一番,不禁让我想到鲁迅笔下那个说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保守落后的九斤老太,那个只要镇上出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批判意图。

1.2 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梳理: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和与他人的关系。

2. 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分析:胆小、保守、逃避现实。

3. 社会背景介绍:沙皇俄国时期的专制制度和压迫。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理解。

2. 小说中对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2.2 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和对社会背景的把握。

2. 小说主题思想的挖掘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图。

3.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小说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2. 多媒体: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家契诃夫和小说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对小说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图。

5. 总结:对小说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4.2 时间分配1. 引入:5分钟2. 阅读:25分钟3. 讲解:30分钟4. 讨论:15分钟5. 总结:10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包括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理解和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2 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以便学生对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述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2.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教学活动3.1 课文复述学生进行课文复述,加深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3 象征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套子”的象征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文理解测试设计一份课文理解测试题,测试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3 象征分析评估对学生在象征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创作一篇小故事或短剧,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章节或情节,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创作。

第六章:教学目标6.1 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

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学目标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3)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重难点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师: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

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

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高中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鲜活,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对保守拘泥于旧规矩的人普遍反感。

从他们厌恶的对象自然援引到课文上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对研讨对象——别里柯夫产生厌恶的感情基调,这种反向进入的方式也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整合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发展:漫画、骑车事件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结局:恋爱最后失败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小说的情节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从梳理情节入手,可以很自然很顺畅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扣“套子”概括表述的要求,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

这为学生进一步探查别里柯夫这一形象特征的内在意蕴作了必要的铺垫。

而在这基础上的深入研讨就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整体感知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也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一)合作探究“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一个世纪以后,2005年,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投影: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请分组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

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并写出本案的“结案报告”(二)交流整合:1、案发背景1898年。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

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

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

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2、现场勘查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

耳内塞有棉花球。

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

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

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

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3、本人档案资料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年月:某年某月某日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校男教工宿舍婚配情况:未婚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4、有关人士采访采访对象1、华连卡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真心相爱吗?答: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思想守旧、心理古怪、言行怪异,我们缺乏相爱的基础,但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

(忍不住想笑)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

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

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

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答:一个怪人。

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

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

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他确实是一个可笑的典型,他的所作所为太有讽刺性了,他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正表明了他的可悲、可怜与可笑。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答:没有。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

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他俨然是一个皇家警察,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人都怕他呢。

5、结案报告本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

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组裁定,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

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更新观念,走出套子的怪圈,明眼看世界,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者、发动者、支持者。

真正的生成主体是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之所在,就在于“感觉”即“掌握”。

由谁来“感觉”,就由谁来“掌握”。

别里柯夫之死专案调查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重对话,不断加深“感觉”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生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设计墓联,拓展延伸别里科夫死了,但生活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

学校决定为别里科夫立一块墓碑,为了警示后人,现征集墓联。

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

所有获奖者的作品均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要求:形式上,墓联要符合对联特征。

内容上,符合别里科夫形象的主要特点,能体现设计者的态度与感悟,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附墓联:1 、守旧必死,创新乃活。

2 、因循守旧老套子,鼎新革故新路子。

3 、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4 、拘守老套子死路一条,树立新思想前途无量。

5 、老调子老套子老顽固,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类。

6 、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7 、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教后反思】以上教学设计。

体现了以下“三性”:1 、建构性——建构认知策略,增强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空的能力。

学习过程既是对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学习主体只有亲历了这一过程,认知策略、智慧技能才能有效建构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中。

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智慧技能应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其在建构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由学生执行的一连串步骤和活动。

引导学生在对“套子”的行为表征、套子的思想根源、套子的终极结果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探究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形象所传达的理想关系——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因循守旧者的憎恨、对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呼唤的感悟。

立足文本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培养,言语信息才能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重新建构。

2 、对话性——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相结合。

根据对话理论,对话的双方可以是师生,是生生,也可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交流,甚至是学生与自己内心展开交流,前两者为显性交流,后两者为隐性交流。

而别里柯夫之死的专案调查,则是注重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的结合,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依据自己的“前理解”(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对话,这是历时性对话;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共时性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