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课件
《书愤》课件(共22张PPT)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陆游《书愤》ppt精品课件

2024/1/25
24
2024/1/25
陆游散文特点
陆游的散文以其豪放、自然、真挚的风格著称,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品介绍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此外,《剑南诗稿》等作品也充分展现了陆游散文的独特魅力。
03
文学价值及影响
《钗头凤·世情薄》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钗头凤·世情薄》背景介绍
该词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爱情的深深怀念。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写作特点
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篇章结构
以叙事开篇,逐渐转入抒情。
善用典故,表达深沉的历史感。
01
02
03
04
05
06
9
2024/1/25
10
2024/1/25
关键语句解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了诗人早年对世事的无知和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壮烈和诗人的豪情。
2024/1/25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中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读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21
2024/1/25
05
CHAPTER
《书愤》 优秀课件

解题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抒发胸中愤懑之情。
以读入诗境
任务一: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书愤
陆游
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读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 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他们的悲愤是英雄们共同 的悲愤,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时代的悲剧
时代之“愤”
从陆游的悲愤,到时代的悲愤,这喷薄而出的悲愤背后力量 源泉是什么呢?
是深深的——“爱”
哪怕始终不得重用,被排挤,被打压,但是他们 永远都在坚持,坚守力主北伐,坚持收复失地,坚持报 效国家,那份滚烫的赤子心从未改变。
结语
遭遇战乱,一心为国,满腔赤诚,却壮志难酬,这是 陆游一生的写照。陆游的那颗赤子心,感动了你我。诸葛 亮是陆游的偶像同样,包括陆游、屈原在内的这些人,他 们又成为了我们的偶像,成为我们爱国精神的动力。正是 有薪火相传的爱国传统,中华民族才能够绵延五千年经久 不衰。何其有幸,我们生逢盛世,长于盛世,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看我仓中好儿郎:立鸿鹄志,以笔抒志,以行 践志,感恩盛世,报效祖国。
时代之“愤”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小重山》
--辛弃疾《破阵子》
--文天祥《过零丁洋》
时代之“愤”
思考:“愤”的根源是什么?
“愤”的根源在于南宋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公开课-最终版-PPT

看作者——陆游(知人论世)
通过阅读陆游人生经历,你 认为陆游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诗 歌主要风格是什么?
他爱国,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 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 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 国家的统一。
5
看作者——陆游(知人论世)
他重情义,尤其是和唐婉的爱情悲 剧,令人叹息
他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亦能散,一生 写诗六十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33
美读欣赏,聆听 名家的声音,感 受诗人情怀
34
艺术特色
除了用典,这首诗歌还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一、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对比
二、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 对比
三、诸葛亮积极进取和投降派苟 且偷安对比
35
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想一想, 陆游此诗和杜甫的《蜀相》,说说他 们在歌颂诸葛亮的歌颂功绩、抒发个 人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 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 骋,收复了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回忆描写 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 两两相合,构成开阔、壮观的战斗画面。这表明南 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18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诗人所“书”之事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三、体味诗眼,解读 诗歌,把握主旨
《书愤》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出师一表”——诗人借诸葛亮“出师”伟业 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 悲愤融合在一起,才锤炼出尾联这么警句。
第19页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于敌手, 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 自己终生追求与国家命运完全融合为一 体,所以,陆诗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
第20页
“书愤”含义是书写心中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第5页
具体赏析
第6页
思索并回答
1、首联两句中“世事艰”该怎样了解? 2、首联颔联两联侧重于描写什么?作者在 其中思想情感有何改变? 3、颈联和尾联采取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 什么?
第7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洁。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报国之志详细化,集中回想描写宋 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 进攻敌人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 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国土。
辉煌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眼前形 成鲜明对比。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遗恨,离开人世。临终时仍念 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第3页
陆游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诗人之一。他能诗能词也能散文, 才华横溢。陆诗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 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例子。
第4页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
因主战而受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悲愤?
《书愤》精美课件(37页)

《书愤》精美课件(37页)一、课件概述1. 作者介绍:介绍《书愤》的作者陆游,包括他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创作背景。
2. 诗的背景:分析《书愤》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此诗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书愤》的内容,揭示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 诗歌思想内涵:探讨《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等。
5.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书愤》在诗歌形式、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6. 课后练习:提供一些与《书愤》相关的问题和思考,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始终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陆游的诗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风格多样,尤其擅长写爱国诗。
他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诗的背景《书愤》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金兵入侵,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百姓生活困苦。
陆游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自己却报国无门,无法为国家出力,心中充满愤懑。
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书愤》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四、诗歌内容解析《书愤》全诗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在年轻时并未意识到世事的艰难,如今回首往事,才发现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国家命运令人担忧。
2.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描绘了陆游当年抗击金兵的战斗场景,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表现出诗人英勇无畏的气概。
3.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曾以“塞上长城”自许,但如今已年过半百,镜中映出的是满头白发,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4.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陆游
少年时,意气风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难酬壮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仍念恢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 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满溢纸端,他写的最多的是中原; 思绪翻飞,他愁的最多的是家国; 时光流转,他留给我们最重的两个字是 — — 爱国 .
8情细录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忧情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北宋一南宋
背 景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怎样写的?
任务四:
诗人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 己的“悲愤”之情的?
温故知新 鉴赏情感的表现手法:
考点链接
抒情为主的诗歌。
可 能 出 现 的 考 点 :(1)鉴赏诗人多重情感题
(2)考查诗歌情感类表现手法
应 对 策 略: (1)知人论世,看注释,析情感 (2)手法再现:修辞手法,抒情类表现手法,
用典,虚实,对比……
写了什么?
任务二:
细读,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作用 2、 (个人层面的对比) 岁月空老、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3 、(国家层面的对比) 为南宋没有将领领兵而痛心, 批判主和派的苟且偷安。
《书愤》PPT课件优质课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春,此 时陆游已62岁,被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诵读诗歌
诗歌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着楼船 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 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 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思考:作者“书”了哪些“愤“?如何抒
发的?请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平具体分析。
所愤之一: “世事艰”,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 事业屡遭打击而“愤”。
书愤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 《放翁词》。
论 世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 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 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 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 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 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 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的满腔激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 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 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 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可是参战的两位将领: 张浚次年被罢官,王炎随之也被调离前方战场,北征 又一次成了泡影。
白描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朝纲不振
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 (回顾)诗人“书”了哪些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 酬之情。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敬仰诸葛、渴望 千载谁堪伯仲间。 建功立业之愿。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 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 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
壮志。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首联的“世事艰” 该如何理解?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 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 侯书台》 •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 吟》 •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感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 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 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 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 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 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本诗的诗眼是?
愤
1、请问:此诗抒写了哪些愤懑之情? 请结合诗句来谈一谈。 2、你又是如何感知到这些愤懑情感的 呢?(即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现 手法来表达的呢?)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用典、对比。 “书” :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报国无门之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名传千古,令后人敬仰, 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
之情,并以此自勉。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 《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 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主 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 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 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 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 烈愤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 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 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志能揽辔录》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追感往事》
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
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
书
愤
——陆游
解
• 书: 书写 • 愤: 愤懑,悲愤
题
•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 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三百多首, 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 地的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游 山西村》、《书愤》、《临安春 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作》、 《钗头凤》 、《示儿》 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 《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 遇。
《 钗 头 凤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示 儿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知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 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 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 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 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 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 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 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 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 前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不言自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
“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 自己是”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 “自毁汝万里长城”。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 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 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
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
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
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