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3-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而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作保证,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自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位素标记法这种技术手段发明以来,在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同位素标记法这一技术手段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
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教学生物教学中有着较广泛的较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探索和经验。
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教学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应用。
生物的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生物体内的无比繁多、无比复杂的化学反应,如不借助某些特殊手段,是根本无法搞清其具体过程的。
但是,有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技术手段,代谢过程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就变的轻而易举了。
利用这一技术手段,用同位素O18标记,可以搞清光合作用产物中氧气是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C3植物参与光合作用的CO2,可以搞清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中的碳经固定先生成三碳化合物,进而再被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而C4植物则是先经C4途径生成一种四碳化合物,再经C3途径生成三碳化合物,最后才被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利用这一技术手段,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某种氨基酸,可以搞清动物细胞内蛋白质的代谢途径。
氨基酸被细胞吸收后,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酶、抗体、蛋白类激素;也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生成另一种氨基酸;也可经脱氨基作用,含氮部分生成尿素最后经肾脏排出体外。
利用这一技术手段,用放射性同位素18O标记葡萄糖中的氧,可以搞清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最后成为代谢产物CO2中的氧;若用放射性同位素O18标记O2中的氧,可以搞清细胞呼吸过程中的O2参与代谢产物H2O的生成。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公开课(21张PPT)

课堂总结
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 输的研究 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研究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产物中有机物 的碳的来CO2
DNA复制的半保留 复制
基因工程中目的基 因的表达和检测
同位素示踪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 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 反应机理等,同位素示踪法正在更大规模地应用于生物研究领域。
结合实验,培养能力
9.(2017·全国卷Ⅰ,29)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 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 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 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 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 的甲、乙两个组)
①仅为小麦 旗叶 提供14CO 做为光合作用
合的原料;
2
②检测 小麦胚乳中含14C淀粉占全部淀粉的比例。
32P标记的 DNA
35S标记的 蛋白质
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怎3 5样S标标记记的噬是蛋菌白体质?,
沉淀物放射性高 3放22.P射3标5S性记和的的3分2是P布标D,N记A说,的明根噬是据菌 体噬在菌侵体染的细什菌的么过?程中,
生物一轮复习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江夏实验高级中学
小 故 事:
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工作期间,因怀疑女房东总 是把剩菜改头换面之后给他吃。于是,他在剩菜中放 上微量的放射性钍,然后在下一次的菜中检验是否有 放射性,结果他每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他所吃的菜是 剩菜还是新菜。
化学同位素标记法

化学同位素标记法化学同位素标记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利用同位素的特性来标记化合物或分子,从而实现对其在生物体内的追踪和定位。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标记法利用同位素的特殊性质,如放射性衰变、质谱分析等,来研究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和转化等过程。
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研究人员可以将药物分子中的某个原子用同位素替代,通过测定同位素的衰变放射活性来追踪药物在体内的运动轨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同位素标记法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合成、降解和转运等过程。
例如,氘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用于研究脂质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过程。
氘是氢的同位素,它的质量较重,可以用作生物分子中氢的替代物。
通过在生物体内引入氘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科学家可以追踪这些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运过程,从而了解生物分子的合成、降解和转运机制。
同位素标记法还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转化过程。
例如,氮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用于研究植物和动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氮同位素标记法利用不同物种对氮同位素的吸收和转化特性的差异,通过测定物种体内氮同位素的丰度比值,可以确定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分子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同位素的特性,科学家可以追踪和定位化合物或分子在生物体内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从而揭示生物体内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的发展,为解决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化学同位素标记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利用同位素的特性,可以实现对化合物或分子在生物体内的追踪和定位。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在浙科版必修1P6教材中也有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此研究方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出现,总结如下: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
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 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
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
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
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我还记得那一次和朋友小明去参观农业科技展览的经历,就像是一场奇妙的科学之旅,也正是那次,让我对同位素标记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进展厅,就看到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伯伯正热情地给一群小朋友讲解着什么。
我们凑过去一听,原来他正在介绍农作物施肥方面的知识呢。
只见他手里拿着两个长得差不多的玉米植株模型,其中一个上面贴着一个小标签写着“普通施肥”,另一个则写着“同位素标记肥料施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两个玉米,看起来是不是没什么区别?”老伯伯笑着问道,眼睛里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小朋友们都纷纷点头。
“哈这可就像两个人穿着一样的衣服,但内在可能大不相同哦。
”老伯伯打了个有趣的比方。
老伯伯接着说:“这个用同位素标记肥料施肥的玉米就像是被科学家们装上了一个特殊的追踪器。
就好比我们给一只小蚂蚁系上一根彩色的小绳子,这样不管它爬到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它。
”我和小明相视一笑,觉得这个比喻很是生动。
“科学家们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把肥料中的某些元素用它的同位素进行标记。
这些同位素就像一个个小间谍,混在普通元素里面,然后随着植物对肥料的吸收、运输、利用,科学家就能知道肥料在植物体内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啦。
”老伯伯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沿着玉米植株模型的茎干向上比划着,就好像在追踪那些小“间谍”的路径一样。
这时,有个小朋友好奇地问:“老伯伯,那这个只能用在植物身上吗?”老伯伯摸摸小朋友的头,说道:“当然不是啦,小宝贝。
在医学上,同位素标记法也是个大功臣呢。
比如说,当医生要研究某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时,就会用同位素标记这种药物。
这就像给药物穿上一件特殊的荧光衣,在人体这个大迷宫里,医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药物跑到哪里去了,是被肝脏分解了,还是被肾脏排出体外了。
如果没有这个‘追踪器’,医生们就像在黑夜里摸瞎,很难搞清楚这些复杂的过程。
”我不禁想到,这同位素标记法还真是神通广大呢。
老伯伯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转头对我说:“年轻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它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哦。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1. 引言同位素标记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实验样品中加入标记同位素,可以追踪反应过程、研究物质转化路径和量化分析样品中的组分。
本文将介绍同位素标记法的基本原理、常用同位素和应用案例。
2. 基本原理同位素标记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用具有特殊性质的同位素标记待研究物质,通过测定同位素丰度的变化来获取目标物质的相关信息。
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
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行为,但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微小差异。
这些微小差异使得同位素能够作为标记物质来进行追踪和定量分析。
3. 常用同位素常用的同位素标记物质包括氘化物(重水)、碳14、碳13、氚和放射性同位素如铯137、锶90等。
不同的同位素标记物质在应用领域和实验目的上有所差异。
3.1 氘化物(重水)氘化物是指氢的同位素氘(D)与氢原子形成的化合物。
与普通水相比,氘化物具有重质氢原子,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
重水经常用于追踪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酶催化反应和物质转化。
3.2 碳14和碳13碳14和碳13都是碳的同位素,其中碳14是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测定物质的年代和生物体的放射性碳标记。
碳13是稳定同位素,常用于进行碳同位素分馏和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3.3 氚氚是氢的同位素,它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
由于氚含有放射性核素,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常用于研究生物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分子示踪。
3.4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如铯137、锶90等具有放射性特性,可用于研究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实验中可以追踪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分布情况。
4. 应用案例4.1 生物学应用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碳13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可以研究葡萄糖的代谢过程和糖原合成途径。
利用氢同位素标记的DNA 或RNA可以追踪基因的表达和复制过程。
同位素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是指利用同位素对生物体进行标记,在其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转化和消耗过程中追踪同位素的运移及变化规律,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等生态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它具有操作简单、信息丰富、数据应用面广、可操作性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利用同位素标记研究生态问题的方法和应用作详细阐述。
一、同位素标记的原理与方法1.1 同位素标记的原理同位素(isotope)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
同位素要素是元素中质子数相等、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
比如氧气分子中存在的18O和16O是两个同位素。
不同原子核之间由于核子数量不同,引起了质量差异,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两种常见同位素。
同位素标记是指利用同位素所代表的化学性质与原子能谱学指纹等特征,来标记生物体中的化合物,然后以此化合物为跟踪标记,通过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转化、消耗以及嵌套程度等变化规律,表征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的动态变化和过程。
1.2 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测定法、同位素质谱法、光谱学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等。
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放射性测定法和同位素质谱法。
放射性测定法是利用同位素放射性腐烂所释放出的放射射线,直接将放射性标记与组织及分子动态变化所进行的追踪。
主流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辐射计数法。
同位素质谱法主要是通过利用同位素标记物的一些质谱性质,利用高分辨质谱仪等手段进行加注物和样品中同位素的分离和检测。
同时该法不会产生放射性问题,应用较为广泛。
二、同位素标记在生态学中的应用2.1 追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同位素标记法可跟踪生态系统内物质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输入、输出、净增长等情况,重点区分汇流(confluence)和混合(mixing)等不同物质输入的贡献。
比如用13C标记有机物质以追踪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分解、吸收和固存过程等,用18O标记水以追踪水的汇流、流动和地下水体运移等过程。
高三总复习生物课件 同位素标记法在遗传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提能点(一) 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同位素标记法是用示踪元素标记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放射性确定物质的转 移途径或对有关的化学反应进行追踪,也称为同位素示踪法。 1.噬菌体亲子代个体与细菌之间的同位素标记关系
亲代噬菌体 培养细菌 子代噬菌体
DNA 32P 31P 32P、31P
蛋白质 35S 32S 32S
解析:本活动中使用到 14N 和 15N,即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3 个离心管中的 条带需经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获得,A 正确。a 管中只有重带,即 15N-15N-DNA,表明 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 15NH4Cl 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 错误。b 管中只有中带, 即 DNA 都是 15N-14N-DNA,C 正确。c 管中 1/2 中带为 15N-14N-DNA,1/2 轻带为 14N-14N-DNA。综合 a、b、c 三支管可推测,a 管中为亲代 DNA:15N-15N-DNA,b 管中为复制一代后的子代 DNA:15N-14N-DNA,c 管中为复制两代后的子代 DNA: 1/215N-14N-DNA、1/214N-14N-DNA,说明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 正确。
C.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D.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解析:将只含有 14N 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 15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后,由于 DNA 的
半保留复制,得到的子代 DNA 为 2 个 15N15N-DNA 和 2 个 15N14N-DNA,再将其转到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会得到 6 个 15N14N-DNA 和 2 个 14N14N-DNA,比例为 3∶1。
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同位素】:在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这一类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包括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如15N,18O等。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不稳定会发生衰变,发出α射线或β射线或γ射线的同位素,如3H、14C、32P、35S、131I等。
(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一特定物质,然后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来检测和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和反应机理等。
(2)稳定同位素标记: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虽然不能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来显现、追踪同位素的去向,但可用测量分子质量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来区别不同的物质。
一、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运输过程【资料1】: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放射性出现在粗面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质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最后出现在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实验结论:。
1.如图为某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如果让该细胞吸收含同位素15N标记的氨基酸,同位素示踪可以发现,这种氨基酸首先出现在图中哪一序号所示的细胞器中()2.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某种氨基酸培养胰腺细胞得到带有放射性的胰岛素。
如果用仪器测试放射性在细胞中出现的顺序,这个顺序最可能是()①线粒体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④染色体⑤高尔基体⑥细胞膜⑦细胞核A.①③④⑦⑥B.⑥②③⑤⑥C.②③⑤①⑥D.⑥②⑦④⑤3.从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一些细胞器,放入含有15N 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液还具备这些细胞器完成其功能所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连续取样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在这些细胞器中的数量,下图中正确的是()4.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
其中正确的是()二、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原子的转移途径【资料2】:光合作用所释放的O2,究竟来自CO2,还是来自H2O。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
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
然后进行两组实验: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分析了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
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O2;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18O2。
实验结论:。
【资料3】: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来追踪CO2是如何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的。
①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
实验发现,仅仅30秒的时间,CO2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
想要探究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可能的实验思路是。
②实验发现,在光照下物质A和物质B的浓度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
此时突然中断CO2的供应,A、B物质的变化如图C所示。
以上实验说明,固定CO2的化合物是,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
例题:(2016年·浙江卷)下面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请回答:(1)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中,H2O在光反应中裂解为________________。
(2)若以14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卡尔文循环中首先出现含14C的三碳化合物是________,该三碳化合物在NADPH的氢和ATP的_________等物质存在的情况下,被还原为三碳糖磷酸。
(3)给某植物提供C18O2和H2O,释放的氧气中含有18O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H218O又作为原料参与了光合作用之故。
(4)植物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可通过测定不同下的光合速率来确定。
在一定条件下,某植物在温度由25 ℃降为5 ℃的过程中光饱和点逐渐减小,推测该植物在光照充足时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________(选填:<、≤、=、≥、>)25 ℃。
5.若用14C 标记CO2 分子,则放射性物质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会依次出现在()A.C5、CO2、C3 、(CH2 O)B.C3、C5、(CH2 O)C.CO2、C3、(CH2 O)D.CO2 、C3、C5、(CH2 O)6.卡尔文等人在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再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后,将小球藻磨碎后从中提取并分析放射性物质。
预测实验结果是()A.光照时间越长,三碳化合物的积累越多B.光照时间越长,五碳化合物的积累越多C.光照时间越长,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越多D.无论光照时间长短,放射性物质都会集中分布在类囊体膜上7.在光照充足的环境里,将黑藻放入含有18O 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分析18O的存在,最有可能的是()A.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中发现B.在植物体内的淀粉中发现C.在植物体内的脂肪、蛋白质、淀粉中均可发现D.在植物体周围的空气中发现8.用含18O的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其过程中18O转移的途径是()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气C.葡萄糖→氧气→水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9.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
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A.丙酮酸B.乳酸C.二氧化碳D.水10.让一只实验鼠吸入18O2,该鼠体内产生的物质不可能出现18O的是()①丙酮酸②二氧化碳③水④葡萄糖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②【补充扩展】:C3途径和C4途径11.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12.光照条件下,给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提供14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14C。
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14CB.在C3植物和C4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14CC.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4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14C的C4大量积累D.在C3植物叶肉组织和C4植物维管束鞘的C3中可检测到14C13.给在温室中生长的玉米植株提供14CO2,光合作用开始很短内,在叶肉细胞中有绝大多数的14C出现在含有4个碳的有机酸(C4)中。
一段时间后,叶肉细胞内C4中的14C逐渐减少,而在维管束鞘细胞中C3内的14C逐渐增多。
下列对玉米固定CO2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C4和C3途径,依次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B.通过C4和C3途径,依次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C.通过C4途径,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D.通过C4途径,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完成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资料4】: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第一步:。
第二步:。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3)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再用噬菌体去感染。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5)上述实验中,(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14.(2015年10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子代噬菌体的DNA控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B.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外壳都含35SC.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DNA都不含32PD.大肠杆菌的DNA中嘌呤碱基之和与嘧啶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噬菌体的相同15.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1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正确的技术手段是()A.用化学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B.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C.用32P和35S同时标记T2噬菌体D.用标记过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17.在证明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以下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18.(2019年1月·浙江学考)假设T2噬菌体的DNA含1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占全部碱基的30%。
一个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释放出5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子代噬菌体中最多有2个32P标记的噬菌体B.噬菌体增殖过程所需的原料、模板、酶等全部由细菌提供C.用含32P的培养基可直接培养出32P标记的T2噬菌体D.产生这些子代噬菌体共消耗了980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9.(2018年7月·浙江学考)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该实验用到的关键技术是()A.转基因技术B.病毒的感染与重建技术C.DNA的提取技术D.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20.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