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学习记忆方法:8、框架法

学习记忆方法:8、框架法
一、定义
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框架法是以材料的框架为抓手,进行学习记忆。
二、原理
1、材料的框架,它好比一座大厦的四梁八柱,支撑着整个建筑,其它部位也都依托于它而存在。
2、把握住框架,也就把握了这个材料的概貌、体系、结构。
三、作用
1、把握骨干
2、清晰结构
3、简化数量
四、应用
1、通读并熟悉材料,通过分析找出主干、脉络。
2、对主干、脉络进行高度概括。
3、依据其层级依次构建。
例如:
五、注意事项
1、框架法是针对内容多、层级复杂的材料。
2、框架所代表的四梁八柱,是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材料的骨干、脉络。
3、它以骨干、脉络为主线、为抓手,去把握整体和全局。
4、并通过骨干和脉络,串联起要点、重点。
理论框架梳理

理论框架梳理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的梳理起着重要作用。
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基础,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并在研究中起到指导和解释的作用。
本文将从梳理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入手,介绍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理论框架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对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解释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不仅包括理论的选择和构建,还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释。
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理清思路,明确研究目标,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在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于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1. 理论描述框架:这种框架通常用于描述某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假设等内容。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进而探究研究问题的根源和机理。
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描述框架被广泛运用,可以以其核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2. 理论模型框架:理论模型框架通常用于建立某种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
研究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变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供需模型和消费者行为模型等理论模型框架被广泛用于定量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者行为。
3. 理论分类框架:理论分类框架通常用于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理论进行分类和归纳。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理清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心理学领域,可以根据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理论分类框架,对不同理论进行整理和划分。
三、案例分析以社会心理学为例,来具体说明理论框架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自我概念理论框架进行梳理。
自我概念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是其行为和情绪的重要驱动力。
自我概念理论框架可以通过对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概念、测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
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综述r——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

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综述r——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辛蔚;何地;孙凯【摘要】动态能力研究已经由战略管理领域向创新管理领域拓展.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动态能力和创新主题的文献为数据源,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主要分为营销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技术创新、技术追赶、创新生态系统和顾客价值等10个聚类群;研究热点集中在创新绩效、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等领域;研究呈现出由概念、理论基础研究向动态能力前因、结果变量等多元化研究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概念及维度构成和变量间交互关系两部分的创新视角下动态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最后,对动态能力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The research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field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o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aking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them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in CNKI database as data sources, and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we make a visual analysis on research contex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ynamic ca-pabilitie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consists of ten clusters which are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atch-up,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customer value.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ther fields. Th-ere was an evolution path from research on concepts and theories to research on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view of th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ynamic abilitie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which includes concept and dimens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ables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future work is prospected.【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动态能力;创新管理;知识图谱;创新绩效【作者】辛蔚;何地;孙凯【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一、引言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变”与“不变”的权衡。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代表作:《框架分析》【主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n.&v.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二、框架理论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导语: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研究范围广泛。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指总体框架中理论社会学或普通社会学的体系。
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依据美国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种三分的框架:
1.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①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②个人的人格;③人群(包括民族和阶级);④社区,即城市的和农村的;⑤社团和组织;⑥人口;⑦社会。
2.社会基本制度:①家庭和亲属;②经济的;③政治的和法律的';④宗教的;⑤教育的和科学的;⑥娱乐和福利;⑦美学的和表现的。
3.基本的社会过程:①分化和分层;②合作,调解,同化;③社会冲突(包括革命和战争);④联络(包括意见的形成、表达和变化);⑤社会化和教育;⑥社会评价(价值的研究);⑦社会控制;⑧社会过失(犯罪、自杀等);⑨社会整合;⑩社会变迁。
英国社会学家T.B.博特莫尔将理论社会学分为:
1.人口和社会群体:①人口与社会;②社会群体的类型。
2.社会制度:①社会结构,社会和文明;②经济制度;③政治制度;④家庭和亲属;⑤社会分层。
3.行为规范:①社会生活中的势力;②习俗和舆论;③宗教和道德;④法律;⑤教育。
4.社会变迁:①变迁,发展,进步;②社会变迁的要素。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社会学框架问题上,一种趋同的倾向正在发展,除了少数例外,多数的内容大同小异。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脉络课件

跨文化交流中融合与创新路径
尊重文化差异
在新闻传播中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减少误解和冲突。
强化跨文化培训
提高新闻传播从业者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 式。
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
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多元化传播方式,制作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闻 传播内容。
06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 测与展望
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新对新闻架构影响
跨文化传播需求增长
国际交往增多,对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新闻架构差异比较
01
02
03
新闻价值观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闻价 值观的理解和取向存在差 异,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传播体制和法规
新闻传播体制、法规和政 策的不同,导致新闻传播 方式和内容差异。
媒体技术和应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技术 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不同 ,影响新闻传播形式和速 度。
新闻架构分析的理论 脉络课件
目 录
• 新闻架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传统新闻架构特点及演变历程 • 现代新闻架构核心要素解析 • 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架构创新探索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新闻架构挑战与机遇 •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新闻架构基本概念与重 要性
新闻架构定义及功能
定义
新闻架构是指新闻媒体在传递信 息时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 式,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图 片等各个部分的设计和组合。
培养新闻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跨界思维:敏锐捕捉社会热点,拓展新闻报道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个性化
社交媒体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荐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 元化需求。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一个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个总体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
●六个具体目标1.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3.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4.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5.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
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三级课程计划与管理框架------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的三个性质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5.标准的范围应涉及"全人"领域:其中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
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试题二、结合学科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疑乃思之端,学之源。
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历程

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与发展历程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及其组织结构、运作机理和管理方法的学科,它具有丰富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介绍行政学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
一、行政学的理论框架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决策理论和行为理论。
公共管理理论是行政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研究公共行政组织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其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经济效益和效能,强调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而公共治理理论则强调民众参与、社会合作和多元治理,旨在提升公共事务的治理效力。
组织理论关注公共行政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机制。
其中,传统的组织理论主要关注组织的层级结构、职权划分和控制机制。
而新公共服务模式理论强调协作、网络和学习型组织,鼓励创新和敏捷性。
决策理论研究公共决策的过程和方法。
其中,理性决策模型强调信息搜集、分析和评估,以达到最优解。
而政治决策模型则强调权力、利益和政策转变的影响因素。
行为理论关注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和决策。
其中,行为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模式、动机和职业道德。
而公共领导理论则探讨公共行政的领导力和领导行为。
二、行政学的发展历程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传统行政学阶段、行政学的再审视与反思阶段、新公共管理阶段和公共治理阶段。
传统行政学阶段主要关注行政机构的组织和管理。
早期的行政学主要采用法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强调行政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行为的规范性。
而随着行政机构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人们对行政学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行政学的再审视与反思阶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行政学危机。
此时,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行政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观点和新范式。
他们批判了层级管理和官僚主义的弊端,倡导更加灵活和效率的管理方式。
新公共管理阶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对传统行政学的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经济效益和效能,追求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理论——梳理
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
代表作:《框架分析》
【主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
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
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
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
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
框架
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
n.&v.
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
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
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
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二、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
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
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
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换句话说,人们采用的框架的类型为实际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2、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
基特林将框架理论发展出三个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框架效果
框架——媒介内容——媒介框架是什么
框架化——新闻生产——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
框架效果——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
框架
框架体现一个话语单元的核心组织观念或故事脉络,它不仅使事件具有意义,还确定了议题的性质,并逻辑地推导出一些显而易见或符合逻辑的处理对策。
新闻文本中的框架具有决定新闻议题的性质和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的重要功能,因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新闻文本往往被置于框架研究的中心,研究者大多结合内容分析法,考察媒体如何通过对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的使用来构成新闻框架。
框架化(或称架构)
框架化是形成或建构框架的过程,传播者从感知到的现实中选出某些部分,使这些部分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以这种方式来宣传、推广被描述议题的定义、因果关系解释、道德评价及解决方案。
此类研究多用于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考察媒体的日常新闻制作中哪些因素决定着新闻框架的形成。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话语中的框架对社会个体或团体的认知和话语产生的影响,影响对象包括人们组织资讯的方式、观察的角度和思路,以及对现实的判断,最终影响人们的态度和决策。
麦库斯姆等学者将框架分析视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是在议程设置的第一个层面——媒介议题的报道强度如何影响受众议程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议题如何影响受众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因此是“第二个层面的议程设置”。
三、框架理论VS议程设置理论
对于框架到底为何物,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在判别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时,因其对议程设置研究范围的判断的不同而不同。
【观点一】
框架就是传播者从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有意识地选择某些事件成为受众所关注的新闻/情况,并通过强调和重复,影响人们的决策。
这一种观点认为框架理论就是或者属于议程设置理论。
【观点二】
框架的取舍对象为某一事件的特定因素。
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判断:每个事件/情况都是由无数因素组成的,传播者只是挑选了某些因素并加以组合,使之以貌似原本事件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
事件的亲历者,可以看到此事件无数的因素,而作为二次传播的受众,所听/看到的则只是此事件的某些因素经过组合之后的结果而已。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媒介事实与客观世界事实并不同,所有媒介事实都经过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因素的取舍,不同的取舍标准和结构方式将影响受众对此事件的认知和决策。
受众本身亦有框架,受众依靠框架习惯性地处理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传播框架(或称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完全不同,即议程设置理论假设媒介通过改变人们所关心事物的相对易接近性来影响受众的观念,亦即人们在思考某一事件时想的是什么,而框架理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进入脑海中的信息,不如说是对时间的感知的作用,或者说面对某一事件时,人们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理论是通过挑选和强调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想什么”,框架理论是通过挑选、强调和组合事件的某些因素影响人们对此事件“怎么想”,因此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部分,是议程设置的第二阶段。
【观点三】
框架既包括取舍事件,也包括取舍时间因素。
根据对框架影响的范围和议程设置理论研究范围的不同,学者们对于此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多种判断。
事实上,框架理论的研究者逐渐倾向于使这一理论成为完全不同于议程设置理论的一种全新理论,因此大量学者开始对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进行梳理和切割。
目前一般认为,议程设置和预设判准效应的产生依靠的是重复(媒介产品层面)和可及性(受众接收层面),将自己对显著度的判断传递给受众;框架理论则认为,从受众角度看,按照一定叙事结构组织起来的事件素材,相较于没有经过叙事结构安排的素材,更具有显著度,并且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下,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
四、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
1、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都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Tankard,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2、黄旦教授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分析道:从框架分析角度,新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在这样一种生产过程中,新闻首要的是一种社会制度。
(1)首先,新闻是对新闻消费者制作能够得到的信息的一种制作化方法。
(2)其次,新闻是合法机构的同盟。
(3)最后,新闻实在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专业从业者所发现、搜集并传送的。
这样,新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制度化过程可遵循制度化操作的新闻从业者的产品。
这些在操作必然包括和那些按惯例新闻要予以报道的机构合作。
3、潘忠党在总结多位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新闻架构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五个部分:
(1)意义在传播(或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建构;
(2)传播活动是使用表达载体的社会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的符号生产领域;
(3)传播活动发生在由物质生产构成的实体场域;
(4)传播活动收到规范该场域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政治与经济的逻辑之间的张力制约;
(5)位处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大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组织原则,就是他/她们的框架。
4、艾因加:片段式框架&主题式框架
片段式框架:使用案例分析或事件导向的报道及具体事例,在归因上降低制度层面的责任;
主题式框架:将议题放在一个更普遍和抽象的背景中,因而增加了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因素。
通过对CBS新闻报道的抽样调查,研究者们发现,片段式报道是日常新闻的主要特征,接近80%的新闻报道为这一框架;而在对广播电视受众的控制实验中,艾因加发现,新闻报道采用主题式光加还是片段式框架,对于受众随后的政治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5、框架建构&框架设置
进入21世纪后,有学者开始尝试建构包涵新闻生产、文本分析和受众接收在内的整合过程模式。
框架建构:指向那些影响到新闻框架的结构性因素,既包括新闻编辑室内部成为实践习惯的新闻政策和价值信念,也包括来自外部的如政经结构、消息来源等影响记者的因素。
框架设置:指媒介框架和个体既有知识和预存立场之间的互动,新闻框架有可能影响事件和议题的解释和评估。
问题—细节框架:指那些与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紧密相关的框架,一般指那些超出主题限制,能够在不同话题中浮现,甚至跨时空和文化语境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