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错误及分析

合集下载

如何赏析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如何赏析诗歌赏析诗词名句所谓名句,往往是富含哲理、朗朗上口、给人启发的经典诗句。

虽然经过时代的洗濯和沉淀,但至今依然广被传诵,散发着怡人的光芒。

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是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有的是写景方法独特;有的是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有的用词典雅,形象鲜明;有的是富有哲理,揭示一般规律,给人以启迪;有的是感情浓重,意蕴悠远,感人至深等。

所以对于名句的鉴赏,可以抓住这些方面来分析:一、分析名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并且要重点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

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

借清风明月传达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句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

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出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写景咏雪的名句。

作者用春景来写冬景,用春花来喻冬雪。

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

写出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语出李商隐的《无题》。

这是抒写爱情的名句。

作者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写出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可谓肺腑之言。

它给人的启示是,对爱如此执着,对事业、理想的追求也应如此。

二、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科目的重点内容之一,具备一定的难度。

在鉴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阻碍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真正理解。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鉴赏水平。

一、主旨把握不准确在鉴赏诗歌时,理解诗歌的主旨是十分关键的。

但是很多同学在主旨把握上常常会出现错误。

一方面,有的同学只是凭感觉去猜测主旨,没有深入细致地挖掘诗歌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有的同学过于追求个性化的主旨解读,忽略了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改进方法:1.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符号等表现手法,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主题;3. 注意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找出与之相关的主题;4. 综合上述分析,找出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句,加以积累和总结。

二、诗歌韵律错误诗歌的韵律对于表达诗意和营造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同学们在掌握和运用诗歌韵律上经常出现错误。

常见错误包括:对韵脚、韵律规则理解不深刻,韵脚选择不恰当等。

改进方法:1. 学习基本的韵律规则,掌握不同诗体的韵律变化;2. 多读、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感受诗歌韵律的美妙;3. 在写作时,注重选择合适的韵脚,并注意韵律的整齐和协调。

三、文采不足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求思想深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同学们在表达中常常出现文采不足的问题。

表现在词汇选择单调,修辞手法运用简单等方面。

改进方法:1. 多读、多积累诗歌素材,学习优秀的诗歌表达方式;2. 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丰富自己的词汇库;3. 学习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4. 注意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借音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缺乏思考鉴赏一首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诗歌背后的意义。

然而,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缺乏思考的情况较为普遍。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

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片面答题型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错误分析】缺陷①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考生看到了客观的景—“清”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孤寂和清冷”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只理解诗人政治上受挫,连连被贬的基本事实)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古诗词积累中常见错别字类型及纠正策略

古诗词积累中常见错别字类型及纠正策略

古诗词积累中常见错别字类型及纠正策略新课标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同学们在学习积累古诗词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出现最多的错误是书写时的错别字。

错误的原因主要有:1、形近致错汉字中字形相近的字较多,多一笔少一笔,甚至笔画的长短都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的“拨”字,容易写成“拔”。

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哀”,因与“衰”形体相似,故同学们常写成“衰”。

又如曹操的《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已”与“己”也是如此。

2、音近易误汉字中不仅字形相近的字较多,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也很多,因其读音相同或相近,因而也会产生错别字。

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作”,同学们常写成“做”。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学生把“迹”写成了“际”,写错的原因都是两者同音。

又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春”与“村”读音相近,故而常把“春”写成“村”。

3、形、音相近致别有些汉字不仅形体相近,而且读音也相近,稍不注意,同学们就更容易写错。

如学生常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涯”写成“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写成“蝉”。

4、不辨通假而错古汉语中常有通假现象: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

碰到这种现象,我们应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义理解。

象《长歌行汉乐府》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中的“华”与“花”通假,我们在读诗歌时,“华”读作“花”。

诗歌鉴赏题型分类答题步骤及常见答案

诗歌鉴赏题型分类答题步骤及常见答案

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诗歌创作中的常见错误与避免方法

诗歌创作中的常见错误与避免方法

诗歌创作中的常见错误与避免方法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常常会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削弱诗歌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诗歌创作错误,并提供一些避免这些错误的方法。

首先,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过度使用抽象词语。

抽象词语是指那些缺乏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的词语,比如“爱”、“幸福”等。

在诗歌中使用抽象词语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但过度使用会导致诗歌变得晦涩难懂。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诗人可以尝试使用具体的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用“夕阳余晖”来代替“美丽”,用“细雨如丝”来代替“悲伤”。

这样的具体描写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力。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新的思维。

然而,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容易受到传统和常规的限制,导致诗歌缺乏新颖和独特的特点。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诗人可以尝试突破传统的框架和思维方式,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尝试使用新颖的诗歌形式、独特的语言和意象,以及个人的思考和体验,使诗歌更加与众不同。

另外,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缺乏节奏和韵律感。

诗歌是一种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然而,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忽视了节奏和韵律,导致诗歌缺乏动感和表现力。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诗人可以在创作中注重诗句的长度和音调,通过运用押韵、重复和变奏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诗人还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比如音律、音调和音色,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此外,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缺乏清晰和连贯的结构。

诗歌虽然具有自由的形式,但仍然需要有一个清晰和连贯的结构,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义。

然而,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忽视了结构的重要性,导致诗歌显得杂乱无章。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诗人可以在创作前先构思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确定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线索,并通过合理的段落和过渡来组织诗歌的内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本文“诗歌鉴赏”是关于“古典诗词曲的鉴赏”。

诗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精巧凝练的文字和壮阔深远的意境屹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上,历经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辉。

受到诗歌及其背后所蕴含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的心灵能够受到洗涤,语文素养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诗歌教学中的重难点,保证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简要概述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引言:抒情言志、意境深远是诗歌文化的主要特色。

诗歌的体裁固然短小精悍,但一首诗所蕴含的信息量却浩如烟海。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多困难,往往不能体会到诗歌真正的价值,对鉴赏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因此,应针对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应用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障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遇到的阻碍(一)文学常识薄弱,不能有效获取信息鉴赏诗歌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常识,包括辨别诗歌的格式和平仄韵律、熟知常见作者的生平典故和理解诗歌中特定的意象[1]。

然而,部分高中生的语文常识较为薄弱,在鉴赏诗歌时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习惯用现代的思想曲解古人意欲表达的内容,导致诗歌鉴赏失分过多。

因此正确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是鉴赏诗歌的首要条件,弄清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前提,从而避免学生考试因缺少文学常识而导致犯下基础性的错误。

(二)缺少答题技巧,表达不合规范由于试卷版面空间和得分点的限制,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时需要具备清晰的思维逻辑,仔细审清题目的关键词和要求。

思路不明确、不围绕要点组织答案都是缺少答题技巧的表现,学生不能以规范的形式鉴赏诗歌,表达时会错过或漏掉要点,降低了答案的准确率。

(三)教学方法单一,未能传达诗歌美感就诗论诗、题海训练好像能从表面上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但不能使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导致割裂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联通。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一: 空洞分析型: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并无“怨”字, 而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缺陷答案】作者因为出征在外, 每天都过着战斗生活, 所以心怀怨气。

二: 浅尝辄止型例2【2008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祥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缺陷答案】表现了作者虽遭免职而不畏奸佞的品格。

作者身处寂寞的环境而“自掩门。

”这是他傲岸人格的表现。

三. 多此一举型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 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缺陷答案】①诗中写了白雪、牧马、明月等实景, 也写了梅花、关山等虚景。

②从诗句中看, 诗人看到了“飘雪”、“牧马还”等景象, 由此产生了联想, 想到梅花一夜间洒满了关山, ③表现出一种置身大漠边关的豪壮之情。

四. 头尾不顾型: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 指普通人家。

涧户, 涧边的人家。

山楹, 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缺陷答案】风是有形的, 有力的, 它可以驱烟, 可以卷雾, 可以起松声;风是无形的, 它来去无踪;风又是有情的, 它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到来。

五. 误用术语型例5.【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缺陷答案】冬至时节的夜晚,作者想起了他的家乡 亲人,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孤单寂寞啊!或节日到了, 诗人应该回家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家难回,他的
•【遭遇参的考确答让案人】同“情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 默呆坐的神态,用“灯”自然引出“影”,而 “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 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 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转”开生面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 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 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 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
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
妙合主旨
• 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淋漓尽致,强烈。
• 暗结:以景结情
破纸窗间自语。
交代晚年 处境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 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答: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 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 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 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 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四.发挥评价型(不切题)
• 一些考生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 技巧等进行鉴赏理解为作题抒怀, 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 想,借题发挥,结果离题万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解】冬至,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着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小结:诗歌的结构谋篇 ——起承转合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 四部分。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 下说。 转,引起波澜。 合,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 算完整。
起—— 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6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末句 6、看题干
一、看标题
洞房昨夜停红烛,
干谒诗 科举考试
待晓堂前拜舅姑。 近试上张水部 之前,向张籍征求
妆罢低眉问夫婿, 部 朱庆余 意见,表现自己忐
画眉深浅入时无?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及 对策
避免这四种不良倾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箭正中靶心!
• 一.片面答题型 • 二.浅尝辄止型 • 三.空洞分析型 • 四.发挥评价型
一.片面答题型(不全面)
• 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 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 题,甚至抓住一点,遗漏其它答题 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 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 是在所难免的。
先“懂”后“答”
——古诗词鉴赏规律
考点精解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就该考点1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 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 望、情怀等。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基调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常见 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 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承”“起”续境
•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 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 “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 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缺陷答案】(1)第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
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 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首句既写出了月色和地 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为全诗作 下铺垫。②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 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 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 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 开朗乐观,心净无尘(心灵明澈),这是写 情。二者和谐统一。
三步作答:
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
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
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 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 到考生的得分的。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 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 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 静,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 境,暗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 一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六:看题干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 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为“征人怨”,通篇并无“怨”字,而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缺陷答案】作者因为出征在外,每天都过着战 斗生活,所以心怀怨气。
【高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居无定所, “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得不到休息,“怨”自 然气候酷寒恶劣,“怨”景色单调,生活艰苦。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三:看序金注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 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 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 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 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 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 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 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 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 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总结:
• 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结合文 本加以分析,养成规范答题的 习惯,答案要靠船下篙,结论 在前,分析在后。这也是我们 做诗歌鉴赏必须遵循的原则。
寒秋 流水 春草 登高 杨柳
边塞诗三乐曲
赠别诗常见意象 一乐曲二植物三地点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五:看末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
宁静而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三.空洞分析型(不具体)
• 这类错误是回答问题时不联系实际。空对 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 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 则套用,不联系实际分析,放空炮。有骨 头没有血肉,干瘪毫无生机
小结: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
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 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 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 “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 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 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 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