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人文精神论文

合集下载

电影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电影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电影中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视听娱乐和情感沟通的方式。

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会被深深地感染和触动。

同时,电影也是一种反映人生和社会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唤醒我们的思考,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首先,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走进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例如,在中国电影《活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农村家庭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和农村改革时期的生存斗争。

影片通过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反映出个人命运和家庭生活在大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变动。

同样,日本电影《黑鹤骑士》讲述了一个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有荣誉感和义气的武士的遭遇和抉择,表达了一个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价值。

这些电影可以使我们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其次,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消磨时光,增长见识。

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看电影可以让我们的时间更有意义。

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和优秀的表现技巧,更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摔跤吧!爸爸》的主人公马哈维尔是一名印度的摔跤教练,在影片中他不仅传授摔跤技巧,更教导学生们如何正确看待生活和价值观。

又如,法国电影《青蛇》介绍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和中医药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和西方人文精神,发挥了电影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融合的作用。

最后,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认识自我,启迪内心。

电影往往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冲突和追求。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对自己的感情和人生经历有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这个角色在监狱里度过了二十二年之久。

在关系疏离、心理孤独的过程中,瑞德想到自己曾经以为最珍贵的“希望”的真正内涵。

他认识到,真正的希望是不能放弃的,而不是在困境中让自己的心灵陷入绝望。

观众通过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往往能够唤醒自己内心潜藏的力量,启示自我成长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两歧单世联“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

“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

这一概念的普及极大地利益于1990年代中期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

这是“文革”结束后思想文化论争的重要一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命题的锋芒所向主要是曾给中国人带来深重灾难的种种“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也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期待。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倡导者王若水1986年就指出:过去我们“把人看成抽象的…政治‟而忽视了人的物质需要”,这些年纠正了这种篇向,强调了物质鼓励,“但也出现一种偏向,以为物质鼓励是万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钱来解决。

这又把人看成片面的…经济人‟,以为他们的行为只受物质的需要考虑支配。

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是…社会人‟,他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是在社会历史中变化发展的。

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不是简单地用物质报酬来满足的,也不是可以用宣传…自我牺牲‟、…毫无怨言‟而加以忽视的。

” 此论实际上已正视到人为物役的现代情境。

随后而来的“文化热”在中/西、古/今的对比语式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提出了人性解放、个性实现等文化/政治理想。

进入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丰富社会物质资源、满足世俗欲望方面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使计划体制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功利目的、交换原则、消费逻辑开始向精神、文化领域的移殖,由此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市场化导向,直接催生了“人文精神”的议题。

1、当年论争:“精神”与“人文”“人文精神”的讨论于1993-1995年之间展开。

这是市场经济初潮涌动、社会转型开始呈现的年代,也是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文化艺术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年代。

1980年代新启蒙的乐观声调已经远去,1992年踏上的新路前景诱人而又难以捉摸。

沉默了3年的人文知识界正寻找新的发言时机。

当前中国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分析_杨光祖

当前中国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分析_杨光祖

文章编号:1003-9104(2016)05-0114-04当前中国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分析*杨光祖(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当前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世界电影也在不断高科技化,电脑特技、3D等花样翻新的技术,一个接一个,如大海浪潮。

技术时代的电影,更考虑技术的完备、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忽视了人类灵魂应有的修为。

当代尤其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影视创作,急速地技术化、娱乐化,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也越来越低,大家都成了技术崇拜论者。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影视不景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影视创作;人文精神;缺失;技术;理性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20世纪末期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统治形式,即技术理性的统治形式。

专业化、流水线,是现代工业的本质,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人的无能、平庸,和人文精神的大幅度丧失。

现代人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技术把人从大地上连根拔起,把神性逐出人的心房,冷冰冰的金属环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结构。

它不仅让人的生活贫乏、平庸、无聊,也让我们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学艺术也越来越技术化、制作化,炫技、拼贴,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要路径。

而这种艺术不仅不能给人以完美的精神家园,反而加剧了人类的心灵空虚、绝望。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但技术的时代,正好是杀戮诗意的。

荷尔德林早就预感到,技术的发展,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人不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而且会因为精神上的虚无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尼采说,虚无主义站在门槛上。

就中国影视创作来说,娱乐至死,消费第一,成为了我们的主导思想。

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甚至内化为我们的一种可怜的信仰。

马克思·韦伯说,这是一个钢筋水泥的世界。

浅阅读导致了电视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

人们都生活在碎片中,伦理的碎片,时间的碎片,根本没有精力、时间,也没有耐心去阅读经典,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体育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体育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作者: 盛蕾
作者机构: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出版物刊名: 学术探索
页码: 141-14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体育电影;人文精神;发展探讨

摘要:人文精神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提炼的精神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我国
教育建设的指导理念。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以电影为媒介传播知识信息,弘扬人
文理念已成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中国电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体
育电影以其别具风格的艺术题材日渐展露出自身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认可。
如何在体育电影中渗透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传播人文精神,是当前体育电影发展与改革
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Humanistic Spirit in Sports Movies

诗性精神的影像化表达——谈江南电影的地缘文化特征

诗性精神的影像化表达——谈江南电影的地缘文化特征

江南电影因具有鲜明的地缘文化特征而形成品牌,其诗性精神和中式意境在电影市场中独树一帜。

江南电影的诗性精神体现在诗意、诗性、诗体三个维度,即美感氛围营造、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网的编织、叙事节奏的编排与叙事方式的使用。

以江南电影《小城之春》《早春二月》《林家铺子》为例,片中带有地缘色彩的影像符号如:孔桥、流水、扁舟等成为影片的独特记忆点。

解码江南电影的地缘文化特征,可以为其它区域电影树立品牌提供借鉴经验发挥群聚效应,也有助于江南电影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

诗性精神的影像化表达——谈江南电影的地缘文化特征文/ 黄惠君地缘文化是由地理区位的地理禀赋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1]。

在电影艺术中,地缘文化从底层逻辑上参与构建影片的价值观和文化气质。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类型和地缘文化。

充分发掘这些地缘文化内在的美学价值,并将其融入影片的内容写作,对于树立电影中的民族特色大有裨益,地缘文化的乡土底色亦有助于召唤观众的情感认同。

随着近年来,电影地缘文化研究的兴起,江南电影成为学界讨论的热题,并相应地发起了“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暨中国江南电影学术讨论会”。

学者陈吉德在界定江南电影时,跳脱出地域范围的框架,指出“江南人创作拍摄的电影并不一定是江南电影,在江南拍摄的电影也不一定是江南电影,只有表现江南诗性文化特质的电影才是真正的江南电影[2]。

”也就是说,是否表现了江南诗性的地缘文化特质是衡量一部电影能否称为江南电影的标准。

江南电影的核心不在于以江南作为事件的发生地,而在于江南诗性文化的表达。

何为江南诗性文化?学者刘士林认为,江南文化以远古的长江文明为母体,以诗性文化为本体,其本质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3]。

江南的诗性依托于地域的滋养。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素来有“水乡泽国”的美称。

优越的农耕条件和发达的手工业,为江南带来了经济上的富庶。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在历经了初期的摸索与探索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文化。

其中,《渔光曲》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化与思想层面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两个方面,对《渔光曲》进行深入探讨。

二、创作导向1. 主题选择:《渔光曲》以渔村为背景,通过描绘渔民的生活与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

这一主题的选择,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2. 叙事风格:电影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以平实、朴素的手法展现了渔民的生活。

同时,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艺术表现:在艺术表现上,《渔光曲》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

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表演等元素都融合了传统艺术元素,使得整部电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三、文化意涵1. 社会批判:《渔光曲》通过描绘渔民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电影揭示了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 人文关怀: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色彩。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善良、勇敢和坚韧。

这种人文关怀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人的关注和尊重。

3. 文化传承:《渔光曲》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影中的音乐、画面等元素都融合了传统艺术元素,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论《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化与思想层面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电影以渔村为背景,通过描绘渔民的生活与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

在创作导向上,《渔光曲》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社会正义;在文化意涵上,电影批判了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

动漫商业视角下人文精神论文

动漫商业视角下人文精神论文

浅谈动漫商业视角下的人文精神摘要:动漫的商业化,是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共同实现的过程。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艺术价值的实现;动漫产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的繁荣、为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动漫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商业上的价值,更多的是商业价值背后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动漫商业人文价值进人21世纪以来,依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传播形式(如电影、电视、网络等)证实了,科学技术(特别是声、光、电)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增强了动漫产品的生命力、表现力,而且扩大了动漫产品的传播范围。

但是,动漫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很多公司为了追求商业价值,形成了各种生产、营销模式,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动漫创作类型化的趋势;为了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甚至融入了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

不但无益于人的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动漫商业中的类型化表现及价值动漫类型化,是动漫商业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动漫产业化的基础。

随着受众群体的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动漫类型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美、日的动漫,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比如日本动漫倾向于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画风干净、色彩灵动;造型唯美;动作、情感真实细腻,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而美国动漫则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性格特征明显、表情动作夸张、色彩鲜明、具有喜剧色彩。

由于美国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等因素,各个动画公司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皮克斯的动漫角色性格各异,而且鲜明;梦工厂的动漫角色比较滑稽、可爱;迪斯尼的动漫大多带有童话色彩等。

这些类型的动漫让人一看见就知道是哪个公司出品的,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

在此,动漫类型化也不乏是动漫创作的一个捷径,不同类型的动漫作品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建立自己的受众群体。

一味的类型化可能导致创作者陷入刻板的模式之中,从而缺乏创新能力,最终导致受众的感官疲劳、提不起审美兴趣来。

另一方面,动漫作品“意味”的缺失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内容提要:中国武侠电影几经浮沉,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走向成熟。

它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描述中国的武侠行侠仗义的故事,用“武术之舞”践行侠义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始终在电影市场上经久不衰,很大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因为“审美文化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性是不够的,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更根本更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有价值。

”中国武侠电影正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武术等形态,并且把民族文化的底蕴——民族精神凸现出来,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中国武侠电影;文化底蕴;审美价值近几年来,我看的武侠电影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吴宇森监制的《剑雨》、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刘伟强导演的《精武风云》、陈树凯的《八卦宗师》等。

这些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粹,其中著名导演李安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以其特有的中国审美文化意蕴震惊世界,获得奥斯卡大奖。

对中国大众读者而言,中国武侠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化样式。

中国武侠电影为何深受广大读者青睐?因为它们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武侠电影表现的侠义精神中国武侠电影不仅有精彩的武打镜头与巧妙的构思,还以快意恩仇和神奇武功吸引读者。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是“文以载道”,基本构成方式是在作品中构建善恶、正邪的对立。

武侠电影也是这样,“武”承担了载体职能,在展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道德判断。

我们从武打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归属。

侠义精神作为武侠电影的类型规则,在随武侠电影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能指和不断扩大的所指。

具体说,固定的能指是由小说、传奇传承来的,经过筛选表现为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文化主题,不断扩大的所指是对爱、人道主义、情的容纳,使侠义精神在豪气与阳刚之外添了一缕人性阴柔。

中国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的呈现主要是由侠客的行动及侠客的态度气质表现出来的。

在武侠电影中,胸怀侠义的侠客通常武功高强,武功或出自少林、或出自武当,从不暗下毒手,不会随便出手伤人;而坏人则相反,武功来路不正,滥杀无辜,下手狠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电影的发展历史,基本表现元素,媒介特点。2、讲过的电影中选三个桥段讲出自己的理
解,结合自己的生活谈理解。每篇不低于1000字,用作
一.电影艺术的确立
电影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记录现实的手段,卢米埃尔兄弟用它
拍摄了一些纪录性的短片:《工厂大门》《婴儿喝汤》《火车进站》等。这些影片都是对生活
场景的忠实纪录,没有作什么艺术加工。如《工厂大门》一片中,镜头对准工厂大门,真实
再现了工厂下班的情景:先是男女工人或步行或骑车相继离开,接着工厂主乘汽车离开,最
后看门人出来,将两扇大门关上。
卢米埃尔兄弟所拍的这些影片严格说起来还没有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它们只是对生活
的简单实录
真正突破电影记实性局限,将其与戏剧艺术联系起来,从而为电影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的是
法国的乔治•梅里爱。
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拍片原则不同,梅里爱注重电影的假定性,将戏剧因素引入电影,用
电影来讲述故事。,为电影最终成为一门艺术作出了贡献。他的这些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拯救
了电影。使观众不仅重新回到电影院,而且开始将它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
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从此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二. 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

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以后,1908年-1927年,电影进入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
电影处于全盛阶段。涌现出一大批闻名于世的电影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拍出了
一批流传于世的电影名作,极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之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要算
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前苏联的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
的艺术。其标志是把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由此便产生了镜头的剪接,也就
是蒙太奇。
格里菲斯是第一个自觉运用蒙太奇手法来拍摄电影的人。奠定他电影艺术大师地位的是
摄于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卓别林与喜剧电影的兴盛

查理•卓别林(1889-1977),著名的喜剧电影大师,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困的
演员家庭,1913年进入美国好莱坞,从此开始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总共拍摄了80多部影片,其代表性的影片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
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等,他的影片具有鲜明
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悲喜剧结合的风格。
3.大胆的夸张手法。 (三)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的实践虽然始于美国,但格里菲斯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总结,首先提出并对
蒙太奇理论作了深入研究的是以谢尔盖•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影片《战舰
波将金号》就是爱森斯坦运用其蒙太奇理论拍摄的一部经典之作。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一)有声片的出现
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手》,从而使电影这
个“伟大的哑巴”发出了声音,加强了电影表现力,给电影艺术带来了革(蟹)命性的变化。
无声影片由于没有声音,只能依靠形体动作和字幕来进行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环境
的真实气氛和画面的逼真性,影响了电影的艺术效果。随着观众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有声电影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 但它出现后并不是马上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由于制片商的急功近利,声音进入电影之初,他们就急于利用观众对声音的好奇,拍摄了大
量舞台排演的歌舞片,里面充满了粗制滥造的歌唱与对白。这一做法差点毁了电影这门年轻
的艺术。很多电影大师愤怒的看到无声电影时期很多优秀的表现手法被弃之一边,认为声音
的出现摧毁了电影的艺术性。卓别林就是激烈反对电影声音的一个。他在有声片出现后仍然
拍摄无声片,并把它看作是一门最完美的艺术。后来在众多电影大师的共同努力下,早期有
声片的这种不良倾向才得到改变,有声电影的发展走上正轨。
1935年,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问世。从此,电影具备了影象、声音、色彩三大元素,
日益发展成熟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